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训练:《过小孤山大孤山》(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训练:《过小孤山大孤山》(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21:0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秋深潦缩潦:积水
B.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幸:幸而
C.已非它山可拟拟:模仿
D.尝加营葺葺:修补
【解析】 拟:比,相比。
【答案】 C
2.下列各项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转折连词,但是。B项,①介词,凭借;②介词,因为。C项,①代词,它;②语气副词,表反诘。D项,均为副词,才。
【答案】 D
3.选出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如宝装屏风 B.掠江东南去
C.皆名天下 D.岸土赤而壁立
【解析】 A、B、D三项中“宝”“东南”“壁”皆为名词作状语,C项中“名”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C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信造化之尤物也
B.与江山相发挥
C.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D.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解析】 A项,造化:古义指天地、自然界;今义指福气、运气。B项,发挥:古义指辉映;今义指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C项,不行:古义指不能通行;今义指不可以,不被允许。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此山当是其一也
B.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C.今为定江军
D.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解析】 A、B为判断句,C为省略句。
【答案】 D
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描写小孤山时,文章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小孤山的“峭拔秀丽”。
B.描写小孤庙时插入传说,增强了文章的游记色彩。
C.描写俊鹘抟水禽一景,流露出作者对抗金将士和抗金事业的美好期望。
D.作者登游小孤庙,徘徊很久,原因是小孤山周围景色优美,让人流连忘返。
【解析】 作者徘徊很久的原因是触景生情,面对半壁河山,百感交集。
【答案】 D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余尺,有红藤绿蔓,罗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
(2)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与水光山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3)登山临水游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解析】 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C、D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A项“次”解释为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
【答案】 A
9.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答案】 D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解析】 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
【答案】 B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新修”;“更”是动词“重新”,“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第(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答案】 (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参考译文】
延祐五年,我奉朝廷之命到江西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那天,把船停靠在彭泽,第二天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的雄伟突出,惊险壮观,顿时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斥心中,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
从前在半山腰有一亭,驻足亭上完全可以在自己脚下容纳天下的流水,从这一角放眼广大的世界,泰然安坐享受美景,可以持续一整天。石阶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路旁栏杆扶手完好坚固,登山者并不觉得它有危险。这亭子大概是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修建的吧,距今已有六十二年了,只是守亭者存心不诚,任凭这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石阶每登一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
到了牧羊亭,发现亭子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此时彭泽的官员们都在场,他们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询问守亭者,则说:“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于是大家只好含怒又无奈地离开。
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维肃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把有关亭子的情况告诉他。他说:“那是我管辖的地方,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所谓‘一柱’,就是要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面一起涌来,始终不为之动摇。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之气势,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会倒下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没有这座山峰,如何能抵挡上述强大势力?想象中新建的高峻亭子形象已经在我心目中了。您应该为我写一篇记,替我记下这件事。”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郎官,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华,为人正直有骨气,颇为时人所排挤。不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侯不屑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来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必以此为己任,由此可以推想,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3
新视界·高考对接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解说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常见文言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典范著作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其考查点多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明确规定了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语境含义。
(二)考查规律
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更是每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具体语境中实词含义。
二是融合到翻译题中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dí):相见。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解析】 
选项
解题分析
方法
A
籍:登记造册。句中“籍”后跟着代词宾语“之”,因此“籍”应为动词,作谓语;根据上文语意,“籍”应是登记造册之意
语法分析法
B
典:主管,掌管。结合语境分析,“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此处,“典”应是掌管之义
语境推断法
C
预:预先,提前。结合语境分析,此时曹彬并没当上宰相,而是副帅潘美推断会如此,而预先“以为贺”
语境推断法
D
仍:于是,又。据上下文分析,写曹彬病后,帝亲为之和药,后“赐白金万两”。“仍”用在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之间。代入验证应是“又”的意思
语境推断法代入验证法
【答案】 C
技法汇总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判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八种方法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如“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氓》一文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
2.成语印证法。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如“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其中“迩”是“近”的意思。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4.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5.字形求义法。
字形求义法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6.通假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读音相同,“蚤”通“早”。又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意思是“传授”。
7.语境推断法。
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无赖”,联系语境,可知此处是褒义,应为“顽皮”的意思。
8.代入检验法。
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其是否恰当,也不失为推断词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方法简单易操作,是推断文言实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媪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在括号内用“√”“×”标识加点词解释的正误,错误的请在括号后面的横线上改正过来。
1.三世皆不显 显:显达(  )________
【解析】 可以联想成语“显亲扬名”进行推断。
【答案】 √
2.已能属文辞 属:连缀(  )________
【解析】 联系课文中“衡少善属文”一句进行推断。
【答案】 √
3.太师顾曰 顾:照看(  )________
【解析】 可以联想成语“顾名思义”进行推断。
【答案】 × 看
4.务施贷以赒乡闾 务:致力于,从事(  )________
【解析】 联系前文“不复事生业”,在句式上“务”和“事”位置对称,应该同义,据此可推断。
【答案】 √
5.活冤者四人 活:活着(  )________
【解析】 后面有宾语,分析其语法位置进行推断。
【答案】 × 救活
6.略不取视 略:丝毫,一点点(  )________
【解析】 联系前后文“公顾主吏藏之”和“民乃止”可以推断。
【答案】 √
7.破奸发伏 破:揭穿(  )________
【解析】 分析句式,“破”和“发”语法结构相同,属于同义互解。
【答案】 √
8.欲绳天下 绳:约束(  )________
【解析】 可以联想成语“绳之以法”进行推断。
【答案】 √
9.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 若:你(  )________
【解析】 结合上下文,联想“天若有情天亦老”推断。
【答案】 × 假如
10.太后不能夺 夺:强取(  )________
【解析】 教材中有“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代入原文可推断。
【答案】 × 改变
11.太后疾不能言 疾:疾病(  )________
【解析】 分析句子结构“太后”和“疾”同为名词,结合文意,“疾”属于活用。
【答案】 × 患病
12.而犹数引其衣 引:拉(  )________
【解析】 教材中有“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比照可以判断。
【答案】 √
13.若有所属 属:嘱咐(  )________
【解析】 教材中有“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比照可以判断。
【答案】 √
14.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 服:衣服(  )________
【解析】 后面有宾语“之”,分析其语法位置进行推断。
【答案】 × 穿衣服
15.而使视事如故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________
【解析】 教材中有“视事三年”(《张衡传》)可比照进行辨别。
【答案】 √
16.今其状应法 应:符合(  )________
【解析】 结合上文语境,薛公的情况与“谥法”的要求相一致,符合原则,据此可推知。
【答案】 √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显:显达
B.务施贷以赒乡闾务:致力于
C.破奸发伏,逆见随决破:揭穿
D.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夺:强取
【解析】 D项,夺:改变。
【答案】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