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3单元《阁夜》(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3单元《阁夜》(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20:3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阁夜》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雪霁(jì)  侪辈(qí)  
天涯(yá)
  悬崖(yá)
B.渔樵(qiáo)
挣脱(zhènɡ)
寂寥(liáo)
创伤(chuānɡ)
C.朔漠(shuò)
回溯(sù)
攻讦(jié)
囹圄(wǔ)
D.泾渭分明(jìnɡ)
发酵(xiào)
信笺(jiān)
角色(jué)
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廖。
C.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景色
B.天涯霜雪霁寒宵
霁:雪止
C.人事音书漫寂寥
漫:徒然,白白地
D.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阅读课文,完成4~7题。
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诗的诗眼是什么?起到了何种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整体感知诗作,从诗作内容与诗人感情出发简析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颔联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二者放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8~9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①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③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注】 ①北极:北极星,喻指北方的朝廷。②西山寇盗:吐蕃。③后主:指蜀汉的刘禅。④梁甫吟: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常吟之歌。
8.《登楼》的最后一句“日暮聊为梁甫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登岳阳楼》与《登楼》二诗,均为杜甫登临诗的代表作,分别简析在两首诗中,作者是如何由所望之景生发内心感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0~11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①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 这首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表达了对杜甫深深的怀念。沙丘,大约在山东汶水流域。
10.“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之一,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曾 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
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③,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④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唐宋散文八大家精品》
,有删节)
【注】 ①赵公:赵抃(10
( http: / / www.21cnjy.com )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史,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②僦:雇佣。③拊循:抚慰,安抚。④绥辑:安抚。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  输:交纳,献纳
B.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如:往,到……去
C.则有间矣
间:差别,差距
D.乐为之识其详
识:知道,懂得
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灾未有巨于此也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王尝语暴以好乐
C.洎牧以谗诛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公在熙宁八年九月临危受命,出任越州知州,到任之前他就下发文书详细了解各属县受灾情况并认真做好了赈灾准备。
B.赵公忧民爱民,救饥救疫等计划得严谨周密,对“不能自食者”和“能自食者”采取了不同方法进行赈济。
C.从救灾实际出发,赵公不惜违反规定,给予灾民更多的救济;不仅如此,赵公还躬行善政,捐资助民,常常送钱给病人治病买粮。
D.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更是为了总结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
参考答案
1.B【解析】A.“侪”读chái;“C.“圄”读yǔ;D.“泾”读jīnɡ,“酵”读jiào。
2.D【解析】A.霄—宵;B.廖—寥;C.常—长。
3.A【解析】A.景:影,日光。
4.“声”“影”二字。作者用“声”字传出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闻,一个“影”字传出所见,使人仿佛置身于那战鼓声声、动荡不安的情景之中,体会到诗人在战乱年代的内心感受。
5.这是一首感时伤事之作。篇中描写了夔州西阁
( http: / / www.21cnjy.com )冬夜的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垂老自伤飘零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写阁夜的见闻和感触,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滚滚波涛写到灿烂星河,从山川写到人事,从古人写到自身。笔触驰突,气象雄阔,上天下地,俯仰古今,而篇终又接以混茫之思。感情深沉悲愤,风格阔大苍凉,情景融汇一体。
6.一个“催”字,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更写出时光流逝之速,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包含有许多感慨。
7.营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8.“日暮聊为梁甫吟”一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面上写日暮之时唱起诸葛亮常吟的歌,实际上是将自己的这首诗比作“梁甫吟”,暗指今日济世之才稀缺,寄托了作者为时局深深担忧、希望国家起用贤才的心意。(或:暗示自己愿像诸葛亮那样为国分忧、兼济天下却总是报国无门,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9
.《登岳阳楼》一诗中,“吴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为所望之景,岳阳楼的壮观、洞庭湖的浩荡得到强化,从而反衬出老病之人的孤独、渺小,引发作者面对雄奇的胜景和动荡的时代却无所作为的伤感情绪(或:忧国忧民的伤感情绪)。《登楼》一诗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联为所望之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表现季节变换和人世沧桑。面对花开似锦的春色,自己却生活在万方多难的现实中,从而引发作者伤心又无奈的感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10.古树、日夕、秋声这些特定的景物无疑烘
( http: / / www.21cnjy.com )托出一种近乎于哀婉凄凉的心情,由此可见,杜甫的离去使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极为不佳;再有,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喻为汶水,浩浩荡荡随友而去,亦表现出此情的深远。
1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杜甫不在身边,喝酒听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12.D【解析】D.识:记载。
13.C【解析】C.都为介词,替。A.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的连词,来/介词,凭借;B.代词,代一升粟/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D.指示代词,那/句首发语词。
14.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定语后置句;C.被动句;D.宾语前置句。
15.A【解析】A.文中是“前民之未饥”不是在到任之前。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越州知州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账簿上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做好救灾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自己的人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救济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日的口粮。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供应,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到方便的地方去领取粮食。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告诉富人尽量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天,瘟疫非常严重。赵公便设置诊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安置患上疾病无家可归的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让人在外面随时收尸埋葬。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就停止,这一年发放到五个月才结束。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供给病人药品和饮食,常常是他自己掏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流亡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
( http: / / www.21cnjy.com )荒瘟疫,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皇上望着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尽自己的力量。赵公抚慰百姓所做的一切,使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经办救灾、安定百姓的措施始终周到细致,没有一点不完备的。他救灾虽然只在越州施行,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灾害的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做好准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所以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哪里仅仅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也是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需多长时间就能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影响眼前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