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下图示意新疆地区季节性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随海拔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季节性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主要取决于( )
A.土壤平均地温 B.积雪覆盖时长
C.土壤的含水量 D.土壤最低温度
2.该区域海拔1 200米以上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变化的原因是( )
A.地下径流增加 B.积雪厚度增加
C.植被覆盖率降低 D.海拔逐渐升高
易错点2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
老秃顶子为辽宁省最高峰,属于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向西南延伸部分。下图示意老秃顶子北坡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老秃顶子山顶部的自然带是( )
A.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山地荒漠带
D.高山冰雪带
4.该山北坡草本植物种类在1 167米以上明显多于较低海拔地区的原因是( )
A.阴坡蒸发弱,空气湿度更大
B.水土流失少,土壤更肥沃
C.冰雪融水补给多,水源更充足
D.上层植被遮蔽少,光照更充足
易错点3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相关判断
登曲是青藏高原东部澜沧江的一级支流,流域内总体光照充足,低温干燥。下图示意登曲及其支流两岸山体植被带的垂直带谱(a、b为不同坡向),在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中常可看到条带状的暗针叶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推测图中①处植被类型可能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 B.山地季雨林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 D.山地灌丛
6.在同一山坡上,常绿阔叶林中的条带状暗针叶林最可能位于( )
A.阳坡的山凹处 B.阳坡的山脊处
C.阴坡的山凹处 D.阴坡的山脊处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季节性冻土是因冬季温度低出现的土壤冻结现象,温度越低,其冻结的深度会越大,所以季节性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越大,则说明土壤的最低温度越低,而土壤平均地温低可能是土壤温度在冬季整体较低导致的,并不能说明土壤的最低温度就很低,D正确、A错误;季节性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主要受制于土壤的最低温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较小,C错误;积雪覆盖会维持土壤温度,使其变化减小,所以积雪覆盖时长主要影响冻土存在的时间,对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影响较小,B错误。
知识拓展 季节性冻土是指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岩土。自地表至冻结层底面的厚度称冻结深度。
2.B 图解如下:
易错分析 本题组的错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土壤平均地温和土壤最低温度的理解不到位,误认为土壤平均地温越低,则土壤的最低温度也就越低。而事实上只要冬季的土壤最低温度更低,就可使最大冻结深度更深。二是不明确积雪厚度与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之间的关系,不能通过各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来分析问题。地表积雪可阻挡地面热量散失,积雪越厚,越有利于地面保温,则土壤温度相对越高,越不利于季节性冻土冻结。
3.B 图中显示,该山最高海拔处只有草本植物,无灌木和乔木,故山顶处不可能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A错误;读材料可知,老秃顶子位于辽宁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较为湿润,且山顶处气温较低,水分条件较好,易形成高山草甸带,B正确;读图中横坐标海拔信息可知,老秃顶子海拔最高处不到1 467米,海拔较低,不会形成山地荒漠带和高山冰雪带,C、D错误。
4.D 读图可知,1 167米以下乔木、灌木较多,而1 167米以上乔木、灌木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因乔木、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在低海拔处大量的光照被乔木、灌木遮挡,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而1 167米以上随着乔木、灌木变少,其遮蔽阳光作用减弱,光照更充足,因而利于草本植物生长,D正确;整个北坡均为阴坡,且阴坡蒸发弱,空气湿度会较小,A错误;草本植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较低,B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老秃顶子山上无冰雪带分布,没有冰雪融水补给,C错误。
易错分析 本组试题错因:一是审题不仔细,只看到材料“老秃顶子为辽宁省最高峰”,且题干问山顶自然带,主观地认为山很高,山顶应为高山冰雪带,忽视了图中横坐标海拔这一重要信息;二是误认为影响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变化的因素一定是水热条件的变化,忽视了题目问的是“草本植物种类”,山地植被中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不同种类,灌木和乔木一般比草本植物高大,其大量存在会明显遮挡阳光,不利于草本植物生长。
5.D 根据材料“青藏高原东部”“流域内总体光照充足,低温干燥”可推测,该流域应地处干热河谷地区,干热河谷的谷底(①处)为气流越过山坡后下沉增温地带的最下方,该处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所以①处水分条件差,应分布需水量较少的山地灌丛,不应分布森林植被,D正确,A、B、C错误。
6.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阳坡比阴坡光热条件更好,更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而图中显示a坡分布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坡分布山地暗针叶林带,说明a坡为阳坡,b坡为阴坡,所以常绿阔叶林中的条带状暗针叶林只能分布在阳坡,C、D错误。阳坡的沟谷、山凹处,因周边地区地势较高,阻挡太阳光照,太阳辐射相对较弱,热量条件相对较差,最可能分布暗针叶林,A正确。阳坡的山脊处光热资源丰富,应发育常绿阔叶林,B错误。
易错分析 本组试题错因:一是容易按照常规的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来判断,看到①处之上有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分布,误认为①处应为水热条件更好的山地季雨林带,而忽略了材料中“流域内总体光照充足,低温干燥”这一重要信息,没有认识到①处自然带应表现为地方性分异;二是不明确山凹和山脊处光照、气温的差异,误认为山脊处海拔高,气温低,应分布针叶林,而忽视了阳坡山脊处的太阳辐射比山凹处充足这一事实。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