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金华的双龙洞
记
新疆魔鬼城
张掖丹霞
张家界
雅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你知道题目中“记”是什么意思吗?
“记”是记录、描写的意思,游记就是描写一次游览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文章。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可以叫“记 (地点)”或者“游 (地点)”,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也可以叫作——
《游金华的双龙洞》
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蜿 蜒
wān yán
正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叫双龙洞。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课文的第 1 自然段就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地点、人物。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说起游览,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词———顺序。游览一定会有一定的顺序,因为景物不止一处。那么,同学们今天先做一回游客,跟着作者一起,看看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
(1)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提示:请留意作者游览时的景点,一边读一边圈画。)
(2)你能根据提示完成填空吗?可以和同桌合作完成。
路上→( )→( )→( )→( )→出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连起来说一说。 把这些地方按照顺序连起来说就是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通过路线图我们就能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游览顺序也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这么多的景点,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巧妙串联,让我们读起来感到流畅自然的呢?里面有一个秘密———行程路线。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写行程路线的句子。
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
就渐渐入山。
②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③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④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
就到了内洞。
⑤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2.如果我们是导游,还要了解一路上景物的特点。默读课文,概括出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景色明艳、溪流欢唱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景色明艳、溪流欢唱
很宽 宽敞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景色明艳、溪流欢唱
很宽 宽敞
狭小
黑 奇 大
3.当导游,跟游客说说行程和景物特点。
(1)先按照游览顺序画一张路线图,对行程了如指掌。
(2)再把游览线路说正确,把景物特点说清楚。
各位游客,我们游览的地方叫双龙洞,现在已到洞口。刚才我们从金华城出来约五公里到罗店, 过罗店入山约五公里就到了这洞口。 一路上伴着溪流,山上景色明艳。 现在我把游览路线讲一下———我们从洞口进入外洞,外洞很宽大,就像大会堂,顺着泉水的来路从孔隙可以乘船进入内洞,孔隙很狭小,必须仰卧在小船里才能通过。 内洞更大,还有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欣赏完以后,我们就顺着溪流从原路经孔隙返回到洞口。
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去过双龙洞,但读了作者的文章,就感觉自己游览了一遍,每一处景物特点鲜明、如在眼前。 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思考:1.作者的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2.交流学习收获: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孔隙狭小:
用船的大小来直接写出孔隙的狭小,给人印象深刻。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孔隙狭小:
为什么这儿用“贴”,而不用“碰、触、抵、靠”
等词呢?请你配上动作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间接描写:用“挤压过来”“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感受来写出孔隙的狭小,活灵活现。
孔隙狭小: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孔隙狭小:
不仅说明了孔隙的小,而且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下乘小船过孔隙的感受。 请大家闭上眼睛。 现在,你仰卧在小船上。你的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都贴着船底,紧紧地、紧紧地贴着船底……船慢慢向前移动,眼前昏暗了。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朝你挤压过来,挤压过来,你觉得……来, 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就抬高一点儿……哎哟! 我的额角……我的鼻子……
点拨:请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的体验。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作者抓住孔隙的位置、大小、进出方式、自己的感受,清楚地写出了孔隙的狭小,尤其抓住自己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游览过程令我们印象深刻。
洞口和外洞都很宽大:
自身感受:容纳人数多,外洞很宽敞。
内洞的黑、奇、大: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黑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奇
在洞口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大
“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是指有十来个院子那么大。
为了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很多方法:直观描写和通过自己的感受,运用生活中熟知的事物来写,抓住景物的颜色和声音。
作者重点写的是孔隙。 这是最吸引人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作者把感受写得很细致,让我们如身临其境。所以写游记时,我们要把自己融入其中,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金华城
途中
(景物明艳、溪流欢唱)
罗店
洞口
(很宽)
外洞
(宽敞)
孔隙
(狭小)
内洞
(黑、奇、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洞
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结合刚才已经确定的游览路线,选择一处园中你印象深刻的景点运用课文第 5 自然段的写法来写一写吧。
钟乳石是怎么形成的?
钟乳石是由一种叫做碳酸钙的化学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形成的。
钟乳石一般分布在石灰石的洞中,当水从洞顶滴下来的时候,石灰石会溶解,当这些带着化学物质的水滴落在地面的时候,它们会再次和石灰石发生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一种叫做碳酸氢钙的化学物质。当这些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在洞顶流动时,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它们会变成碳酸钙和水。当这些碳酸钙再次滴落在洞顶时,它们会形成一根根小石柱,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钟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