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训练:《庖丁解牛》(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训练:《庖丁解牛》(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21: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善刀而藏之 ②善哉!技盖至此乎
B.①乃中《经首》之会 ②莫不中音
C.①族庖月更刀 ②每至于族
D.①吾闻庖丁之言 ②使使以闻大王
【解析】 B项,“中”,合乎,符合。A项,“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形容词,好;C项,“族”,众、一般的/(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D项,“闻”,动词,听、听到/使……知道。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介词,替,给
B.乃中《经首》之会
之:结构助词,的
C.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乎:介词,相当于“于”
D.虽然,每至于族
然:这样
【解析】 “乎”在此处是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答案】 C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B.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C.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D.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解析】 B项,“养生”:指养生之道。A项,“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C项,“未尝”:古义,没有拿刀去尝试;今义,未曾。D项,“难为”:古义,难以去做,此指很难下刀;今义,使人困窘、使人为难。
【答案】 B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释刀对曰 释:擦拭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C.彼节者有间 间:间隙
D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解析】 A释:放下。
【答案】 A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为:动词,解/动词,作为。A项,乎:介词,相当于“于”。B项,而:连词,表转折,但、却。D项,因:介词,依照。
【答案】 C
6.关于选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艺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解析】 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答案】 B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没有厚度;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一定是有很大余地的啊。
(2)(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m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u.com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
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解析 次:驻扎宿营。
答案 C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则”都是“于是,就”的意思。B项“为”,介词,替/介词,对。C项“之”,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乃”,连词,表条件,才/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答案】 A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全文,然后理解画线句子大意,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提取句子主干。再就是仔细研究画线句子,不难准确断句。“受命”“令”“斋”“之”“钻”“卜”“授”都是动词,其中“之”有“去、往、到”的意思,因此在此处也作动词用,要明确它们的宾语,然后就可以准确断句。
【答案】 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 “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错误,这是太公在表达自己的军事思想。
【答案】 B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社稷”“一”“不臣”“帅”“应”;第(2)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好”“乐”“为”“审”,还要注意“知寒暑饥饱之审”“见劳苦之明也”为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答案】 (1)国家的安危,全都在将军身上了。现在某国不遵守臣属的职分,希望将军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它。
(2)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只是由于将帅能够了解他们冷暖和饥饱的详细情况,并且体恤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太公说:“凡国家有危难,君王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准备任命的大将,告诉他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将军接受任命后,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太史先斋戒三日,到太庙钻炙灵龟甲,卜问吉日,以便举行向大将颁授斧钺的典礼。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着。这时,国君亲自捧着钺的上部而将柄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国君又拿着斧柄而将斧刃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看见敌人虚弱便进攻,看见敌人兵力充实便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人多就轻视敌人,不要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认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鄙视别人,不要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自以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地去对付敌人。臣既已奉命掌握军事大权,(不获胜利)就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君王如果不答应臣这个要求,臣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君王答应了主将的要求,主将就辞别君王,率领军队出征。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面对敌人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有智谋的人都为他谋划,有勇力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罪过。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鼓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钲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越过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时,即使箭石纷纷下来,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时,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