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1:31:42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知识点2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
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知识点 2
(3)特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4)影响:生产功能的强弱影响植被的生物量,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例如相邻的坡地与平
地,不仅坡度不同,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
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
2.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
稳定的功能。
(2)过程举例:人类活动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
及土壤中;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通
过自然要素间的碳交换,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3)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稳定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3.意义
(1)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知识点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
(1)变化性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
(2)统一性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知识点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知识点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响应原理: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
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特点: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
同步。
3.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
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知识点 4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1 自然环境要素及三大物质循环的关系
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定点 1
2.自然界三大物质循环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三大物质循环对比如下: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
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
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
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
及能量的流动、转
化;②联系自然环境
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
资源;②改变了地表
形态,塑造了各种自
然景观;③实现了地
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定点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西北地区气候、
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
定点 2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下图
表示破坏森林导致自然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
响。例如,在河流上游、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
响。
2.自然环境整体性问题的分析思路
(1)判断自然环境的主导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
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
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理“因”。例如,大陆
西海岸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因素外,还有洋流因素。
(3)“一因多果”的推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
析某一自然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自然要素
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会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
化。
典例 (2024湖北荆州月考)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
未完全退化前,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土地荒
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表现为草甸
退化为灌丛再退化为沙漠的过程。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
关联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水源  B.土壤  C.植被  D.气候
(2)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过程中,肥岛效应的强度变化是(  )
A.持续变强   B.持续变弱
C.先变强后变弱   D.先变弱后变强
A
C
信息提取 ①灌丛未完全退化前,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②土地荒漠
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③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表现为草甸退
化为灌丛再退化为沙漠的过程。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土地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
水量减少的过程”可知,土地荒漠化过程中,土壤中水分减少,表层土壤逐渐变得疏松,含水量
降低导致植被退化、消失,植被固沙固土作用减弱,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所以对土地荒漠化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水源,A正确;土地荒漠化过程中,土壤肥力产生变化,即其是土地荒漠化
的表现,而不是原因,B错误;植被状况主要受水源影响,故植被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气候这一
概念过于宽泛,且同样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并非所有地区均发生土地荒漠化,D错误。
第(2)题,结合材料“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表现为草甸退化为灌丛再退化为沙漠的过
程”“灌丛未完全退化前,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及图示可知,塔里
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中,随着根系浅的草甸退化,灌丛植被入侵,植被根系逐渐变深,肥岛效
应逐渐增强,之后灌丛逐渐退化,演化成无植被的荒漠,肥岛效应逐渐变弱,所以该过程中肥岛
效应先变强后变弱,C正确,A、B、D错误。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下面左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右图为某地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长江上游和下游流速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
D.④是我国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2.表示右图地貌塑造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题组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3.下图示意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由图可知(  )
A.绵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B.绵羊的数量不可能与该岛屿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
C.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证明了自然环境具有稳定功能
D.绵羊的数量变化和该岛屿的自然环境互不相干
题组三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火地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余脉,海岸线曲折,多峡湾,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火地岛西部和南部生长着超过全球5%种类的苔藓植物,其中约60%是本地特有的,具有固氮、固碳的作用。这些苔藓植物可以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分泌酸性物质。下图为火地岛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火地岛西部和南部适合苔藓生长的自然条件有 (  )
①生长环境潮湿
②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力强劲
③冰川侵蚀,土层薄
④地形坡度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苔藓植物生长使得当地(  )
A.大气杂质减少   B.土壤养分富集
C.昼夜温差增大   D.冰川面积扩大
  海狸多生活在针叶林区和针阔叶混交林区的河边,常用树枝、石块和软泥垒成堤坝,拦截河水成池塘以营建栖息环境,并维持水位,以保证其洞口位于水下,防止天敌侵扰。阿拉斯加北部苔原带内原本没有海狸生活,近些年来,随着灌木和乔木在苔原带的不断蔓延,在当地定居的海狸越来越多。下图为阿拉斯加北部某河段1980年和2019年的遥感影像(深色部分为海狸垒坝而成的池塘)。完成下面两题。
6.近些年来,阿拉斯加北部苔原带内乔木和灌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降水增加
C.暖流增强   D.冰川融化
7.越来越多的海狸在阿拉斯加北部苔原带内定居下来会直接使得当地(  )
A.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B.滨河湿地面积萎缩
C.河流径流变化得以调节
D.二氧化碳排放增多
题组四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贵州清镇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考察该地王家寨,绘制了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主要成因是水土流失,属于水蚀荒漠化)分布统计图。下图为“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和“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有关图示极强度石漠化区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迎风坡,风力大
B.处于缓坡,农耕开发
C.处于陡坡,流水侵蚀
D.处于阳坡,蒸发旺盛
9.该地区石漠化过程包括(  )
①植被退化演替过程   ②土壤侵蚀过程
③风力侵蚀过程    ④地表水土流失过程
⑤盐碱化过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一簇簇菌菇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碧绿的菌草生机勃勃……”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这是我国菌草(指能“以草代木”培育菌类的植被)外援巴布亚新几内亚场景的真实写照,菌草在当地被亲切地称为“幸福草”。下图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主岛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巴布亚新几内亚引进的中国菌草,喜欢的生长环境是(  )
A.湿冷   B.干冷   C.湿热   D.干热
11.巴布亚新几内亚引种中国菌草培育菌类会使当地(  )
A.水土流失减轻   B.雨林破坏加剧
C.气温缓慢升高   D.降水明显增多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会出现时空差异。下图为华北平原某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不同月份的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日变化最小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规律表现为 (  )
A.夏季比冬季高;白天比晚上高
B.夏季比冬季高;白天比晚上低
C.夏季比冬季低;白天比晚上高
D.夏季比冬季低;白天比晚上低
3.下列因素中,对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影响最小的是(  )
A.植被状况B.大气运动C.地表湿度D.人类活动
题组二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阿尔泰山西北部的喀纳斯河谷在第四纪期间(距今约200万年)发生过多次冰川进退,保存了典型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如U形谷、多面锥体山峰、刃脊等冰川侵蚀地貌,冰碛湖、冰川漂砾等冰川堆积地貌。下图示意喀纳斯河谷横剖面,河谷两侧地貌呈不对称分布,河谷东坡发育草甸和灌木,西坡分布着茂密的针叶林。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A1台地的冰川漂砾平均体积较A4台地的冰川漂砾小,主要原因是A1台地处(  )
A.风蚀作用强   B.生物作用强
C.流水作用强   D.冰川作用强
5.喀纳斯河谷东西两侧地貌呈不对称分布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大气湿度差异大   B.地壳运动差异大
C.相对高度差异大   D.冰川侵蚀差异大
  极地雪藻是指生长在极地陆地积雪层中的单细胞微藻,低温时保持“休眠”状态,等到条件合适,雪藻就会爆发性生长,将雪地染上各种色彩。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面积覆盖在南极冰盖表面的各种颜色的物质其实就是雪藻藻华,雪藻的生长在积雪表面形成的色块暗区与当地冰雪面积呈现负相关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雪藻在积雪表面形成的暗区与当地冰雪面积呈现负相关性,其原因是雪藻(  )
A.减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表降温
B.增强大气的逆辐射而使地表增温
C.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表增温
D.降低对阳光的反射率而使地表增温
7.雪藻的爆发性生长给南极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
①加速南极地区冰川的消融
②增加南极地区的降水量
③增加南极地区的淡水储量
④加强南极地区的固碳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推理过程 结论
左图中①是气候对水文的影响,而河流流速不同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 A错误
左图中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流水作用的结果,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B错误
左图中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因为流水对地貌的侵蚀 C错误
左图中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我国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且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养分流失多 D正确
2.A 读右图可知,图中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风属于气候的范畴,所以右图地貌的塑造体现的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对应左图中箭头⑤,A正确;箭头⑧是土壤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⑦是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箭头⑥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均不符合题意,B、C、D错误。
3.C 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可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是自然环境稳定功能的体现。
4.A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火地岛位于40°S到60°S之间,终年受南半球盛行西风(西北风)影响,西部和南部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降水量大,生长环境潮湿,①正确、②错误;根据图中陆高信息可知,火地岛西部和南部单位距离陆高差异大,坡度大,④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现代冰川发育,因而冰川侵蚀强,土层薄,而该地区苔藓分布广,说明土层薄适合苔藓(浅根系植被)生长,③正确。故选A。
5.B 由材料可知,苔藓植物具有固氮、固碳作用,吸收的是大气中含氮、碳等气体,对大气杂质影响小,A错误;由材料“苔藓植物可以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可知,苔藓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从较广区域吸收各种养分,然后通过新陈代谢把有机和无机养分富集到地表土壤中,B正确;与裸露地表相比,苔藓生长并覆盖地表,可以调节气温,使昼夜温差减小,C错误;冰川面积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与苔藓植被关系不大,D错误。
6.A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苔原带热量能够满足乔木和灌木生长的需要,所以阿拉斯加北部苔原带内乔木和灌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苔原与乔木、灌木的生长条件差异主要为热量,与水分(降水)关系较小,B错误;没有信息表明近些年来该区域暖流势力增强,C错误;冰川融化主要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对苔原带内的热量改变不大,D错误。
7.C 根据材料可知,海狸常用树枝、石块和软泥垒成堤坝。若越来越多的海狸在阿拉斯加北部苔原带内定居,则会增加堤坝数量,堤坝挡水能增加滨河湿地面积,湿地能调节河流径流变化,C正确、B错误;湿地面积增加,可以调节流域内气候,流域生态环境不会急剧恶化,A错误;海狸的定居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较小,D错误。
8.B 读图可知,该地区极强度石漠化区大概率分布于坡度小于25°的缓坡,适合农耕,开发强度大,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破坏大,流水侵蚀加剧,石漠化严重,B正确、C错误;读图可知,极强度石漠化区大概率分布于南坡和东南坡,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坡、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流水侵蚀强度大,导致石漠化严重,石漠化与风力大小无关,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石漠化主要成因是水土流失,与阳坡的蒸发旺盛关系不大,D错误。
9.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石漠化主要成因是水土流失,属于水蚀荒漠化。因为植被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形成石漠化首先发生的过程是植被退化演替;随着植被的退化,土壤开始遭受流水侵蚀,发生土壤侵蚀过程;土壤被侵蚀后,被地表径流带走,继而发生地表水土流失过程,土壤流失殆尽,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景观。综上,①②④正确,A正确。贵州位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和盐碱化问题不突出,③⑤错误。
10.C 读图可知,巴布亚新几内亚纬度在3°S—7°S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引进的中国菌草也应适应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气候特征才能生长,据此可推测引进的中国菌草喜欢的生长环境是湿热,C正确。
11.A 由材料可知,菌草是能“以草代木”培育菌类的植被,所以种植菌草能够减少当地原始森林的破坏,有利于保护森林植被,B错误;可减轻水土流失,A正确;可减缓气候变暖趋势,C错误;但引种菌草对降水影响较小,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读图可知,春季CO2浓度日变化幅度约为80~120 ppm,夏季的CO2浓度日变化幅度为60~100 ppm,秋季的日变化幅度为80~120 ppm,冬季的CO2浓度日变化幅度为40~80 ppm。所以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日变化最小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
2.D 读图分析可知,夏季约在11时到19时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低于340 ppm,是全年的最低值,所以夏季整体的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最低,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变化规律表现为夏季比冬季低,A、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天植物可以自然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夜晚无光照,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消耗二氧化碳,再对比图中白天时段与夜晚时段的CO2浓度差异可知,白天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比晚上低,C错误、D正确。
3.C
思维过程 结论
植被越多,光合作用越强,二氧化碳浓度越低 A错误
大气运动会加快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 B错误
地表湿度强调的是地表含水量,对近地面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基本没有影响 C正确
人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会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错误
4.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处风力侵蚀作用较强,图中显示,与A1台地相比,A4台地的冰川漂砾位置较高,该处风蚀作用更强,A错误;冰川漂砾是冰川搬运的巨大石块,生物作用对其影响较小,B错误;图中显示A1台地接近喀纳斯河谷的谷底,受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较强,受其影响冰川漂砾平均体积会变小,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的冰川漂砾是在第四纪形成的冰川堆积地貌,且A1台地位于谷底,更易发生堆积,即冰川堆积作用影响较强,开始形成的冰川漂砾体积应该较大,故该地目前冰川漂砾体积较小与之无关,D错误。
5.D 图解如下:
6.D 冰雪面较光亮,对太阳光的反射率较高,而雪藻在积雪表面形成暗区,降低了对太阳光的反射率,增强了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进而使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冰雪面积减小,D正确、A错误;大气逆辐射受云量等的影响较大,雪藻不会增强大气的逆辐射,B错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合成有机物,其并不能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表增温,C错误。
7.D 图解如下:
方法技巧 “一因多果”法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问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自然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自然要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