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下图是P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P地的纬度是( )
A.23°26'N B.23°26'S
C.20°N D.20°S
2.M这一天( )
A.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B.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C.P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D.地球公转速度很慢
我国某地高二年级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太阳观测实践活动。当地某日正午(北京时间12:08)时,该小组测得的太阳高度如图所示,该地纬度是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
A.江淮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 D.东北地区
4.该日可能是( )
A.3月21日前后 B.5月10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2月10日前后
今年暑假,武汉(30°N,114°E)的小明全家自驾外出旅游,于北京时间7月15日15:00在西安(34°N,108°E)某段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发现太阳光刚好从汽车正前方射入。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若不考虑天气等其他因素,在此处再次拍摄到同样的太阳方位和高度,最有可能的日期是( )
A.5月29日 B.8月7日
C.12月1日 D.1月13日
6.在该日后的六个月内,西安与武汉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始终保持不变
D.持续不断变小
题组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城市路灯的照明时间受自然条件影响。下图示意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某年北京的路灯照明时间。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7.图示四个日期中,对应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A.a B.b
C.c D.d
8.北京市路灯照明时间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天气变化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太阳运动
下表为2024年11月12日甲、乙、丙、丁四城市的白昼时间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甲城市 乙城市 丙城市 丁城市
昼长 12小时49分 10小时09分 7小时44分 10小时43分
9.四城市中所处纬度最高的城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未来一个月内,白昼时间延长的城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a到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1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20分钟
C.3小时20分钟 D.4小时40分钟
题组三 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3.图示城市自上而下依次为(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14.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表现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下图为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图中ST与EF之间为( )
A.热带 B.北寒带
C.北温带 D.南温带
16.若黄赤交角变小,则( )
A.ST线将向南移
B.EF线将向北移
C.E'F'线将向北移
D.S'T'线将向北移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太阳高度与太阳方位的应用
因受地物影响,不同位置的太阳辐射存在差异。家住某城市(118°E,30°N)的王先生为减少汽车夏季暴晒的时间,会在小区内选择合适的停车位。下图为王先生小区地上停车位简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王先生在夏季12:00—14:00选择停车位比较合理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楼房日影年内最短时,北京时间约为( )
A.6月22日11:52
B.6月22日12:08
C.12月22日11:52
D.12月22日12:08
2023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初六),宁波某学校老师用粉笔不断描绘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黑板上的光影位置。下图为老师描绘的三个时间的光影轨迹。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现象,发生在该老师上课过程中的是( )
A.红日西沉 B.日上中天
C.月上柳梢 D.灯火阑珊
4.此日过后的一个星期内(若均为晴天),宁波( )
A.可观察月相的时间逐渐缩短
B.操场旗杆的正午日影变长
C.观察日出时间要逐渐提前
D.日出方位与纬线夹角变小
海南省某黎族古村落(位于19°N)的广场上存有“立柱测午时”的古建筑。该古建筑由一根花岗岩立柱和立柱南北两侧固定不能位移的花岗岩条石组成(下图)。每天立柱的影子与条石重合时,即为当地正午。条石面以上的立柱高度为2米(已知tan60°≈1.732,tan65°≈2.145)。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一年中,立柱日影与条石OA重合的次数约为( )
A.35次 B.90次
C.183次 D.365次
6.某日,立柱落在条石上的影长为1米。下列四图与当天立柱顶端日影轨迹相符的是( )
A B C D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下图为“某时刻的等日照时间图”,OA、OB为日期界线,P点纬度为70°N。
(1)此时,全球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 ;当P点影子朝正北时,北京时间为 时。(4分)
(2)在下图中画出此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6分)
条件:A点全年昼夜平分,B点为中心,C点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
要求:画出太阳光线、地轴、地球自转方向、极昼范围、极夜范围、晨昏线,标注0时所在经线。
材料二 下图表示广州市(约23°N)和海口市(约20°N)楼房某日正午时刻影子(阴影部分)分布状况。此后的几天中,海口市正午时刻影子逐渐增长。
(3)此后的三个月中,北京市楼房的影子会出现什么变化 (2分)
题组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下表中所列的是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差(即一年中昼长最大值-昼长最小值)。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两题。
地点 甲 乙 丙 丁
昼长差 0 5小时30分 13小时56分 24小时
8.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丁丙甲乙 D.丁丙乙甲
9.一年中乙地的最短昼长值是( )
A.9小时15分 B.8小时35分
C.1小时25分 D.14小时45分
下图示意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从①至④,大致时间为( )
A.9个月 B.12个月
C.15个月 D.18个月
11.在①②③④四天,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D.①②③④都相同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读图可知,P地正午太阳高度有两次为90°,说明该地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可以确定该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A、B错误;又因为6月22日为其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时刻,由此可知其位于南半球,C错误;M这一天应当为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P地正午太阳高度为86°34',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以计算出P地的纬度是20°S,D正确。
2.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冬至日这一天,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但是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不是,A错误;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B正确;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太阳东南升起、西南落下,C错误;地球公转速度1月初最快,12月22日距离1月初较近,公转速度不会很慢,D错误。
3.B 由图可知,该日该学校正午太阳高度为30°。根据材料“该地纬度是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得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S,该学校的纬度为40°N。当地正午时(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12时08分,通过计算可知该地经度为118°E,选项中四地的位置与之相符的只有华北地区,B正确。
4.D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学校的纬度为40°N,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S,即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但更接近南回归线,故该日接近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D正确;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A错误;5月10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半球,B错误;10月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半球,但此时太阳直射点更接近赤道,C错误。
5.A 在此处再次拍摄到同样的太阳方位和高度,最有可能的日期应与二至日对称。7月15日与6月22日相差23天,则最有可能的日期应是5月29日,A正确。
6.C 西安与武汉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在7月15日后的六个月内,西安与武汉两地距太阳直射点的差值不变,因此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始终保持不变,C正确。
7.B 夏至日当天北京的昼最长,因此路灯的照明时间最短。对比图中四个日期,b日期路灯照明时间最短,B正确;a、c照明时间相同,且均在6点关灯、18点开灯,故为春、秋分日,A、C错误;d照明时间长,白昼短,为冬至日,D错误。
8.C 路灯照明时间季节变化的原因是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C正确,A、B、D错误。
9.C 据所学知识可知,非二分日距赤道越近,昼长越接近12小时。四城市中,丙城市的昼长与12小时之间的差值最大,说明该城市距离赤道最远,纬度最高。故选C。
10.A 11月12日到12月12日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白昼越来越短,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白昼越来越长。11月12日甲城市昼长夜短,其他三个城市昼短夜长,说明甲城市位于南半球,未来一个月内白昼越来越长,其他三个城市均位于北半球,白昼越来越短。故选A。
11.C 读图可知,a到b期间,该地日出时间由最晚逐渐变早,但日出时间仍晚于6:00,所以在此期间该地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12.D 读图可知,该地日出最晚约7:40,最早约5:20,这说明其日出时刻最早比最晚早2小时20分钟,根据日出和日落时刻关于12:00对称,可推出其日落最晚比最早也会迟2小时20分钟,故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钟。
方法技巧 对称法解答昼长问题
日出和日落时刻关于12:00对称,若日出时刻提前1个小时,则日落时刻相应会推迟1个小时,昼长则变长2个小时。
13.D 夏季越长,说明纬度越低,冬季越长,说明纬度越高,根据图中四地的冬、夏季长度,可以判断自上而下依次对应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14.C 季节更替表现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D不符合题意;低纬度地区全年高温,高纬度地区全年低温,季节更替皆不明显,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中纬度地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季节更替明显,B不符合题意。
15.C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由于ST与EF均在北半球,所以ST与EF之间为北温带。
16.C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回归线向赤道靠拢,极圈向极点靠拢,所以ST线将向北移,EF线将向南移,E'F'线将向北移,S'T'线将向南移。故选C。
能力提升练
1.C 某城市(118°E,30°N)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近,夏季12:00—14:00太阳由正南向西南方向运动,丙车位最先进入楼房的阴影区,因此王先生选择丙停车位比较合理,C正确。
2.B 一年内当地地方时为夏至日12:00时,太阳高度最大,影子最短,该地(118°E)地方时为12:00时,北京时间(120°E)为6月22日12:08,故选B。
3.A 由光影移动轨迹可知,在光影出现时间内,其位置不断上移,由投影位置关系可知,此时光源位置较低,且逐渐向下移动,即太阳高度小,且太阳逐渐向下运动(太阳高度减小),红日西沉符合题意,A正确;日上中天为正午时分,此时太阳高度较大,光影位置应较低,与图示情况不一致,B错误;月上柳梢和灯火阑珊均为夜晚,没有阳光,C、D错误。
4.B 2023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初六)过后的一个星期内,宁波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宁波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操场旗杆的正午日影变长,B对;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可观察月相的时间逐渐变长,观察日出时间要逐渐推后,A、C错;根据晨昏线摆动规律可知,日出方位与纬线夹角会变大,D错误。
5.A 立柱日影与条石OA重合说明太阳从正北方向照射过来。只有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于19°N以北才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一个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纬度约为7.8°,直射点最北能到达北回归线,因此直射点从19°N北移到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南移到19°N共跨约9°,所花时间略多于一个月,即一年中,立柱日影与条石OA重合的次数应略多于30天,A符合题意。
6.B 立柱落在条石上的影长为1米,立柱高2米,tanH=2/1=2。根据材料tan60°≈1.732,tan65°≈2.145,可知该日正午太阳高度(H)介于60°~65°。该地位于19°N,直射点最北只能到达北回归线,因此若要实现正午太阳高度(H)介于60°~65°,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半球,故此时太阳东南升、西南落,该日太阳方位为东南—正南—西南,对应立柱顶端日影轨迹为西北—正北—东北,B正确,A、C、D错误。
7.答案 (1)(20°N,135°W) 17
(2)
(3)北京市楼房的影子先逐渐缩短,后逐渐增长。
解析 (1)据图中经度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再结合文字材料可知,此时70°N日照时长为24小时,说明70°N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20°N。日期分界线为180°经线和0时经线,而OA、OB为日期界线,读图可知OA经线是45°E,则其只能是0时经线,OB为180°经线;45°E此时为0点,所以地方时12时的经线为135°W,故全球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太阳直射点位置,即(20°N,135°W)。当P点影子朝正北时(太阳位于正南,是当地正午),即45°E地方时为12时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比45°E经线的地方时早5小时,因此北京时间为17时。
(2)注意题目要求为画侧视图。A点全年昼夜平分,应位于赤道上;B点为中心,所以在侧视图中赤道经过B点。综上所述,AB连线为赤道的一部分。地轴穿过地球中心B点并与赤道垂直。从北极点俯视,地球自转表现为逆时针方向。此时70°N日照时长为24小时,说明7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70°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在侧视图中,晨昏线经过圆心和极昼、极夜最低纬度(南北纬70°)与圆的交点。太阳光线要与晨昏线垂直。由上题可知,A点所在经线为0时经线,A点所在经线的度数为45°E。C点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C点位于南回归线上。综上,绘图如下:
(3)两城市正午时刻影子方向相反,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两城市之间,结合两城市的纬度可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应位于20°N到23°N之间。此后几天,海口市正午时刻影子逐渐增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向北移。故此后的三个月中,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到23°26'N后再向南移动。北京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其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太阳直射23°26'N时达到最大,然后再变小,故北京市楼房的影子先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到达23°26'N时达到最短,后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影子再逐渐增长。
8.D 读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丁地昼长差最大,处于极圈到极点之间,纬度最高;丙地昼长差大于乙地,所以丙地纬度高于乙地;甲地昼长差为0,应该在赤道上。所以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丁丙乙甲,D正确,A、B、C错误。
9.A 根据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春、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所以乙地的昼长也为12小时;由于昼长差是一年中昼长最大值与昼长最小值之差,那么一年中昼长最小值到春、秋分的昼长之差应当是昼长差的一半。所以乙地的昼长最小值是12-(5小时30分÷2),即9小时15分,A正确,B、C、D错误。
一题多解 根据题意,设一年中昼长最大值为X,昼长最小值为Y,则根据晨昏线的变化规律,昼长最小值与昼长最大值的夜长相等,如下图:
因此根据题意和已有知识可得:
X-Y=5小时30分、X+Y=24小时,计算可得Y=9小时15分,即最短昼长值为9小时15分。
10.A 根据晨昏线的特点可知,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因此二至日时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为23.5°,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为0°。图中折线是从冬(夏)至日开始,经过中间的夏(冬)至日,到第二年冬(夏)至日结束,时间总长为一回归年,因此可以确定从①至④,大致为9个月的时间,故选A。
11.C 结合上题分析,一年中关于二至日对称的两天,太阳直射点直射的纬度相同,因此这两天同一地点的昼夜长短状况相同。图中①和④关于二至日对称,②和③也关于二至日对称,因此①和④两天,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相同,同理②和③两天,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也相同。故选C。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第1课时 地球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
下图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图1中A、B、C、D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图2中甲、乙、丙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②③④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多的一段是( )
A.A→B B.B→D C.D→C D.C→A
2.地球在公转轨道上P点时,大约相当于图2中的哪个阶段( )
A.① B.② C.③ D.④
我国的圭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如右图,
表为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用其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据此完成下题。
3.古人利用圭表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的时间间隔大致为一个( )
A.恒星日 B.太阳日
C.恒星年 D.回归年
下图为地球光照图,图示半球为东半球,箭头所示方向为地球公转方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顺时针 D.逆时针
5.该日后六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 )
A.逐渐减慢 B.逐渐加快
C.先减慢后加快 D.先加快后减慢
题组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②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③目前度数约为23.5°
④目前度数约为66.5°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假设黄赤交角变为23°,那么地球五带范围的变化是( )
A.热带变大,温带变大,寒带变小
B.热带变小,寒带变大,温带不变
C.热带变小,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D.热带变大,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的特定节令,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二十四节气能够反映( )
A.地球公转地轴倾斜角度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变化
C.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D.太阳公转的角速度变化
2.下列地球公转速度最接近的两个节气是( )
A.夏至与大暑 B.白露与寒露
C.小雪与大雪 D.清明与惊蛰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
A.乙点为远日点 B.丙点为夏至点
C.地球顺时针公转 D.地球逆时针公转
4.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 )
A.慢于秋分点且逐渐减慢
B.慢于秋分点且逐渐加快
C.快于秋分点且逐渐减慢
D.快于秋分点且逐渐加快
题组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古代御寒保暖条件差,在北方地区,人们对天寒地冻滋生恐惧感,遂以“数九”方法消遣,“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向北移
B.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向南移
C.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向南移
D.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向北移
6.“数九”期间,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赛龙舟,粽子飘香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b点代表的是北半球( )
A.夏至日 B.春分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8.当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图中甲、乙两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方向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图中P点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时间在1月初,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与其相对的D→C区间,位于远日点一侧,公转速度较慢。因A、B、C、D四点将(地球公转)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公转速度最慢的用时应最多,故D→C所用时间应最多,C正确。
2.A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P点时,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时间在1月初,此时处于冬至到春分之间,图2中①对应这个阶段,A正确;②处于春分到夏至,③处于夏至到秋分,④处于秋分到冬至,B、C、D错误。
3.D 圭表表影最长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冬至日,所以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的时间间隔大致为两个冬至日的时间间隔,即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故选D。
4.A 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若不规定判断角度,则无法判断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故选A。
5.D 图中地球有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于黑夜,且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和地轴倾斜状况可知,太阳即将直射南半球,因此应为秋分日,即9月23日前后。接下来六个月内,即到次年3月21日,地球公转会经过近日点(1月初),故公转速度先加快后减慢,应选D。
6.C 图中角β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所以角β为黄赤交角,①正确、②错误;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约为23.5°,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7.C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那么热带和寒带的范围都会变小,温带变大,C正确,A、B、D错误。
方法技巧 黄赤交角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值、地轴倾斜度、南北半球热带和寒带范围值相等;黄赤交角的余角与南北极圈的纬度值相等。
能力提升练
1.C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反映)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它把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分别对应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空间位置,所以二十四节气能够反映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C正确;地球公转地轴倾斜角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变化及太阳公转的角速度变化均无法通过二十四节气推测,A、B、D错误。
2.A 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此时公转速度最快;每年的7月初,则位于远日点附近,此时公转速度最慢,因此不同日期的地球公转速度以近日点和远日点为中心对称,具体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夏至与大暑的公转速度相近,A正确;白露与寒露、小雪与大雪处在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期间,公转速度逐渐加快,因此白露与寒露、小雪与大雪的公转速度不可能接近,B、C错误;清明与惊蛰处在地球从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期间,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因此二者的公转速度也不可能接近,D错误。
3.C 读图例并根据图中各点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判断乙点为近日点(1月初);丙点离乙点很近,则应为冬至点(12月22日前后);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判断,地球公转是从丙向乙运动,即顺时针方向。
4.C 与秋分点(9月23日前后)相比,春分点(3月21日前后)地球更靠近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经过春分点(3月21日前后)时地球向远日点(7月初)运动,公转速度逐渐减慢,C正确。
5.A 由材料可知,“九尽”之时是冬至之后的第81天,小于3个月的时间,冬至到春分之间大约相差3个月,故“九尽桃花开”时在春分之前,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正在向北移动,A正确。
6.C “数九”期间处于冬至日至春分日之间。冬至日至春分日之间会经历春节,人们放鞭炮,守岁迎春,C正确;“吃月饼,共庆团圆”为中秋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冬至日之前,A错误;“赛龙舟,粽子飘香”为端午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春分日之后,B错误;“望双星,鹊桥相会”为七夕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冬至日之前,D错误。
7.A 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中左边半圆为北半球局部俯视图,其中的回归线为北回归线,b点为北回归线上一点,则太阳直射该点时为北半球夏至日。
8.D 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b点为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的最北端,甲、乙两点为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上的两点,且甲、乙两点关于b点对称,故其纬度相同,D正确。甲、乙两点所对应的日期应关于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对称,这两天地球公转速度不相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方向相反,日地距离也不相同,A、B、C错误。专题强化练3 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实践应用
位于120°E的我国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根据天文现象观测,绘制了该日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的位置图。α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的夹角,已知α角度为110°。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地正午时刻,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华盛顿(39°N,77°W)即将日落西北
B.悉尼(34°S,151°E)影长达一年最长
C.内罗毕(1°S,36°E)太阳东南方升起
D.泰山站(73°S,76°E)可以欣赏极光
2.该中学经过半年的观测,发现α的角度不断变小,则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下图为北半球二至日时某地房屋的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该地可能位于( )
A.刚果盆地 B.俄罗斯北端
C.南非 D.中亚地区
4.只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考虑,图示住宅建筑设计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
②自冬至日到春分日,正午室内的光照面积逐渐增大
③自春分日到夏至日,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
④有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城市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因反射太阳光常对居民造成一定的干扰。小明家坐北朝南,南北通透,每年有半年时间正午时分面临“两个太阳”(除南面太阳照射外,玻璃幕墙从北面反射阳光到室内,玻璃幕墙只考虑平面反射),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小明家可能位于我国的(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
6.同学小丽家与小明家住在同一栋楼,楼层相同,户型相同,每天正午时分面临“两个太阳”的时间比小明家稍后(玻璃幕墙东西向比住宅楼窄很多),则小丽家位于小明家的( )
A.东面 B.南面
C.西面 D.北面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 该地经度为120°E,华盛顿的经度为77°W,计算可知,当该地12:00时,华盛顿的地方时为22:52,处于深夜,不会即将日落,A错误;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地理纬度,即当地位于40°N;由图可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180°-40°-110°=30°,故当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0°S,而悉尼影长最长的时间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时,B错误;当地12:00时,内罗毕的地方时为6:24,当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各地日出东南,且南半球昼长夜短,内罗毕的日出时间早于地方时6时,故当地正午时刻,内罗毕的太阳已经从东南方向升起,C正确;泰山站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当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若要欣赏极光应该选择出现极夜现象时,D错误。
2.A α角度变小,说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向北移动,距离当地越来越近。前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该中学昼短夜长,后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中学昼长夜短;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主要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A正确,B、C、D错误。
3.D 从图中可见,北半球冬至日、夏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都在南方,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排除A、C;俄罗斯北端位于北极圈以北,冬至日时为极夜,太阳高度为0,与图示不符,排除B;中亚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符合图示状况,选D。
4.A 从图中可见,北半球冬至日、夏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都在南方,根据其相对位置,可以判断图中位置靠南的太阳为北半球冬至日时的太阳,位置靠北的太阳为北半球夏至日时的太阳,此住宅设计使得冬季时太阳光线容易射入室内,夏季时太阳光线不易射入室内,①正确;自北半球冬至日到春分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室内的光照面积逐渐减小,②错误;自北半球春分日到夏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继续增大,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③正确;夏季遮阳,冬季采光效果好,都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④正确。故选A。
5.D 由图可知,楼南面幕墙最高100米,小明家位置最高50米,楼间距50米,太阳辐射经南面幕墙反射至小明家。由图可知,当正午太阳高度介于0°~45°时,南面玻璃幕墙可反射太阳光到室内,当太阳高度大于45°时,太阳光就不能通过幕墙反射到小明家。由上述分析可知,小明家冬半年才能被太阳光反射到,可以推出该地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得到当地纬度为45°N左右,四个选项中只有东北平原的纬度在45°N左右,D正确,A、B、C错误。
6.A 正午稍后,太阳往西移。反射光应该往东移,结合材料可知,小丽家应位于小明家的东面,A正确,B、C、D错误。(共36张PPT)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1 地球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地球公转速度不同。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的点叫作远日
点,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作近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3.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地球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年,所需的时间为365
日6时9分10秒。
知识点 1
知识点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1)概念
地球公转轨道面叫作黄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
之间的夹角叫作黄赤交角。
(2)大小:目前的黄赤交角约23.5°。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成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
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
变化的。
知识点 2
(2)移动范围及规律
注:本书中的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3)周期
我们将23.5°纬线称为回归线,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
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一个回归年。
知识点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知识点 3
区域范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
纬度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
纬度 南北回归线之间各纬
度
变化特征 夏至日达一年中的最
大值,冬至日达一年
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达一年中的最
大值,夏至日达一年
中的最小值 直射时达一年中的最
大值,夏(或冬)至日达
一年中的最小值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本质: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与它所在纬线昼弧与夜弧的长度有关。如果某纬线
上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如下图所示:
赤道与晨昏线(圈)始终相互平分,昼弧的长度等于夜弧,因而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①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时间段 北半球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
象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夜越长;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
象
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
直射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
象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
象
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时间段 变化规律
自冬至日至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 (除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外)北半球各纬度白昼逐渐增长,南半球各纬度黑夜逐渐增长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 (除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外)北半球各纬度黑夜逐渐增长,南半球各纬度白昼逐渐增长
3.四季的更替
(1)产生原因
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中纬度地区出现明显的四季变化。
(2)表现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
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春秋两季
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3)四季的划分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吻合,北温带国家多把3、4、5月确定为春季,6、7、8月
确定为夏季,9、10、11月确定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确定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
节恰好相反。
(4)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可反映一年四季变
迁。它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上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西欧、北美国家多以春分、夏
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
4.五带的划分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有规律地递减。
关键能力 定点破
知识点1 黄赤交角的存在有何影响
1.黄赤交角的影响
(1)决定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
(2)决定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值。
①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值=黄赤交角的度数。
②极圈的纬度值=90°-黄赤交角的度数。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当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值就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太阳直射
点移动范围和五带范围的变化。其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
定点 1
黄赤交角 变大 变小
回归线纬度 变大 变小
极圈纬度 变小 变大
五带范围 热带 扩大 缩小
温带 缩小 扩大
寒带 扩大 缩小
知识点2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正午太阳高度是正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如下图,P点地方时为12时,H即P点的
正午太阳高度。
P点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定点 2
因太阳光线为一束平行光,所以H与∠1为内错角。又因OP垂直于P地的地平面,则在直角三角形中,∠1=90°-∠2,其中∠2=θ-δ(即太阳直射点和所求点的纬度差)。所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90°-纬度差。其中,H为所求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差是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间的差值(当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个半球时,纬度差为两地纬度数之差;当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个半球时,则纬度差为两地的纬度数之和,简记为“同减异加”)。
知识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近大远小)
太阳直射某纬线,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离该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简
记为“近大远小”)。由此可以推知:
(1)一日内,同一纬线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关于太阳直射纬线南北对称的纬线上的点(即与该太阳直射纬线纬度差相同的点),正午太
阳高度相同。
定点 3
典型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来增去减)
由“近大远小”规律可以推知: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如下图中A点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在夏至日(即太阳位于图中1处时)距离太阳直射纬线最近,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随着太阳由1处向3处移动,A点距离太阳直射的纬线越来越远,其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到冬至日(即太阳位于图中3处时)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典例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连续三个月的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示意图(Ⅰ、Ⅱ、Ⅲ各表
示一个月)。据此完成下题。
下图中能正确示意M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信息提取 (1)图示地区为我国北方某地;(2)Ⅰ、Ⅱ、Ⅲ连续的三个月中,该地的正午太阳高
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在M日达到最大值。
解析 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会越
来越大,在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达到最大,然后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逐渐减
小。从而可确定M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
减。
知识点4 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
1.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正
午时刻,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
2.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
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计算结果一般为
两个),然后再结合正午太阳的方位或者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3.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楼间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障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
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
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如图甲)。
定点 4
图甲
4.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调整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
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
为α+β=90°(如图乙)。
图乙
知识点5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晨昏线的移动,进而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除极昼、极夜区外,当太阳直射点北移时,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直射点南移时,北半球各地昼变短,夜变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如右图所示:
定点 5
南半球各地则刚好相反。
典例 城市路灯开关时间受到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下表是世界上甲、乙、丙三个城市路灯
在某月连续三日的开启和关闭时间(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城市 路灯开启时间 路灯关闭时间 23日 24日 25日 23日 24日 25日
甲 17时41分 17时40分 17时39分 7时16分 7时17分 7时18分
乙 18时51分 18时52分 18时53分 6时47分 6时46分 6时45分
丙 20时17分 20时18分 20时19分 5时53分 5时52分 5时51分
(1)甲、乙、丙三个城市纬度从低到高排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2)如果甲城市是我国西安市,那么该月份可能是( )
A.5月 B.7月 C.1月 D.11月
B
D
信息提取 ①路灯开关时间受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②表格中数据表示甲、乙、丙三个城市
连续三日路灯的开启和关闭时间。
解析 (1)路灯开启时间和日落时间大体一致,路灯关闭时间和日出时间大体一致,日落时间
减去日出时间等于昼长。据表可知,此三日甲城市昼长分别约为10小时25分钟、10小时23分
钟、10小时21分钟,乙城市昼长分别约为12小时4分钟、12小时6分钟、12小时8分钟,丙城市
昼长分别约为14小时24分钟、14小时26分钟、14小时28分钟,由此可推断乙、丙两城市在同
一半球且昼长夜短,丙城市昼长大于乙城市,甲城市在另一半球且昼短夜长,根据南北半球纬
度值相同的纬线昼夜状况相反可知,在另一半球与甲城市纬度值相同的地区此三日昼长分别
约为13小时35分钟、13小时37分钟、13小时39分钟,故甲、乙、丙三个城市纬度从低到高排
序是乙、甲、丙。(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城市(西安市)昼短夜长且昼长在变短,说明此时
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间应在北半球秋分日至冬至日之间,故选D。
知识点6 太阳视运动
除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每天都可以观测到太阳升落的现象。将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
迹绘成具有立体感的空间图,这就是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研究太阳视运动,首先需要明确以
下三点,一是根据日出和日落方位以及正午太阳方位,可以判定太阳视运动轨迹;二是不同日
期太阳视运动轨迹为相互平行的弧线;三是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日出和日落方位
都相同,如下表所示:
定点 6
日期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春分日至秋分日 东北方 西北方
春、秋分日 正东方 正西方
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东南方 西南方
以北半球温带地区为例,其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如下图所示:
图中①轨迹太阳东北升、西北落,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太阳视运动轨迹为大于180°的弧线, 说明该地昼长大于12小时,为夏至日;图中②轨迹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正午太阳高度在三者中居中,为二分日;图中③轨迹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且太阳视运动轨迹为小于180°的弧线,说明该地昼长小于12小时,为冬至日。
知识点7 光照图的判读
光照图即日照图,是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所形成的昼夜分布图。
1.光照图判读三要素
光照图的判读三要素是太阳光线、晨昏线和昼夜半球。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
光照图都具备这三个要素。大多数图中并没有太阳光线,我们可以通过昼半球的分布推测太
阳光线的来源;有的图中没有标出昼夜半球的分布,仅已知某条线是晨昏线,这时就需要判断
该线是晨线还是昏线,进而判断昼夜半球的分布。
定点 7
(1)两线——晨线、昏线
①晨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如上图中弧AB。
②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如上图中弧BC。
2.光照图的判读方法
光照图判读要抓住“点、线、面、角”的关系。
(2)六点——晨赤交点、昏赤交点、极昼切点、极夜切点、夜弧中点、昼弧中点
光照图上的时间信息往往是隐藏着的,需要我们进行“挖掘”,关键在于找出并确定光
照图上重要的六个时间点,如下图所示:
(3)点线关系
①晨昏线与赤道相互平分。
②只有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为南北走向,即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如图1);太阳直射北半
球时,晨线为西北—东南走向(如图2中AB),昏线为东北—西南走向;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晨线为东北—西南走向,昏线为西北—东南走向。
③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与极昼或极夜切点的纬度数之和始终等于90°(互余)。
(4)面面关系
①二至日晨昏线平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66.5°。
②二分日时晨昏线平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90°,晨昏线平面与某一经线圈所在平面重合。
(5)角度关系
①二至日,晨昏线与地轴夹角为23.5°。
②二分日,晨昏线与地轴夹角为0°。
3.太阳直射点经纬度的判定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故可以借助晨赤交点地方时为6时,昏赤交点地方时为18时,极昼切点地方时为0时(或24时),极夜切点地方时为12时,昼弧中点为12时,夜弧中点为0时 (或24时)等隐藏着的时间信息来确定或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与极昼或极夜切点纬度数互余,故可以借助光照图中的极昼、极夜区域范围或者极昼切点(极夜切点)的纬度来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专题强化练2 太阳视运动
下图为2023年某日摄影师在北极黄河站(78°N,12°E)拍摄的一幅太阳视运动轨迹合成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月可能为( )
A.3月 B.5月
C.9月 D.12月
2.图中甲时刻北京时间最接近( )
A.1:00 B.7:00
C.13:00 D.19:00
下图为某日某经线上日出时刻的纬度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甲地太阳视运动图正确的是( )
4.某地当日比甲地的黑夜时间长,却与甲地同时迎来日出,该地应位于甲地的( )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北方向
下图为8月22日甲、乙两地太阳视运动轨迹、方向及某同一时刻太阳所在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甲地此时的地方时可能是( )
A.3:00
B.9:00
C.15:00
D.21:00
6.乙地位于甲地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下图为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当太阳位于正南方位时,北京时间为8时40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该日,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地理位置是( )
A.80°S,10°W
B.80°S,170°E
C.80°N,10°E
D.80°N,170°E
8.此日后,一定发生的地理现象为( )
A.北极圈内极昼范围会逐渐扩大
B.杭州日出方位角逐渐向南偏移
C.一个月之内上海依然日出东北
D.极昼区午夜太阳高度先大后小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B 由图中太阳的位置可知,该地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最小的太阳高度为子夜太阳高度,说明该地出现了极昼现象。北极黄河站位于78°N,当太阳直射点在12°N以北时,黄河站才能出现极昼现象。根据太阳直射点一个月可移动大约8°可知,该月可能为5月,B正确;3月、9月、12月太阳直射点都在12°N以南地区,黄河站不会出现极昼现象,A、C、D错误。
2.B 图中甲为子夜太阳方位,说明甲时刻为12°E的地方时零点,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两地经度相差108°,时间相差432分钟,约7小时12分钟,即北京时间最接近7:00。故选B。
3.C 乙地0时日出,说明乙地此时出现极昼,且是极昼范围的最低纬度,由此得出太阳直射20°S。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非极昼极夜区均东南日出、西南日落,甲地位于北半球,位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20°S的北方,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C正确,A、B、D错误。
4.D 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20°S。甲地位于北半球,某地当日比甲地的黑夜时间长,所以该地应位于北半球,且纬度比甲地高,位于甲地的北方,A、C错误;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晨线呈东北—西南走向,该地的纬度更高,与甲地同时迎来日出,即该地与甲地均位于晨线上,所以该地应位于甲地的东北方,B错误、D正确。
归纳总结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
①未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高,日出、日落方位向南或向北偏移越大;当地纬度越高,日出、日落方位向南或向北偏移越大。
③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常年从正南方入射;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常年从正北方入射。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方位要根据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南北关系进行确定。
5.A 甲地全天的太阳都在地平面以上,说明当地出现极昼现象,距离地平面最近的太阳是极昼这一天中的最小太阳高度,此时是0时,最高点是当地正午,此时甲地太阳的位置正从最低点升向最高点,应在0时到12时之间,C、D错误;此时太阳高度依然较低,较为靠近0时太阳位置,远离12时太阳位置,9时靠近12时远离0时,3时靠近0时远离12时,所以可能是3:00,A正确、B错误。
6.B 8月22日为北半球夏半年,北极附近产生极昼,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出现极昼,所以甲地在北极附近,而乙地不存在极昼(一天中有日落时刻),说明乙地在北极圈以南,故乙地位于甲地偏南位置;此时乙地太阳在其当日内最大太阳高度位置,为一天中的12时,时间比甲地的3时早,越向东时刻越早,所以乙地在甲地偏东方向,故乙地位于甲地的东南方,B正确,A、C、D错误。
7.B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第一步,求直射点纬度,运用公式:直射点的纬度=1/2×(出现极昼的点最大的太阳高度+该点最小的太阳高度),可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0°N。
第二步,求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的纬度,根据直射点纬线度数和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互余可得,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的纬度为80°S和80°N。
第三步,求该地经度,根据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可得,该地所处经度为170°E。
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位于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即170°E经线,位于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时,即10°W经线。又因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图中所示时刻为白天,故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的地理位置分别是(80°S,170°E)和(80°N,10°W),B正确。
8.C 由图可得,当地出现极昼现象,当出现最大太阳高度时太阳在正南方,故该地在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根据材料中所给信息,无法确定现在的日期,所以无法判断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杭州日出方位角的变化及极昼区午夜太阳高度的变化,但是根据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处的位置,可以确定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依然在北半球,上海依然日出东北,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