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专题讲练测:03《蜀相》《书愤》讲+测+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专题讲练测:03《蜀相》《书愤》讲+测+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20:54:27

文档简介

《蜀相》《书愤》
【学习要点】
1.探究诗中的相关细节。
2.探究诗歌的情感。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关于杜甫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2.关于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蜀相》《书愤》中的相关细节。
【探究活动】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涉及到诗歌的内容和手法的题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题时注意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进行探究,第一问主要是写作重心的问题,是为了写景还是为了歌颂某种精神进而抒发情感;第二问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这两个字,然后结合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效果,第三问是一道评价的题目,有自己的观点然后阐明理由即可,最后一问涉及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英雄”实际就是作者的自身的情感的抒发。
【讨论明确】
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探究活动】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涉及到诗歌的内容和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进行探究,第一问实际就是全诗的情感线索的探究,把过去和现实联系起来抒发情感,第二问是写景的特征,是意象的堆积,第三问是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的一道题,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表达情感。
【讨论明确】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主旨。
【探究活动】
两首诗歌都提到诸葛亮但情感的侧重点不同,试做简要的探究。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情感要结合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经历,做到知人论世,个人经历不同情感固然不同,答题时结合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陆游的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进行。
【讨论明确】
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蜀相》《书愤》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这两句诗,写细雨轻
( http: / / www.21cnjy.com )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的词语进行分析,抓住诗中的“思家”“忆弟”“兵戈”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并州,东汉州名,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本诗作者描绘了何种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借物写景,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乌桕、菊花、鸿雁、天空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先概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从炼字炼句角度,点评“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妙处。
【答案】作者以“并刀”比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情”的敏锐,新颖别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化无形为有形,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的角度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
( http: / / www.21cnjy.com )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
【答案】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秋波媚》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解析】
试题分析:手法主要是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欣赏
诗词中的百味人生
——我读杜甫
公元770年,诗坛上一颗美丽耀眼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流星终于耗近了自己的能量,不为人所知地陨落了。这个世界级的诗人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并不属于他的世界。但他却留给了这个无情的世界一笔无价的财富。
我们小时候都背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错,这就是他!一个年少轻狂的少年。
我们也一定背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的,这就是他!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男子。
我们还知道《三吏》(《新安吏》、《石壕
( http: / / www.21cnjy.com )吏》和《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的确,这就是他!一个来自人民,关心人民,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
我们更知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等怀古名句,是啊,这就是他!那个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的书生。
还记那位写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老翁么?是他,就是他——那颗诗坛上的恒星。这就是杜甫。
时世造英雄。杜甫中年时正赶上安史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乱。“穷年忧黎元”的他对于老百姓的悲惨生活有着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朴素而厚实,他的文沉着而有力,一点浮躁的味道也休想侵占他灵魂的神圣的领地。然而上天却并不吝惜他的才华,功名未成,时逢安史,儿子饿死,家不得圆,老年无居所,漂泊长江上……一段段悲惨的人生经历使杜甫一直挣扎着生活在这痛苦之中,然而也许正是这种尝尽人间痛苦之后,使他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只有他,可以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骨”这种发自内心的呼声;只有他,可以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种为民生出的呐喊;只有他,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这种无奈的渴求。
那种沉郁顿挫的悲慨贯穿着杜甫的大半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一声声无力的歌声虽然并不能给他带来富贵,不能给他带来安逸的生活,但那一曲曲只应天上有的悲剧人生中爆发出的歌声将永存人间。《蜀相》《书愤》
1.(15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期初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首句描写时令气候(或营造凄凉氛围);第二首诗的首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同:都表现了和友人的深厚情谊(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
依依惜别之情”);异:前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2分)后者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显得乐观开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中,饯行惜别的感情有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两首诗根据“今日送君须尽醉”与“送君不觉有离伤”两句可以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5届江苏省新星中学高三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中所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4分)
【答案】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还乡。(1分)
【解析】
试题分析:《逢病军人》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河湟旧卒》所写的“河湟旧卒
”,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案】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4分)
【答案】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戌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诗叙事简淡,笔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用以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并借以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 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答案】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臵在具有欢 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臵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对写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对写法的经典之作。“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14届河南郑州外国语高三冲刺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玉楼春
春思
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1)这首词的上阕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扣情景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作答即可)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2分)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衬托思妇的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2分)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6分)
【答案】共同点:都以衣带宽
( http: / / www.21cnjy.com )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2分)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2分),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这两句诗在内容的共同之处及他们在抒情方面的不同之点。比如,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体消瘦的样子。而它们不同点则在于:前者还以对游丝短之“恨”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则直言这种思念的深刻程度——“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14届安徽合肥高三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岩桂


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
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①难同调,篱边②不并时。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注]①木末,指荷花。②篱边,指菊花。
(1)两诗中的“岩桂”有何共同特点?简要概括。(4分)
【答案】丽质天成、芳香四溢、卓尔不群、顽强不屈。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简要赏析第一首诗中“攀援”“叹息”两个细节描写的作用。(6分)
【答案】诗人因仰慕,故而“攀援”;“叹息”起于赞美之情,进而渴望与之成为知己。这两个细节暗示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对崇高人格追求。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理解“攀援”“叹息”的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用意,作者“攀援”是想结识,有仰慕之情;“叹息”是因攀援不到而渴望成为知己,含有赞美之情。这样个细节说明了作者希望像岩桂一样具有高洁的品格。细节描写等手法的运用最重要归结到作者的思想上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4届山东临沂高三一模)比较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闺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古意
王驾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4分)
【答案】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对丈夫的深切的思念。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4分)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杨载《诗法家数》中说,绝句“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试选择一首诗,分析第三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4分)
【答案】第一首:“提笼忘采叶”既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了前面“轻轻陌上桑”的景物描写,又紧承下句“昨夜梦渔阳”,点明因果关系,表达了思妇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该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思妇刹那间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思妇对丈夫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一片深情。第二首:“一行书信千行泪”承接前句,写西风一起,念人伤怀,便想到给丈夫写信,同时又引出下面“寒到君边衣到无”的书信内容。该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进了思妇内心的哀怨和忧思。(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任选一首诗歌,从表达技巧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思想情感等方面来分析第三句的妙处。如第一首,“提笼忘采叶”一句中“忘采叶”是由于前两句的景物描写的触动,故起着照应作用;从下句“梦渔阳”来看,“忘采叶”一句为“梦”做了铺垫;在内容情感方面,“忘”体现出了思妇当时的心理活动,也表现出了思妇及因景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