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1:17:4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气压带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2)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⑥西风带、⑦极地东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移动原因: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知识点 2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
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1)全年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往往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呈现出热带雨林
景观。
(2)全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往往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呈现出热带荒
漠景观。
(3)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暖而短促的亚寒带针叶
林气候,多呈现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4)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酷寒干燥的冰原或者苔原气候,多呈现出寒带冰原或
者苔原景观。
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1)信风控制的地区,多荒漠景观;但是,如果信风经过广阔的海洋和暖流,就会带来温暖湿润的
气流,形成湿润的气候。若信风遇到高大山地阻挡,会因地形抬升而形成较丰沛的降水。
(2)西风控制的大陆西岸地区,终年温暖湿润,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3)极地东风控制的地区,主要形成寒带苔原气候与景观。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
(1)南北纬10°~25°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交替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
气候与稀树草原景观。
(2)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交替影响,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
候与常绿硬叶林自然景观。
1.季风
(1)概念:大范围地区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盛行风。
(2)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季风气候
(1)冬季风来自高纬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性质温暖湿润。受冬、夏季风
交替影响的地区,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2)自南向北因热量差异依次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知识点 3 季风与季风气候
疑难 情境破
疑难 1 如何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情境探究
  麦哲伦带领的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
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问题1
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即麦哲伦海峡时,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提示
问题2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提示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问题3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航行十分艰难
提示
当船队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
热,航行十分艰难。
讲解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
带和风带。掌握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
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位置判断
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
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情境探究
  公元208年农历十一月,曹操率数十万大军攻打东吴,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准备以区区数万
之众与曹军在赤壁决战。周瑜与诸葛亮定下火攻之计,准备大破曹军。施苦肉、献连环、借
雕翎、杀蔡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下图为该季节等压线分布图。
疑难 2 如何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与特征
问题1
为什么会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
赤壁位于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应盛行西北季风。
提示
问题2
图中A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哪个气压带被该气压切断
提示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
讲解分析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
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1)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
(2)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切断。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比较内容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低温干燥
夏季风 源地 太平洋副热带海区 赤道附近印度洋
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性质 温暖湿润 温暖湿润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
情境探究
  我国有“喝西北风”之说,西北风在我国历来不受欢迎。干冷的西北风使我国大部分地
区万物凋敝,一片萧瑟。近年来,西北风还给我国北方各地带来了沙尘暴。“东方风来满眼
春”,只有东风(东南风)拂面时,才是我国季风区春季的开始。
然而,在亚欧大陆西部的欧洲国家,人们对西风却有特殊的好感。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沿岸
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盛行西风将温暖湿润的水汽送进大陆,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水分。
地中海沿岸地区,人们每到西风盛行的冬季就会开始播种。西风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
醒,而来自内陆地区的东风只能使欧洲各地气候更加干燥。
疑难 3 气候类型是如何形成与分布的
问题1 
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
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等因素。
问题2 
各种气候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不同的气候类型,其分布规律、特征、成因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讲解分析
1.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气候状况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而气温、降水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主要受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太阳辐射
(2)大气环流
(3)下垫面性质
①海陆差异
②地形差异
③植被状况
(4)人类活动
2.世界气候类型的比较
(1)热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特征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热带雨 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空气湿热,对流显著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热带草 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交替影响 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南北纬10°~25°
地区 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巴西高原
热带季 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差异 全年高温,分
旱、雨两季 北纬10°~25°亚
洲南部地区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热带沙 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部分地区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2)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特征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北纬30°附近大
陆东岸地区 我国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
和西风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地区 地中海沿岸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北纬35°~55°的
大陆东岸地区 我国华北、东北
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终年受大陆气团
控制 冬冷夏热,干旱少雨 南北纬40°~60°
的大陆内部地区 亚欧大陆和北美
大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控制 终年温暖湿润 南北纬40°~60°
的大陆西岸地区 欧洲西部
(3)寒带和高原、高山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特征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寒带苔 原气候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高气压带或极地东风带控制 全年严寒 北半球极地附近
的沿海地区 亚欧大陆和北美
大陆的北冰洋沿

寒带冰 原气候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全年酷寒 南北半球极地附
近内陆地区 南极大陆、格陵
兰岛
高原、 高山气候 地势高,地面起伏大 气候垂直变化明
显,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降低 高大的山地、高
原 青藏高原、安第
斯山脉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下图为沿20°E经线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及大气环流形势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若下图中虚线表示等压面,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其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a地高低空等压面及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2.在c风带的影响下,当地旗帜飘向(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024江苏淮安涟水一中月考)下面为某同学绘制的局部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绘制完全正确的只有一幅图,它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上题完全正确的图中的气压带为(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该图代表的半球和季节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夏季        
B.北半球、冬季
C.南半球、夏季        
D.南半球、冬季
6.图中②⑥代表的气压带、风带分别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
题组二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7.有关a气压带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高纬流向低纬,大气冷干
B.由低纬流向高纬,气流暖湿
C.气流受热膨胀上升
D.高空大气堆积下沉
8.此时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干燥        D.温和多雨
  下图为地球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下列关于图中M、N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气压带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B.N气压带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C.M气压带控制地区多阴雨天气
D.N气压带控制地区天气炎热干燥
10.下列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P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B.受Q影响,欧洲西部全年高温多雨
C.地中海气候区受M和Q交替控制
D.热带沙漠气候区受N和P交替控制
题组三 季风与季风气候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下面三题。
1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亚洲低压中心出现在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3.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可用季风指数的大小来度量。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冬、夏季风指数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1958—1962年期间(  )
A.华北地区河流结冰时,冰层偏厚
B.北方出现降雪的频率偏低
C.东北地区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提早
D.江南地区桃花开花较早
15.与2000年相比,1960年黄河三角洲(  )
A.泥沙沉积少,面积减小
B.泥沙沉积多,面积增大
C.泥沙沉积少,面积增大
D.泥沙沉积多,面积减小
  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1月气压中心分布与风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6.该季节与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
①东南信风        ②东北信风
③亚洲高压        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7.该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与(  )
A.M地区冬季风成因相同
B.N地区夏季风成因相同
C.M地区夏季风性质相同
D.N地区冬季风性质相同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下图为沿0°经线(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图中甲处为(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2.乙风带的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丙处常见的天气是(  )
A.高温阴雨        B.低温晴朗
C.温和阴雨        D.炎热晴朗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通常能够为其所影响地区带来降水的有(  )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④⑤⑥
5.能够正确表示气流②运动模式的是(  )
题组二 季风与季风气候
  热带辐合带是南北两半球信风气流汇合形成的多雨地带,又称赤道辐合带。其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南北移动,正常最南到5°S,最北可达15°N。下图示意某季节非洲盛行风向及热带辐合带位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图示季节(  )
A.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
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
C.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发
D.地中海沿岸河流正处于丰水期
7.与几内亚季风成因相似的是(  )
A.我国东部地区的西北季风
B.我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
C.印度南部地区的西南季风
D.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季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当副高北移控制区域位于图中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多数河流出现春汛
B.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有梅雨天气
C.华北地区遭受严重寒潮危害
D.南部沿海出现严重的倒春寒天气
9.2025年6月以来,我国出现了区域性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此次极端天气主要是因为(  )
A.空梅天气影响
B.亚洲低压异常强大
C.副高位置异常偏西偏北
D.几乎没有台风影响
题组三 大气环流与气候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0.图中(  )
A.甲气流的方向与扬州夏季风一致
B.乙气流使北非草原进入湿季
C.丙气流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
D.丁气流加剧非洲东海岸干燥
11.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为(  )
A.澳大利亚北部高温干燥
B.非洲东部角马群向南迁徙
C.印度半岛河流水位降低
D.北极附近看到绚丽的极光
12.阅读某区域某季节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此时的北半球季节,并说出判断理由。(4分)
(2)写出甲处大气活动中心名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3)简析雅典降水季节变化特征。(2分)
(4)简述河内气候特点。(2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基础过关练
1.A 2.D 3.C 4.B 5.A 6.B 7.D 8.D
9.B 10.C 11.B 12.A 13.C 14.A 15.B 16.B
17.C
1.A 图中a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气流下沉,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地区。由于近地面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高空则相反,气压低,等压面下凹。故选A。
2.D 图中c处位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为东北信风带,盛行东北风,故当地旗帜飘向西南,D正确。
3.C ①图中气压带若为高压带,风则由高压吹向南北两侧的低压,若为低压带,风则由南北两侧的高压吹向低压,A错误;②图中根据风向可知,该气压带为高压带,风带1的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向左偏,而风带2的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向右偏,这既不是北半球,也不是南半球,跨南北半球的只有赤道低气压带,B错误;③图中根据风向可知,该气压带为高压带,风带1的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向左偏,风带2的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同样向左偏,说明该风带、气压带处于南半球,C正确;④图中根据风向可知,该气压带为低压带,风带1的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向左偏,而风带2的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向右偏,而赤道低气压带以北为东北信风(右偏),以南为东南信风(左偏),D错误。
4.B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的风带位于南半球的高压带的南北两侧,根据所学可知,这个高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特别提醒 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近地面风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摩擦力会减弱近地面风的速度。
5.A 南北半球极地东风带的气流流动方向与从该半球极点俯视的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据此结合图示分析可知,该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故该图代表的半球为北半球,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
6.B 结合上题及图中②⑥的纬度位置可知,图中②⑥代表的气压带、风带分别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7.D 从图中可以看出,a气压带位于30°S附近,应该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高空的大气逐渐堆积下沉形成的。
8.D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向南半球,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应该是北半球冬半年;此时,地中海地区应该受西风带的控制,气候特点是温和多雨。
9.B 图中M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控制范围南移,反映的时间不可能是7月份,其控制地区多晴朗天气;N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其控制范围移至赤道以北,反映的时间为7月份,其控制地区天气高温多雨。
10.C 由图分析可知,M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N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P风带为东北信风带,Q风带为西风带。南亚地区夏季多雨是受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影响形成的;欧洲西部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易错提示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性质容易产生混淆,只有理解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性质。
11.B 由图中区域轮廓可以看出,亚洲出现低压中心,为北半球夏季。
12.A 北半球夏季亚洲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西北部,为图中①处。
13.C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
14.A 读图可知,1958—1962年期间冬季风指数高于平均值,即该段时间冬季风势力较强。说明冬季气温较低,受冷空气影响时间较长,则华北地区河流结冰时冰层偏厚,北方出现降雪的频率偏高,东北地区春播和江南地区桃花开花时间推迟,A正确,B、C、D错误。
15.B 读图可知,2000年夏季风指数低于平均值,1960年夏季风指数高于平均值,即与2000年相比,1960年夏季风势力较强,我国北方降水较多,黄河径流量较大,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强,河水挟带的泥沙较多,黄河三角洲泥沙沉积较多,面积增大,B正确。
16.B 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因此,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和东北信风以及地转偏向力密切相关,②④正确,故选B。
17.C 该季节澳大利亚北部西北风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M地冬季风、N地夏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A、B错误;该季节澳大利亚是夏季,北部西北风性质温暖湿润,M地夏季风性质温暖湿润,N地冬季风性质寒冷干燥,C正确、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B 2.D 3.D 4.C 5.C 6.D 7.C 8.B
9.C 10.B 11.A
1.B 据图可知,甲处位于60°N,故可判断甲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2.D 据图可知,乙风带为北半球中纬西风带,其风向最可能为西南风。
3.D 据图可知,丙处为30°N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炎热晴朗天气。
4.C 一般低气压带(①赤道低气压带、⑥副极地低气压带)处气流上升,易于形成降水;⑤为西风带,气流从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较暖湿,易于形成降水。故选C。
5.C 结合图示可知,气流②位于低纬度高空,由赤道上空流向30°N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为西南风,与图C相符。
6.D 图示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风,表明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北半球冬季,亚洲东部盛行偏北季风,A错误;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形成冷高压,切断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B错误;北半球热带洋面热量条件较差,加上大气环流影响,很难形成台风,C错误;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河流因雨水补给多而处于丰水期,D正确。
7.C 几内亚季风属于变向信风,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起到重要作用。我国东部的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属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排除A、B;南半球冬季时,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澳大利亚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该盛行风没有越过赤道转向,与几内亚季风成因不同,排除D;北半球夏季时,南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过程中,越过赤道右偏形成影响印度南部地区的西南季风,与几内亚季风成因相似,C正确。
8.B 读图可知,图示西北太平洋副高控制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此时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和北下的冷空气相持于江淮地区,江淮地区可能出现梅雨天气,时间约为6—7月,B正确;东北的春汛是4—5月,A错误;华北地区遭受严重的寒潮危害时大陆受冷高压控制,副高退出大陆,C错误;南部沿海出现严重的倒春寒天气为每年的3月份左右,此时副热带高压还未到达陆地,D错误。
9.C 我国出现了区域性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说明副高位置异常偏西偏北,导致全国总体气温较高,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方法技巧 我国雨带推移的规律可简记为: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意思是正常年份下,每年5月前后,雨带登陆我国两广地区;6月,雨带继续北移到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南方的暖气团和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在江淮一带势力相当,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天气连绵阴雨,俗称“梅雨”;7、8月,雨带继续北移至东北、华北地区,此时我国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形成“伏旱”天气;9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雨带逐渐退出我国大陆。
10.B 结合全球大气环流图可知,甲为东北信风,扬州的夏季风为东南风,A错误;乙气流为赤道低气压带中盛行的上升气流,降水多,使北非草原进入湿季,B正确;丙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西南季风,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有关,C错误;丁为东南信风,在非洲东海岸为迎岸风,水汽含量多,使非洲大陆东岸气候湿润,D错误。
11.A 据图可知,此时赤道低气压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北部是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干燥,A正确;此时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处于湿季,非洲东部的角马群正在向北迁徙,B错误;此时印度半岛受西南季风影响进入雨季,C错误;此时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无法看到绚丽的极光,D错误。
12.答案 (1)夏季。
理由: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
(2)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形成原因:陆地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气温高,热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
(3)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
(4)终年高温,有雨季、旱季之分。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位于南亚地区,位于印度北部,出现低压中心,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说明此时北半球气温较高,为北半球夏季。
(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处位于南亚地区,为低压中心,是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其成因是此时为夏季,亚欧大陆陆地比热小,升温快,气温高,热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进而形成印度(亚洲)低压。
(3)雅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
(4)河内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雨季、旱季之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