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0:20:06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
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知识点 1
地区 规模 分布、形态 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 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和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①地势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
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②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网
络状,线路密度大;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公路多
呈“之”字形分布,线路密度小。
(3)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表现
地形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
经济 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生态 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科技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减少
知识点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逐步增大。人类
活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
有些甚至是有害的。
知识点 2
知识点1 地形是如何影响聚落分布的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在温暖的平原区,主要表现为人类对地形条件的开发利用;在山
区和高原或者热带高原,主要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被动适应或者顺应。
定点 1
表现 原因 典例
平原是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
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
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
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
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
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
热,高原相对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
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典例 西江千户苗寨是我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
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图1
为西江千户苗寨景观图,图2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下题。
图1
图2
  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D
信息提取 (1)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2)图中河
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显著;(3)图中显示海拔相关信息。
解析 结合文字材料可知,该聚落位于谷地中,且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故吊
脚楼的修建与地形有关;再依据图中河流两岸的海拔,可以判断出河流东侧坡度小,吊脚楼数
量多,西侧坡度大,吊脚楼数量少。故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知识点2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地形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
(1)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小于公路(见下表),说明铁路对地形的要求更高。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定点 2
(2)山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和丘陵地区高。
项目 土石方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 造价
山区/平原 1.5~2倍 7~11倍 2.2~3倍
山区/丘陵 1倍以上 2~3倍 1.5倍
  综上分析可知,在山区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因此,在山区应优先发
展公路,然后发展铁路。
2.地形对交通线路选址的影响
(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因此交通线建设首选在
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①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小施工难度,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行车安全,而且不易造成
水土流失。
②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在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该处坡度较缓,利于工程
建设和行车安全。
③鞍部海拔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
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
程安全。
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在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
不易积水。
3.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 原因
线路走向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较缓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等
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线路呈
“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
位距离的地面坡度
平原线路尽量走直线,但要少占耕地 节约建设成本和耕地资源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影响
影响 原因 影响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比较落后,对运输的
需求量不大;修建交通线路成本高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续表
雅西高速公路,被称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逆天工程”,全长240千米,其中82%是桥
梁和隧道,几乎“脚不沾地”,是目前全国桥隧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如图
为雅西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过去山区修建公路多修建成“之”字形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工程造价       B.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C.降低道路的坡度      D.连接更多的聚落
C
典例
(2)雅西高速公路桥隧比较高的优点有(  )
①缩短里程
②提高通行速度
③一定程度上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
④减少建设费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信息提取 ①雅西高速公路82%是桥梁和隧道,施工难度大;②过去山区修建公路多修建成
“之”字形;③图中显示雅西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 (1)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公路修建成“之”字形,可以降低道路的坡度,提高行车安全性,
C对。公路修建成“之”字形,公路长度会增加,工程造价不一定降低,对植被的破坏会更严
重,A、B错。连接更多的聚落不是主要目的,且如果是为了连接更多的聚落,公路不一定修建
成“之”字形,D错。
(2)雅西高速公路桥隧比较高,增加了建设费用,④错;雅西高速公路所经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质
条件复杂,通过修建隧道和桥梁,可以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因其很多路段远离山体,也能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①②③正确。故选A。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宫室遗址分布在(  )
①河流右岸   ②河流左岸
③被堆积的河岸   ④被侵蚀的河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有(  )
①便于观测水情
②便于取水灌溉
③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三门源传统古村落,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北倚千里岗山脉余脉,南接金衢盆地,三面环山,河流穿村而过。三门源先祖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约60幢,保存较为完整。下图示意三门源古村落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在聚落发展的初期,该地民居建筑的空间扩展方向是(  )
A.依地势自西向东   B.顺河流自北向南
C.沿道路自东向西   D.顺河流自南向北
4.三门源传统古村落建筑分布密集,其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取水   B.团结族群
C.少占耕地   D.抵御盗匪
  那曲市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北与青海省接壤,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平均海拔为4 500m,属丘状高原低密度纯牧业地区。下图示意2005—2017年那曲市聚落规模等级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从整体看,那曲市聚落分布的主要特征是(  )
A.多样化和大型化   B.分散化和一体化
C.分散化和小型化   D.多元化和工业化
6.推测那曲市聚落主要分布在(  )
A.靠近水系的河谷阶地
B.山间的和缓坡地
C.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
D.河流的上游地区
题组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8.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下图是台湾岛山地、河流和铁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影响台湾岛铁路线路选择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矿产   B.河流   C.气候   D.地形
10.台湾岛山地中的公路线大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如果必经山地则常呈“之”字形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业
C.为了减小线路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D.多通过居民区,增大客货运量
11.川东平行岭谷由三十多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谷地构成。重庆是世界上唯一建在平行岭谷的大城市。川东平行岭谷区现代交通线路布局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
A.南北向交通线路等级较低
B.东西向交通线路运速较快
C.南北向交通线路造价较低
D.东西向交通线路密度较大
题组三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在云雾的笼罩下显得格外美丽壮观,恍若人间仙境。哈尼族人自然而然地沿着水沟安家建寨,又在寨下修建梯田,水沟穿寨而过,沿梯田而下,更方便了哈尼族人的生活和劳作。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元阳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3 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地人最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灌溉   D.便于运输
13.下列选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的形成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聚落与地形
  坪是指山地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M乡局部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图中四地,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的是(  )
A.①村   B.②村   C.③村   D.④村
2.该村落选址在“坪”,主要是为了便于(  )
A.通风   B.农耕   
C.采光   D.取水
3.在农业社会,制约该村落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坪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土壤肥力
  吐鲁番麻扎村位于天山山脉东部的山间盆地,周边地区多为沙漠。麻扎村依托山谷地形而建,形成房屋紧靠、高低起伏的“爬山式聚落”。图1为“爬山式聚落”剖面示意图,图2为麻扎村平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麻扎村采用“爬山式聚落”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
①便于取水   ②用地紧张 ③抵御风蚀   ④节省建材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麻扎村拥有聚落公共中心区、居住区、农田耕作区、景观防护区等与外部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空间结构模式,其中农田耕作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题组二  交通与地形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交通干线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该区域交通干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7.关于该区域交通运输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修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
B.布局交通运输线时仅需考虑泥石流灾害
C.交通运输线的密度比华北平原大
D.修建交通运输线的难度很低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结合河流流向可以判断,宫室遗址位于河流的右岸;因为该宫室遗址位于弯曲河段的凸岸,故分布在被堆积的河岸,D正确。
2.B 村落沿河谷分布,便于取水灌溉农田;此外河谷地区一般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3.B
4.C 根据材料可知,三门源传统古村落三面环山,可利用的耕地资源不足。村落建筑分布密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
5.C 读图可知,那曲市低等级聚落数量偏多,说明其聚落规模小;由文字材料可知,那曲市是低密度纯牧业地区,产业密度较小,说明其聚落较分散。
6.A 那曲市属丘状高原低密度纯牧业地区,故其聚落分布受草场分布的制约。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草场主要分布于靠近水系的河谷阶地,这里水源和热量条件适宜,适合发展畜牧业。
7.C 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降低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
8.B “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量及工程建设费用,降低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9.D 图中铁路线沿海呈环状分布,铁路主要分布在地势较平坦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建设难度较小,通行较安全。
10.C 公路线沿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分布,可以减小线路坡度;山地坡度较大,公路呈“之”字形分布,也可以减小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11.C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会阻隔东西方向的交通,增加东西方向交通线路建设的难度,故东西方向交通线路等级较低,运速较慢,密度较小;南北向交通线路造价较低。
12.A 该地坡度大,不适宜耕作,当地人通过修建梯田、保持水土来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业,故当地人最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水土。
13.B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由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挪威的峡湾海岸是冰川侵蚀而成的,均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黄土高原地区,人类对植被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故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能力提升练
1.C 坪是指山地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图中四个村落中,只有③村所在地等高线分布稀疏,说明坡度较小,地形较为平坦,村名中含有“坪”的可能性较大。
2.B 坪周围地势较高,通风条件相对较差;山地和丘陵地区平地较少,“坪”地势较平坦,适合农耕;“坪”周围地势较高,会妨碍“坪”采光;不是所有的“坪”周围都有河流分布,选址在“坪”不是为了便于取水。
3.A 图示区域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很多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只有“坪”地势相对较平坦,利于农耕和建筑。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故坪地面积是制约该村落规模的主导条件。
4.C
材料信息 选项正误
由图文材料知,“爬山式聚落”房屋紧靠,高低起伏 此种聚落分布方式不利于从低处河流中取水,①错误
麻扎村位于天山山脉东部的山间盆地,周边地区多为沙漠 说明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聚落需要临水而建,而该河流河谷狭窄,平地少,故房屋需紧靠,且顺地势起伏,②正确
该村落位于山间盆地中 受风蚀作用影响小,③错误
麻扎村位于天山山脉东部的山间盆地,周边地区多为沙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少,缺乏建筑材料(主要指木材),依托山谷地形建设房屋利于节省建材,④正确
5.D 根据图示位置关系可知,①位于聚落最中心,应为聚落公共中心区;村落耕地应近水分布,民居与耕地相依,临水而居,②集中分布,应为住宅区,④靠近水源,应为农田耕作区;③呈条带状分布于耕地外围,应为景观防护区。
6.B 由山峰位置可以推知河流流向,读图可知交通干线基本沿河流干流延伸,故交通干线主要沿河谷分布。
7.A 该地区位于山区,山区交通运输建设的一般原则是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山区交通线路选址要考虑地形条件、地质灾害、河流、居民点、耕地等要素,泥石流灾害只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山区交通运输线的密度比平原小;山区交通运输线的建设成本高,难度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