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背

文档属性

名称 考前必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1:1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 前 必 背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1.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时区差。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成分、结构、构造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
2.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构造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3.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主要通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作用改造地表形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4.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会影响人口分布、农业生产、运输方式等方面。
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1.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雨雪等天气现象。暖锋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
(2)气旋和反气旋:气旋中心气流旋转上升,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垂直方向的空气自上而下补充,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其控制地区多为晴朗天气。
2.气压带、风带
(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1个)、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极地高气压带(2个)。
(2)风带: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下,形成全年高温、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4.季风气候:冬季风性质寒冷干燥,夏季风性质温暖湿润。北半球自南向北因热量差异依次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
1.河流的补给:可分为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类型。
2.洋流的影响: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显著的海域易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等。海轮顺洋流航行,航速较快,反之则较慢。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
3.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促进水平衡、热量平衡。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条件 太阳辐射 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条件 海陆位置 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所在纬度及其相对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