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种树郭橐驼传
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偻”等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
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手法。
3、
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2、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点拨、答疑、引导、讲解学法:自主学习、探究讨论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自读课文,翻译课文
阅读第六单元单元提示,理清层次,划出并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导入新课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曾学过他的《师说》;而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映了"苛政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种树郭橐驼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习新课:
1、
学生依据文下注释自行疏通课文,划出重点内容,圈出难点。
2、
参照练习册,了解作者及背景,并完成《导学篇》。
3、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4、
学生提出难点,师生共同解答。
布置作业:
《导练篇》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文章对比和映衬的手法;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导入新课:
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唐朝的柳宗元爱树,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2·1·c·n·j·y
学习新课:
1、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种树郭橐驼传》以一个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以郭橐驼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方法养树的故事,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
2、请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二、合作探究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
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21·cn·jy·com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为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www.21-cn-jy.com
3、
学生阅读课后学习指导,巩固所学内容。
4、
课堂小结:
1、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文章却不是直接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介绍橐驼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种树”与“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网速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2、人物形象:
形丑
性善
技高
理明
5、
拓展联想:
结合儿童教育谈谈“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的现实意义。
示例:
树木与树人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实施教育。
6、
布置作业:
《导练篇》
板书设计:
养树之道
治民之道21cnjy.com
郭橐驼: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性以养民
对比
他植者: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民不聊生
映衬
人物形象:形丑
性善
技高
理明
教学反思:
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提高了,对古文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这篇文章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细节方面稍作提示,主体部分学生能看懂了。21教育网
但是基础知识掌握还是不够,先前学过的内容记不住。需要加以强化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