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全书综合测评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23年7月28日20时,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运会举办日期为2023年7月28日—8月8日)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图1)主体育场开幕。图2示意某摄影爱好者8月13日拍摄的大运会主火炬塔和落日同框景观。完成下面三题。
1.位于纽约(40.7°N,74°W)的中国留学生观看大运会开幕直播时,当地日期和区时为( )
A.27日7时 B.27日9时
C.28日7时 D.28日9时
2.大运会举办期间( )
A.盐城昼渐短、夜渐长 B.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C.成都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D.北京日出越来越早
3.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照片所在的位置最有可能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某河段地质构造剖面及阶地分布示意图,该河段因河流下切从而在河流两岸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4.该河段河谷的形成原因是( )
A.断层下陷 B.向斜凹陷
C.冰川侵蚀 D.背斜张裂侵蚀
5.与阶地T1相比,阶地T3( )
A.形成年代更晚 B.形成时地壳稳定时间更长
C.地表沟壑更少 D.形成时地壳抬升时间更长
6.该河段阶地T4~T5的黄土或黄土状沉积物可能来自( )
A.风力堆积 B.基岩风化
C.流水沉积 D.山地崩塌
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高空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据图判断,甲地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
8.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 )
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中国东部地区正是雨季
C.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
D.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
某日一邮轮从上海出发到温哥华。下图为此次邮轮航线线路及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邮轮此次出行最可能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0.图中大洋东岸和西岸等温线有明显纬度差异的原因有( )
①大洋东岸暖流经过 ②大洋西岸暖流经过
③大洋东岸西风强劲 ④大洋西岸夏季风强劲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邮轮上的乘客在途中发现( )
A.②③段顺流航行 B.①处海水含沙量大
C.③④段逆流航行 D.⑤附近多海冰分布
下图示意甲、乙两座山地南、北坡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甲、乙两山地位置最可能是( )
A.甲、乙都位于北半球
B.甲、乙都位于南半球
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
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13.甲山地所在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为(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B.季风环流
C.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D.深居大陆内部
14.推测造成乙山地3 000米以上南北坡7月均温差异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岩石类型 B.海拔
C.降水多少 D.人类活动
下图为金沙江(28°15'N)两岸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金沙江位于亚热带,谷底形成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带而非常绿阔叶林带的主要原因是谷底( )
A.土壤贫瘠 B.气候干热
C.风力较大 D.海拔较低
16.金沙江西岸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分布上限高于东岸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岸为阳坡,蒸发较弱
B.西岸为阴坡,太阳辐射强
C.西岸坡度较大,土壤肥沃
D.西岸为迎风坡,降水较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多奇峰峭壁。地质史上庐山曾经历过4次冰期,形成了一系列冰蚀地貌景观。庐山脚下的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其东岸甲地(见图)附近就有20多万亩沙丘,有“天漠”之称。下面为庐山、鄱阳湖区域图及地质剖面示意图。
(1)说出庐山的地貌名称,并分析其形成过程。(7分)
(2)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庐山多奇峰峭壁的原因。(4分)
(3)分析鄱阳湖东岸甲地“天漠”的成因。(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色林错流域为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众多河流和湖泊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近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对色林错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色林错流域内入湖径流和湖面降雨在暖季(5—10月)和全年(月尺度)对湖泊蓄水量变化均有较大影响,湖面蒸发则在冷季(11月至次年4月)与湖泊蓄水量变化密切相关。入湖径流是影响色林错蓄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为湖面降雨和蒸发,三者对湖泊蓄水量变化的贡献达到90%。下图为色林错流域示意图。
(1)说出色林错的主要补给水源,并分析原因。(6分)
(2)推测色林错水位最高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判断色林错湖水的性质(淡水或咸水),并说明理由。(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下图为南美洲某国自然带分布示意图。甲地在某些年份因降水异常增加,短命植物竞相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1)甲处的自然带类型为热带荒漠带,请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角度,分析该地气候的成因。(9分)
(2)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图中甲地短命植物竞相绽放的原因。(6分)
(3)分析图中山脉的隆起及走向对自然带Ⅲ分布的影响。(6分)
答案与解析
1.C 由题干信息可知,纽约经度为74°W,位于西五区,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相差13小时,当北京时间为7月28日20时时,纽约区时应为28日20时-13小时=28日7时,C正确,A、B、D错误。
2.A 据材料信息可知,大运会举办日期为2023年7月28日—8月8日,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盐城昼渐短、夜渐长,A正确;地球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公转速度较慢,随后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B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成都的正午太阳高度应变小,C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京昼渐短、夜渐长,日出时间越来越晚,D错误。
3.C 该摄影爱好者8月13日拍摄照片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结合太阳视运动规律可知,该日成都日落方位应为西北方向。根据照片中拍摄到的落日、主火炬塔的位置,可判断摄影爱好者应位于主火炬塔的东南方向。根据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与主火炬塔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判断出只有丙地位于主火炬塔的东南方向,C正确,A、B、D错误。
4.D 根据图中砾石岩的倾斜方向,可判断出河谷所在地岩层向上拱起,由此可判断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河谷,D正确、B错误;图中没有断层发育,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西北地区1 600多米的地区发育冰川的可能性不大,C错误。
5.B 阶地主要是在地壳的抬升和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有几级阶地,就说明有过几次抬升,阶地位置越高,形成年代越早。由图可知,与阶地T1相比,阶地T3位置较高,形成年代更早,A错误;阶地T3比阶地T1更宽阔,说明阶地T3形成时,地壳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经历下一次抬升,阶地T1窄说明其形成不久就经历了地壳的下一次抬升,B正确;阶地T3形成后,地壳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受外力作用时间长,与阶地T1相比,地表沟壑更多,C错误;形成时地壳抬升时间长短决定了阶地与下一级阶地之间的高差,阶地T1与此时河流水面的高差远远大于阶地T3与阶地T2之间的高差,说明阶地T3形成时地壳抬升时间短,D错误。
6.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地貌发育典型,阶地上沉积的黄土或黄土状沉积物可能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A正确;读图可知,基岩为砾石岩,和黄土无关,B错误;流水沉积主要是河流相砾石和粉砂,黄土占比小,C错误;山地崩塌中除了黄土外,应该还有大量砾石等其他岩石,D错误。
7.B 等压面在南纬35°高空向下凸,说明南纬35°处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高压,南纬40°处则是高空为高压,近地面为低压,所以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正南,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由此可判断甲地此时近地面风向最可能为西北,B项正确。
8.C 南纬35°近地面此时为高压区,证明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为北半球冬季。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湿润,A错误;中国东部此时降雨较少,B错误;此时为南半球夏季,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C正确;印度半岛此时盛行东北季风,D错误。
9.A 陆地等温线1月向南凸出,7月向北凸出。由图可知,此时图中等温线在陆地上向南凸出,由此判断此次出行最可能在1月,A对,B、C、D错。
10.C 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可知,图中大洋东岸气温较高,大洋西岸气温较低,大洋东岸有阿拉斯加暖流经过,大洋西岸有千岛寒流经过,①对、②错;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季节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大洋东岸西风强劲,相对温暖,大洋西岸冬季风强劲,比较寒冷,③对、④错。综上,C对,A、B、D错。
11.A ②③④⑤均位于北太平洋暖流流经区域,从上海出发到温哥华都是顺流航行,A对、C错;①处距离大陆有一段距离,受陆地径流入海影响较小,含沙量不大,B错;海冰多由寒流从极地附近带到较低纬度地区,⑤附近流经来自较低纬度的暖流,D错。
12.C 甲山地7月气温高于1月气温,所以甲山地应该位于北半球;乙山地3 000米以上气温,除了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受降水影响,3 000米以下气温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北坡气温高于南坡,说明北坡接受太阳辐射多,因此北坡是阳坡,故乙山地位于南半球。C正确,A、B、D错误。
13.A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山地位于北半球,7月为夏季、干旱炎热,1月为冬季、暖湿多雨,应属于北半球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A正确,B、C、D错误。
14.C 由前面分析可知,乙山地位于南半球,北坡为阳坡,3 000米以上气温北坡反而低于南坡,说明北坡可能受到了降水因素的影响,即北坡为迎风坡,云雨天气多,削弱了太阳辐射,从而导致北坡气温低于南坡,C正确;同海拔情况下,北坡气温低与海拔无关,B错误;高海拔地区气温差异与岩石类型、人类活动关系不大,A、D错误。
15.B 该河谷位于亚热带地区,谷底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形成干热河谷,气温较高,空气干燥。植物为适应干热河谷的环境,减少蒸腾,谷底形成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带而非常绿阔叶林带。故选B。
16.D 金沙江河谷东岸处于我国夏季风的背风坡,西岸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因此西岸的水分条件比东岸好,所以东岸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分布上限比西岸低,D对;同一区域的河谷两岸,坡度、土壤差别不大,C错;河谷东西两岸不存在阳坡和阴坡的区别,A、B错。
17.答案 (1)断块山(地垒)。(1分)形成过程: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形成断层,(3分)两侧岩块相对下降,中间岩块相对上升而形成。(3分)
(2)庐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多次冰期,冰川对山体侵蚀作用强烈;(2分)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充沛,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2分)因而形成了奇峰峭壁。
(3)湖区周围多低山、丘陵,水土流失严重;(2分)雨季多暴雨,湖区大量泥沙堆积;(2分)枯水期,湖内沙滩裸露,冬季风强劲,将湖盆内裸露的泥沙搬运至沿岸地区堆积,促成甲地沙丘的形成和发育。(2分)
解析 (1)从所给的地质剖面图可以看出,庐山及其周围岩层在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巨大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岩层断裂后,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下降,从而使得中间岩块形成断块山,即庐山。
(2)文字材料显示,地质史上庐山曾经历过4次冰期,形成了一系列冰川侵蚀地貌景观。如今,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水系发育,河流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所以,从外力作用角度来看,庐山多奇峰峭壁的原因是冰川侵蚀和流水侵蚀的综合作用,且冰川侵蚀在前,流水侵蚀在后。
(3)“天漠”即沙丘,分析“天漠”的成因即分析沙丘的成因。沙丘是一种风积地貌,从发育过程和成因角度来看,需要找到两方面的要素,一是沙的物质来源,二是风的动力条件。因鄱阳湖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故其物质来源主要是流水搬运,又因湖区周围多低山、丘陵,且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农业发达,因而水土流失也成为重要的物质来源,再加上夏季多雨且降水集中,湖区地形平坦,水流速度较慢,为泥沙沉积提供了地形条件。从动力条件来看,冬季为枯水期,泥沙裸露,湖区北部无高大山地阻挡,冬季风强劲且持续时间较长,可将湖滩裸露的泥沙搬运至沿岸地区堆积,从而形成沙丘。
18.答案 (1)河流水(冰雪融水)、雨水。(2分)原因: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雨水较多,雨水是色林错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2分)有众多河流汇入,河流水(冰雪融水)成为其重要的补给水源。(2分)
(2)秋季。(2分)理由:每年的10月和11月,是湖泊水量由收入大于支出转为收入小于支出,湖泊水位达到最高的时段,10—11月为秋季,故色林错水位最高的季节是秋季。(2分)
(3)咸水。(2分)理由:由图可知,河流将流经岩石和土壤中的盐分带入湖泊,色林错无河流流出排盐,因而色林错湖水为咸水。(2分)
解析 (1)由材料可知,入湖径流和湖面降雨在暖季和全年对湖泊蓄水量变化均有较大影响,因此,其补给水源为河流水和雨水。读图可知,色林错周边河流众多,因此河流水(包括冰雪融水汇入河流)成为其重要的补给水源;色林错流域位于我国西南部,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因此雨水也成为了其重要的补给水源。
(2)由材料可知,每年5—10月为暖季,色林错的入湖径流和湖面降雨的收入大于支出,为水量增加时段,而从11月开始,色林错主要受蒸发影响,此时收入小于支出,为水量减少时段,即每年10—11月是湖泊水量由收入大于支出转为收入小于支出的时段,此时湖泊水位达到最高,故色林错水位最高的季节是秋季。
(3)由图可知,色林错周围有众多河流汇入,但并没有河流流出,故应为内流湖。河流流经岩石和土壤后会将盐分带入湖泊,湖泊可通过蒸发排出水分,但无河流流出进行排盐,因而会导致色林错盐分不断累积,成为咸水湖。
19.答案 (1)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晴天多;(3分)受沿岸寒流影响,易形成逆温现象,(3分)抑制空气上升运动,水汽难以凝结。(3分)
(2)甲地西侧海水异常增温,向大气传递热量增多,蒸发的水汽增多,大气受热上升,随高度增加,水汽凝结,形成降水;(3分)短命植物获得水分,发芽、开花、结果。(3分)
(3)山体高大,呈西北—东南走向,山地西侧形成东南信风雨影区,出现荒漠带;(3分)地形阻隔,荒漠带东西狭窄,难以向东扩展。(3分)
解析 (1)图解如下:
(2)由材料“甲地在某些年份因降水异常增加”可知,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甲地西侧即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导致向大气传递热量增多,蒸发的水汽增多,位于太平洋东部的甲地大气受热上升,盛行上升气流,随高度增加,水汽凝结,形成降水。雨水下渗和当地的高温促使沙漠中的短命植物迅速发芽、开花、结果。
(3)随着山脉的隆起,一是对东南信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越来越显著,二是在山脉西坡形成背风坡,雨影效应越来越明显,气候呈现干旱化。另外,山脉的形成阻挡了沙漠向东部内陆延伸,使沙漠呈南北狭长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