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
2、通过阅读课文人物的几件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一、知人论世
1、认识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世人称其为“
”。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
并称
;诗与
并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黄”;词与
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2·1·c·n·j·y
二、自主学习
1.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正音,诵读课文,并完成下列各题。(文章翻译附后)
2.(1)筼筜(
)
(2)偃竹(
)
(3)少纵则逝(
)
(4)砍斫(
)
(5)箨龙(
)
(6)缣素(
)
(7)蹑足(
)
(8)兔起鹘落(
)
(9)蛇蚹(
)
(10)轮扁(
)
3.解释下列加点字。
(1)初不自贵重(
)
(2)发函得诗(
)
(3)废卷而哭失声(
)
(4)余因而实之(
)
(5)近语士大夫(
)
(6)袜材当萃于子矣(
)
(7)振笔直遂(
)
(8)而余为徐州(
)
4.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捕蜩(zhōu)
稍(shāo)纵则逝
偃(yǎn)竹
B.砍斫(zhuó)
庖(páo)丁解牛
赦(shè)免
C.沦丧(sàng)
兔起鹘(gǔ)落 蹑(niè)足
D.缣(jiān)素
亲密无间(jiàn)
曝(bào)晒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胸有成竹,不会慌乱。
B.画竹高手文与可兔起鹘落,转眼间就把一幅翠竹图呈现给大家。
C.他无意间看到一个扒手得心应手地将乘客的钱包偷了去,惊得嘴张了老大,却未敢出声。
D.我们这位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6.与例句中“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寻之无所得
C.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D. (马)蹄间三寻
7.与例句中“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A.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B.沛公然其计,从之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器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8.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
A.(诸葛)亮亲率诸军攻祁山
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投诸渤海之尾
9.下列句中“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与可以书遗余
B.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C.齐桓公饭酒醉,遗其冠
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第三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21教育网
B.选文通过记述文与可与作者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21cnjy.com
C.苏轼详写了自己和文与可的诗画交往,尤其对于当时二人开玩笑的诗句记述得完整有趣,表明了对朋友文与可的怀念。 21·cn·jy·com
D.
选文第三段在叙写写作情景的同时,含蓄的表达了和文与可有着深厚的情谊。
11.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B.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极富生活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
C.选文第二段记述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是为了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映衬,这是以喜写悲﹑以乐衬哀的写法。www.21-cn-jy.com
D.选文第三段借用曹操和桥玄的典故,侧面衬托了自己和文与可情谊的深厚。
12.概括每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三、合作探究,把握课文结构
1、研习第一段
这一段又包括哪三个层次?
2、研习第二段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哪几件趣事?
3、研习第三段
4、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检测练习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译文: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21·世纪
教育网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