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3月15日某媒体报道,近日某研究团队通过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距离地球15 000光年之外意外发现了一颗濒临死亡的恒星。从拍摄到的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颗恒星正在疯狂向外抛射物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通过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的这一恒星位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该恒星( )
A.由气体和尘埃组成
B.将于15 000年后开始消亡
C.图像拍摄时,其正在消亡
D.与地球的距离约为15 000×94 607亿千米
2023年2月中旬傍晚时分,从视觉上看太阳系中最亮的金星与最暗的海王星非常接近,两个天体在浩瀚太空近距离演绎“结伴游”。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金星与海王星具有明暗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距离太阳远近不同 B.观察角度不同
C.云层遮挡程度不同 D.发光强弱有差异
4.地球与日月星辰相安无事,是因为( )
A.地球位于太阳系的中心
B.太阳系内天体各行其道
C.与其他行星渐行渐远
D.有天体“众星拱月”般的庇护
日照时数是指一天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夏季、冬季日照时数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甲、乙、丙、丁四地中日照时数冬季、夏季差异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与甲地相比,丙地更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主要是因为丙地( )
A.晴朗天数更多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接近消费市场 D.空气湿度较大
2023年4月20日天空上演“日环食”天文景观,我国部分地区可见。日环食是指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形成的太阳中心被遮挡、边缘明亮的现象。如图为日环食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日环食发生时,肉眼可见的太阳边缘明亮光环是太阳的( )
A.对流层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8.日环食发生时( )
A.太阳黑子减少 B.耀斑活动增强
C.太阳辐射减弱 D.同步出现磁暴
我国某地质勘探队在新疆某区域利用地震波勘探石油,该勘探区域地形完整,未经大规模地质变动,且基本无地下含水层存在。下图示意勘探区域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M、N代表不同的地震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N波( )
A.传播介质较M波少 B.传播速度较M波快
C.不能传播能量 D.可在空气中传播
10.该地石油埋藏的深度最可能是( )
A.1 000米 B.1 500米 C.2 900米 D.4 000米
我国在青海共和盆地3 705米深处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这是我国首次钻获埋藏最浅温度最高的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的重大突破。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图中阴影应该是( )
A.硅铝层 B.硅镁层
C.软流层 D.岩石圈
12.该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资料表明,中国的辽西一带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而出现于1.45亿年前(中生代)的“辽宁古果”则是“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在其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下图为“辽宁古果”化石及复原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辽宁古果”出现的地质年代( )
A.爬行动物盛行 B.哺乳动物盛行
C.蕨类植物繁生 D.早期鱼类繁衍
14.根据材料中信息推测,“辽宁古果”的生存环境最可能是( )
A.沙漠 B.湖泊
C.草原 D.森林
地球从形成至今,已经度过了约46亿年的光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从一个荒凉的无机世界,逐渐演化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星球,昔日的海陆变迁,地球的大气组成和地表气候状况也不断变化,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的宇宙行星演进交响曲。下图为地球海陆格局演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地球上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时期是( )
A.寒武纪 B.前寒武纪
C.三叠纪 D.第四纪
16.下列关于地球海陆格局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
B.古生代地壳相对稳定
C.欧亚大陆的雏形形成于中生代
D.第四纪时期海平面有升有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读太阳系模式图(甲图)和太阳系“生命可居住带”示意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甲图
乙图
(1)甲图中与地球距离最近的一颗恒星是 。(填名称)(2分)
(2)在地球轨道内、外两侧相邻轨道上运行的行星分别是 和 。(填名称)(4分)
(3)除乙图所示条件外,请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其他自身有利条件。(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天气状况和海拔等。下表为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分布统计表,下图示意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单位:亿焦/米2)。
纬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年总辐射量 (亿焦/米2) 131.7 129.9 124.5 115.8 104.1 90.1 74.9 62.6 56.4 54.8
(1)根据表中数据,补充下图纵坐标数据、名称(单位),绘制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曲线,并描述其分布规律。(6分)
(2)描述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8分)
(3)分析四川盆地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低的原因。(8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云南石屏县的老旭甸村(23.5°N,102.4°E)是一个用石头砌成的村庄,因其墙体所用的石块内部有海洋生物化石、表面有大量植物枝叶化石,被称为“化石村”。下图为老旭甸村周边地质剖面简图(其中侵入体为岩浆岩)。
(1)说明图中岩层的主要特征。(8分)
(2)指出老旭甸村化石所处地质时期的主要生物类型。(6分)
(3)简述泥盆纪至古生代末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 2.D 3.A 4.B 5.A 6.C 7.B 8.C
9.A 10.C 11.C 12.A 13.A 14.B 15.A 16.D
1.C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分析 结论
地月系中无恒星 A错误
太阳系中只有一颗恒星太阳 B错误
文字信息:距离地球15 000光年 该恒星应位于银河系内 C正确、D错误
调用知识: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
2.D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A错误;材料显示“在距离地球15 000光年之外意外发现了一颗濒临死亡的恒星”,因此该恒星不是正在消亡,也不是15 000年后才开始消亡,B、C错误;该恒星距离地球15 000光年,1光年约为94 607亿千米,所以该恒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 15 000×94 607亿千米,D正确。
3.A 金星距离太阳近,亮度高,海王星距离太阳远,亮度低,A正确。均在地球上看,观察角度和云层遮挡程度差异不大,B、C错误。金星与海王星均是行星,本身不发光,D错误。
4.B 太阳系内天体有规律地运动,各行其道,使得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地球与日月星辰相安无事,B正确。太阳系的中心为太阳,A错误。地球与其他行星各行其道,并非渐行渐远,C错误。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与日月星辰相安无事,并非因为地球有天体“众星拱月”般的庇护,D错误。
5.A 结合下表分析,本题选A。
地点 夏季日照 时数(小时) 冬季日照 时数(小时) 冬季、夏季日照时 数差异(小时)
甲地 900~1 000 700 200~300
乙地 700~800 700 0~100
丙地 800 600~700 100~200
丁地 500 500~600 0~100
6.C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选项 分析 结论
A 甲地日照时数更多,晴朗天数更多, 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错误
B 错误
C 图示信息:丙地距城市近,接近消费市场 正确
D 空气湿度较大,阴雨天气多,不利于发展光伏发电 错误
7.B 太阳外部圈层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圆面是光球层;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是由于距离地球过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因此我们肉眼可见的太阳边缘明亮光环是光球层。
8.C 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挡住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因此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日环食对太阳活动没有影响,因此不会使太阳黑子减少、耀斑活动增强,也不会引起地球上的磁暴现象。
9.A 图中N波传播速度慢,为横波,只能通过固体;M波传播速度快,为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无论是横波还是纵波,都能传播能量。
10.C 图中在2 900米深度时,横波N消失,纵波M减速,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变化,可能为石油。
11.C 图中阴影位于莫霍面以下,上地幔上部,为软流层。
12.A 该干热岩位于地下3 705米深处,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说明该干热岩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的深度大约从地壳底界到2 900千米,B错误;外核和内核都位于地下2 900千米以下,C、D错误。
13.A 由材料可知,“辽宁古果”出现于中生代。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A正确;哺乳动物盛行在新生代,B错误;蕨类植物繁生、早期鱼类繁衍在古生代,C、D错误。
14.B 由材料可知,在“辽宁古果”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说明“辽宁古果”的生存环境最可能是湖泊。
15.A 地球上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时期是寒武纪。
16.D 寒武纪不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古生代是地壳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欧亚大陆的雏形形成于古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一次大冰期,但仍然有寒冷和温暖的更替,因此海平面有升有降。
17.答案 (1)太阳(2分)
(2)金星(2分) 火星(2分)
(3)地球具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2分)地球上有充足的水分。(2分)
解析 (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而甲图为太阳系模式图,因此该图中与地球距离最近的一颗恒星为太阳。
(2)与地球相邻的行星是金星和火星,其中金星在地球轨道内侧,火星在地球轨道外侧。
(3)乙图中显示“生命可居住带”中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适中,因此体现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范围。除适宜的温度范围外,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还有地球具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上有充足的水分。
18.答案 (1)绘图如下:(4分)
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分)
(2)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4分)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2分)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2分)
(3)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4分)多阴天、云雾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4分)
解析 (1)首先根据表中数据,补充纵坐标数据、名称(单位);然后在不同纬度,用点标出其对应的年总辐射量;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点连接起来。据材料中表和补充完整的图可知,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为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可先整体描述,然后再指出特殊区域。结合图可知,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最低值在四川盆地,最高值在青藏高原。
(3)据材料可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天气状况和海拔等。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多阴天,云雾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低。
19.答案 (1)岩层位置越偏下,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2分)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2分)岩层缺失志留纪地层;(2分)不同岩石含有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2分)
(2)动物以鱼类为主;(3分)植物以蕨类植物为主。(3分)
(3)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2分)温度由暖转冷后再转暖,降水先增多后减少;(2分)发生了物种大灭绝,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2分)
解析 (1)由图可知,寒武纪时代的岩石在最下层,随高度增加,岩石依次变为奥陶纪页岩和泥盆纪石灰岩,说明岩层位置越偏下,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且在奥陶纪页岩和泥盆纪石灰岩之间缺失了志留纪地层;岩石出现明显的分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由材料可知,岩石中有化石存在,岩石形成的年代不同,其生物种类有差别,导致化石种类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3)回答此题首先明确地理环境的演化包括海陆变化、气候变化、生物演化及矿产演化等方面,然后需要调用所学泥盆纪至古生代末期环境变化知识作答。泥盆纪为古生代中期,古生代中期至末期,即古生代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气候变化可从温度和降水两方面分析;蕨类植物繁生,给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