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知识点1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海—气相互作用概念: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物
质)热(能量)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2.海—气间的水分交换
(1)过程
知识点 1
大气中约87.5%的水汽由海洋提供,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必备知识 清单破
(2)影响因素:海洋的蒸发量与其表层水温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洋表层水温越高,蒸发量越
大,海—气间水分交换越频繁。如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
大,降水较丰沛,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3.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1)过程
注:①潜热是指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
②海水的蒸发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吸
收的热量释放出来,这是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
(2)影响因素
①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与其表层水温密切相关。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如热带地区海洋面积大,是驱动地球大气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地。
②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
量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如南北赤道暖流是信风吹拂所形成的。
4.全球水热平衡
(1)基础: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是维持地球上水热平衡的基础。
(2)原理
(3)水分平衡
全球的水分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从长期来看,全球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
平均蒸发量,维持着全球水分的动态平衡。
(4)热量平衡
①低纬度,海洋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主要由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
②中纬度,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主要由大气环流
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
知识点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
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正常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
气流上升。
知识点 2
正常情况下洋流对周围气候的影响
2.厄尔尼诺现象
(1)表现: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2)影响
厄尔尼诺对周围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赤道附近的
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
洪涝灾害。同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
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3. 拉尼娜现象
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
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沃克环流(为大气环流)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大气环流异常,引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定点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大气环流异常,引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正常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产生原因 东南信风吹拂 东南信风减弱 东南信风增强
赤道太平洋海 域表层水温 中东部较低 中东部偏高 中东部偏低
大气运动 东侧下沉、西侧上升 东侧上升、西侧下沉 东侧下沉增强、
西侧上升增强
对沃克环流的影响 正常 逆转 增强
正常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对赤道附近太平洋沿岸气候影响 东侧少雨,西侧湿润 东涝西旱 东旱西涝
南赤道暖流 正常 减弱 增强
赤道逆流 正常 增强 减弱
秘鲁寒流 正常 减弱 增强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产生的不利影响
(1)对全球气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全球一部分地区会发生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而另一
部分地区却会遭受多年未遇的暴雨和洪水。台风、冰雹、雪灾、冻害、龙卷风等灾害会在
全球各地频繁发生。
厄尔尼诺现象: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发生洪灾;澳大利亚东部、东南亚发生干旱、森林
火灾;秘鲁渔场减产。
拉尼娜现象:秘鲁、厄瓜多尔旱灾加剧;澳大利亚东部、东南亚洪涝灾害加剧。
(2)对我国
学科素养 情境破
素养 湖泊水文特征及湖泊的演变(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情境探究
马隆贝湖位于非洲东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希雷河注入该湖,从南端流出并最终入海,
湖水平均深度2~2.5米,最大深度6米。湖区人口增长快,草地被大量开垦,90%的耕地用于种
植玉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气候趋于干旱,马隆贝湖快速萎缩。为改变现状,当地政府
积极鼓励湖区农户在耕作之余养殖蜜蜂创收。下图示意马隆贝湖流域。
素养
问题1
分析4—9月马隆贝湖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提示 该区域位于非洲东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4—9月为当地的干季,降水量小,入湖径流
量小,湖泊的水量少,水位低;入湖河流流量小,搬运能力有限,湖泊的含沙量较小;该湖泊地处
热带地区,无结冰现象;有入湖径流和出湖径流,属淡水湖。
问题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隆贝湖快速萎缩,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增强(或降水减少);湖泊水位较浅,湖水容量较少;周围村庄多,人口
增长快,生活生产用水量大增,入湖水量减少;过度开垦草地,湖区水土流失加剧,使湖盆淤积。
讲解分析
1.湖泊水文特征
(1)湖泊水量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量与蒸发量→取决于气候。
(2)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方式。
(3)有无结冰期→取决于温度(纬度、海拔):有,若材料有提供冰期长短、冰层厚度,则答结冰
期长短与冰层厚薄。无,则只答“无结冰期”。
(4)补给水源→以什么为主要补给水源。
(5)淡、咸性质:盐度低→为淡水湖;盐度高→为咸水湖,继续答盐度高低。
(6)含沙量→取决于流域植被覆盖状况。
(7)水质优劣→根据材料推断。
(8)风浪大小→看是受盛行风影响还是受气压带、风带控制,看温差大小。
2.咸水湖的形成演化条件
条件 具体内容
淡水补给量少 降水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湖水补给量少
冰川融水 (冰川消退)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
径流汇入 无径流汇入或少径流汇入,淡水补给量少
人为 人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水库截留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
条件 具体内容
蒸发量大 气候 气候干旱、气候变暖等,导致
蒸发量增大
纬度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风力 风力强劲,加剧蒸发
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 为内流湖,无径流排出盐分,
淡水径流不断带入盐分,盐分
不断累积,形成咸水湖
说明:有些湖泊是因早期为海洋,后经地壳运动与原先海洋分离而形成以海水为主的湖水,
逐步演变为咸水湖(如里海) 3.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咸水湖 淡水湖
原 因 自然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人为 引入湖的河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淤积 上游植被破坏,水土
流失加重,泥沙淤积;
围湖造田
影 响 对湖泊: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差 对周边:调节气候、蓄水防洪、供水等能力降低;不合理灌溉引发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咸水湖 淡水湖
对策 统筹上、中、下游生产及生活用水,控制
人口规模;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中上游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退耕还湖;疏通河道,清理淤积物
例题 冬给措纳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湖面海拔4 090 m,年降水量约为300 mm,年蒸发量高
达1 000 mm,为高原淡水湖。湖泊东北部发育有蒿草滩,蒿草喜湿怕旱。近年来随着全球变
暖,湖泊水位持续下降,为保证托索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目前需要从冬给措纳湖人工提水到
托索河。下图示意冬给措纳湖与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典例呈现
(1)冬给措纳湖湖面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却是淡水湖,主要原因是( )
A.冰川融水补给
B.径流排出盐分
C.盐分析出较多
D.蒿草吸收盐分
(2)根据材料,指出冬给措纳湖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 )
A.气温升高,蒸发加剧 B.生活耗水量大
C.降水减少 D.地壳下沉
B
A
素养解读 本题组以“冬给措纳湖的水位变化”为情境素材,考查湖泊水文特征、面积变化
原因等知识,重在培养同学们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 第(1)题,读图并结合图中河流的流向可知,冬给措纳湖既有河流流入,又有河流流
出,盐分可以通过河流(托索河)排出,所以虽然其湖面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却仍是淡水湖,B
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湖泊水位持续下降”可知,全球变暖是湖泊
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进而使蒸发加剧,湖泊水的支出增多,所以湖泊
水位下降,A正确。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
A.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地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是大气的直接热源之一
C.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
D.海底板块的张裂和碰撞
2.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欧洲的波罗的海
B.美洲的加勒比海
C.我国的渤海
D.西亚北非的红海
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题。
3.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热量净收入整体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
②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③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④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水汽输送是北半球大气向极地传输能量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沿70°N的水汽输送整体表现为向北,近年来向北极的水汽输送通量增加。下图示意沿70°N多年平均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及对应的海陆轮廓缩影,水汽通量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图中多年平均向北极的水汽通量( )
A.格陵兰岛远高于北美大陆
B.北冰洋沿岸大陆普遍低于海洋
C.亚欧大陆普遍低于北美大陆
D.海陆波动大,整体呈负值
5.向北极的水汽输送高峰分布主要取决于( )
A.水汽来源 B.太阳辐射
C.盛行风向 D.洋流性质
6.向北极的水汽输送增加,最有可能导致北极( )
A.海冰消融加快 B.极地高压增强
C.降水明显增加 D.平均风速加大
海洋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着水热交换,从而影响全球的水平衡和热平衡。热平衡值是指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额。下图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额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与其他海域相比,40°N—60°N海域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突出,可能的原因有( )
①纬度低,接收太阳辐射能量多
②纬度高,接收太阳辐射能量少
③寒流的作用明显
④暖流的作用明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大西洋赤道附近海域向大气输送水热的主要方式包括( )
①赤道低压带 ②信风带
③赤道暖流 ④季风环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组二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根据我国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NINO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值高于0.5℃/低于-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下图示意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部分区域NINO3.4指数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2022年下列洋流势力呈减弱趋势的是( )
A.秘鲁寒流 B.东澳大利亚暖流
C.南赤道暖流 D.赤道逆流
10.若2023年10—12月NINO3.4指数保持图示趋势,则( )
A.我国出现“冷冬”
B.澳大利亚东部洪灾增强
C.沃克环流减弱
D.秘鲁沿海旱灾加剧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域海水表层温度差异较大,其中海水表层温度较低区域称为东太冷舌、较高区域称为西太暖池,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能反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波动。下图示意某年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导致西太暖池形成的大气环流是( )
A.极地东风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东南信风带 D.赤道低压带
1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图示海域发生的变化是( )
A.东太冷舌水温降低
B.赤道逆流增强
C.西太暖池水温降低
D.北太平洋暖流减弱
1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事件最可能出现的是( )
A.哥伦比亚高温干旱
B.澳大利亚的农作物增产
C.秘鲁渔场渔业丰收
D.我国北方地区高温干旱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海气淡水通量,即海洋与大气界面处,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蒸发量减去降水量的值,是衡量全球大气与海洋之间水汽交换的一个重要指标。孟加拉湾雨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下图示意印度洋中低纬海区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海气年净淡水通量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盐度差异显著,对其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降水 B.蒸发
C.径流 D.洋流
2.孟加拉湾南部10—12月盐度降低,其主要原因是该海域此时段( )
①雨带南移,降水增多
②东北季风强盛
③风速较小,蒸发较弱
④西南季风强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推测印度洋赤道海区上空大气运动的总体特点是( )
A.北部上升,南部下沉
B.东部上升,西部下沉
C.北部下沉,南部上升
D.东部下沉,西部上升
题组二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2007年8月—2008年6月发生拉尼娜事件,赤道附近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同期升高。在此冬半年期间,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却比正常年份同期明显下降。科研人员选取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休渔期间)北部湾鱼类生物量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绘制北部湾优势鱼类生物量的分布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2007年8月—2008年6月,北部湾东北部的优势鱼类生物量大增,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西南季风减弱
B.东北季风增强
C.海水温度升高
D.鱼类产卵期提前
5.此次拉尼娜事件发生期间,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 ( )
A.东、西部水温差异减小
B.中东部气流上升,降水增多
C.南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
D.秘鲁寒流减弱,渔场减产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思维过程 结论
海洋通过蒸发为大气提供水分,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地 A包括
海洋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同时又通过长波辐射、蒸发等方式为大气提供热量,是大气的直接热源之一 B包括
海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属于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 C包括
海底板块的张裂和碰撞属于地球内力作用的展现,未体现海—气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D不包括
2.B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的海域,海水热量越充足,海水输送给大气的热量就越多,海—气能量交换就越突出;同样,纬度越低的海域,海水蒸发越旺盛,海洋输送给大气的水分越多,降水量也越大,海—气物质交换越突出。比较四个选项可知,美洲的加勒比海纬度低,蒸发量和降水量大,且有暖流流经,海—气间水热交换量大,物质与能量交换最为突出,B正确;我国渤海、欧洲波罗的海纬度较高,水温低,蒸发弱,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较为不明显,A、C错误;西亚北非的红海,海域面积小且相对封闭,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风力小,不利于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进行,D错误。
3.C 读图可知,热量净收入在低纬度海区最多,整体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①正确;热量收支平衡就是热量收入等于热量支出,在图中表现为热量收入线与热量支出线相交的点,读图可知,热量收支平衡的海区在25°N附近,并非各纬度海区热量收支均基本平衡,②错误;图中显示,赤道海区热量收入小于15°N附近海区,并不是收入最多的,而热量支出最多的海区大约在22°N附近,也并非极地海区,③错误;海洋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④正确。故选C。
方法技巧 利用平衡思想理解不同海区热量交换
不同纬度海区热量盈余和亏损状况是不同的。低纬度海区释放的热量少于接收的热量,有热量盈余;而高纬度海区释放的热量多于接收的热量,存在热量亏损。低纬度海区盈余的热量主要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输送到高纬度海区并释放,以此保证全球海洋热量平衡。
4.B 图中横坐标是70°N对应的各海洋和陆地,纵坐标代表水汽通量。由图可知,格陵兰岛的水汽通量为-10左右,北美大陆为-9左右,故二者基本持平,A错误;北冰洋沿岸大陆的水汽通量曲线都是下凹的,故北冰洋沿岸大陆向北极的水汽通量普遍低于海洋,B正确;亚欧大陆向北极的水汽通量为0以上,北美大陆为0以下,所以亚欧大陆向北极的水汽通量普遍高于北美大陆,C错误;从整体来看,曲线处于正值的部分偏多,故多年平均向北极的水汽通量整体呈正值,D错误。
5.A 向北极输送的峰值出现在北冰洋周边水域,沿岸陆地和海洋的太阳辐射、盛行风向、洋流性质的差别不大,主要的差别是水汽来源,A正确。
6.A 向北极输送水汽的过程中,大量热量也会被输送到北极,故向北极的水汽输送增加,可能导致北极海冰消融加快,A正确;极地高压相应减弱,B错误;降水不会明显增加,该地仍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C错误;平均风速可能减小,D错误。
7.D 读图可知,大西洋40°N—60°N海域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且为负值,说明该海域热量支出远大于热量收入。40°N—60°N海域纬度较高,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①错误、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西洋40°N—60°N海域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加剧海水蒸发,热量支出较多,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
8.A 赤道附近海域接收太阳辐射较多,水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蒸发旺盛,形成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的上升气流将海洋中的热量与水分带给大气,①正确;赤道暖流使赤道附近海域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可以加热近海面大气,同时加强水分蒸发,给大气增温增湿,进而向大气输送水分和热量,③正确。信风带的风由较高纬度吹向赤道,并未影响赤道附近海域向大气的水热输送,②错误;赤道附近海域主要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季风环流对该区域影响小,不是该海域向大气输送水热的主要方式,④错误。故选A。
9.D 读图可知,2022年NINO3.4指数全年低于-0.5℃,结合材料“NINO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值高于0.5℃/低于-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可知,2022年出现了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东南信风势力增强,从而使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东澳大利亚暖流增强、赤道逆流减弱,B、C错误,D正确;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水上涌增加、海水温度持续降低,秘鲁寒流势力增强,A错误。
10.C 读图可知,2023年1—7月NINO3.4指数呈上升趋势,且2023年5月之后NINO3.4指数已经超过0.5(如下图):
若2023年10—12月NINO3.4指数保持图示趋势,则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使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岸水温升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降水增多,洪涝灾害频发,C正确、D错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澳大利亚东岸暖流势力减弱,水温降低,多盛行下沉气流,其东部降水减少,可能出现旱灾,B错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冬季风势力较弱,易出现“暖冬”,A错误。
1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信风吹拂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南赤道暖流,温暖的表层海水不断向太平洋西部海域聚集,形成西太暖池,所以导致西太暖池形成的大气环流是东南信风带,C正确。
12.A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增强,南赤道暖流增强,赤道逆流减弱,东太冷舌海区上升流更强,表层水温降低,A正确、B错误;西太暖池暖水聚集更多,水温上升,C错误;北太平洋暖流不在图示海域,D错误。
13.D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西太暖池温度降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大气温度降低,则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减弱,输送至副热带地区的气流减弱,则副热带高压势力比常年弱,继而使我国夏季风减弱、雨带位置偏南,造成南方暴雨洪涝、北方高温干旱,D正确;位于赤道太平洋东侧的哥伦比亚出现上升气流,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发生频次增多,A错误;位于赤道太平洋西侧的澳大利亚出现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可能出现旱灾,农作物减产,B错误;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渔场渔业减产,C错误。
能力提升练
1.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海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时间长,降水少,周边陆地注入径流少,又因副热带海区气温高、蒸发强烈,盐度常年较高;而孟加拉湾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周边陆地注入径流多,盐度较低。因此,降水、蒸发、径流对两海域盐度差异影响较大,A、B、C不符合题意。夏季受西南季风和海陆轮廓影响,阿拉伯海一部分海水沿着印度半岛东侧流向东北进入孟加拉湾,使两海域盐度差异减小,故洋流对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盐度差异显著影响较小,D符合题意。
2.A 根据材料“孟加拉湾雨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0—12月,该地雨带南移,影响孟加拉湾南部,海湾南部降水量显著增加,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①正确;且此时处在西南季风向东北季风转换期间,风速较小,海水蒸发量相对较小,造成该海域盐度降低,③正确、②④错误。综上,A正确。
3.B 图解如下:
4.B 北部湾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半年吹东北风,东北季风为北部湾的离岸风。根据材料“在此冬半年期间,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却比正常年份同期明显下降”可知,该时段冬半年北部湾的离岸风(东北季风)增强,上升流增强,深层营养盐被大量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优势鱼类生物量增加,B正确、C错误;西南季风为北部湾的向岸风,不会产生上升流,无法使北部湾地区的鱼类饵料增加、鱼类数量增多,A错误;无信息显示鱼类产卵期提前,D错误。
5.C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附近信风增强,促使太平洋东部海水不断向西部流动,暖海水在太平洋西部集聚,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降低,所以太平洋东、西部水温差异增大,A错误;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下沉气流增强,干旱加剧,B错误;南北赤道暖流是信风吹拂形成的,所以信风增强,会导致南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C正确;东南信风为秘鲁沿岸的离岸风,信风增强,则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所以秘鲁寒流势力增强,渔场渔业产量应增加,D错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