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训练:《阿房宫赋》(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训练:《阿房宫赋》(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21:0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主赏析 阿房宫赋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缦:萦绕
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昏暗
C.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美丽
D.直走咸阳走:趋向
【解析】 “杳”应解释为“远得看不见踪影”。
【答案】 B
2.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语气助词,无实义。B项,①表转折关系;②表修饰关系。C项,①名词,人;②语气助词。D项,均为介词,比。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韩魏之经营 ⑤用之如泥沙 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⑦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⑦ D.③⑥⑦
【解析】 ①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②气候:古义指天气冷暖。④经营:古义指经营积累的金玉珠宝等物。⑥可怜:古义指可惜。
【答案】 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辇来于秦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燕赵之收藏
【解析】 B项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一样,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动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 B
5.名句积累
(1)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______。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_____。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答案】 (1)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不敢言而敢怒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这里,他们)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到这种情况,也不感到很可惜。
(2)假使秦始皇统一后又爱护六国的百姓,就会传位到三世以至于万世而永做国君,谁又能夺取他们的王位并将他们的子孙斩尽杀绝呢?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伏:通“服”,佩服。
【答案】 C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南面”即“面南”,登帝位。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无中生有。
【答案】 B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 (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3
新视界·高考对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解说
(一)考点阐释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考试说明》明确划定了18个所谓“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所谓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阅读材料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文言虚词并能加以解释,而不是凭空地去历数常见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
(二)考查形式
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
(1)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学过的课文中;也有的每个选项的两个句子全部出自阅读材料)。
(2)融合到翻译题中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①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①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问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选项
解题分析
方法
A
“华而少实”中“而”字前后表达转折之义,所以是表转折的连词;“腾跃而上”中“腾跃”表示“上”的方式,做状语修饰“上”,所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语法分析法
B
“为击破沛公军”中“为”是“替”的意思,代入“卒不为宗亲求位”中,意思通顺,可以判断两个“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代入验证法
C
com“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中“以……为”为固定格式,“以”是“用”的意思。“但以刘日薄西山”中“以”是“因为”的意思
标志识别法
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很明显“乎”相当于介词“于”,表比较,意为“比”,代入“安乎里巷”显然不通。此句意思是“都被阴兴坚决推让了,安居在里巷之中”,由此可推断“乎”是介词“在”的意思
代入验证法语境推断法
【答案】 B
技法汇总
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每个文言虚词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而且有些意义和用法非常接近,因此掌握起来也非易事。下面介绍几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技巧,供同学们参考使用。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做例子来说明。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文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兴起在那里”或“从那里兴起”。
再如“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句中,是语气助词。
特别提醒:我们在做虚词题时容易犯理解虚词词义不结合语境的错误。具体的语言环境是词义存在的基础。文言虚词的意义虽然较“虚”,但也符合一定语境,并且语境限定了虚词的用法。因此,文言句子里面的虚词,如果根据句子的大意还不能判明其意义和用法,那就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否则,就会出错。
2.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推断。
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不做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分析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进一步分析“持璧却立”做谓语,不是连动结构,由此可见,句中“因”应该是副词,作“于是、就”解。
3.代入验证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怎么”“多么”等;③通“呵”,“呵斥”。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让合适的义项对号入座就不难确定“哪里”这个义项了。
4.标志识别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课内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对你快速答题非常有利。
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5.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还也”。
6.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附:文言虚词题解题歌诀
文言虚词甚重要,读解文言离不了。
量多类兼难辨记,诀窍在将规律找。
结合课文识含义,通过例句做比较。
分类归纳辨异同,摘其要者需记牢。
多读多练多揣摩,此歌应可做参考。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即上疏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愁。”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皆从之。
(1)欲天子黜世俗之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世之逸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亦必延名德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尚当因事张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罢黜 (2)结构助词,的 (3)不久 (4)代词,他们的 (5)动词,邀请 (6)连词,表目的 (7)代词,代指这样的事 (8)介词,根据
【参考译文】
程颐,字正叔。十八岁的时候,上书朝廷,希望皇上诏令罢黜世俗的说教,以王道作为本心。治平、元丰年间,许多大臣多次推荐他为官,都不肯就任。哲宗初年,司马光、吕公著一齐上疏阐明他的行为和道义说:“我们知道河南府处士程颐,努力学习,喜好历史。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行动一定遵守礼制法规。年龄过了五十,不乞求仕进,是真儒者中的隐士,圣世社会的隐逸之民。希望能够越级提升他,使儒士们有效法的榜样。”哲宗诏令他担任西京国子监的教授,他力辞不就职。
不久,诏令他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待入朝觐见之后,又提升他为崇政殿说书。于是,他上疏说:“早期教养形成的习惯随年龄长大,会养成某种较稳定的品质。现在,那些善于教化他们子弟的人,也必须邀请著名德高望重的儒士们,使他们与之相处,以熏陶成性。况且陛下正年富力强,虽然睿智圣哲得力于天资聪颖,但教化、修养的途径不可缺少。希望皇上挑选著名儒士入侍君侧,劝讲圣贤之道,随时与儒士探讨,即使有些小的失误,随事谈出看法,日积月累,坚持久远,就一定能够修养成高尚的圣贤德性。”程颐每次为帝王讲解诗书文史,态度特别庄严,其中夹有讽喻、劝谏。听说皇上在宫中盥洗而避开蚂蚁,就问:“有这样的事吗?”皇上回答说:“是的。我的确害怕伤害了蚂蚁。”程颐说:“把这样的心思推广于四海万民身上,是作为帝王的重要方法。”
神宗丧期还没有结束,冬至那天,百官上表称贺,程颐说:“季节时序变迁,皇上思念先帝殷切深厚,希望改朝贺为安慰。”丧期结束以后,有关衙署请求举行乐舞、置办酒宴,程颐又说:“丧期满了应该用吉礼,而且还当根据事情的性质和实际情况举行乐舞,现今特设宴请,是喜庆的事情。”都据此照办。
2.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加点的字。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常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1)盖少孤,婴丁凶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以负薪余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辄用盖为守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幼年丧父 (2)介词,在 (3)征召 (4)使……走 (5)服从 (6)担任,做 (7)助词,补充音节 (8)于是
【参考译文】
黄盖,字公覆,是零陵郡泉陵人。是原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一些黄氏后人与家族分离,从黄盖祖父辈迁徙到零陵郡,就在此地安家。黄盖年少时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艰辛困苦全都尝受到了。然而他胸怀壮志,虽然处于贫困卑贱之中,不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平庸之人,经常在背柴的空闲时间,学习写奏疏,谈论战事。起初当了郡吏,被举荐为孝廉,被征调到三公官署。孙坚率领义军,黄盖跟从着孙坚。孙坚在南部打败山贼,在北部击退董卓,授予黄盖别部司马一职。孙坚死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经常披甲与敌交兵,冒死攻城略地。
山越诸部族不愿归附孙吴,有贼寇作乱的郡县,就任命黄盖做那里的地方行政长官。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以约束驾驭,黄盖便任命了两个掾吏(副官),分别主管各部门。他教诲说:“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如今贼寇还未平定,而我常有行军打仗的任务,把公文处置的事务全部交给你们两位,你们该当监视管理好各个部门,纠正揭露他们的错误。你们在本职范围内,处置公务,签署公文。假如有奸诈欺骗的行为,我最终不会加以鞭抽杖击的处分,你们应各自尽心尽力,不要成为众人中先犯错之人。”刚开始那两个掾吏都畏惧黄盖的威严,早晚谨守其职;时间久了,掾吏们由于黄盖不看文书,渐渐纵容了一些事情。黄盖也不满他们的涣散懒散,不时有所察觉,掌握了两个掾吏不安分守己的几件事。于是把县内一切官吏请来,设酒宴款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两个掾吏无话可说,都叩头认罪。黄盖说:“以前已经劝诫过你们,最终不会用鞭抽杖击来惩罚你们,这不是骗你们的。”于是就把两个掾吏杀了。全县官吏大为震惊,恐惧不安。后来黄盖转任春谷县、寻阳县县令。但凡他所任职过的九个县,都平安稳定。后来又升任丹杨都尉,黄盖抑制豪强,扶助贫弱,山越都诚心归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