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知识点1 自然环境的组成
1.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圈层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自然地理要素
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
体。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
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
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
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整体性效应
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知识点 2
②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整体性强,系统抗
干扰的能力强,稳定性就好;反之,则表现为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
生变化。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当演
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
成新的平衡。这便形成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知识点3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1)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2)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3)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知识点 3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如何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特征
1.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时需遵循“位置优先,要素互联”的思路,结合区域位置,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
响、相互联系;作答时要突出区域整体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各要素与区域总体特征的对应
关系如下图所示:
定点
2.分析自然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
分析某一要素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
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
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如植被破坏产生的影响如下图所
示:
典例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居民主要的粮食作物。用于风干、存放牧草和青稞等
农作物的“干草架”,是当地常见的乡村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描述符合青藏高原地区整体性特征的是( )
A.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弱
B.昼夜温差大,植株高
C.因高寒,植被表面大多覆毛
D.因水源,人口分布在河谷
C
(2)“干草架”离地较远考虑的是( )
A.空中光照强 B.地面温度低
C.地面湿度大 D.防虫蚁破坏
B
信息提取 ①该区域为青藏高原地区;②“干草架”用于风干、存放牧草和青稞等农作物;
③“干草架”离地较远。
解析 (1)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但由于夜晚温度低等,植株大
都低矮,植被表面大多覆毛;人口多分布在热量相对充足的河谷地区,以应对高寒气候。
(2)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温度低,修建“干草架”可避免地面低温对晾晒草料等的不利影响,B
对;“干草架”所处高度和地面光照强度差别不大,A错;青藏高原地区地表风力大,水分蒸发
强,地面湿度不一定大,C错;高寒条件下,虫蚁存活率低,D错。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它们构成了地球的四大圈层。下图为四大圈层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体现的圈层作用是( )
A.① B.③ C.⑤ D.⑥
2.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形成有关的主要自然要素为( )
A.岩石、生物 B.地貌、气候
C.气候、水文 D.水文、地貌
题组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某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下图示意农田灌溉初期该地区环境要素的关联。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下渗增大和云量增多的依次为( )
A.甲、丙 B.甲、乙 C.乙、丙 D.乙、丁
4.长期来看,图示地区空气湿度变化表现为(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马达加斯加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珍稀物种。狐猴是岛上特有的小型灵长类动物,已经经历了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有关狐猴集中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B.自然景观为热带草原
C.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D.地势较该岛西侧起伏小
6.狐猴进化缓慢的原因是该岛( )
A.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
B.人类开发的历史悠久
C.地理环境单一,天敌少
D.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
一场肆虐的林火毁灭了阿拉斯加61平方千米的亚寒带黑云杉林,导热性能差的土壤有机质层表层被烧毁,永冻土退化,随着时间推移,该地的冻土结构又逐步恢复,岛状冻土是面积有限的小范围永冻土。下图示意该地冻土结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林火发生后,短期内( )
A.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
B.地表枯枝落叶层迅速增加
C.地表向下传导的热量减少
D.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加
8.岛状永冻土消失的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地壳抬升
C.植被恢复 D.水分减少
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加里曼丹岛。随后气候转暖,大陆桥形状逐步发生变化。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两题。
9.图示区域末次冰期以来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10.末次冰期后,下列关于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体型变小的原因,推测合理的是( )
A.生存空间减小,食物不足
B.气候炎热,体脂消耗过快
C.天敌的捕杀,存活率下降
D.基因突变,体型不断变小
题组三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四川省青神县汉阳镇岷江上修建了汉阳航电枢纽,使汉阳大坝上游形成一个十余千米长的美丽水库——汉阳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修建汉阳水库,对汉阳镇当地自然环境会产生相应影响,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含义判断正确的是( )
A.甲 水面增大,蒸发量增大
B.乙 植被覆盖率增大
C.丙 土壤水分含量增多
D.丁 蒸腾作用加强
12.图示体现了( )
①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②当地自然系统稳定性增强
③当地自然系统形成新的平衡
④改善自然环境不需要注意整体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树种线是指树种个体分布的海拔或纬度上限。下图为某山地树种线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影响该山地树种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土壤 D.海拔
2.由树种线变化可推知,该山地( )
A.高海拔处裸地显著增多
B.土壤有机碳分解加快
C.生物多样性大幅增加
D.气温的波动加剧
历史上,某地一次由地震诱发的滑坡切断了河流,形成堰塞湖(如下图),该堰塞湖存续时间长达2万年。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孕育该滑坡事件的关键因素是( )
A.坡度 B.岩性
C.地层倾向 D.断裂构造4.堰塞湖形成后,其上游、下游河流输沙量都下降了,主要是因为( )
①上游流速减慢 ②上游水位升高
③下游水量减小 ④下游落差减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与大部分堰塞湖相比,该堰塞湖存续时间显著偏长,最可能是由于堰塞体( )
A.规模较小 B.透水性好
C.底部坚实 D.蓄水量大
题组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区内构造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地势陡峭,多见峡谷地貌。峡谷中的河流因受地震、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其岸坡失稳,大量的松散物形成滑坡冲入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随着水量累积,湖水冲出,原堰塞体变成滑坡坝。下面三幅图示意滑坡堵塞河流形成湖相沉积物模式的三个阶段。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滑坡堰塞过程中,河水流速由快到慢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7.该堰塞湖湖相沉积物分选作用不显著,关键在于( )
A.河水搬运作用弱
B.滑坡突发性强
C.松散物粒径均衡
D.河床变化复杂
河狸被誉为动物界的建筑大师,经常利用树枝、石块、砂土和水生植物等材料在河流中修建结构坚固的水坝。这种独特的行为不仅令人惊叹,还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新疆地区的蒙新河狸仅分布在乌伦古河流域,而相邻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则没有分布。根据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8.河狸水坝建成后,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 )
A.两岸湿地面积增大
B.上游库区水质变差
C.物种多样性减少
D.旱季下游水量增大
9.与乌伦古河流域相比,额尔齐斯河流域无蒙新河狸分布,试推测主要原因是( )
A.水温低 B.水量少
C.河谷深 D.流速慢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我国东部某山地发育有典型的高山苔原带,其土壤有机质丰富,但土层较薄,砾石比重较高。该高山苔原带位于2 140~2 220米处,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物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不断入侵2 140~2 220米处的苔原带,而其原有灌木开始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和坡度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
苔原与土壤联系密切,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因植被类别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改变。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入侵地区的土壤水分有增加趋势。
(1)判断草本植物入侵前零星分布的“特殊区域”的所在部位。(2分)
(2)说出坡度较大部位易被草本植物入侵的原因。(4分)
(3)分析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该诗句体现的是地形雨的形成,属于岩石圈对大气圈的影响,即⑤。
2.A 煤、石油是古代生物被埋藏于地下再经长时间的地质作用演变而成的,多保存于沉积岩中。故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形成有关的主要自然要素是岩石和生物。
3.C 云量增多可以削弱太阳辐射,从而使日照强度减弱,故丙对应云量增多,水被蒸发到高空可以凝结成云,所以甲表示水的蒸发;灌溉使得农田积水,除了增大蒸发量以外,还可以增强下渗,故乙表示下渗增大,下渗增大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进而加剧土壤盐碱化程度,所以丁表示地下水水位升高。
4.D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农田灌溉初期可以直接引起空气湿度增大;但长期灌溉尤其是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减少,下垫面趋于干燥,蒸发会减弱,空气湿度随之下降。
5.A 读图可知,狐猴集中分布区位于岛屿东侧,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等高线较西侧密集,地势起伏更大。
6.A 马达加斯加岛因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受其他物种侵袭少,导致狐猴进化缓慢;人类开发会破坏狐猴栖息地,加快其进化以适应新的栖息地环境;该岛山脉东西两侧环境各异,并不单一;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小关系不大。
知识拓展 影响生物进化快慢的因素
1.基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高的物种表现出更快的进化速度,更易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因其有更多的遗传资源去适应各种环境变化,这样就可以在环境的压力下快速进化,进而形成新的特征和形态。
2.环境压力:环境是物种进化的根本原因,环境压力越大,物种被迫进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3.外源输入:外源输入是物种进化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新基因的输入、物种的交配及迁徙等,以及人类的人工筛选和育种。
4.生命周期:物种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对其进化速度有重要影响。短生命周期和高繁殖率的物种,如微生物、昆虫等,它们的变异速度比长寿命且低繁殖率的哺乳动物要高得多,这种快速的变异使得这些生物可以更加适应环境变化并在短时间内进化出新的特征和形态。
7.D 由材料“一场肆虐的林火毁灭了阿拉斯加61平方千米的亚寒带黑云杉林”可知,林火发生后,短期内林中枝叶减少,对太阳辐射的遮挡减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加,D对;由材料“导热性能差的土壤有机质层表层被烧毁”可知,林火发生后,短期内地表枯枝落叶层迅速减少,B错;随着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加以及地面裸露,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会增多,A错;地表向下传导的热量也会增多,C错。
8.C 图中岛状永冻土最终会与新永冻土夹层相连,形成新的永冻土层,这说明永冻土变厚,而全球变暖应使永冻土变薄,A错;该地地壳基本没有发生变化,B错;读图可知,随时间推移,该地植被不断恢复,会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不断减少,地温下降,岛状永冻土范围不断增大,最终与新永冻土夹层相连,C对;图中岛状永冻土所处位置一直为冻土,其中水分并未减少,D错。
9.C 末次冰期以来,气温不断回升,两极及高山冰川逐渐消融,海平面上升,岛屿面积不断缩小,结合四幅图中岛屿面积的大小可知演变顺序为④①②③。
知识拓展 冰期和间冰期
冰期是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的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10.A
推理过程 结论
结合材料和上题分析可知,该岛面积在末次冰期后不断减小,大型动物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食物来源减少,长期吃不饱使得大型动物体型向小型化进化 A正确
只要食物充足,就能够弥补消耗的体脂,就可以保持体型不减小,如非洲象、犀牛、长颈鹿等都属于热带地区的大型动物 B错误
天敌捕杀会影响存活率,但不会影响体型变化 C错误
材料显示这些动物是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的,因而不是基因突变 D错误
11.D 根据图中修建水库与水库周围降水增多之间的关系判断,乙应为水面增大、蒸发量增大;甲为土壤水分含量增多;丙为植被覆盖率增大;丁为蒸腾作用加强。故选D。
12.A 水库修建后影响了其他自然要素,①正确;水库的修建,使得当地土壤水分含量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大,实现了良性循环,自然系统稳定性增强,②正确;水库修建后,当地环境趋于湿润,自然系统会形成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③正确;改善自然环境,应注意整体性,做到因地制宜,④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练
1.B 由图可知,树种线向高海拔处变化。与低海拔处相比,高海拔处一般热量较少,出现此变化,说明高海拔处变得能满足树木生长对热量的需求,故选B。
2.B 树种线向高海拔处变化,使高海拔处植被覆盖率上升,裸地减少,A错;树种线上移,说明气温升高,则微生物更加活跃,能加快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B对;树种线上移,说明气温升高,该山地山脚处生物多样性可能会有所增加,其他海拔处的生物生存位置会整体上移,但对整个山地而言,生物多样性不会大幅增加,C错;植被覆盖率提高会减小气温波动,D错。
3.D 由图可知,片麻岩中存在断裂面,且滑坡发生时左侧岩体沿断裂面下滑了一段距离,故D项正确。
4.A 堰塞湖形成后,水位升高,与上游的落差减小,上游流速减慢,侵蚀能力减弱,输沙量下降,①正确。由于堰塞体的拦截,下游水量减小,下游输沙量减小,③正确。故选A。
5.B 堰塞体透水性好,意味着上涨的湖水可以随时、持续通过透水层渗流下泄,水位上涨较慢,对堰塞体的压力较小,故堰塞体维持的时间较长而不会快速溃决,B正确。
6.C
拓展延伸 影响河流流速的因素
影响河流流速的因素可以从动力、阻力和河道特征等方面来分析。动力主要指地势高差、河流水位高差,河流上下游高差越大,流速越快;阻力主要指河道粗糙程度、出口状况(是否有河、湖、海顶托,是否有大坝阻挡)等,阻力越小,河流流速越快;河道特征主要指河道的宽窄、直弯等,河道狭窄处河流流速快,平直河道流速快。
7.B
河水搬运作用弱,则只能搬运细小物质,而题干中“分选作用不显著”意味着此处沉积物大小混杂 A错误
滑坡突发性强,突然阻断河流,使得河水从动态快速变成静态,大小物质会同时沉积 B正确
结合上面A选项中对“分选作用不显著”的解释,可知此处松散物粒径不均衡 C错误
河床变化复杂,对河流流速影响不大,与沉积物分选作用不显著关系不大 D错误
8.A 河狸水坝建成后,上游水位抬升,淹没沿岸的土地,形成湿地,故两岸湿地面积增大;上游库区形成湿地,湿地对河流水具有净化作用,水质会变好;河狸水坝建成后,形成更多样的生境,适合更多物种生长,湿地环境还会吸引鸟类栖息,生物多样性会增加;旱季,河狸水坝截留水源,导致下游水量减小。
9.C 两条河流位置相近,补给水源差异不大,水温差异不大;额尔齐斯河流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比乌伦古河大,水量多;河谷深,增大了筑坝的难度,很难拦住水,不易形成稳定的生活环境,因而不利于河狸生存;流速慢,有利于河狸筑坝,营造良好的栖息地,与题意不符。
10.答案 (1)较低海拔、陡坡处。
(2)土壤较薄;草本植物根系较浅,较灌木易着生和定植。
(3)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草本植物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耗水量减少。
解析 (1)读图可知,草本植物易入侵的部位海拔低、坡度大,说明类似这种自然环境下草本植物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故原本零星分布的“特殊区域”应该位于较低海拔、陡坡处。
(2)结合材料可知,高山苔原带土层较薄,坡度大的部位土壤更加难以留存,只适合根系浅的草本植物生存,而不适合灌木生存。
(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