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据此回答下题。
1.材料显示影响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3.下列对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美国阿拉斯加州常绿针叶林有向落叶林演替的迹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影响阿拉斯加州常绿针叶林向落叶林演替的自然因素是( )
A.水分 B.光照
C.热量 D.土壤
5.阿拉斯加州针叶林的演替对该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
A.遮阴能力增强,利于林下苔藓生长
B.蒸腾作用减弱,土壤湿度上升
C.冬季积雪量减少,加剧气候变暖
D.微生物分解加快,二氧化碳释放增多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0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6.图中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7.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能力提升练
题组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与其他重金属显著不同,汞(Hg)是通过大气进行长距离跨国界传输的全球性污染物。在海拔3 700~4 300 m,大气汞含量主要受大气汞的长距离传输控制。陆地生态系统可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带来的汞,或通过叶片吸附大气汞并以凋落物的形式累积在土壤中。1860年以来,青藏高原土壤汞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含量高于北坡。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土壤汞累积机制。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青藏高原大气汞最可能来自( )
A.北美 B.南亚
C.欧洲西部 D.西伯利亚
2.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中,表层土壤中汞含量最多的是( )
A.草甸 B.森林
C.灌丛 D.草原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由于地壳的变动,日月山隆起,倒淌河折头向西注入青海湖,青海湖逐渐演变为咸水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了约3米,但从2005年开始,受高原暖湿化气候加剧的影响,青海湖水位持续上升,近14年间上升了2.37米。下图示意青海湖地理位置。
(1)分析青海湖逐渐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2)推测2005年后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4分)
(3)分析青海湖面积扩大给当地带来的生态影响。(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过关练
1.D 2.C 3.B 4.C 5.D 6.A 7.C
1.D 由材料可知,植被的破坏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环境失调。
2.C 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B 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库区地下水水位上升,故甲是水位上升,A选项错误;水库的修建可以使当地蒸发增加,湿度增大,故乙是改善气候,B选项正确;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故丙是减少,C选项错误;水库可以调节河流径流,减轻下游洪水灾害,故丁是减轻,D选项错误。
4.C 阿拉斯加州常绿针叶林将向落叶林演替,说明当地的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即由亚寒带气候向温带气候转变,则主要是热量增加所致,C正确。
5.D 阿拉斯加州常绿针叶林向落叶林演替,即植物叶片变大,蒸腾作用和遮阴能力增强,破坏了原来林下苔藓的生存环境,不利于林下苔藓生长,A、B错误;阿拉斯加州常绿针叶林将向落叶林演替,说明当地的气候有变暖的趋势,气候变暖会导致微生物活性增强,促进微生物分解速度加快,使二氧化碳释放增加,D正确;全球变暖导致融雪量增加、积雪量减少,气候变暖是原因不是结果,C错误。
知识拓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演替的主要标志为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其过程大多由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和逐年变化组成,是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
6.A 由图中多冰川、多冻土,可以得知①为气温低,而地势高直接的影响是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导致太阳辐射强,A选项正确。
7.C 青藏高原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C不相符。故选C。
能力提升练
1—2.B B 解题思路如下:
3.答案 (1)河流改道,流入青海湖,缺少外泄河道;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海拔高,光照强,蒸发量大。
(2)全球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多;高原暖湿化气候加剧,降水量增多。
(3)蒸发量增大,气候趋于湿润;植被覆盖率升高;减缓了荒漠化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解析 (1)根据材料“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由于地壳的变动,日月山隆起,倒淌河折头向西注入青海湖”可知,青海湖的外泄河道被阻断,形成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光照强,蒸发量大,湖水盐度逐渐升高。
(2)全球变暖,冰川加速融化,汇入湖泊的水量增多。受高原暖湿化气候加剧的影响,降水量增多,青海湖面积扩大。
(3)运用整体性理论,分析青海湖面积扩大对气候、植被、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7(共7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1.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
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知识点 2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1.从全球角度看: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
节功能等。
2.从区域尺度来看: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3.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特征:主要是干旱,干旱抑制了其他因素发挥作用,形成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
知识点 3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角度 特点 案例
全球角度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发生发展不仅受控于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地球质量,以及特定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条件,而且经历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化和外部圈层的形成
区域 角度 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西北干旱环境特征的形成,除了受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影响外,还由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进入,并且该区域下沉气流越来越强,导致该区域气候越来越干旱
情境探究
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
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因受人类活动的干
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
房屋分散修建于桉树林中。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
威胁。
疑难 情境破
疑难 如何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问题
人类对树袋熊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
人类活动使树袋熊栖息地中的桉树遭到破坏,从而使树袋熊的食物短缺,栖息地消失,
影响树袋熊的生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生物多样性。
讲解分析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
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自然环
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如撒哈拉沙漠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从区域角度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