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1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一气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与大气间物质、能量持续交换的互相影响过程。
2.海洋与大气间的水热交换
(1)水分交换
①过程:海水蒸发时把大量水汽输送给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
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②影响因素:海洋表层水温。
③区域差异: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海—气
间的水分交换较为活跃。
知识点 1
(2)热量交换
①过程:海洋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
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
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②影响因素:海洋表层水温。
③区域差异: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热带地区海洋面积大,是驱动地球大气系统
的主要能量来源地。
3.其他物质的交换:海—气之间还存在气体和固体物质的交换。气体交换中以二氧化碳的交
换最为重要。
知识点2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海—气相互作用与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形成
(1)不同纬度海区对大气加热的差异,会产生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环流;海陆间对大气加热的差
异,则形成季风环流。
(2)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2.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维持全球水热平衡
(1)海—气相互作用,进行水分交换,构成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环,从而实现了全球及不同区
域的水量平衡。各区域水量平衡公式如下:
①海洋: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
②陆地外流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
③陆地内流区域: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知识点 2
④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2)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在中纬度,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将
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
知识点3 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1.厄尔尼诺
(1)含义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2)形成
当信风减弱时,南美太平洋沿岸表层水温增高,秘鲁寒流近赤道段变性为暖流。当增温幅
度大于0.5℃并持续几个月至半年时,便形成了厄尔尼诺事件。
(3)影响
东太平洋冷水性鱼类死亡,以这类鱼为食物的鸟类死亡或迁徙;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
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
严重干旱;减少二氧化碳释放、延缓全球变暖。
知识点 3
2.拉尼娜
(1)含义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
(2)形成
拉尼娜现象是因海面信风加速,促使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离岸气流出现,造成深层海水将
低温冷水上翻,从而使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降低所致。
(3)影响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及威力比厄尔尼诺要小。
关键能力 定点破
知识点1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理解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关键在于理解我国冬夏季风强弱的变化。
1.厄尔尼诺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冬季,亚洲大陆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而海洋上相对暖和得多,气压相对较
低,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大陆流向海洋,因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来自高纬度的西北风,常
有寒潮和冷空气过境,气候寒冷且干燥。冬季风的强弱是影响我国冬季冷暖的直接因素。研
究表明,厄尔尼诺年的冬季,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往往较常年偏北,冷空气活动也偏北、偏弱,而
南方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强。
据统计,近50年80%的厄尔尼诺年我国出现了暖冬,20世纪90年代,厄尔尼诺频繁发生,我
国连续出现暖冬。因此,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我国出现暖冬的概率较大。
定点 1
2.厄尔尼诺对我国夏季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我国夏季风偏弱,气候一般发生如下变化:
3.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冬夏季风都会增强,从而出现与厄尔尼诺年相反的气候变化。
知识点2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联系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本质上都是在低纬度由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海温
及大气环流异常的现象。
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常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区别
定点 2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减弱 增强
续表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南赤道暖流 减弱 增强
赤道逆流 增强 减弱
秘鲁寒流 西偏,被暖流取代 增强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 水温升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加 水温降低,气流下沉,降水减少
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 水温降低,气流下沉,降水减少 水温升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加
学科素养 情境破
素养 如何理解并应用水量平衡原理解决具体地理问题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情境探究
乌裕尔河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内流河。其原为嫩江的支流,后因嫩江
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
稳定的扎龙湿地。
素养
问题1
乌裕尔河流域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提示 温带季风气候。
问题2
最初,为什么乌裕尔河水量较大
提示 流域面积较大;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纬度高,蒸发弱。
问题3
从乌裕尔河变成内流河至今,该河流流域的蒸发量有何变化
提示 先逐渐增大,然后保持稳定。
问题4
写出最终乌裕尔河流域的水量平衡公式。
提示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讲解分析
1.水量平衡原理的涵义
虽然地球上的总水量保持不变,但任何一个水体或任一地区的水则是既有进、又有出的
开放系统,水量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结合物质守恒定律,可以建立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
指任一区域(或水体)在任一时段内,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之差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
蓄水的变化量,即收支是平衡的。
2.水量平衡的公式(同第三节知识点2)
拓展延伸 水量平衡理论的注意事项
①由水量平衡公式可以看出,水量平衡主要反映了降水、径流、蒸发三者之间的关系。就陆地系统而言,多年平均状态下,地区储水量不变,意味着降水全部转化为径流、蒸发。
②就内流区而言,地表径流中的水,一部分直接蒸发(或汇入湖泊后蒸发),还有一部分下渗变
成地下径流,地下径流可以直接蒸发进入大气,也可以被植物吸收后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大气,
故径流只是内流区水存在形式的中间环节,在公式中不再体现。
3.水量平衡原理的应用
(1)大尺度地区的水量计算:如研究内外流区的降水量或者蒸发量,为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数据
支撑。
(2)小尺度区域的储水量计算:如水库中水量极值的判读、沼泽湿地的成因、城市内涝成因
等。
例题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
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典例呈现
C
(2)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B
素养解读 本题以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为研究区域,以该区域不同部位的水量平衡为研究对
象,考查学生对自然状态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区域水平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
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 (1)结合材料可知,该区域为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则应调用内流区的水量平衡公
式来解答本题。盐湖是该流域的主要水体储存形式,材料显示,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储水
量变化为0,故该流域的水量平衡公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2)本题应该将
研究区域缩小为更小尺度的湖泊,该湖泊的水量平衡公式为湖面降水量+入湖径流量=湖面
蒸发量。如果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则入湖径流量会减少,在降水和蒸发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该
湖泊水量会减少,盐湖面积会缩小。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会对过境海区产生重要影响。下面示意西北太平洋海域某台风过境前(图1)和过境时(图2)的海水温度变化。完成下面两题。
1.台风中心及附近海洋表层水温的变化及原因是( )
A.升温、上升气流影响
B.升温、表层海水下沉
C.降温、下沉气流影响
D.降温、下层海水上升
2.台风形成及移动过程中,能体现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是( )
A.风暴潮 B.风海流
C.狂风暴雨 D.海水蒸发
感热通量是指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气与下垫面之间发生的热交换。下图示意某年7月份北印度洋感热通量分布状况(单位:卡/平方厘米),正值代表热量由下向上传递,负值代表热量由上向下传递。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北印度洋西部沿岸地区感热通量数值的绝对值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气温较高,热量传递快
B.底层海水上涌,海气温差大
C.高纬海水流经,海水温度低
D.赤道暖流流经,海水升温快
4.此时段北印度洋海气感热通量的特点会加强海面的(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东风
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
A.海水流动快 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6.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
A.降水少 B.太阳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 D.风力强
题组二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海洋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着水热交换,从而影响全球的水平衡和热平衡。热平衡值是指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额。下图为太平洋热平衡值的纬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与其他海域相比,40°S~60°S的太平洋海域热平衡值最低,可能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度小 B.陆地面积较广阔
C.西风漂流势力强 D.海洋占绝对优势
8.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向大气输送水热的主要方式有( )
①季风环流 ②赤道低气压带
③信风带 ④赤道暖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读全球水平衡图,完成下面两题。
9.图中显示的水平衡规律是( )
A.陆地水平衡反映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B.高纬度海洋水平衡能基本反映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C.中纬度海洋水平衡值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减小
D.低纬度海洋水平衡为正值
10.20°~30°纬度区海洋水平衡带来的影响是( )
A.海水温度升高 B.海水温度降低
C.海水盐度升高 D.海水盐度降低
题组三 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下图示意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图示新一轮拉尼娜现象形成的时间是( )
A.2020年6—7月 B.2020年8—9月
C.2020年10—11月 D.2021年2—3月
12.2020年2—3月,(面朝北观察)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及南太平洋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分别呈( )
A.逆时针、逆时针 B.顺时针、顺时针
C.逆时针、顺时针 D.顺时针、逆时针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域海水表层温度差异较大,其中海水表层温度较低区称为东太冷舌、较高区称为西太暖池,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能反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波动。下图示意某年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导致西太暖池形成的大气环流是( )
A.极地东风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东南信风带
1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示海域发生的变化是( )
A.东太冷舌海表水温降低
B.赤道逆流增强
C.西太暖池海表水温升高
D.北太平洋暖流增强
自2021年10月—2022年6月持续发展的拉尼娜事件为2022年6月份北方高温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条件。沃克环流是由于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海温存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其强弱变化是评判气候异变的重要依据。下图示意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注: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多
B.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海海域水温升高,渔业减产
C.甲、乙海区温差减小,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多
D.甲、乙海区温差减小,沃克环流减弱,对我国没有影响
16.拉尼娜导致2022年6月份我国中东部偏热的原因是( )
A.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减弱
B.甲处低压增强,对夏季风吸引增强
C.中纬度暖高压带增强并北抬
D.甲处低压减弱,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夏威夷高压的势力强弱冬夏季节差异显著,其势力强弱的变化会对我国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时,其高压脊会西进北移,而沃克环流(热带海水因东西水温差异而产生的热力环流圈)是影响夏威夷高压脊西进北移的重要因素之一。2022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气温出现历史同期最低值,同时出现大范围连续性的强降水,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示意该时段我国强降雨的分布范围。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我国本轮南方强降水发生过程中,夏威夷高压脊线大致位于( )
A.①线附近 B.②线附近
C.③线附近 D.④线附近
18.由本轮暴雨发生的时空特点可知,该年( )
A.沃克环流较强,出现拉尼娜现象
B.沃克环流较强,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C.沃克环流较弱,出现拉尼娜现象
D.沃克环流较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具有方向性。高低纬度间的热交换可通过经向热通量来表示,下图为“全球经向热通量分布曲线图”(注:本图中,显热通量是指经向大气温差产生的热交换,潜热通量主要是水汽的蒸发和凝结产生的热交换,洋流热通量是通过寒、暖流产生的热交换,净通量为三者之和)。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据图可知( )
A.北半球热量均向北输送
B.北半球向南的潜热通量主要由东北信风完成
C.潜热通量最高处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D.北半球向北的显热通量夏季大于冬季
2.图中经向热通量分布曲线整体北偏,其主要原因是( )
A.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B.北极附近是海洋,比热容大
C.北半球洋流模式比南半球复杂
D.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比南半球多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 300米的大陆冰川。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岛及其周围冰川融化速度惊人。据此完成下题。
3.(原创题)格陵兰岛及其周围冰川融化对气候的影响是( )
A.冰川消融时吸收大气热量,大气温度降低,降水增多
B.冰川消融时向大气释放热量,大气温度升高,降水减少
C.冰川消融后,海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升高
D.冰川消融后,海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升高,气温降低
题组二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下图示意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导致赤道太平洋海域同纬度温跃层呈“西深东浅”倾斜分布的直接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潜热输送
C.赤道暖流 D.大气环流
5.厄尔尼诺发生期间,赤道太平洋温跃层的变化特点是( )
A.西部上升、东部下降
B.西部下降、东部上升
C.东、西海域均上升
D.东、西海域均下降
热带气旋“朵拉”的“胚胎”自2023年7月21日在西非附近海域生成,向西越过北大西洋、中美地峡,于7月28日进入东北太平洋,能量快速加强,并一路快速西行,于8月12日进入西北太平洋,成为2018年以来西北太平洋首个“进口台风”。完成下面两题。
6.热带气旋“朵拉”一路快速西行,其加速的动力主要来自较强的( )
A.东南信风 B.东北信风
C.北赤道暖流 D.赤道逆流
7.“朵拉”越过中美地峡后,其能量快速增强,说明东北太平洋可能出现( )
A.厄尔尼诺现象,水温较高
B.厄尔尼诺现象,水温较低
C.拉尼娜现象,水温较高
D.拉尼娜现象,水温较低
2021年1月1日至4月12日,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专家称,广东省本次干旱天气和拉尼娜密切相关,拉尼娜造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被迫移动,并使北半球高低纬之间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拉尼娜年太平洋水温和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受拉尼娜影响,冬季广东省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
①冬装售卖增多 ②河流径流量大
③甘蔗冻害加剧 ④油菜花期提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受拉尼娜影响,我国南方夏秋季节( )
A.台风登陆频次增多 B.干旱持续存在
C.冷锋过境增多 D.气温异常增高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鱿鱼是一种暖温性海洋生物,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35°N~50°N和145°E~145°W海域内,特别是寒暖流交汇海区。鱿鱼栖息地及产量受海洋表面温度影响极大。下图为厄尔尼诺、拉尼娜年份11月鱿鱼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
(1)鱿鱼主要分布在北海道渔场附近,分析其原因。(6分)
(2)与拉尼娜年份相比,指出厄尔尼诺年份鱿鱼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的特征。(4分)
(3)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拉尼娜年份鱿鱼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的形成原因。(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台风中心气压低,海面会上升,且狂风能带动表层海水流动,底部冷海水得以上泛补充,使得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2.A 风暴潮是台风引起的巨浪,是大气运动带动海水运动的现象,属于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风海流是大尺度的风(季风、信风、西风等)带动海水运动,与台风无关;狂风暴雨是一种天气现象,没有与海洋建立联系;海水蒸发在形式上属于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
3.B 据图可知,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岸地区感热通量数值的绝对值较大,但为负值,代表着热量由上向下传递,说明海水温度低于大气温度,这主要是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岸地区盛行西南风,表层海水被吹走,底部冷海水上涌所致。
4.C 依据图文信息可知,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海水温度低于气温,会使得该地气温下降,形成冷性高压,同理可推知北印度洋东部会形成暖性低压,东西方向的气压差异会加强偏西风。
5.B 影响海水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气温、光照、风、大气湿度和海域面积等,海水流动速度不是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图中蒸发高值区有日本暖流经过,全年水温较高,因而蒸发旺盛;图中年蒸发量等值线呈闭合状,与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并不相符;高值区并不靠近陆地。
6.C
冬季降水少,多晴天,但是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 A项排除
冬季太阳辐射较夏季弱 B项排除
此处有暖流流经,冬季海气温差大,利于水汽蒸发 C项符合
冬季该海域风力应该较北侧的渤海、黄海弱 D项排除
知识拓展 海气温差与蒸发
冬季空气温度低,容纳水汽的能力弱,当冷空气经过较暖的海面时,被海水加热而升温,容纳水汽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相对湿度快速降低,从而有利于海水的蒸发。
7.C 由所学知识可知,南太平洋40°S~60°S之间的西风漂流为寒流,势力强,降温明显,C正确;40°S~60°S的太平洋海域与40°N~60°N的太平洋海域太阳辐射强度差别不大,A错误;该区域海洋面积大,B错误;不同海域之间的热平衡值与海洋的面积大小关系不大,D错误。
8.B 季风环流所处位置与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有一定距离,①错误;信风由较高纬度吹向赤道,不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向大气输送水热的主要方式,③错误;赤道低气压带通过对流上升将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的热量和水分输送给大气,赤道暖流通过对大气的增温增湿作用,向大气输送水分和热量,②④正确。故选B。
9.B 由图可知,陆地水平衡值基本大于0,说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高纬度(60°~90°)海洋水平衡值基本大于0,说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中纬度(30°~60°)随纬度升高,海洋水平衡值由负转正,说明水平衡值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增大;低纬度(0~30°)海洋水平衡值小于0,为负值。
10.C 由图可知,20°~30°纬度区海洋水平衡值是负值,说明该区域的降水量少于蒸发量,海水盐度升高;海洋水蒸发需吸热,但海水温度还与太阳辐射有关,因此无法判断海水温度的变化。
11.B 结合图示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值为-0.6℃左右,2020年8—9月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值开始符合拉尼娜形成的标准,自此新一轮拉尼娜现象形成。
12.A 2020年2—3月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较高,符合厄尔尼诺形成的标准。此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地区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域则出现下沉气流,(面朝北观察)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大洋环流减弱,但运动方向不变,仍呈逆时针方向。
13.D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在东南信风吹拂下,形成自东向西流动的表层洋流,洋流将温暖的表层海水聚集在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域,形成西太暖池。
14.B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寒流减弱,东太冷舌海表水温升高;东南信风减弱,导致东岸流向西岸的暖海水减少,西太暖池海表水温会降低;东南信风减弱,北太平洋暖流也会减弱。
15.A 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结合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分布图可以看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低,空气垂直方向上表现为下沉,同理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域空气垂直方向上表现为上升,所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B、C、D错误。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温距平为正值,海水温度偏高,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A正确。
知识拓展 沃克环流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的洋面盛行偏东信风,把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暖海水不断向西吹,在西太平洋形成大片的暖水区,而东太平洋表层暖海水被吹走后,底层冷海水上涌,形成一片冷水区;暖海水加热大气,形成上升气流,冷海水区形成下沉气流,最终形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沃克环流。
16.C 东北信风增强会使北赤道暖流增强,进而导致日本暖流增强,A错误;我国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结合甲地的地理位置,如果该地的低压增强,会对冬季风吸引增强,而不是对夏季风吸引增强,但冬季风增强,无法解释我国6月份中东部偏热,B、D错误;中纬度暖高压带增强并北抬,使得我国中东部地区受暖高压的影响增强,多晴天,太阳辐射强,所以偏热,C正确。
17.A 结合材料可推知,高压脊线移动是雨带移动的动力,则高压脊线应该分布在雨带以南地区。此外,高压脊线处多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故高压脊线应该与雨区有一定距离。
知识拓展 高压脊线与雨带
我国锋面雨带受夏威夷高压脊线的推动而移动,一般而言,雨带应该位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
18.A 由图可知,本次降水主要发生在太平洋的西岸,说明此时太平洋西岸海水异常增温,大气对流上升强烈,降水增多,而太平洋的东岸海水异常冷却,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干燥,反映出沃克环流较强,出现拉尼娜现象。
能力提升练
1.B
读图可知,北半球潜热通量在5°N—22°N附近向南输送 A错误
潜热通量主要是水汽的蒸发和凝结产生的热交换,水汽输送可以将蒸发和降水在空间上分离,从而在不同区域实现了潜热通量的传递。读图可知,北半球向南的潜热通量主要存在于5°N—22°N附近海域,此处的水汽输送主要通过东北信风完成 B正确
潜热通量最高处大约在南纬40°附近,此处并非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错误
据材料可知,显热通量是指经向大气温差产生的热交换,而夏季南北温差小于冬季 D错误
2.A 净通量曲线在低纬度与横轴的交点为传输的起点,也是全球最热的地方,读图可知该交点约位于2°N,说明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比南半球多。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会导致其升温快,总体温度高于南半球,A正确;比热容大,会导致升温慢,B错误;洋流模式复杂,仅能解释洋流热通量,C错误;理论上,南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差异不大,D错误。
3.C 海面被冰川覆盖,能强烈反射太阳辐射,使海水温度低。冰川消融,利于海面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会使水温升高;海洋通过辐射、对流等把热量传给大气,致使大气温度升高,故C正确、D错误。冰川消融时吸收大气热量,大气温度降低,蒸发也减弱,可能会使降水减少,故A、B错误。
4.C 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差异不大;潜热输送不影响温跃层;受信风影响,使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形成赤道暖流,赤道西太平洋形成深厚的暖水层,而赤道东太平洋暖水层薄,温跃层呈“西深东浅”倾斜分布;大气环流是根本因素,不是直接因素。
5.A 厄尔尼诺发生期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使东太平洋暖海水向西流动减少,西太平洋温跃层会上升;东太平洋底层的冷海水被抑制在更深的海水层,温跃层会下降。
6.B 根据材料可知,“朵拉”始终在北半球西移,主要是受到由东向西吹的东北信风引导,东北信风使其可以加速移动并快速西行;东南信风位于南半球,该热带气旋位于北半球;洋流无法促使热带气旋移动加速。
7.A
8.B 受拉尼娜的影响,图中甲处形成低气压,与亚洲高压之间气压差增大,冬季风势力会增强,从而造成广东省气温较正常年份低,冬装售卖增多,甘蔗冻害加剧,油菜花期推后,①③对、④错。材料显示,2021年1月1日至4月12日,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河流径流量偏小,②错。故选B。
9.A 受拉尼娜影响,图中甲处形成了热低压,其恰好位于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源地附近,因此台风生成数量增加,我国南方夏秋季节台风登陆频次增多,降水会增多,降水降温效应明显,并不会使气温异常增高,A对,B、D错;拉尼娜出现时,我国夏季风增强,夏秋季节冷空气很难到达南方地区,冷锋过境减少,C错。
10.答案 (1)该处有寒暖流(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导致海水扰动,下层营养物质上泛,有利于表层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水温适宜。
(2)范围更小;位置偏南。
(3)信风增强,北赤道暖流增强,西部海域水温较正常年份高,日本暖流势力增强,适宜鱿鱼生存栖息地北移,范围扩大。
解析 (1)
材料 推理过程 组织答案
鱿鱼是一种暖温性海洋生物 习性喜暖 水温适宜
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35°N~50°N和145°E~145°W海域内,特别是寒暖流交汇海区 寒暖流交汇为鱿鱼生存提供了便利条件 寒暖流交汇,导致海水扰动,营养物质上泛,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为鱿鱼提供饵料
(2)读图进行对比,从位置和范围大小两方面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3)拉尼娜年份,信风增强,会使得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北太平洋西部北上的暖流(日本暖流)势力增强,会导致北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较常年偏高,适合鱿鱼生长的海域范围会向北移动,并且范围扩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