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二节 风成地貌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1 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
(1)概念: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2)类型
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
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
面物体的破坏。
2.风蚀地貌
(1)概念: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风蚀地貌。
(2)常见的风蚀地貌
①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
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②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
状形态。
③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④雅丹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
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知识点2 风积地貌
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2.风积地貌类型
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在自然界中,单独的
新月形沙丘并不多见,其他形态的沙丘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新月形沙丘的变形,如新月形沙
丘链、沙垄、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
3.新月形沙丘的特点
(1)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
(2)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
(3)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4.影响沙丘形态的因素: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
知识点3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活动的危害
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沙措施
(1)原理: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
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
(2)具体措施: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1 流动沙丘如何运动 如何区分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
1.流动沙丘的运动
(1)运动: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粒不断地移动,沙
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
(2)特征:流动沙丘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而平缓,背风坡凹而较陡,两坡之间有一明显的弧形
脊。下图示意流动沙丘运动机制。
2.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
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是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
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相反。
定点2 如何利用沙丘的坡度和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利用沙丘的坡度确定风向
(1)利用沙丘坡度判断风向:沙丘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如下图所示:
(2)根据新月形沙丘的形状判断风向: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且
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如下图所示:
2.利用堆积物颗粒大小确定风向
堆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堆积下来,颗粒大的先堆积,故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下图所示:
典例 (2024广东部分学校期末)比拉大沙丘位于法国波尔多市西南部大约60 km处,全长3
km,宽500 m,高114 m,西临大西洋,其他三面被森林环绕。下图为比拉大沙丘景观图。据此
完成下面两题。
(1)比拉大沙丘的沙源地和形成比拉大沙丘的风向分别为 ( )
A.内陆、偏东风
B.海滩和沙洲、偏西风
C.内陆、偏西风
D.海滩和沙洲、偏东风
(2)比拉大沙丘 ( )
A.东陡西缓 B.东缓西陡
C.南陡北缓 D.南缓北陡
B
A
信息提取 比拉大沙丘西部海洋内有沙洲,海岸有海滩;比拉大沙丘面临大西洋,其他三面被
森林环绕。
解析 (1)图示比拉大沙丘西临海洋且海洋内有沙洲分布,沿海有海滩,北、东、南三面是茂
盛的森林,故沙子来自沙洲及沿海海滩,是受偏西风影响及森林阻挡而形成的,B正确。
(2)由上题可知,该地盛行偏西风,因此比拉大沙丘西坡为迎风坡,坡度缓;东坡为背风坡,坡度
陡,即东陡西缓。
定点3 雅丹地貌
1.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具体影响
岩性条件 岩性较松软或者泥岩和砂岩软硬互层、有垂直节理(缝隙)发育的湖相沉积地层更容易被风蚀,形成雅丹地貌
动力条件 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
环境条件 极端干旱或者干冷多风(气候条件)、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较为湿润地区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
其他条件 重力坍塌、龟裂等
2.形成过程
(1)地质时期河流、湖泊物质沉积,形成水平岩层。
(2)地壳抬升,水体外泄或蒸发,岩体出露。
(3)气候干旱、强劲的定向风沿裂缝侵蚀,形成与风向一致的凹槽,坚硬岩层出露形成与风向
一致的台地,雅丹地貌形成。
3.地貌特点
(1)形态不规则的沟槽与垄脊相间分布。
(2)沟槽内常有砂粒堆积。
(3)沟槽与垄脊多呈长条形,走向与主风向平行。
(4)迎风坡一侧因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壁较陡。
典例 (2024河北沧州联考)下图是某地区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关于图中雅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B.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
C.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D.垄脊走向与风向垂直
C
(2)下列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
①外力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抬升
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C
信息提取 图示地貌为雅丹地貌。
解析 (1)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A、B错
误,C正确;垄脊走向与风向平行,D错误。(2)雅丹地貌的形成先是水平岩层的形成,之后内力
作用使地壳抬升隆起,水平岩层表面平坦,流水沿裂隙(节理)开始侵蚀地表(幼年期);经过外力
的不断作用(风力和流水侵蚀),岩体沟槽加宽加深,形成了垄岗状雅丹体,这是雅丹发育的鼎
盛时期(青年期);然后外力继续侵蚀,纵向的沟槽将其切割成为毗邻的小型雅丹体,以连体塔
状、塔状和柱状雅丹为主(壮年期);最后雅丹体开始变低、变小并逐步消亡,坍塌成残丘(消
亡期)。综上所述,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②④①③,C正确。
定点4 风沙活动
1.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堆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
运泥沙至风沙活动地区堆积。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
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力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
致等),地面风速增大。
②不稳定的大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大气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
强对流发展。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活动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
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2.风沙活动的危害
3.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
①设置沙障,阻挡风沙;
②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
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
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典例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是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交界地带。盐池县位于毛乌
素沙地南缘,南靠黄土高原,属典型的地理过渡地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
抬脚不见踪。”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盐池县的真实写照。2002年,盐池县全面启动封山禁
牧。5年后,全县植被覆盖率达到55%;2006年开始,盐池县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风沙,生态随之
大变。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盐池县风沙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A.深居内陆,降水少 B.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
C.交通线建设 D.过度开垦
(2)盐池县治理风沙的措施可能有 ( )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发展节水农业
③发展舍饲养殖 ④减少人口数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A
信息提取 ①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是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交界地带,说明可能
存在过度开垦现象;②2002年,盐池县全面启动封山禁牧。5年后,全县植被覆盖率达到55%,
说明当地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
解析 (1)A、B选项属于风沙严重的自然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材料中无交通线建设的信
息,C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是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交界地带,可能存在过度开垦等现象,过度
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风沙活动,D正确。(2)由材料可知,2002年,盐池县全面启动封山
禁牧,因此,①③正确;发展节水农业,如农业生产中采用喷灌和滴灌等技术都是治理风沙的有
效措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②正确;无材料信息显示当地采取了减少人口数量的措施,④错
误。故选A。第二节 风成地貌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风蚀地貌
埃及白沙漠除了有白色的沙子外,还有众多高耸的白垩岩(石灰岩的一种)层屹立其中,仿佛巨大的蘑菇群,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质奇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蘑菇状白垩岩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搬运
2.图中地貌常见于我国( )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 D.准噶尔盆地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该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下图是该地貌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形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堆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4.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A.V字形河谷
B.风蚀蘑菇
C.新月形沙丘
D.河口三角洲
新疆乌尔禾“魔鬼城”长、宽约在5千米以上,地面海拔350米左右,地貌呈西北—东南走向,下图为乌尔禾“魔鬼城”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 )
A.沟壑纵横 B.侧壁陡立
C.奇峰林立 D.地势平坦
6.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堆积 B.流水堆积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7.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正北风 D.西南风
题组二 风积地貌
(经典题)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区,黄土高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为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比)两项数值很高。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黄土高原的主导地质作用是( )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
9.图中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排列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教材习题改编)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0.灌丛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风化作用 D.风力搬运
11.灌丛沙丘分布区域( )
①地势起伏大 ②气候较干旱
③有水源分布 ④植被覆盖率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 )
A.土壤水分条件改善
B.沙丘活动性增强
C.气候趋于干旱
D.植被覆盖率降低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沙丘是由沙漠中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的,通常呈新月形。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在某地区面向正北方向拍摄的沙丘景观图。
(1)简述图中沙丘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6分)
(2)判断该地区的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6分)
(3)在下图中补绘三条等高线,以表示新月形沙丘形态,并标注出甲的位置。(4分)
题组三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下图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4.图中沙丘流动可能带来的危害有( )
①掩埋房屋、道路
②冲垮桥梁、建筑
③引发滑坡、泥石流
④侵吞农田、牧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
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B.减少沙坡头荒漠化
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概率
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风成地貌
读某风积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上图中能正确表示流动沙丘的图是 ( )
A.a B.b C.c D.d
2.为防止新月形沙丘流动,草一般种在( )
①陡坡一侧 ②缓坡一侧
③迎风坡一侧 ④背风坡一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一位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远眺风城,宛若中世纪的一座城堡,强劲的西北风扬起地面的沙子,疾速向岩石上击去,给人以凄森苍凉之感……”据考察,该地原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下面左图和右图为游客拍下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关于游客描述的地貌名称和外力作用,搭配正确的是( )
A.雅丹地貌—风力侵蚀
B.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
C.丹霞地貌—流水侵蚀
D.沙丘、沙垄—风力堆积
4.图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堆积作用—地壳下降—风力侵蚀
B.堆积作用—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C.堆积作用—风力侵蚀—地壳下降
D.堆积作用—地壳上升—风力沉积
塔里木盆地荒漠区的沙丘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图1为塔里木盆地自然景观形成原因分析图,图2为流动沙丘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据图1分析,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绿洲分别对应( )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6.图2是塔里木盆地常见的流动沙丘示意图,判断该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题组二 风沙活动及其治理
抛物线状沙丘常分布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沙质草原环境。新月形沙丘的两翼因受地形或植被阻挡而移动缓慢,中部继续受到风力侵蚀和搬运,可逐步演变成抛物线状沙丘。下图为我国某地新月形沙丘演变为抛物线状沙丘的过程示意图(虚线表示沙脊线)。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地主导风向为西风,抛物线状沙丘西侧为缓坡
B.该地主导风向为西风,抛物线状沙丘东侧为缓坡
C.该地主导风向为东风,抛物线状沙丘西侧为缓坡
D.该地主导风向为东风,抛物线状沙丘东侧为缓坡
8.移动沙丘可侵害农田、村庄,因此防护林应建在( )
①陡坡一侧 ②缓坡一侧
③迎风坡一侧 ④背风坡一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我国豫东地区分布着大量风沙区。下图为豫东地区风沙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豫东风沙区的沙源主要为( )
A.黄河挟带的泥沙
B.海洋里的泥沙
C.黄土高原吹来的泥沙
D.农田里的泥沙
10.豫东地区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是( )
A.开挖入海新河道 B.提高黄河冬季水位
C.营造防护林体系 D.合理分配灌溉水源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我国宁夏中卫沙坡头一带流动沙丘较为活跃,当地人摸索出的治沙工程对保障包兰铁路的通畅作用极大。当地治沙用的材料以就地取材为主,如铺设砾石平台用的砾石、防护林带的植被等。下图为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防护体系剖面示意图。
(1)推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6分)
(2)简述流动沙丘对列车运行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4分)
(3)结合材料,说明该治沙工程的合理之处。(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2.D 3.C 4.B 5.B 6.D 7.B 8.A
9.A 10.A 11.B 12.A 14.D 15.A 16.A
1.C 图中蘑菇状白垩岩是风成地貌中的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2.D 风蚀地貌主要出现在我国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的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属于西北地区,D正确。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由于气候较湿润,风蚀作用较小,A、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处多冰雪覆盖,海拔低处植被覆盖较好,所以不容易出现风蚀蘑菇,B错误。
3.C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4.B “蜂巢”的形成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V字形河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A、C、D错误。
5.B 分析材料可知,新疆的乌尔禾“魔鬼城”是风力侵蚀地貌,是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大,风挟带沙粒磨蚀岩石而形成的。据图可知,图示地貌景观多陡崖,所以其主要特点是侧壁陡立,B正确;沟壑纵横、奇峰林立符合流水侵蚀地貌的特征,A、C错误;图示地貌景观地势并不平坦,D错误。
6.D 新疆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图示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因此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D正确。
7.B 图示地貌呈西北—东南走向,其是风力侵蚀的结果,因此其走向应该和主导风向一致。图示地区在我国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因此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西北风,B正确。
8.A 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风带来大量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沙尘堆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故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技巧归纳 黄土高原地貌
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9.A 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颗粒大的黄土先堆积,颗粒小的黄土后堆积,故A项正确。
10.A 由材料“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分析可知,灌丛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
11.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灌丛沙丘分布区域多为绿洲边缘,地势起伏较小,而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沙粒可能堆积在低洼处,①错误;绿洲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较干旱,②正确;有水源分布的地区有利于灌丛生长,③正确;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较低,④错误。故选B。
12.A 在沙漠中,灌丛沙丘能够生长发育,说明沙漠中灌丛植物数量增多、植株体型增大,这可以指示沙漠土壤水分条件改善,能够生长更多、植株更大的灌丛植物,A正确;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说明沙丘被固定,沙丘活动性减弱,B错误;土壤水分条件改善,气候趋于湿润,C错误;土壤水分条件改善,植被覆盖率增高,D错误。
13.答案 (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植被稀少,地表裸露;风力大,风沙活动强。
(2)盛行风向:西南风。理由:在新月形沙丘中,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由该摄影爱好者面向正北方向拍摄的沙丘景观图可以推知,缓坡指向西南方向,所以当地盛行西南风。
(3)绘图如下:
解析 (1)沙丘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沙丘广布,表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大风,风沙活动强,流动沙丘发育程度高。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土壤欠发育。
(2)该景观图是某摄影爱好者面向正北拍摄的,沙丘的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所以结合图示沙丘的坡面陡缓形态可知,该地区盛行西南风,导致沙丘西南方向坡度缓,沙丘东北方向坡度陡。
(3)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度缓,等高线稀疏,背风坡坡度陡,等高线密集,且补绘的等高线形态与图示最外围等高线形态大致一致。甲位于迎风坡一侧,在合适的位置标出即可。
14.D 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掩埋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故①④符合题意;洪水、泥石流可能会冲垮桥梁、建筑,故②不符合题意;暴雨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A 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知识拓展 草方格沙障与石方格沙障
类型 优缺点 作用
草方格 沙障 治沙效果好,但易腐烂 都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石方格 沙障 便于就地取材;使用时间长;由于其自身重量大,不容易被风吹走,更适合于恶劣的环境;对水分下渗影响小,涵养水源效果差
16.A 读图可知,沙障主要沿着铁路线布局,因此主要目的是阻止铁路北部沙漠向南扩张,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能力提升练
1.A 2.B 3.A 4.B 5.D 6.B 7.A 8.D
9.A 10.C
1.A 流动沙丘迎风一侧坡度缓,根据图中箭头可知,图c、图d迎风一侧坡度陡,C、D错误。流动沙丘迎风侧侵蚀,背风侧堆积,最终沙层倾斜方向与背风侧一致,A正确;b图所示分层结构属于固定沙丘,B错误。
2.B 新月形沙丘是风力作用形成的,要防止新月形沙丘流动,可通过减弱风力来实现,所以应在迎风坡一侧种草或在背风坡一侧建造防护林,③正确、④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因此草应种在缓坡一侧,②正确、①错误。故选B。
3.A 根据游客拍下的照片可知,地貌表现为“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此可判断该地貌为雅丹地貌,其主要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4.B 根据材料“该地原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可推断,该地最先为湖泊,地势较低,接受堆积作用,形成砂岩和泥板岩等沉积岩层,然后地壳抬升(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为陆地,岩石出露,再接受风力侵蚀,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B正确。
5.D 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低,风速快,应对应④;固定沙丘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风速较慢,应对应②;半固定沙丘风速较流动沙丘慢,植被覆盖率较固定沙丘低,应对应①;绿洲植被覆盖率最高,风速最慢,应对应③。D正确。
6.B 图中流动沙丘迎风的一侧坡较缓,背风的一侧坡较陡,因此风从沙丘坡缓的一侧吹向坡陡的一侧。图中沙丘左侧坡较缓,右侧坡较陡,风应从图中左侧吹向右侧,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图中左侧为西北方,因此该地区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B正确。
7.A 由所学风成地貌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而微凸,背风坡陡而下凹,往下风向延伸出两翼,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该地主导风向是西风,C、D错误;由图可知,抛物线状沙丘的沙脊线靠近东侧,说明抛物线状沙丘东侧是陡坡,西侧是缓坡,A正确、B错误。
8.D 沙丘的背风坡一侧(即陡坡一侧)风力、风速较小,蒸发较弱,水分条件好,植树容易成活,树木成活后能阻挡沙丘的移动,因此防护林应建在陡坡一侧、背风坡一侧,故选D。
9.A 从图中可以看出,豫东风沙区有黄河流经,因此豫东风沙区的沙源最可能是黄河河堤被洪水冲垮,河流沿决堤口处改道,形成的决口扇上的物质,A正确;河南并不沿海,B错误;豫东风沙区距离黄土高原较远,C错误;图示区域降水较多,因此沙源也不可能为农田里的泥沙,D错误。
10.C 豫东地区降水较多,因此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是营造防护林体系,C正确;开挖入海新河道可防治当地水患,A错误;提高黄河冬季水位、合理分配灌溉水源,与河道外的风沙区无关,B、D错误。
11.答案 (1)风向:偏北风。理由:该地沙丘大致是南坡较陡,北坡较缓;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故该地北坡为迎风坡,主导风向为偏北风。
(2)掩埋铁轨,造成列车偏离轨道;磨蚀列车车轮及铁轨,威胁列车运行安全;等。
(3)通过前沿阻沙带、固沙带、乔灌木林带等,依次设防阻沙,减轻风沙对铁路的危害;不同地段种植不同植物,既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又可以提高植物成活率;就地取材,使用当地植被、砾石等作为治沙工程材料,节约成本。
解析 (1)由所学风成地貌知识可知,流动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该地的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形态大致是南坡较陡、北坡较缓,故沙丘北坡为迎风坡,主导风向为偏北风。
(2)流动沙丘可能会掩埋铁轨,造成列车偏离轨道;风沙不断磨蚀列车车轮及铁轨,威胁列车运行安全,风沙漫天会影响司机视野,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3)治沙需从沙源、风速、沉积环境等角度分析,治沙工程需考虑成本等。根据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防护体系剖面示意图可知,该治沙工程通过前沿阻沙带、固沙带、乔灌木林带等,降低风速,依次设防阻沙,减弱风沙对铁路的危害;在不同的地段种植不同植物,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提高植物成活率;根据材料可知,当地治沙用的材料以就地取材为主,如铺设砾石平台用的砾石、防护林带的植被等,就地取材,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