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重点
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问题一:字音:
踦____
(支撑,接触)
騞____
(象声词)
卻____
(同隙,空隙)
窾____
(空)
綮____
(结合处)
軱____
(大骨)
硎____
(磨刀石)
怵____
(害怕,恐惧)
謋____
(象声词)
问题二:分析文本
解题:庖,
。丁,
。解,
。
问题三: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问题四:庖丁高超技艺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技艺怎样?说说你的体会.
始解之时——
(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
(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
(运用规律)
问题五:庖丁技艺高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六:没有掌握解牛规律的厨师又是什么情况呢?
问题七: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八:庄子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作这样的一则寓言故事,仅仅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这么一个技艺高超的杀牛师傅吗?
问题九:这个寓言给了你什么启示?(这则故事除了养生之道外,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
( http: / / www.21cnjy.com )屠、巫觋(】(i)、风水、时曰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
( http: / / www.21cnjy.com ),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其学务躬行实践
②其公廉乎
③亦讲学于其乡
④至其知古今
⑤端亦高其行谊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佛氏以空为性
②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①父欣然从之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①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①公则民不敢慢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端“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①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②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③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
④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⑤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⑥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4.下列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芬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时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
D.曹端去世,诸生服丧之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5.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2)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3)得经师易,得人师难。
《庖丁解牛》导学案答案
问题一答案:
yǐ
huā
xì
kuǎn
qìng
gū
xíngchù
huò
问题二答案:略
问题三答案: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问题四答案:目见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问题五答案: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掌握了解牛的规律
问题六答案:遵循“道”和不遵循“道”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通过对比,强调了遵循“道”
问题七答案:其一,探寻“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其二,遵循”道“
。
“依乎天理”,“因其固
然”,尊重事物的规律
其三,谨慎的态度。“每至于族,吾见其
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问题八答案: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相似之处。庄子想借这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问题九答案: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步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拓展提升
1.B解释:考查虚词“其”的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2.B(①的“之”是代词,指代曹端所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道理(话);②的“之”是动词,“往,到”。A项①②“以”是介词,相当于“把"。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D项两个“则”都相当于“就”)
3.D(①研究的持之以恒;②④学识渊博)
4.B(A项“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符
( http: / / www.21cnjy.com );C项“离开时”应为“离开后”.“对曹端的学生”应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的是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5.①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②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③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人。五岁时看到《河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学习大道理,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既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在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父母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道理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遵循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小吏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蒲州学正。霍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代的人,也在霍州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们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解合乎正道的学问。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丧之年。霍州百姓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回故乡安葬。于是留葬在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