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 / / www.21cnjy.com )
1.(15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期初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首句描写时令气候(或营造凄凉氛围);第二首诗的首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同:都表现了和友人的深厚情谊(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
依依惜别之情”);异:前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2分)后者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显得乐观开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中,饯行惜别的感情有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两首诗根据“今日送君须尽醉”与“送君不觉有离伤”两句可以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5届江苏省新星中学高三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中所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4分)
【答案】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还乡。(1分)
【解析】
试题分析:《逢病军人》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河湟旧卒》所写的“河湟旧卒
”,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案】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4分)
【答案】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戌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诗叙事简淡,笔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用以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并借以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 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答案】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臵在具有欢 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臵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对写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对写法的经典之作。“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14届河南郑州外国语高三冲刺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玉楼春
春思
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1)这首词的上阕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扣情景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作答即可)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2分)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衬托思妇的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2分)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6分)
【答案】共同点:都以衣带宽
( http: / / www.21cnjy.com )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2分)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2分),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这两句诗在内容的共同之处及他们在抒情方面的不同之点。比如,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体消瘦的样子。而它们不同点则在于:前者还以对游丝短之“恨”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则直言这种思念的深刻程度——“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14届安徽合肥高三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岩桂
朱
熹
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
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①难同调,篱边②不并时。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岩
桂
曾
几
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注]①木末,指荷花。②篱边,指菊花。
(1)两诗中的“岩桂”有何共同特点?简要概括。(4分)
【答案】丽质天成、芳香四溢、卓尔不群、顽强不屈。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简要赏析第一首诗中“攀援”“叹息”两个细节描写的作用。(6分)
【答案】诗人因仰慕,故而“攀援”;“叹息”起于赞美之情,进而渴望与之成为知己。这两个细节暗示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对崇高人格追求。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理解“攀援”“叹息”的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用意,作者“攀援”是想结识,有仰慕之情;“叹息”是因攀援不到而渴望成为知己,含有赞美之情。这样个细节说明了作者希望像岩桂一样具有高洁的品格。细节描写等手法的运用最重要归结到作者的思想上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4届山东临沂高三一模)比较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闺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古意
王驾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4分)
【答案】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对丈夫的深切的思念。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4分)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杨载《诗法家数》中说,绝句“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试选择一首诗,分析第三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4分)
【答案】第一首:“提笼忘采叶”既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了前面“轻轻陌上桑”的景物描写,又紧承下句“昨夜梦渔阳”,点明因果关系,表达了思妇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该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思妇刹那间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思妇对丈夫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一片深情。第二首:“一行书信千行泪”承接前句,写西风一起,念人伤怀,便想到给丈夫写信,同时又引出下面“寒到君边衣到无”的书信内容。该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进了思妇内心的哀怨和忧思。(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任选一首诗歌,从表达技巧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思想情感等方面来分析第三句的妙处。如第一首,“提笼忘采叶”一句中“忘采叶”是由于前两句的景物描写的触动,故起着照应作用;从下句“梦渔阳”来看,“忘采叶”一句为“梦”做了铺垫;在内容情感方面,“忘”体现出了思妇当时的心理活动,也表现出了思妇及因景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http: / / www.21cnjy.com )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这两句诗,写细雨轻
( http: / / www.21cnjy.com )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的词语进行分析,抓住诗中的“思家”“忆弟”“兵戈”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并州,东汉州名,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本诗作者描绘了何种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借物写景,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乌桕、菊花、鸿雁、天空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先概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从炼字炼句角度,点评“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妙处。
【答案】作者以“并刀”比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情”的敏锐,新颖别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化无形为有形,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意对即可)【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的角度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
( http: / / www.21cnjy.com )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
【答案】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秋波媚》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解析】
试题分析:手法主要是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欣赏
诗词中的百味人生——我读杜甫
公元770年,诗坛上一颗美丽耀眼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流星终于耗近了自己的能量,不为人所知地陨落了。这个世界级的诗人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并不属于他的世界。但他却留给了这个无情的世界一笔无价的财富。
我们小时候都背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错,这就是他!一个年少轻狂的少年。
我们也一定背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的,这就是他!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男子。
我们还知道《三吏》(《新安吏》、《石壕
( http: / / www.21cnjy.com )吏》和《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的确,这就是他!一个来自人民,关心人民,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
我们更知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等怀古名句,是啊,这就是他!那个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的书生。
还记那位写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老翁么?是他,就是他——那颗诗坛上的恒星。这就是杜甫。
时世造英雄。杜甫中年时正赶上安史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乱。“穷年忧黎元”的他对于老百姓的悲惨生活有着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朴素而厚实,他的文沉着而有力,一点浮躁的味道也休想侵占他灵魂的神圣的领地。然而上天却并不吝惜他的才华,功名未成,时逢安史,儿子饿死,家不得圆,老年无居所,漂泊长江上……一段段悲惨的人生经历使杜甫一直挣扎着生活在这痛苦之中,然而也许正是这种尝尽人间痛苦之后,使他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只有他,可以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骨”这种发自内心的呼声;只有他,可以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种为民生出的呐喊;只有他,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这种无奈的渴求。
那种沉郁顿挫的悲慨贯穿着杜甫的大半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一声声无力的歌声虽然并不能给他带来富贵,不能给他带来安逸的生活,但那一曲曲只应天上有的悲剧人生中爆发出的歌声将永存人间。( http: / / www.21cnjy.com )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
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
( http: / / www.21cnjy.com )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探究活动】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