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二语文学案:第4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高二语文学案:第4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21: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2.领会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在记叙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议论。3.体会本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4.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知识。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作者自题“咏梅”,全词却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描绘了梅的纯洁自爱,不同流俗。作者以梅自喻,意在言外。上阕着重写梅花的处境困难,“外”“断”两字,写出梅的所在,乃无人问津的荒凉偏僻之处。下阕则托梅寄情,表现陆游性格孤高,即使遭受打击,也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小人为伍的高洁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咏物传神,比拟贴切,寓意深远,表现了作者的信念和品格。
一、作者简介
详见《书愤》。
二、背景简介
1170年,陆游46岁时,奉命到四川担任夔州通判。5月18日由绍兴启程,10月27日抵夔州,历时五个月零九天。其间,诗人饱览祖国的壮丽山川,凭吊了屈原、杜甫等著名诗人的遗迹,把溯江而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写进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中。本文选八月一日、二日两天所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烽燧(suì)   ②潦缩(lǎo)   ③翠蔓(màn)
④营葺(qì) ⑤开霁(jì) ⑥葭苇(jiā)
⑦溯流(sù) ⑧迥异(jiǒnɡ) ⑨渺弥(mí)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杰然特起:形容高大的样子
②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所说的
③信造化之尤物也:特异之物,这里指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④与江山相发挥:辉映
⑤徙倚久之而归:徘徊不忍去
⑥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4.文学文化知识。
陆游,南宋时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有《示儿》、《书愤》、《钗头凤》等,结集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他是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九千多首。
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上干云霄
古义:插,冲。
今义:担任。
(2)不与江水乱
古义:混杂,混淆。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3)凡江中独山
古义:所有。
今义:平凡,凡是。
(4)虽无风,亦浪涌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一词多义。
(1)幸
(2)临
(3)以
3.词类活用。
(1)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名词作动词,下雨。
(2)如宝装屏风:名词作动词,用宝石。
(3)掠江东南去: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岸上赤而壁立:形容词作名词,红土;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4.翻译句子。
(1)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译文: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与水光山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2)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译文:(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3)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译文: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
(4)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译文: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二、文本研习
5.文中作者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找出文中描绘景物的句子,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6.本文所写景点多,但不是孤立地写出其特征,而是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的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一、中心主旨
这是两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
二、写作特色
1.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入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2.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辉映,更为引人入胜。
3.运用对比手法写景。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的特征更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三、结构思路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满怀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而现实社会却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于是诗人便通过发挥充分的想像,或运用独特奇妙的夸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雄心壮志。陆游的诗中,还有不少篇章韵致翩翩,风采流溢,恰似画轴,有如乐曲,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美好,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⑤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⑧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剑门道中遇微雨》)
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
⑩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一生不作牛衣泣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一书中说:“放翁诗余所喜诵,而有二痴事:好誉儿,好说梦。”这里,钱先生不乏讥讽,当出于对陆游及其诗歌的研究而从严谨的治学态度出发的,何况从钱先生《谈艺录》和《宋词选注》中关于陆游的论述来看,他对陆游及其诗歌的评价亦有前后不一的地方,不宜细究。然而,“誉儿”“说梦”倒确是陆游之“好”。“好说梦”,大抵是匡扶社稷、恢复中原之“梦”,是书生笔端剑气的愤世之“梦”,是屈辱偏安时政和奢糜痿痹世风的先觉之“梦”、醒世之“梦”;至于“好誉儿”,陆游诗集中充斥着大量的寄儿、示儿之作,反映出作为父亲的陆游对子女的教诲、期望、褒扬,爱怜深切。其实,综观陆游生平“喜诵”之“痴事”,远非止此,他性好山水、痴花恋草、结友金兰,且诗若泉涌、语无遮挡,这也是他磊落飒爽、豪放不羁的性格使然。
谢灵运有云:“山水,性之所适。”陆游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山川清丽、钟灵毓秀。会稽山、镜湖、兰亭、禹迹寺、若耶溪、山阴道……著称于世,自小就濡染了山水之“好”。加上诗人一生遇合不偶,颠沛流离,得意时纵情山水,失落时寄情山水,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陆游一生钟情山水,遇到稍纵即逝的美景良辰,更是坐花醉月,秉烛夜游。由于“喜论恢复”,为当权者所嫉恨,屡遭贬谪,因而足迹遍天下,江、浙、闽、赣、川等当时偏安小朝廷的大部分疆域,都留下了他迁谪的身影。诗人追踪先贤胜迹,抚今追昔,诗词篇章喷薄而出。“细雨骑驴入剑门”为其“自画像”,虽然带点戏谑,但更多的是睥睨古今的自信和纵横天下的豪情。
陆游爱花,日久成痴。开遍成都诸家园林的海棠,海云寺“一树千苞”的茶花,临安深巷叫卖的杏花,更有那故乡镜湖边的临水桃花,都是他的羁旅良友,穷途佳人。陆游尤爱梅花,一生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词,翻翻《剑南诗稿》,所涉梅花诗,就达四百余首,足见爱梅之深。他的咏梅诗词中,尤以《卜算子·咏梅》最为人所熟知。陆游为何如此爱梅?许是“独标高格”的梅花最契合诗人性情。陆游一生“许国虽坚”,但“朝天无路”,受尽当权者的排挤与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从不动摇,哪怕因此而遭讥讽,丢官帽,断生计,始终不屈不挠,就像他说的“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从陆游开始,梅花便成了士大夫节操坚贞的象征。陆游还在《花时遍游诸家园》一诗中说“为爱名花抵死狂”,爱花不仅成痴,而且疯狂,纵观古今,能望其项背者鲜也。
陆游好交友,无论仕宦文武还是方外僧道,无论名流雅士还是落魄书生,乃至江湖侠客,深山隐逸,只要性情契合,便不拘一格,倾心交往。他虽说始终反对朝廷的“和戎”政策,并对以出卖抗金英雄为晋身之阶的权贵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出壁垒分明的政治主张,但对于品行端良的朋友,并不苛求主张同一,显示出他宽容的胸怀。陆游曾试图劝说范成大积极筹措,蓄力反攻,但范成大权位日高,深知朝廷对金求和政策的牢不可破,故对抗金这一“雷池”不敢轻越一步。即使这样,也没有影响他们情谊日笃的交往。海棠盛开的季节,范成大常常与幕僚诗友在制置司西园设宴观花,锦亭美酒,舞衫琵琶,座上必邀陆游。两人虽为上下主宾,但全无官场俗套,吟诗作句,唱酬不绝,每每篇章一出,士大夫争相吟诵,一时洛阳纸贵,传为佳话。
“淡交如水,久而不坏”是陆游一生不变的交友原则。他与辛弃疾,两人都是名震当时影响深远的文坛巨擘,都有救国救民恢复中原的志向,都亲历过雕弓宝马的生活,都曾因主张抗金被朝廷长期投闲置散,性格特点和政治主张上的相似,使他俩引为莫逆。陆游晚年赋闲二十年,后来甚至饲禄也不再向朝廷申请了,忍饥裁句,枵腹读书,均能排遣自如。他在镜湖边上的那几间茅草房年久失修,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辛弃疾豪侠仗义,多次向陆游提出为他建一栋“精舍”,皆为陆游坚拒。其实,早在三十年前,陆游任职嘉州时,朋友晁公武欲以别墅相赠,他也婉言谢绝了,性情如此。
与陆游至交终生的,同僚中除上文涉及的,还有周必大、韩元吉、杨万里、张季长、朱熹,名士中有谭德称,隐士中有师伯浑,释道方外之士也不少。
陆游虽然爱国抗敌的政治主张始终如一,对卖国求荣的人和事也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他的性格也有其双重性,比如说他既佩服“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又佩服擅长黄老之术的安期生;既以邦国济世为己任,又相信老庄学说的释道精神;既希望效法吐哺周公,又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精神皈依。这种看似摇摆、反复、矛盾的思想,交织郁结于诗人内心,表现出深沉的愤懑和痛苦。陆游壮年入川,九年间做过幕宾,任过小吏,皆不得志,常常花前纵饮,月下畅言,终于被朝廷以“宴饮颓放”罢归。按常情受到这种打击,表面总该有所收敛才是,但他不仅不思悔改,反而自号“放翁”,公然叫板。这就是陆游之所以成为陆游的关键,放言无忌,酣畅淋漓。
赏析 陆游虽然仕途蹭蹬,命运多舛,但他并不消沉颓唐,个人荣辱从未放在心上,只念念不忘请缨杀敌。但是朝廷上的派系倾轧,使他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只能赋诗言志,发泄自己的感慨。透过他的诗句,我们看到了陆游内心的隐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屏风(pínɡ)  宿松县(xiǔ)   上干云霄(ɡān)
B.惠济(jì) 载其事(zài) 楼观亭榭(ɡuān)
C.渺弥(ní) 泊湓浦(bó) 徙倚久之(yǐ)
D.溯流(sù) 烽火矶(jī) 鸥鹭灭没(mò)
答案 D
解析 A.“宿”读sù。B.“载”读zǎi,“观”读ɡuàn。C.“弥”读m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秋深潦缩          潦:积水
B.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幸:幸而
C.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D.尝加营葺 葺:修补
答案 C
解析 信:诚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信造化之尤物也
B.与江山相发挥
C.首尾才六日
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答案 C
解析 副词,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到,来到/靠近,接近。A.混淆。B.看,往远处看。C.经过。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倒影水中 B.泛彭蠡口
C.今为定江军 D.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答案 D
解析 D.为被动句,其余为省略句。
二、文本阅读
阅读文章第二段文字,完成6~8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戍:把守
B.已非它山可拟 拟:模仿
C.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干:插
D.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
答案 B
解析 拟:比拟,相比。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即使。A.大概/伞。B.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用/来。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
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
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
答案 D
解析 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 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磬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C.亦阳慑为殆 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A.“会”可联想“会天大雨”,推测其意义为“适逢”。B.“意”可联想“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推测其意义为“料想”“考虑”。C.“慑”可联想“威慑”一词,推测其意义为“害怕”。D.“虞”可联想“无冻馁之虞”,推测其意义为“忧虑”“担忧”。
10.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度考查信息筛选。①句说洞中光线暗,是直接写龙洞的艰险;②句说洞中烟雾弥漫,这是由火种熄灭造成的。①②两句都不符合题目要求,采用排除法,可排除A、B、C三项。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其宴于外者……名曰定心饮”是说那些在洞外饮酒的人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这里曲解了词义。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解析 (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双音节词、语气词、词类活用和省略句。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抓取关键点。(1)句中“焉”(语气词,可不翻译)、“高阔”(双音节词,高大宽敞)、“步”(名词用作动词,行走)等是关键点。(2)句中“为”(替)、“白”(报告)、“遂”(于是)等是关键点;“闻者为白县吏”是省略句,即“闻者为韩文公白县吏”。
参考译文
济南有很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山尤其突出。龙洞山距离城东南三十里,以前的名称是禹登山。按照《九域志》里的记载,大禹治水来到这座山上,因此得名。洞中有潭,有时冒出云气,天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经封它的神为灵惠公。洞的前面,山峰层峦,耸立云端,有锦屏,有独秀,有三秀,佛家一类的人居住在此处。从锦屏到佛刹山,陡峭的岩石环绕相合,飞鸟仅仅能飞到它的半山腰。登上山有佛龛屋子,深广可容下十多人,周围镌刻着很多佛像。世上发生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来到这个地方。依傍山势有上下两个洞穴,下边的洞穴在旁边,可蜿蜒向东,被称作龙洞的就是这个洞穴,望去幽深遥远。
(我)私下里想和一同前来的几个人进去观看。有人说这里面特别黑暗,没有火炬是不能前往的,于是吩咐仆从点燃干草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一会儿,就只能低头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弯腰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只能屈膝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全身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赶上引路的火种熄灭了,烟雾弥漫在整个洞里。想要退出,身体不允许;想要前行,前面更加狭小,并且烟雾也更浓,于是闭口不说话,抑制鼻子呼吸,屏气。内心十分害怕恐惧,自认为性命就要了结在此处,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疾呼奋力前行,大家因为烟雾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我内心里更加恐惧。我正好在队伍前面,忽然看见些许光亮,料想这洞穴就到这里为止,(于是)极力使身体奋勇向前,像鱼儿纵身一跃,终于脱险出来了。像这样行走,仅仅走了一里多路。等到大家相聚,有哭泣的,有生气的,有大声辱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说后悔的,有耸肩不停喘息的,有庆幸自己生还用手拂拭额头的,有摘下帽子露出头展现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的。只有引导的人年纪尚小,形体瘦弱,先出来了,好像没有受什么苦,看到众人都困苦不堪,也假装害怕,身体疲惫。那些在外边饮酒的人,就举起酒杯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即使儒雅不喝酒之人,也一定让他把酒洒在地上,称其为定心饮。
我因此暗地里回忆原先韩文公登华山,登上绝顶,道路阻塞不能返回,一连几天都放声大哭。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情未必有过。从今天的情形来看,韩文公放声大哭也不是荒诞不合理的了。唉,不登高山,不临深渊,古代圣贤的训诫(虽然)明显,我等众人却认为是娱乐,让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几乎被埋没也不(知道)悲伤。这作为警诫,岂止是身体死亡不可忘记。(我)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子孙来到这个地方或许不知道情形,误入此地,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来告诫他们。到洞中游览的有七人,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在洞外坐着饮酒的有四人,也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共有十一人。当时是延祐龙集丁巳八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