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拔高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综合拔高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1:5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拔高练
高考真题练
考点1 区域特征
1.(2023湖南,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4分)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6分)
考点2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2江苏,1—3)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2.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
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    
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
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    
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
3.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  )
A.风干海鱼    B.晾晒衣物
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
4.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  )
A.林海   B.冰川   C.雪原   D.极光
  (2020课标Ⅱ,1—2)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6.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7.[2023新课标,36(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下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8分)
(2)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6分)
考点3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2021浙江6月选考,6—7)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下面两题。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幅(%)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 业结构 (%)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8.甲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9.四大地区中(  )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10.(2022江苏,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江苏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为主,可以概括为“一山二水七分田”。广东除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图为“江苏地形图”。
材料二 2020年,广东和江苏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下图为“2020年江苏和广东各地级市GDP统计图”。
(1)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2)在与广东比较的基础上,概括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特征。(6分)
(3)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6分)
11.[2024湖北,16(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云南省昭通市平均海拔1 950米,有汉、彝、回、苗等25个民族630万人,是一个集“山区、革命老区、民族散杂区”为一体的农业大市,辖9县1市1区。当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条件,创新发展模式,精心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苹果、竹、马铃薯、天麻、花椒、特色养殖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近年来,昭通市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着力打造“云中苗寨”“坝上花海”等致富示范工程。如图示意昭通市不同县域特色产业分布。
  请你为昭通市基于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新业态提出合理化建议。
高考模拟练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近几十年来我国稻谷种植重心逐渐北移。下图示意近年来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图示各稻谷供需结余区域(  )
A.按人文特征划分
B.边界有过渡性质
C.按自然特征划分
D.具有明确的边界
2.与吉林省相比,湖南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A.土壤肥力高    B.复种指数高
C.科技更先进    D.市场需求小
3.我国稻谷种植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有(  )
①南方的劳动力数量减少
②南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
③北方稻谷生产技术改进
④北方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出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我国许多古今城市名源于山水,如山东泰安、重庆合川;有的城市名由山水与方位词组合而成,如江苏江阴、青海海东等。城市地名蕴含的山川及方位信息,有助于我们研究城市的演化与变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河流沿岸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更易形成大规模城市,主要因为南方河流一般(  )
A.沿岸地形更平坦开阔
B.供水水量更多
C.环境容量更大
D.航运条件更好
5.咸阳是“秦帝国”都城,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与九嵕(zōng)山之间,因方位上山水俱阳,故称咸阳。由此推知咸阳城位于(  )
A.渭水之南,九嵕山之南
B.渭水之北,九嵕山之南
C.渭水之北,九嵕山之北
D.渭水之南,九嵕山之北
  南疆绿洲民居主要由实体空间、遮阳灰空间组成。实体空间主要指冬居室、冬客室,很封闭,很“暗”;遮阳灰空间主要指夏居室、夏客室,较为开敞,较“明”。南疆居民随季节变化在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之间转换生活。因南疆地域辽阔,遮阳灰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有阿以旺和辟夏以旺两种形式。阿以旺,即四周为封闭实体的中心明亮空间;辟夏以旺,是指实体空间建筑前的外廊空间。下图示意阿以旺和辟夏以旺的对比。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阿以旺 辟夏以旺
平面
6.南疆民居设计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主要是为了(  )
A.方便待客    B.起居舒适
C.利于炊事    D.就近务农
7.相对于阿以旺民居分布区,辟夏以旺民居分布区 (  )
A.风沙日数少    B.阴雨天气多
C.昼夜温差大    D.夏季气温高
  传统村落长坑村,位于福建省永泰县。地处高海拔山区,平均海拔800米左右,长年云雾缭绕,湿润多雨,森林覆盖率高。当地传统民居大多是土木结构,土墙外壁贴挂整齐的杉木板,这种古建筑被专家形象地称为“穿裙子的土楼”,为全国独有。近年来,长坑村大力发展茶树种植,新栽种的茶树多离村落较远,而村中的古茶树多种在附近耕地的埂边。目前,传统古村落长坑村部分民居出现空置现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村民在土墙外壁贴挂杉木板,其主要目的是(  )
A.当地冬季气温低,起到保温作用    
B.减少太阳辐射,防止土墙干燥剥落
C.使雨雾无法渗入土墙,避免墙倾屋毁    
D.提升房屋的美感
9.与新栽种的茶树相比,古茶树多种在附近耕地的埂边,其主要原因是(  )
A.所产茶叶以满足自需为主
B.方便对茶树进行灌溉
C.古茶树的枯枝落叶使耕地更加肥沃
D.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最新考古调查结果表明,山西高原龙山时期(约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1800年)的农业经济是以种植粟(小米)和黍(黄米)为主的旱作农业,单产低。该时期不同区域农作物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传播,涑水河流域率先引进水稻。图1示意山西高原植物考古区域和遗址位置,图2示意山西高原各区域出土农作物种子的数量百分比。
(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龙山时期黍的生长习性。(3分)
(2)分析与滹沱河上游、蔚汾河流域相比,涑水河流域率先引进水稻的原因。(4分)
(3)与龙山时期以粟、黍为主的农业相比,山西现代农业则以小麦、玉米为主,试分析原因。(3分)
11.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翻身水渠(见图1)位于福建平潭湖南村,1974年奠基。水渠形似桥梁,依地势而建,以当地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宽1米,现存长度100米,大石拱底部距地面最高6.5米。早期平潭田地多,农作物灌溉却是一个大难题。翻身水渠的建成,为当时的农业增收做出了极大贡献。翻身水渠连接三十六脚湖,跨越两个自然村,完全由人工修建。2020年12月,翻身水渠被评为平潭第三批不可移动文物拟推荐点。
图1 湖南村翻身水渠侧视图(a)和俯视图(b)
(1)根据翻身水渠的形态特点,推测平潭的气候与地形特征。(6分)
(2)与传统的地面水渠相比,说明翻身水渠的优势。(6分)
(3)推测翻身水渠主要在哪个季节发挥重要作用,并说明理由。(7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高考真题练
1.答案 (1)方言类型复杂,空间差异大;以粤语、客家语为主,粤语主要分布在广州以西,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闽语主要分布在粤东南沿海、雷州半岛;非粤语区存在诸多“粤语岛”。
(2)省会城市广州地处粤语区,省会城市和省内中心城镇之间长期存在密切的人员来往、文化交流,省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香港和澳门也以粤语为主,与其他地区的中心城镇联系较多;(与乡村地区相比,)中心城镇人口来源复杂,受周边方言影响小。
解析 (1)由图可知,广东省方言主要有粤语、客家语、惠州语、闽语、韶关语、少数民族语等,方言类型复杂,空间差异大,以粤语、客家语为主。粤语主要分布在广州以西,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闽语主要分布在粤东南沿海、雷州半岛,非粤语区存在诸多“粤语岛”。
(2)由图可知,省会城市广州地处粤语区,省会城市和省内中心城镇之间人员来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有利于粤语向其他地区传播。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香港和澳门也以粤语为主,与其他地区的中心城镇联系较多。由材料“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可知,与乡村地区相比,中心城镇人口来源复杂,受周边方言影响小。
2.B 本题解题思路如下:
3.A 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思路如下: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捕鱼→搭建木架→风干海鱼→便于储存海鱼,故A正确。结合木架形状与当地实际景观可知,晾晒衣物、堆放薪柴、圈养牲畜并非木架的主要功能,B、C、D错误。
4.D 据材料“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可知,罗弗敦群岛地处北极圈内,纬度高,极夜时期可观测到极光现象,这是其区别于中低纬度地区的独特自然现象,最能吸引世界游客,D正确。其他选项中的景观相对容易见到,可排除。
5.A 据经纬度和我国地形区分布知识可判断,图示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与地名“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自然要素是地貌;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故选A。
6.D “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说明地名命名时水系发达,但图示乙地区河流明显较少,说明乙地区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
7.答案 (1)地形起伏大,常年高温,雨、旱季分明。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制作酸茶原料丰富。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酸茶具有清凉、提神的作用,适于人们应对当地的湿热气候,且可作为菜品四季食用。
(2)开发酸茶旅游商品,增加采茶、制茶体验式活动,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展示酸茶文化,加强宣传等。
解析 (1)由图可知,该地位于山地,坡度较大,排水条件好,该地位于热带地区,常年高温,雨、旱季分明,有利于大叶种茶树的种植和生长;山地地形使人口分散,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少,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气候湿热,酸茶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有助于当地居民适应当地的气候与地形,且酸茶可作为菜品四季食用。
(2)该问是开放性试题,要求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各种建议。可以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角度提出建议,如开发研制酸茶宴,开发酸茶旅游商品,增加采茶、制茶体验式活动,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展示酸茶文化,建立酸茶博物馆,开展酸茶研学活动,加强宣传, 等。
8.D 甲地区人口增幅最低且为负值,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比较重要,且2012—2019年人口数量减少,由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不应是负值,因此其人口减少应该是人口迁出所致。东北地区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其人口减少,因此甲是东北地区,D符合题意。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均不符合题意。
9.B 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地区人口增幅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较慢,丙地区经济应该不发达,对人口吸引力不大,应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人口吸引力大于中部地区,故乙是东部地区,丁是中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发展的因素才是高科技,A错误。东部地区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也最高,B正确。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丁、东北地区—甲、西部地区—丙,C错误。东部地区—乙、西部地区—丙,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轻重工业较均衡,东北地区—甲以重型工业为主,D错误。
10.答案 (1)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南有长江流经,废黄河由此入海;两河挟带大量泥沙,河流进入江苏时,流速减慢,加上受海水的顶托,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广阔的平原。
(2)江苏发展水平整体略低于广东;江苏区域内部发展水平较为平衡,地区差异小;苏南(长江以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苏北。
(3)苏南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苏北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实现苏南与苏北产业分工协作;通过产业园建设,南北挂钩帮扶,实现产业对接;通过人才交流机制,形成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
解析 (1)平原的形成大体分两类,一类是侵蚀平原,一类是沉积平原,江苏的平原的形成主要与流水的沉积作用有关。据图文材料可知,江苏北部受黄河泥沙沉积影响较大,南部受长江泥沙沉积影响较大。两河进入江苏后,由于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减慢,加上入海口处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广阔的平原。
(2)根据材料二可知,江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于广东;广东的深圳和广州与其他城市经济差异悬殊,而江苏各地级市则发展相对平衡;苏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苏北地区。
(3)解答本题需从苏南和苏北两个角度作答。从苏南角度看,应加强与上海、浙江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其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苏北角度看,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从政策上,江苏应推进苏南与苏北的产业对口帮扶,实现两地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
11.答案 鼓励土地流转,建设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利用本地独特生态、气候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旅融合;利用本地自然和文化特色加大对特色农业的宣传,实施品牌培育,提高市场竞争力。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昭通市发展乡村新业态可以鼓励土地流转,基于特色农产品建设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做大特色农业;还可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做强特色农业;做好本地特色农业宣传,树立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还可以依托该地区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条件,将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农旅融合发展。
高考模拟练
1.D 该图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稻谷供需关系示意图,图示不同省级行政区之间具有明确的边界,B错误、D正确;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既考虑人文特征,也考虑自然特征,A、C错误。
2.B 与吉林省相比,湖南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湖南省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高,而吉林省纬度高,积温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低,B正确;吉林省土壤为黑土,土壤肥力比湖南省更高,A错误;湖南省位于南方地区,稻谷种植历史悠久,吉林省位于北方地区,近年来,北方稻谷生产技术也已改进,两省科技差异小,C错误;湖南省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稻谷市场需求量更大,D错误。
3.C 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一方面是因为北方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南方水稻种植面积减小。在北方水稻培育和种植技术提高的前提下,北方水稻种植面积扩大,③正确;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快,占用了一部分劳动力和耕地,使南方水稻种植面积减小,②正确;水稻种植重心北移,并不是为了方便出口,④错误;南方人口多,劳动力数量并没有减少,①错误。故选C。
4.D 由于降水多且雨季长,南方河流的流量大且较北方稳定,航运价值比北方河流大,便利廉价的水运条件使得南方河流沿岸更容易形成大规模城市,D正确;南方的城市一般不缺水,供水量大小与城市规模大小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北方以平原为主,河流沿岸地区地形比南方更平坦开阔,A错误;环境容量是由最少的资源决定,南方水资源较多,其环境容量不是由河流决定的,C错误。
5.B 古代地名中,山南水北为阳。咸阳为陕西省地级市,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九嵕山亘北,山水俱阳,因此咸阳位于渭水之北,九嵕山之南。
知识拓展 关于咸阳名称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古代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咸阳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另外,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土的陶文,认为因商鞅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咸阳。
6.B 由材料可知,南疆居民随季节变化在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之间转换生活。这一信息表明,南疆民居设计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主要是为了充分适应当地气候,以便更舒适地生活,所以本题选B。其他选项在图文材料中都没有具体信息体现,故可排除。
7.A 南疆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较大,故遮阳灰空间的限定方式、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之间的组织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阿以旺四周布置一组封闭的实体空间,可有效应对冬寒夏热、风沙肆虐的气候条件(主要分布在和田、喀什南部一带);辟夏以旺是指实体空间前的外廊空间,适合布局在风沙天气较少的地区(在南疆大部分地区均可见到)。南疆地区降雨较少,昼夜温差大、夏季气温高是普遍特征,且辟夏以旺更容易受到太阳光照的影响,隔热的效果不如阿以旺好。故本题选A。
8.C 解答本题的思路如下:
9.A 由材料可知,长坑村地处高海拔山区,耕地少,耕地资源极其宝贵。新栽种的茶树,种植规模大,以出售茶叶等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村落附近以耕地为主,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种植,因此在离村落较远的地方种植。古茶树所产茶叶以满足自需为主,需求量小,种在附近耕地的埂边即可满足需求,不会大面积占用耕地,且离家近,方便管理,A正确;当地长年云雾缭绕,湿润多雨,能够满足茶树生长的水分需求,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灌溉,B错误;古茶树数量少,枯枝落叶不多,能够形成的腐殖质少,对耕地的土壤肥力提高作用有限,C错误;古茶树多种在附近耕地的埂边,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但“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结果或有利影响,并不是原因,D错误。
10.答案 (1)耐寒,耐旱,耐贫瘠。
(2)涑水河流域热量条件较好,降水量较大,可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涑水河流域地处山西南部,最先接受水稻种植技术的扩散。
(3)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黍、粟单产低;玉米可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需求量大。
解析 (1)根据两幅图可知,黍种子主要分布在纬度相对较高的河流上游,这些地区海拔较高,积温较低,说明黍耐寒;滹沱河上游降水较少,晴天较多,说明黍耐旱、喜光照;干冷的环境下土壤养分含量较少,说明黍耐贫瘠。
(2)涑水河流域纬度、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降水量较大,可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水稻主要种植在我国南方地区,向北传播到山西,涑水河流域地处山西南部,最先接受水稻种植技术的扩散。
(3)随着人口逐渐增长,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黍、粟单产低,而小麦、玉米单产则较高;玉米还可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需求量大。因而山西现代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
11.答案 (1)水渠多孔洞,可减小风阻,说明平潭风力强劲;水渠宽度小,可减少水面蒸发,推测平潭蒸发强;水渠凌空而建,可减小地表起伏的影响,说明平潭地势有起伏。
(2)占地面积小,减少占用的耕地、建设用地;受地势起伏的影响小,水可自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水质较好。
(3)夏季。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位于东南季风背风坡(台湾山脉雨影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少;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季,需水量大。
解析 (1)根据图文信息,分析如下:
图文信息 结论
水渠多孔洞 可减小风阻→平潭风力强劲
水渠宽度小(1米) 可减少水面蒸发→平潭蒸发强
水渠形似桥梁,凌空而建 可减小地表起伏的影响→平潭地势有起伏
(2)根据图文信息,分析如下:
图文信息 结论
翻身水渠形似桥梁,宽1米 占地面积小→减少占用的耕地、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翻身水渠连接三十六脚湖(地势低),跨越两个自然村(地势高);图2示意该区域地势有一定起伏 受地势起伏的影响小→水可自流
由材料可知,翻身水渠较高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水质较好
(3)由材料可知,早期平潭田地多,农作物灌溉却是一个大难题;翻身水渠的建成,为当时的农业增收做出了极大贡献,说明翻身水渠的主要作用是灌溉农作物。福建所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福建位于东南季风背风坡(台湾山脉雨影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少;而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季,需水量大,需要大量灌溉水源,故翻身水渠主要在夏季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