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赏析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语句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2)闻佳人兮召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
(4)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6)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答案】 (1)袅袅兮秋风 (2)将腾驾
( http: / / www.21cnjy.com )兮偕逝 (3)时不可兮骤得 (4)各自东西南北流 (5)三顾频烦天下计 (6)长使英雄泪满襟 (7)铁马秋风大散关 (8)出师一表真名世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2~3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2.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前四句诗“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接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
【答案】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备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3.结尾两句对表达诗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尾两句由对宁静的家庭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也在所难免,这足以证明了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6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的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C.“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错,五六句通过“钩衣”“刺眼”等细致描写,写出了春光的明媚绚烂,没有“春去夏来”之意。
【答案】 C
5.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末·王象巽《游曲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兴亡之感往往从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的繁华如今已经不再。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句借韦曲花讽刺世风;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句借花喻人;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句为景物描写。
【答案】 BE
( http: / / www.21cnjy.com )6.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三)(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7.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目要求与《白雪歌送武判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归京》作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首先要熟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了解诗中诗人描写景物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展示的是诗人看到的西域八月的壮丽雪景。而此诗中,作者通过想象,描写出一种荒凉的边塞景色。
【答案】 在本诗中,诗人应该是在前往边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途中,所写并非亲眼所见,诗人出于想象,并将想象之景诉诸笔端。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技巧点拨】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景物描写的角度所指。角度应包括见与闻,虚与实,正与侧等,抓住本诗的诗题及“闻”字即可。
8.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抓住“勤王”及“梦中归”即可概括出情感。
【答案】 从诗的末尾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翻译】 听说轮台路这个地方环境很恶劣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年累月地飘着大雪。春风从来刮不到这里,来这里的唐朝使者也应该很稀少吧。无边的白草一直通往疏勒,连绵的青山穿过了武威。为国君做事怎么敢抱怨道路遥远,只在私下里会做归乡的梦。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豪放的胸怀,描绘了边塞地区特有的景物特征,表达了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前六句诗,诗人以开阔的视野,描绘出边塞地区的荒凉。飘飞的大雪,是这里的底色。“春风不曾到”则表明这里气候的寒冷,这也是“汉使亦应稀”的原因。然而,这里又是连接着疏勒和武威的要道,因此,诗人将去这里,为王室辛劳,报效国家。虽然自己身怀报国之志,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但内心深处,还是有着思乡之情的。这样,诗人便将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有机融合,使整首诗的思想情感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丰富。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9.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能力和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解释上阕最后两句时,要注意“独去作江边渔父”的主语是词人本人。终日酣饮的酒徒都受赏封侯,自己却独自闲,有才无处施展。流露出作者对封侯的羡慕,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流露出壮志未酬之意,只能借此词发牢骚。
【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10.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能力。此处用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不需君赐,本属闲散之人。词人壮志未酬,自然心生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词人借贺知章求皇帝让他回家乡当道士的典故,寄寓对皇帝的不满之情。
【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不屑以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3
新视界·高考对接
分析鉴赏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考点解说
(一)概念含义
(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如陶
( http: / / www.21cnjy.com )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考查角度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问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助读】 天刚破晓,船又起航。依旧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一年将尽,我归家的旅程却还遥远着呢。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前进,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飞来,被征帆逼退。摇动的双桨,惊得鱼儿慌不迭地跳出了水面。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一轮霜月下,我将船停泊在那久负盛名的枫桥边。
【解析】 第一步:仔细审题,捕捉关键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题目和注释可知,这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描写沿途所见和感受是主要内容。题干指出开头两句是写景,要将重点放在对景物的鉴赏上。
第二步:搜索景物,描绘画面内容。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诗歌中筛选出诗歌描绘的景物。诗中的“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两句中描写的景物有“晓路”“雨”“江乡”“叶”,描绘了一幅雨中落叶纷飞的江南水乡秋景图。
第三步:感受意境,分析作者感情。抓住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中的景物,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天刚破晓,船又起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这凄冷、肃杀的景色,与下联描写的向南疾飞的大雁,勾起了作者浓浓的乡思,可“岁晚客程遥”,作者怎能不感到无限的感伤呢?
第四步:组织答案,简要赏析诗歌。作答时,一要描摹画面景物,二要指明这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伤感的氛围。
技法汇总
(一)景物形象的鉴赏三方法
1.抓意象 探感情: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感情。
写景一般都是诗人抒发某种情感的基础,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景物形象的特点往往与诗人情感的特点是一致的。如李白《静夜思》的前两句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暗暗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苦。
2.析意境 品情调:分析意境韵味,品评诗人情调。
意境是作者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幽清明净的意境,融合了诗人王维闲适、恬静、热爱隐居生活的思想情趣。鉴赏意境的步骤是先描绘画面,再概括意境的特点,然后赏析诗人的情感。
3.透表面 挖含义: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常感情深沉,含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得快,实质是写诗人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二)答题步骤
不同的类型,步骤也不尽相同。下面分别给予总结。
1.意境类答题步骤
描 点 析
步骤一,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步骤二,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描摹出图景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样的启示和思考。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特别提醒:(1)描述画面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感情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2.技巧类答题步骤
步骤一,用你已经熟悉的方法来对号入座,根据你所掌握的这些方法的定义和特点,看看哪种方法最合适,指出一二种。
步骤二,结合诗句详细阐述诗人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步骤三,最后说明此手法的效果(直接效果和表达情感的效果)。
常用的刻画景物的方法有:
(1)描写手法:渲染、烘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对比衬托、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诗画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白描勾勒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对比、借代、夸张等。
3.作用类答题步骤
这类问题可概括为景物形象的作用、妙处、效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鉴赏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深刻的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志向等)。
具体操作步骤:
步骤一,分析景物形象的基本特征。
步骤二,挖掘景物形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物与情的“契合点”。
步骤三,联系作者的有关内容(诗歌内容和背景知识)。
步骤四,从渲染气氛、抒发情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达心志和推动情节等四个方面,选择其中一点或者几点来答;这样就可以把景物形象所表达的意义、内涵、作用等阐释清楚。
4.层次类答题步骤
步骤一,找准景物描写的诗句,理解透彻。
步骤二,准确概括景物描写的角度。常用的景物描写的角度有:景物形象的色彩、音响、形态、情态、动静、时间的先后、空间的上下远近、虚实等。
步骤三,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步骤四,同时说明每一层次景色的特点、效果。
5.对比类答题步骤
步骤一,紧扣不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对景物形象寄寓的不同内涵。
步骤二,紧抓作者不同的描绘侧重点,领会诗人的情感倾向。
步骤三,重点比较在抒发情感和表达心志方面的不同,次要考虑在刻画方面的异同。
步骤四,在解题时要抓住景物在不同诗人笔下的特点,通过这不同的特点沟通诗人内在的情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 玡 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通读诗歌,整体感知。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根据平时所学的欧阳修的诗歌,如《醉翁亭记》,了解欧阳修的志向。
第二步,抓形象的基本特征。全诗围绕溪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景。对画面的概括要从诗中描述的意象入手。琅玡山上的积雪化为春水流入了琅玡溪,一座木桥横跨两岸,游客信步桥上,但见片片落花随溪水自上游漂来。
四句诗写到了雪、游客、古槎、山花这四个意象,再辅以诗中动词使其成为短语,即是所描绘的画面。
第三步,通过对意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几幅画面融情于景,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四步,所答即所问,按照要求,综合思考。规范组织答案。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诗歌前六句围绕“圆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描绘,第一联先写当楼的明月,作者在楼上看到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然后写月光照在江面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二联接着写江面,写江面上的粼粼波光,然后目光回到室内,写月光与席的相互辉映。第三联转换到写远处的景致,描绘寂静的空山和月明星稀的天空。
【答案】 ①孤月当楼,月光照射在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夜的江面上,又反射到屋门上闪动。②月夜里,江面上波光粼粼,楼阁内月光照在席面上席子光彩美丽。③明月照耀着幽深少人的山林,月光皎洁,疏星寥落。
(2)【解析】 题干中要求从虚实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角度赏析,因此,应该明确诗歌中的“实”与“虚”,“故园松桂发”这是作者在月夜之下想到的故园情景,有陶渊明“松菊犹存”的意味,这是作者月夜下思念亲人,并对自己节操的表达。“万里共清辉”是由想象回到眼前的月光描绘,月光照耀千里,一幅阔大的月光朗照图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由此能够看出作者宽广的胸襟,作者将孤身的凄寒,对亲人的思念、祝愿都包含在这阔大的月夜之景的描绘中,情感深挚。
【答案】 作者由眼前的月景联想到故园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这是虚写故园之景,后一句由虚转实,描绘出月光照耀千里的阔大境界。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而思念故乡,渴望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感,并希望都能共浴美好月光的美好愿望,这也是自己客居在外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翻译】 江楼上,一轮孤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悬挂天空,月光照射在秋夜漆漆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上闪动。月光在江面上形成点点金光,随波摇荡,月光照在绮席上,相互辉映。满月之夜,远处山谷寂静无声,天空中星星稀疏。故园的松树应该还很茂盛,桂树应该开花了吧,我在此希望我们共沐月光的清辉,彼此思念吧。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
( http: / / www.21cnjy.com )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景物构成可从诗中词语“桥、水、村、岸、浮萍、人、藕花、门”等展开想象概括出“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人家、荷花、庭院”等景物。描绘的画面可通过以上景物及“人不到”三个字概括出“清幽恬静”的特点。
【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人家、荷花、庭院等景物。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景物描写的特点要结合诗句分析,不要笼统作答。
【答案】 特点:①写景由远及近,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言之有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