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1:28:02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
  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
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3)形成条件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
力。
知识点 1
必备知识 清单破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
3.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低纬环流圈
(2)中纬和高纬环流圈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七个气压带(从低纬到高纬):A为赤道低压带(1个,热力因素)、B为副热带高压带(2个,动力
因素)、C为副极地低压带(2个,动力因素)、D为极地高压带(2个,热力因素)。
(2)六个风带:a为东北信风、b为东南信风、c为盛行西风(2个,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
风)、d为极地东风(2个,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
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知识点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海陆气压分布的影响
(1)成因:海陆的热力差异大,陆地升温和降温速度都快于海洋。
(2)表现: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
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大。
知识点 2
(2)分布
时间 原因 陆地 海洋
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
上的热低压所切断 亚洲(印度)低压 高压中心
1月 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
上的冷高压所切断 亚洲(西伯利亚)高压 低压中心
3.南半球气压分布
  南纬30°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4.海陆气压中心与季风
(1)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东亚季风
①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②风向:冬季风——西北季风(干燥寒冷);夏季风——东南季风(温暖湿润)。
(3)南亚季风
①成因:海陆热力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②风向:冬季风——东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温暖干燥);夏季风——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高温高湿)。
定点1 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移动与应用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特征
(1)气压带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1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气流性质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冷湿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压带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2)风带
风带 分布 风向 气流性质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和
极地高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和
副极地低压带之
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和副
热带高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热
2.读图巧判气压带、风带
(1)结合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下图中的气压带位于30°附
近,为副热带高压带。
(2)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

①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丁。
②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
③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
④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移动过程

(2)根据季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偏北,北半球冬季偏南。以此来分析气压带和风
带的移动方向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如副热带高压带相对于30°纬线位置偏北,说明此时为北半
球夏季。
(3)移动幅度:气压带、风带年移动幅度约10个纬度。
典例 下图为北半球局部地区大气环流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丙为(  )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C
(2)图示季节为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图中乙、丁两风带的风向分别是(  )
①西北风 ②东北风 ③西南风 ④东南风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B
B
信息提取 ①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②丙位于60°N—70°N;③乙风带位于70°N以北,丁风带位于40°N—60°N。
解析 第(1)题,丙气压带位于60°N附近,为副极地低压带,C正确;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戊为副热带高压带,甲为极地高压带。第(2)题,图中气压带位置偏北,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故选B。第(3)题,乙为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北风,丁为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②③正确。
定点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及其影响
定点 2
陆地 海洋
热力 差异 比热容 小 大
透明度 低;太阳辐射集中在
表层 高;太阳辐射可照射
到一定深度
传热 方式 主要依靠传导;传热慢 除传导外,主要依靠
对流;传热快
陆地 海洋
对气 温的 影响 升降温 快 慢
冬夏季 气温 冬季气温低,夏季气
温高 冬季气温较高,夏季
气温较低(均相对于
陆地而言)
对气压的 影响 冬夏季 气压 冬季形成冷高压中
心,夏季形成热低压
中心 冬夏季气压变化相对
不明显
2.亚洲(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的影响
  北半球冬季,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亚欧大陆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在蒙古—西伯利亚
一带最为突出,使分布在该纬度地区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西伯利亚高
压的存在,给我国冬季带来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使北方地区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3.东亚与南亚季风
(1)东亚与南亚季风风向图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
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
利亚 (亚欧大陆内
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及气压带、风
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
西南地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多发 旱涝灾害多发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基础过关练
题组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下图为“某月的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据此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此季节,图中①处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2.(易错题)此季节,图中②处季风最主要的成因是 (  )
A.澳大利亚与印度洋的气压差异
B.赤道低压带与亚洲低压间的气压差异
C.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D.太平洋与亚欧大陆间的海陆热力差异
  下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  )
A.①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
B.②为近地面的西风带
C.乙为多雨带
D.③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
4.当甲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  )
A.气压带、风带南移
B.亚洲东南部盛行东南风
C.南亚盛行西南风
D.北京昼长夜短
  受下垫面状况的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趋于复杂。下图示意南美洲部分区域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图示月份所在的季节可能是南半球(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图示海洋上的高气压形成于(  )
A.东南信风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盛行西风带   D.副热带高压带
  下图是某季节不同纬度理想状况下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甲属于(  )
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极地东风带
8.亚洲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图中所示季节,山东省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下图示意某月沿30°N纬线圈大气环流状况(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气流运动方向,箭头粗细表示气流运动强度,阴影部分表示陆地)。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此时最可能是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M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是(  )
A.地表温度低使空气下沉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同纬度太阳辐射的差异
D.陆地热低压切断高压带
11.下面地理事象与图示季节相符的是(  )
A.北美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
B.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南季风
C.M气压中心北移影响我国
D.南亚盛行风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
  下图为北半球1月气压中心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关于阿留申低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形成的
B.该低压和亚洲低压的成因相同
C.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被迫抬升形成
D.在此系统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13.M、N处同属世界典型季风区,二者相比(  )
A.形成原因相同,风向不同
B.形成原因不同,风向相同
C.N处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D.M处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14.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此时控制亚欧大陆的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并说出其成因。(8分)
(2)简述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4分) 
能力提升练
题组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M是一个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多分布于60°N附近,其强度和位置对东亚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M大气活动中心(  )
A.与海陆热力差异无关
B.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无关
C.与冷暖气流相遇有关
D.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散
2.M大气活动中心偏强会(  )
A.导致东亚出现暖冬现象
B.导致东亚灾害性天气增多
C.有利于其南部P海域航海
D.导致西北季风减弱
  图甲、图乙示意某地理兴趣小组收集绘制的南京和北京风频图,其中虚线、实线表示1月份或7月份,但因图例缺失,城市和月份均没有标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推测可知(  )
A.甲为北京,实线表示1月份
B.甲为南京,实线表示1月份
C.乙为北京,虚线表示7月份
D.乙为南京,实线表示7月份
4.虚线所示月份南京和北京风频差异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有(  )
①地转偏向力   ②纬度位置
③植被覆盖率   ④海陆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很多。下图示意2022年某月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图中显示的应为    (1/7)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说明判断理由。(4分)
(2)说明此季节A地盛行风向的形成原因。(6分)
(3)说明图中N处高压中心的形成原因。(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据图可知,此季节亚欧大陆上的印度附近出现低压中心,由此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①处东南方陆地上出现高压中心,故此季节①处风向为东南风,D正确。
2.C 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使得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因此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南亚地区西南季风的主要成因,故选C。
易错分析 本题容易将②处季风的主要成因归结为太平洋与亚欧大陆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导致该季节亚欧大陆30°N附近形成印度低压,与南半球30°S附近高压产生气压差,气流从南半球高压中心流向北半球低压中心。即使没有印度低压,该季节气压带、风带北移,②处也会形成西南风。
3.B 图中60°N附近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30°N附近为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①是来自赤道地区的高空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30°N附近大量堆积被迫下沉形成的,属于由动力原因形成的,A错误;②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为近地面的盛行西风带,B正确;乙位于副热带高压带附近,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C错误;③为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的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形成的,D错误。
4.A 甲气压带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当甲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说明陆地出现高压中心,为北半球冬季。此时气压带、风带南移,A正确;亚洲东南部盛行西北风,南亚盛行东北风,B、C错误;北半球冬季北京昼短夜长,D错误。
5.B 此时南美洲陆地上出现低压中心,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则出现高压中心,说明此时南半球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应为南半球的夏季,故选B。
6.D 根据纬度位置判断,30°S附近应为副热带高压带,此时为南半球夏季,南美洲陆地上的低气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其呈块状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高压中心,因此图示海洋上的高气压形成于副热带高压带,故选D。
方法技巧 受下垫面状况的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趋于复杂。往往是陆地的气压随季节而发生较大变化,海洋上的气压与全球气压带分布的一般规律基本吻合。因此冬季较高纬度陆地易出现冷高压,将该纬度原有低压带切断;夏季较低纬度陆地易出现热低压,将该纬度原有高压带切断。
7.D 图中甲是位于60°S与90°S之间的风带,应该是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D正确;副极地低压带位于60°纬线附近,副热带高压带位于30°纬线附近,西风带位于30°与60°纬线之间,A、B、C错误。
8.C 图中标注上升气流处位于赤道附近,应属于赤道低压带。读图可知,赤道低压带位置明显偏南,表明太阳直射点靠近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山东省位于亚洲东部,受季风影响显著,冬季盛行西北风,故选C。
9.B 图中示意某月沿30°N纬线圈大气环流状况,图中阴影部分为陆地,结合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可知,M处位于120°W—150°W,即太平洋上,该处盛行下沉气流,应形成高压中心;图中90°E—120°E主要为亚欧大陆,陆地表面气流上升,应形成低压中心,说明此季节北半球同纬度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可判断此时最可能为北半球夏季,B符合题意。
10.D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M为夏季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同纬度亚欧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而理论上30°N应分布有副热带高压带,故此时陆地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D对。M虽为高压中心,但其在30°N,应为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后保留在海洋上的部分,其成因是动力原因,而不是地表温度低,A错。M气压中心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无关,B错。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温度有差异,是因为海陆热力存在差异,并不是太阳辐射存在差异,同纬度太阳辐射状况海陆相差不大,C错。
11.C 根据第9题分析可知,此季节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陆地气温高,形成的是低压中心,A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B错误;结合图示和第10题分析可知,M气压中心应为夏季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低压中心切断后,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该高压中心夏季北移,形成的东南风影响我国,为我国带来降水,C正确;南亚夏季盛行的是西南季风,其主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不是海陆热力差异,D错误。
12.B 读北半球1月气压中心分布图可知,1月亚欧大陆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即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残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A正确,不符合题意;亚洲低压形成于北半球的夏季,是陆地气流受热上升形成的,与阿留申低压的成因不相同,B错误,符合题意;阿留申低压属于副极地低压带的一部分,该纬度范围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被迫抬升,近地面形成低压,C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水汽易凝结,多阴雨天气,D正确,不符合题意。
13.D M为东亚季风区,N为南亚季风区,冬季风均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南亚夏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与东亚夏季风成因(海陆热力差异)不同,A错误;无论冬夏季风,二者的风向均不同,B错误;南亚(N处)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C错误;东亚(M处)冬夏季风均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D正确。
14.答案 (1)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
成因: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冬季亚欧大陆降温较海洋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高压中心位于蒙古国和西伯利亚地区。
(2)夏季,亚欧大陆气压中心为印度附近的热低压;冬季,亚欧大陆气压中心为蒙古、西伯利亚附近的冷高压。
解析 (1)根据图示海陆轮廓和气压分布可知,此时北大西洋冰岛附近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南半球海洋上出现高压中心,南美洲出现低压中心,结合海陆热力差异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出现高压中心——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亚欧大陆冬季受亚洲高压控制,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冬季同纬度陆地比海洋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导致陆地上寒冷气流堆积,在亚欧大陆上形成冷高压,称为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
(2)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显著,亚欧大陆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变化明显。夏季,亚欧大陆升温快于海洋,形成热低压——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使得高压保留在海洋上;冬季亚欧大陆则被亚洲高压控制,切断副极地低压带,使得低压保留在海洋上。
能力提升练
1.C 根据M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及该处等压线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增大判断,M应为低压中心。且该低压中心位于50°N、160°E附近,可判断此时应为北半球冬季,M应为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该季节,因海陆热力差异,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将原来在60°N附近、向南移动的副极地低压带切断,使其保留在海洋上,即M是副极地低压带的一部分。而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盛行西风(暖气流)和极地东风(冷气流)相遇形成的,暖气流被不断抬升,使近地面气压降低,进而形成低压带。故A、B错误,C正确。北半球低压中心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D错误。
2.B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M大气活动中心为阿留申低压,其势力偏强时,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加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东亚冬季风(西北季风)势力增强,气温偏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增多,A、D错误,B正确;阿留申低压势力增强,气旋活动频繁,其南部P海域受其影响,易产生暴雨、暴雪、大风、浓雾、风暴潮等,不利于航海,C错误。
3.D 图中折线上不同点的方位即为该地区的风向,与坐标原点之间距离最远的风向为当地的最大风频。甲图虚线月份盛行西北风,实线月份盛行偏南风,乙图虚线月份盛行东北风,实线月份盛行东南风。南京和北京均受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控制,北京纬度比南京高,其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的次数较南京多,而南京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北京明显,因此判断甲为北京,乙为南京,虚线表示1月份,实线表示7月份,D正确。
4.A 由上题分析可知,虚线所示月份为1月份,1月份我国受亚洲高压影响,主要盛行偏北风,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及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较高、距离高压中心较近的北京盛行西北风,纬度较低、距离高压中心更远的南京盛行东北风,①②正确。植被覆盖率、海陆位置对南京和北京冬季风频差异影响较小,③④错误。故选A。图解如下:
5.答案 (1)1 理由:澳大利亚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说明此时是南半球夏季。
(2)1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跨过赤道,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左偏,形成西北季风。
(3)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30°S附近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被澳大利亚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N处高压中心。
解析 (1)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时,陆地增温比海洋快,因此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由图可知,图中澳大利亚大陆上形成了低压中心,说明此时澳大利亚大陆比同纬度海洋升温快,应为南半球夏季(1月份)。
(2)由图可知,A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结合上题可知,此时为1月份(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也会随之南移并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3)由图可知,N处高压中心位于30°S附近海洋上,该处原本应为副热带高压带,该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上空气流不断堆积下沉)。此时为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呈条带状分布的副热带高压带,使其变成团块状保留在海洋上,形成N处高压中心。
7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下图为某区域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及1 013 hPa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据图可以推测(  )
A.该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
B.乙风带7月向低纬度移动
C.该气压带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D.甲、乙风带分别位于不同半球
2.若甲、乙风带的风向不同且甲纬度较乙低,则图中(  )
①甲风带的风向以偏西风为主
②乙风带的风向以偏西风为主
③甲风带自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
④乙风带自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读“沿某经线的低层大气环流形势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写出图中数字代码所处位置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①      ,④      ,⑤      ,⑦     。(4分)
(2)写出风带的风向:②    ,④    。(2分)
(3)①—⑨中,因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为      。(3分)
(4)①—⑨中,因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2分)
题组二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下图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部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易错题)甲、乙、丙、丁四个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的正确排序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5.四幅图中,表示的日期可能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图1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2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关于图1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
B.⑦处的盛行风是东北风
C.⑥处的盛行风是西北风
D.受①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7.图2中甲、乙反映的时间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北半球春季   B.乙表示北半球夏季
C.乙表示北半球冬季   D.甲表示北半球秋季
能力提升练
题组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
  下图是某半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能正确表示图中甲气压带分布的是(  )
2.与甲气压带温压状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位于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区域是帆船项目训练的理想场所之一。2020年2月,多名荷兰运动员到加勒比海地区参加帆船训练,因特殊原因,他们3月中旬乘坐具有一定马力和保障的帆船返回荷兰。从圣卢西亚岛(14°N)出发,途中短暂经停亚速尔群岛,最终在4月下旬回到荷兰。下图示意此次航行的线路。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此次沿图示航线航行穿过的气压带、风带不包括 (  )
A.赤道低压带   B.东北信风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盛行西风带
4.加勒比海地区此季节适合进行帆船训练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
①副高控制,风平浪静
②纬度较低,水温较高
③信风影响,风力稳定
④云多云厚,紫外线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为南半球某大陆西海岸某月风速随纬度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该大陆及图示月份分别是(  )
A.非洲大陆、1月   B.非洲大陆、7月
C.南美洲大陆、1月   D.南美洲大陆、7月
6.在该月份,影响乙、丙两地风速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压高低   B.山地阻挡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该图表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该气压带等压面向上突出,说明与同海拔地区相比,该地气压较高,为高压带,空气垂直方向上以下沉运动为主,水汽不易凝结,多晴朗天气,A错误、C正确;图中没有纬度信息,无法判断该气压带名称及其所处半球,因此只能判断乙风带7月北移,但无法判断是否向低纬度移动,B错误;该气压带可能为副热带高压带或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两侧的风带均位于同一半球,D错误。
2.B 据上题可知,该气压带可能为副热带高压带或极地高压带,若甲、乙风带风向不同,且甲纬度较乙低,说明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因此甲风带为纬度较低的信风带,信风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为偏东风,①③错误;乙为纬度较高的盛行西风带,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②④正确。故选B。
3.答案 (1)极地高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2)东南风 西北风
(3)①⑦⑨
(4)③⑤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可知,①位于90°S附近,为极地高压带;⑤位于30°S附近,为副热带高压带;⑦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压带;④处于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为盛行西风带。
(2)由上题和所学知识可知,②为南半球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南风;④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北风。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道低压带是由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的,极地高压带是由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而形成的,因此二者是因热力原因形成的。由图可知,①⑨为极地高压带、⑦为赤道低压带,故因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①⑦⑨。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副热带高压带是由南北纬30°附近高空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而形成的,副极地低压带是由南北纬60°附近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极地东风气流之上而形成的,因此二者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由图可知,③为副极地低压带、⑤为副热带高压带,故因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为③⑤。
4.C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图中乙风带风向右偏,应位于北半球,甲气压带位于60°N以北,乙风带在其以南;②图中风带风向左偏,应位于南半球,故丙气压带位于66°34'S以北且靠近66°34'S;③图中风带风向左偏,应位于南半球,故丁气压带应位于23°26'S以南,纬度低于丙气压带。所以四个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的正确排序为丙、丁、乙、甲,C正确。
易错分析   乙风带在甲气压带下方,二者同在①图中。
5.B 由所学知识可知,每个气压带大约跨越10个纬度。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图中甲气压带位于60°N以北,明显北移,故应为北半球夏至日;②图中丙气压带在66°34'S以北,60°S纬线大致平分该气压带,故②图所示日期应为二分日;③图中丁气压带位于23°26'S以南,且距离23°26'S有一定距离,故③图所示日期应为北半球冬至日;④图中风向右偏,应位于北半球,故戊气压带位于23°26'N以北,且30°N纬线大致平分该气压带,因此④图所示日期应为二分日。所以四幅图中,表示的日期可能相同的是②④,B正确。
易错分析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判断
  气压带、风带位置相对于二分日南移、北移的更为直观的判断方式为以纬度0°、30°、60°、90°为标准进行判断。因此做题时想要较为准确快速地判断气压带、风带所在位置和移动方位,可以在图中画出这几条纬线,然后再判断气压带、风带究竟相对于二分日位置南移了还是北移了,进而推断出日期、季节等。
6.B 图1中风向右偏,说明该图是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A错误;⑦处为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盛行风是东北风,B正确;⑥处为北半球的信风带,盛行风是东北风,C错误;①处为赤道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D错误。
7.C 图2中甲时期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明显较二分日时的位置偏北,为北半球的夏季,A、D错误;乙时期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明显较二分日时的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季,C正确、B错误。
方法技巧   图形法记忆气压带的分布
  如上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手指之间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代表低压带和高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二者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的凹陷处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
能力提升练
1.C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气压带位于30°纬线附近,应为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近地面水平方向上风应该向外吹,A错误;根据极地东风带风向的偏转可知,该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应为南半球,C图风向向左偏,C正确;B、D图中风向偏转错误。
2.D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副热带高压带,近地面为高压,等压面应该向上凸起;副热带高压带以晴朗天气为主,气温较高,等温面应该向上凸起,故D正确。
3.A 根据材料可知,此次航行从圣卢西亚岛(14°N)出发,最终在4月下旬回到荷兰,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航行终点站荷兰位于40°N以北,约为50°N。0°纬线附近分布有赤道低压带,10°N—20°N附近分布有东北信风带,30°N附近分布有副热带高压带,40°N—50°N附近分布有盛行西风带。故沿该航线航行依次穿过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盛行西风带,没有穿过赤道低压带,A符合题意,B、C、D不符题意。
4.B 根据材料可知,运动员到加勒比海地区进行帆船训练的时间为2月,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但加勒比海地区纬度低,位于热带地区,海水温度较高,适合进行训练,②正确;根据图中纬度信息可知,加勒比海主要位于20°N以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最南控制到20°N,故加勒比海不会受到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应主要常年受低纬度的东北信风影响,风向和风力稳定,适合进行帆船训练(帆船训练需要一定的风力),①错误、③正确;云层状况、紫外线强弱不是影响帆船训练活动的主要因素,④错误。故选B。
5.C 该图示意南半球某大陆西海岸的风速变化,此时30°S到40°S间风速最小,说明该纬度区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由此判断此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偏南,所以该月份应为1月,B、D错误;根据图中风速变化的纬度范围,对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的纬度范围,可判断该大陆不是非洲,应为南美洲,A错误、C正确。
解题关键 气压带和风带的气流运动形式不同:气压带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方向上的风力较弱,低压带和高压带均是如此;风带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上升和下降均较弱。
6.C 由上题可知,乙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速小;丙地此时受西风带控制,沿海地区地势平坦,风速大,所以影响乙、丙两地风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C正确。乙、丙两地都位于大陆西海岸,因此两地的海陆位置和地形差异不大,B、D错误。乙地气压高,但风速小,A错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