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祭十二郎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祭十二郎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09:1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祭十二郎文
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情感。
[重点难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天天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丧之七日( 
) 
不省所怙( 
) 
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去吾而殁( 
)
 终丧而取( 
) 
窆不临穴( 
)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2)如吾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衰者
(3)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6)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7)汝殁以六月二日
(8)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9)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10)其信然邪?其梦邪?
(11)其能久存乎?
(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答案】
1.sàng 
hù 
nú 
hōng 
mò 
sāng 
biǎn
2.(1)的;(2)取独;(3)代词,指病
( http: / / www.21cnjy.com );(4)第一个表转折,第二个表并列;(5)表承接;(6)表修饰;(7)在;(8)表目的,来;(9)相当于“而”,表修饰;(10)连词,表选择;(11)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12)代词,你的。
3.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文本研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分别写了哪些事?
明确:基本上是以时间为顺序,现回顾了自己与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有写了自己听到老成死时的痛苦心情,最后交代老成后事的安排。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线索是情,先后写了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等感情。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试从作者情感和思绪发展方面把握文章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
1段交代了写祭文的
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

2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

3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

4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5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6
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7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8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9
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10
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11
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12
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2.各段与段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明确:第一段和第十二段是祭文的一般格式。
第2、3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4—9段,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10、11段,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问题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
【明确】(1)少年孤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课时测评]
1.重点实词
(1)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
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
③余幼好书,家贫难致(得到,获得)
(2)衔:①乃能衔哀致诚(含,怀着)
②衔远山,吞长江(包含,含有)③外有八龙,首衔铜丸(用嘴含)
(3)病:①汝病吾不知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汝殁吾不知日(生病)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疾病)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生病,这里指困苦不堪)
④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病弱,衰弱)
⑤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生病)
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疲劳,困乏)
(4)图:①图久远者,莫如西归(考虑)
②唯利是图(贪图)
③蔓难图也(设法对付)
(5)省:①不省所怙(动词,知道)
②汝来省吾(动词,探视)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动词,反省)
(6)视:①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看,这里指视力)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看待,对待)
③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比较)
(7)就:①既又与汝就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南(靠近。就食,指谋生,找饭吃)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上任)
③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④于是荆轲就车而去(靠近,这里是“登上”的意思)
⑤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
⑥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成就,达到)
(8)舍: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shě,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词,离开)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shě,动词,放弃,停止)
③至舍,四支僵不能动(shè,名词,客舍) ④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shè,量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shè,名词,建造房舍,定居)  ⑥屋舍俨然(shè,名词,房舍)
(9)孤:①吾少孤(动词,丧父,成为孤儿)
②零丁孤苦(形容词,孤单)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名词,孤儿)  
(10)长:①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形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年龄大的)
②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动词,养育)
③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名词,长官,首领)
④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形容词,排行第一,老大)
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年长,与“少”相对)
⑥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形容词,高)
(11)意:①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心思)
②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③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动词,怀疑)
④然不自意能入关破秦(动词,意料)
2.重点虚词
(1)之: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结构助词,的)
②如吾之衰者(结构助词,取独)
③江南之人,常常有之(代词,指病)
(2)而:①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
( http: / / www.21cnjy.com )苍,而齿牙动摇(连词,第一个表转折,第二、三个表并列)
②几何不从汝而死也(连词,表承接)③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连词,表修饰)
(3)以:①汝殁以六月二日(介词,在)
②使者妄称以应之乎(连词,表目的,来)
③相养以生,相守以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4)其:①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反问语气)
②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第一个是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难道”;第二个是代词,你的)
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连词,表选择)
④其无知,悲不几时(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⑤其后四年,而归视汝。(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⑥请归取其孥(代词,你的。)
⑦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语气词,表推测,难道)⑧呜呼!其信然矣!(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⑨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5)虽:①以为虽暂离别(连词,表转折,虽然)②虽万乘之公相(连词,便假设,即使,)
(6)始:①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副词,刚,初次)②汝之子始十岁(副词,才)
3.通假字
①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不幸早世(“世”通“逝”,死,离开人世)
③敛不凭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④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邪,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耶”)
⑤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也写作“垗”,墓地)
祭十二郎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2.赏析精彩段落,深入理解感情。
3.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写作手法。
4.探究疑难问题,培养质疑精神。
[学习重点]
1.赏析精彩段落,深入理解感情。
2.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2.探究疑难问题,培养质疑精神。
[天天预习]
1.一词多义
(1)幸:①皆不幸早逝(形容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幸运)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动词,希望)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封建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④大王亦幸赦臣(副词,侥幸)
⑤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
(2)从:①遇汝从嫂丧来葬(随从,这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护送)
②旦日沛公从百余骑(使……随从,带领)③子路从而后(跟随)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自,由)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顺从,听从)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通“纵”,合纵)
(3)信:①其信然邪?其梦邪?(真实,确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相信)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讲信用)
④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副词,随意,随便)
⑤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的确)
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语真实)
⑦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
⑧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⑨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送信的人)
(4)穷:①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 http: / / www.21cnjy.com )(穷尽,完结)
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到尽头)
③固将愁苦而终穷(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④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阻塞不通的,与“通”相对)
⑤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
⑦振困穷,补不足(生活困难)
2.古今异义
(1)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义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指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段)
(2)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义指安家;今义指①男子结婚,②成为专家)
(3)志气日益微(志气:古义指精神,意志和元气;今义指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指多少日子,意即过不了多久;今义是几何学的简称)
(5)未可以为信(以为:古义是两个词,介词+动词,中间省略介词的宾语,意思是“把它当做”)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指成长立业;今义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7)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8)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指松动;今义指不稳固,不坚定)
  (9)其无知,悲不几时(无知:古义指没有知觉,没有灵;今义指缺乏知识,不明事理)
(9)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虽然:古义是两个词,连词+代词,意思是虽然这样;今义是一个连词,表转折关系)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东亦客也(东,在东边居住。客,客居)
②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继承……的事业)
(2)名词活用作状语
①图久远者,莫如西归(西,到西边)
②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日,一天天地)
③恐旦暮死(在早上,在晚上)
(3)动词活用作名词
①传之非真也(传,传来的消息)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视,视力)
(4)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将成家而致汝(致,使……来)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夭,使……夭折、短命)
③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殒,使……死亡)
4.特殊句式
(1)倒装句,状语后置
①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
③不得与汝相养以生
(2)倒装句,宾语前置
①惟兄嫂是依
②何为而在吾侧也
③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3)省略句
①兄殁(于)南方
②从嫂归葬(于)河阳
③吾佐戎(于)徐州
④故舍汝而旅食(于)京师
[文本研读]
1.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讨论。
①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明确: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②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允许自由回答,答案略。
2.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体会行文中感情的曲折变化。
①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明确: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②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明确: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
3.背诵文章第5自然,揣摩“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问题探究]
1.本文除了表达对十二的沉痛悼念之情外,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提示】(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
(2)还有对宦海人生的感慨,悲
( http: / / www.21cnjy.com )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第三段中写自己因仕途坎坷而错过了与老成相聚,是作者仕途失意的曲折表达,第七段对人生无常的担心。
2.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读来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
【提示】(1)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苏轼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祭十二郎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举,称“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
这话说得不假,韩愈用真情打动了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的读者,假如没有真情实感,韩愈文才再高也难写出“使酷吏读之,亦不觉泫然流涕”的动天地惊鬼神的这篇佳作。
(2)不拘常格,自由抒情。如同样是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有“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古代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3)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言虚词,在语气助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运用上,也颇显功力。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祭文的文字不是一气贯注的,尤其是“痛哭为文章”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这就需要靠语气助词的穿插缀合,以表示抑扬顿挫。例如“呜呼哀哉”一语,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尤其是“呜呼!汝病吾不知时”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这一段,由于语气助词的运用,使人在萦系中见真挚、于呜咽处见沉痛的艺术魅力。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无愧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学习小结]
1.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深入细致的研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鉴赏、学习文章写作的艺术效果。
2.学生整理学习要点。
[课时测评]
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 http: / / www.21cnjy.com )惟兄嫂是依。②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③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答案】①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②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③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去职离开了徐州,你就没来成。
[备课资源]
祭文,是古代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古代祭祀天地山川时,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祭文、祈文或祝文,后来丧葬亲友,也用祭文致追念哀悼之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