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中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中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8 11:52:03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中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七下·中山期末)隋朝时,地方官每年年终需要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中央也经常派遣使者巡察地方政绩。这些措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吏治腐败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简化了行政机构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地方官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中央又派使者巡察地方政绩,这使得中央能够及时了解地方的情况,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
“消除了吏治腐败”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官员起到监督作用,但不能完全杜绝吏治腐败现象的发生,排除B;
题干中所描述的这些措施主要侧重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减轻百姓负担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
题干内容并未涉及行政机构的简化,这些措施主要是关于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管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隋朝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5七下·中山期末)隋朝时关中连年大旱,开皇五年,隋文帝“发广通(仓)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此举旨在(  )
A.发展交通运输 B.缓和社会矛盾
C.促进商业发展 D.推行轻徭薄赋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中地区连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隋文帝开仓放粮赈济关中,能够缓解百姓的生存压力,从而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B正确;
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用仓库粮食救灾,未提及与发展交通运输相关内容,排除A;
材料中的举措重点在于救灾,并非直接针对促进商业发展,与商业发展的关联性不大,排除C;
“发广通(仓)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主要体现的是救灾行为,而非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救济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3.(2025七下·中山期末)《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时,关中地区粮食丰收,“商旅野次(野外停留),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与该场景出现有关的帝王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题干中描述的关中地区粮食丰收、社会安定等景象正是“贞观之治”的体现,所以与该场景出现有关的帝王是唐太宗,D正确;
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创了开皇之治,但“贞观”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与隋文帝无关,排除A;
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时滥用民力,导致民怨沸腾,最终隋朝灭亡,和“贞观”年号以及题干描述的场景没有关联,排除B;
唐高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主要功绩是建立唐朝等,“贞观”时期与他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贞观之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4.(2025七下·中山期末)隋朝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入仕”,唐朝时,酒家之子陈会中第后,官至州刺史,盐商之子毕諴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一变化折射出科举制(  )
A.加强朝廷选官权力 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入仕,而唐朝时酒家之子陈会、盐商之子毕诚等工商业者子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这体现了原本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工商业者子弟能够凭借科举制度进入统治阶层,反映了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工商业者子弟通过科举入仕的情况,并未突出朝廷选官权力的加强。朝廷选官权力加强一般体现在选拔人才的范围界定、选拔流程的主导等方面,与材料所表达的核心内容不符,排除A;
虽然科举制确实有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的作用,但材料重点不是在阐述通过科举选拔出的人文化素养如何,而是工商业者子弟身份的变化,即从工商业者阶层进入到官员阶层,排除B;
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政府行政效率的相关表述,无法从材料得出科举制对政府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5.(2025七下·中山期末)史书记载,唐初宫中妇女骑马多穿戴“羃離”将全身遮蔽,以免被过路人窥探。开元年间,则出现了“靓妆露面,无复遮蔽”的胡帽。这一变化可用来佐证唐中期(  )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
C.等级制度森严 D.社会生产繁荣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唐初妇女骑马全身遮蔽到开元年间靓妆露面、无复遮蔽,这明显体现出唐朝中期妇女在服饰装扮以及出行状态等方面更加自由、开放,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A正确;
材料中仅仅围绕唐朝妇女服饰装扮的变化展开,并没有任何关于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描述,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
题干内容重点强调的是妇女装扮风格的变化,没有涉及到等级制度方面的信息,故该选项不正确,排除C;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社会风气方面的内容,而非社会生产的繁荣情况,因此该选项也不正确,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社会风气,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6.(2025七下·中山期末)下图为陕西省唐墓出土的壁画《客使图》,最适合该图内容的主题是(  )
A.南方开发 B.中外交往 C.科技文化 D.边疆治理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到有“拂菻(罗马)使者”“高丽使者”以及“鸿胪寺官员”。鸿胪寺是唐朝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的官署,罗马位于欧洲,高丽位于东亚,体现了唐朝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反映了中外交往的主题,B正确;
图片中主要展示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使者与唐朝官员,并没有涉及到南方地区开发的相关元素,如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人口迁移开发南方的场景等,排除A;
图中并没有直接呈现出科技文化的具体成果,如科技成果的展示、文化著作等,排除C;
边疆治理一般侧重于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军事防御、民族融合等方面,图中重点强调的是外国使者来唐,并非是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的中外交往,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5七下·中山期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欲以铁钱替代铜钱,有大臣进言,新钱铸造后,若本国使用新钱而邻国不用,会导致“商贾不行,百货不通”。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
A.区域经济联系密切 B.海外贸易十分兴盛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社会极度动荡不安
【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从大臣所说“若本国使用新钱而邻国不用,会导致‘商贾不行,百货不通’”可以看出,当时各国之间的商业往来较为频繁,一个国家的货币使用情况会影响到与其他国家的商业贸易,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联系密切,A正确;
题干中仅仅围绕吴越国与邻国之间的货币使用情况以及对本国商业的影响,并没有提及海外贸易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海外贸易十分兴盛的结论,排除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题干所涉及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时间不符,且题干内容也没有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信息,排除C;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货币使用与商业贸易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体现出社会极度动荡不安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联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8.(2025七下·中山期末)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接受了印度医学家耆婆“天下物类,皆是灵药”的理论。他大量吸收了民间或外来的药物,使《千金方》所收集的药物比唐代官修的《新修本草》多了680种。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主导的药典修订 B.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C.药材产量的大幅增加 D.中医理论的创新突破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孙思邈能够接受印度医学家的理论,并大量吸收民间或外来药物,这体现了唐朝时期在文化领域开放包容的态度,允许不同来源的知识和药物融入本土医学,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孙思邈个人对民间及外来药物的吸收,未提及政府主导药典修订,所以该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
材料重点在于药物的来源广泛,而非药材产量增加,没有相关信息表明药材产量大幅提高,排除C;
材料主要说的是药物的收集情况,而非中医理论本身的创新突破,没有体现中医理论在概念、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医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2025七下·中山期末)北宋时期,成都是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书籍的集散地,与吐蕃、大理从事茶马贸易。这一现象最能佐证当时成都(  )
A.农村商业市镇发达 B.西南经济中心的地位
C.重点发展海外贸易 D.全国制瓷业中心地位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成都成为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多种重要商品的集散地,并且能与吐蕃、大理等西南地区的势力进行茶马贸易,这充分显示出成都在当时西南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西南经济中心,B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成都作为多种商品集散地以及与周边民族地区进行贸易的情况,并未提及农村商业市镇的相关内容,所以不能佐证农村商业市镇发达,排除A;
吐蕃、大理并非海外国家,与它们进行的茶马贸易属于国内民族间的贸易往来,并非海外贸易,不能说明成都重点发展海外贸易,排除C;
虽然提到成都有多种商品集散,但仅从这一点不能得出成都就是全国制瓷业中心地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宋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5七下·中山期末)宋代科举考试中,多次落第且年满五十岁者,可特许参加殿试,通过后获“特奏名”出身和官衔。据统计,宋代特奏名出身者约5万人,占全体录取数的45%。这一做法(  )
A.巩固了统治基础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束缚了士人思想 D.提高了官员素养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特奏名”政策使得更多长期参加科举却未中举的士人有机会获得出身和官衔,扩大了统治阶层的来源范围,这些人成为官僚队伍的一部分,有利于巩固统治基础,A正确;
该政策给予部分士人入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而非加剧社会矛盾,排除B;
“特奏名”政策主要是关于科举录取的特殊规定,与束缚士人思想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
“特奏名”是针对多次落第者且有一定的年龄条件限制,其选拔标准并非主要侧重于提高官员素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1.(2025七下·中山期末)宋代在北方、西北边境设军事管辖区22处(占全国半数以上),其名称多为如破虏、威虏、静戎等。与这一布局和命名方式有关的是(  )
A.匈奴南扰 B.藩镇割据 C.边防压力 D.榷场贸易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宋代面临着北方辽、西北西夏等政权的威胁,边防压力较大。在北方、西北边境设置众多军事管辖区,且名称如破虏(寓意打败敌人)、威虏(显示威慑敌人的力量)、静戎(期望边境安宁、平定外敌)等,都体现了应对边防压力的意图,C正确;
匈奴是秦汉时期的主要边疆威胁民族,到了宋代,匈奴作为一个势力已经基本不存在了,所以宋代北方、西北边境军事管辖区的布局和命名与匈奴南扰无关,排除A;
藩镇割据主要发生在唐朝中后期,是地方军事势力膨胀,不听从中央号令的局面,与宋代北方、西北边境军事管辖区的设置和命名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
榷场贸易是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在边境设立的贸易市场,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交流,与军事管辖区的布局和命名所反映的军事防御意图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边疆危机,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2.(2025七下·中山期末)公元1028年,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派人在边境赈济,赐辽使八字“南北两朝,永通和好”,辽朝以此为科举考试试题。由此可知,当时宋辽(  )
A.存在政治依附关系 B.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C.军事对抗完全消失 D.民族关系出现缓和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辽边境发生饥荒,宋朝派人去赈济,辽使以“南北两国,永通和好”为科举考试题目,这些都体现了宋辽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关系有所缓和,双方在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积极的互动,反映出民族关系出现缓和的态势,D正确;
宋辽是并立的政权,不存在政治依附关系。宋朝在经济等方面有一定实力,并没有在政治上依附于辽,辽也没有完全控制宋朝的政治,排除A;
当时北宋并没有实现全国的政治统一,除了辽之外,还有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且北宋统治区域内也并非完全统一,存在一些割据势力等问题,排除B;
宋辽之间虽然在澶渊之盟后有相对和平的时期,但军事对抗并没有完全消失,双方依然保持着军事戒备,在边境地区仍有军事力量的部署等情况,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辽关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3.(2025七下·中山期末)下图为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展现了从贮茶、选茶、碾茶、煮茶到饮茶的整个流程。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技术先进 B.民族交融加强
C.边疆得到开发 D.国家政权统一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饮茶习俗原本在中原地区较为盛行。辽墓壁画中出现展现中原饮茶流程的内容,说明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B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备茶的流程,重点并非农业技术,所以不能体现农业技术先进,排除A;
材料仅仅围绕辽墓壁画中的备茶流程展开,没有涉及到边疆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C;
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当时国家并非处于统一状态,且材料内容与国家政权统一并无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民族交融,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4.(2025七下·中山期末)宋代以前酿酒原料主要以黍、粟、秫为主,宋代以后稻米成为最重要的酿酒原料。这一转变反映了宋代(  )
A.小麦种植技术的突破 B.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C.酿酒业依赖进口原料 D.商品种类日益增加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宋代以前北方是重要的粮食产区,黍、粟、秫等是主要农作物;宋代以后稻米成为最重要的酿酒原料,稻米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一变化反映了南方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即全国经济重心南移,B正确;
题干讨论的是酿酒原料从黍、粟、秫到稻米的转变,与小麦种植技术突破无关,排除A;
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酿酒业依赖进口原料,且稻米是中国本土常见的农作物,排除C;
题干仅围绕酿酒原料的变化,没有涉及商品种类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5.(2025七下·中山期末)这一时期, “中国”的疆域突破九州演变为十一行省;“中国”的文化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指(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共设10个行省,加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等地,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突破了传统九州范围且行省数量较多;同时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区域内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互交融,符合题干描述,C正确;
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没有行省制度,不符合“十一行省”这一特征,排除A;
宋朝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路、州、县,也没有行省制度,且文化上以农耕文化为主,并未形成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的特点,排除B;
清朝虽然也是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但在地方行政区划上,行省制度在元朝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且题干强调的是从突破九州到十一行省以及文化融合的开创性变化,元朝在这方面的特征更为典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2025七下·中山期末)《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这真是十分奇异的一种制度,因而在行动上也很有效率, 早晨在大都采的果子,到了第二天晚上就可送到上都大汗的面前了,虽然两地的距离通常要走上十天。”令马可·波罗惊异的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中枢制度 B.四等人制 C.行省制度 D.驿传制度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驿传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设置的一种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使用的交通通信组织,有较为完善的驿站设置和人员配备,能够快速地运送人员和物资。在大都到上都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依靠驿传制度能够在一天多的时间内将果子从大都送到上都,符合题干中描述的高效运输情况,D正确;
中枢制度主要是指国家中央的政务处理体制等相关制度,重点在于权力分配和政务运作流程等方面,与快速运送果子这种物资运输的功能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
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而建立的制度,将全国人口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其核心是民族等级划分,和物资的快速传递没有关系,排除B;
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侧重于地方行政管理、区域划分等方面,并非是用于实现物资快速长途运输的制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朝驿传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7.(2025七下·中山期末)宋代都市生活流行蹴鞠、棋类、投壶等体育活动,民间亦兴起舞旋、相扑、踢球等运动。这反映了当时(  )
A.市民阶层的需求 B.军事对抗激烈
C.民间的享乐奢靡 D.科举制度完善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他们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需求。蹴鞠、棋类、投壶、舞蹈旋、相扑、踢球等体育活动的流行正是为了满足市民阶层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A正确;
材料中所列举的这些活动主要是休闲娱乐性质,并非与军事对抗相关,不能反映军事对抗激烈,排除B;
这些活动属于正常的休闲娱乐范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享乐奢靡,该项对活动的性质理解有误,排除C;
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与这些体育娱乐活动的流行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社会生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5七下·中山期末)下表是隋至清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占有情况统计表,由表可知清朝时(  )
朝代 耕地面积 (百万石) 人均粮食占有量(斤/年)
隋唐 642 988
明朝 1070 1092
清朝 1400 780
A.人地矛盾凸显 B.君主专制强化
C.财政收入减少 D.土地兼并加剧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清朝时期耕地面积大幅增加,达到了1400百万石,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却从明朝的1092斤/年下降到780斤/年 。这说明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导致人均占有的粮食资源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凸显,A正确;
表格中主要呈现的是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信息,并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内容,无法从表格数据得出该结论,排除B;
表格仅给出了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没有关于财政收入的数据,不能据此推断财政收入减少,排除C;
虽然清朝存在土地兼并现象,但表格中没有直接体现土地兼并加剧的相关数据,无法从给定信息得出该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人地矛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9.(2025七下·中山期末)明清时期,位于东南地区的盛泽、南浔、双林、震泽等镇出现了“农家织绸,卖于绸庄,农田收获,反漠视之”的现象。这反映了当地(  )
A.商品经济繁荣 B.耕地面积减少
C.自然经济解体 D.水陆交通发达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农家织绸,卖于绸庄”表明农家生产的丝绸主要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用于出售以换取货币,这体现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A正确;
题干中并没有任何关于耕地面积变化的信息,所以无法得出耕地面积减少的结论,排除B;
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才开始逐渐解体的,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没有涉及到水陆交通方面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业,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0.(2025七下·中山期末)某作物在明清时期从美洲传入中国,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大量种植。该作物可能是(  )
A.茶叶 B.玉米 C.胡桃 D.稻谷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玉米原产于美洲,在明清时期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因其适应性强,在山区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区域都有大量种植,B正确;
茶叶是中国原产的作物,并不是在明清时期从美洲传入中国的,排除A;
胡桃(核桃)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不是明清时期才从美洲传入的,排除C;
稻谷是中国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在河姆渡遗址等就已经发现了水稻的遗迹,不是从美洲传入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物种传播,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025七下·中山期末)下图为明代卫所(明代在各要塞地方设置的常备军军事组织)分布区域示意图(局部)。图中用来防范倭寇威胁的卫所分布区域是(  )
A.东南沿海 B.西南边疆 C.西北边疆 D.东北边疆
【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明代倭寇主要活动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时常侵扰沿海居民和商船,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防范倭寇的侵扰,明朝政府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置了众多卫所,这些卫所作为常备军事组织,承担着防御倭寇、保卫沿海安全的重任。从地图中可以看出,A区域位于东南沿海,符合防范倭寇威胁的卫所分布区域特征,A正确;
B区域为西南边疆,主要面临的是少数民族等问题,并非倭寇威胁,排除B;
C区域为西北边疆,主要是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等势力,排除C;
D区域为东北边疆,主要防范的是女真等势力,均与防范倭寇无关。 所以用来防范倭寇威胁的卫所分布区域是东南沿海,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抗倭,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2.(2025七下·中山期末)自明末清初开始,原产于广西西江流域的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外销至海外。下图中的这条茶船古道反映了明清时期
大量 六堡
445
28XD 簿江福州 22
西江( 珠江 太平洋 广州 自愿
欧洲 银付 西非 印度 Gran on 联网 单位 南海 印度洋 印度范围会
茶船古道线路示意图(  )
A.参与全球市场 B.实行重农抑商
C.依赖对外贸易 D.区域经济繁荣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外销至欧洲、西非、印度等地区,这些地区分布在全球不同位置,说明明清时期中国通过这种贸易路线参与了全球市场,A正确;
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六堡茶的外销路线,并没有任何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表述,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B;
“依赖”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仅从六堡茶外销这一条贸易路线不能说明整个明清时期经济对对外贸易存在依赖,排除C;
材料重点在于体现六堡茶的外销范围,而非区域经济的繁荣状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对外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3.(2025七下·中山期末)《农政全书》的序言为“农业为衣食之源,富国之本”;《天工开物》的序言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这两者都(  )
A.突破了传统科技 B.推动手工业技术革新
C.体现了重农思想 D.批判社会的贫富分化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农政全书》强调“农业为衣食之源,富国之本”,明确指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天工开物》中“贵五谷而贱金玉”意思是重视五谷等粮食作物,轻视金玉等奢侈品,同样突出了农业的重要地位,二者都体现了重农思想,C正确;
《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虽然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优秀著作,但并没有突破传统科技。传统科技多是对经验的总结,《农政全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技术和理论等;《天工开物》是对中国古代各项技术的系统总结,它们本质上依然属于传统科技的范畴,没有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排除A;
《农政全书》主要侧重于农业生产、水利、荒政等方面的内容,重点不在推动手工业技术革新;《天工开物》虽然也记载了不少手工业技术,但题干中两本书的序言均未体现推动手工业技术革新这一要点,排除B;
题干中两本书的序言内容均未涉及对社会贫富分化的批判,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科技,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4.(2025七下·中山期末)清朝十分重视地理志的纂修,不仅制定了编修制度,更是前后三次修订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历时156年。此举旨在(  )
A.维护政治“大一统” B.促进民族地区开发
C.推行清代“文字狱” D.系统整合地理信息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清朝重视地理志的纂修并多次修订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通过详细记载全国的地理状况等信息,强化民众对国家整体版图、疆域等方面的认知,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A正确;
虽然地理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地区情况有所反映,但题干中重点强调的是多次修订全国地理总志这一行为的目的,并非主要围绕促进民族地区开发,排除B;
“文字狱”主要是针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与纂修地理志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C;
系统整合地理信息是纂修地理志的一个过程和成果体现,而不是其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政治统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清朝大一统政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5.(2025七下·中山期末)清朝康雍乾时期,清廷在台湾各处设立书院24所,从内地延请教师到书院任教,推行儒学,实施教化。这些措施旨在(  )
A.创立八股取士 B.增强文化认同
C.巩固经济体系 D.奠定疆域版图
【答案】B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清朝在台湾设立书院,从内地延请教师任教并推行儒学、实施教化,儒学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台湾民众接受与内地相似的文化教育,从而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台湾与内地的文化联系,巩固对台湾的统治,该项符合题意,B正确;
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要求和考试形式,在明朝时就已经确立,并非清朝在台湾设立书院等举措的目的,排除A;
题干中这些措施主要是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非针对巩固经济体系,排除C;
清朝在康熙时期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等已经基本奠定了疆域版图,设立书院等措施重点不是奠定疆域版图,而是在文化层面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和融合,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朝文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
26.(2025七下·中山期末)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对国家和社会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清朝据苏州的城池街肆以及运河上往来的船舶绘制成的《盛世滋生图》上共有二百三十余家有招牌的店铺,可以分为大小不等的五十个行业。……苏州市场的货物虽然来自川、广等南北九省以至于国外,运货的船只却不能不假道于运河。
——摘编自史念海《中国的运河》
材料三 下表是关于大运河文化不同省份的主要研究主题
省份 主要主题
江苏 外宣翻译 文化产业 历史文化
浙江 历史文化 遇见大运河 公共空间
河南 乡村旅游 文化交融 历史文化遗存
——摘编自赵云珠《大运河文化研究综述》
(1)对比材料一中的两幅运河示意图,指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运河呈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运河在清朝发挥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再为大运河文化研究提供两个主题。
【答案】(1)变化:裁弯取直;南北距离缩短;由曲折变直。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都城位置的变迁;政治中心变化;江南经济的发展。
(2)推动沿河城市的发展;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3)文化传承、漕运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文化、文化记忆、饮食文化、地名文化等。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图1的隋朝大运河从北至南,中间经过了洛阳,而图2的元朝运河直接从元大都(今北京)到达杭州,这可以体现出,相比较隋朝大运河来说,元朝运河通过裁弯取直而达到了使得南北距离缩短。原因: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对南方的经济依赖性更强,与此同时,相比较于隋朝,元朝的首都在大都,无需绕线洛阳,政治重心变化。
(2)作用: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由“共有二百三十余家有招牌的店铺,可以分为大小不等的五十个行业”可知,运河两边的商业发展较为繁荣,所以运河推动了沿河城市的发展。由“苏州市场的货物虽然来自川、广等南北九省以至于国外,运货的船只却不能不假道于运河”可知,运河对于南北经济交流和海外商业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主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运河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和文化交往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材料三中涉及的主题主要为文化和历史遗存等,学生可以向文化的西细分方向深入即可,比如:运河与饮食文化、文化遗产保护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运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27.(2025七下·中山期末)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治理智慧既维系了王朝延续,也为现代制度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三省六部制②通判③行省制度④转运使
材料二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从材料一中找出下列各朝代的政治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唐朝 宋朝 元朝
制度或措施      
(2)写出材料二中所指“盛世局面”的名称。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 根据材料指出该政策实行的目的。
【答案】(1)①;②④;③
(2)名称:贞观之治。
原因:善于纳谏,重用贤才;重视生产,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政策:崇文抑武
目的:杜绝武将专权;防止地方权力过大;防止地方割据,稳固政权统治;安定社会;扭转社会风气。
【知识点】“贞观之治”;重文轻武的政策;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1)唐朝: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具体执行部门。所以对应唐朝应该填写①。宋朝: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置通判作为监督。同时,为了削弱地方的财权,设置了转运使,由中央任命。故对应宋朝下应该填写②、④。元朝: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了管理地方,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对中央负责,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对应元朝下应该填写③。
(2)名称: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轻徭薄赋、重视生产、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被称为“贞观之治”。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时期,唐朝都出现了盛世,由“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可知,出现盛世局面是需要在不同的领域推动国家发展。如,在政治上,需要善于纳谏,重用贤才;在经济上,需要重视生产,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政策: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可知,宋太祖实行的政策是,崇文抑武。目的: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可知,崇文抑武的目的是杜绝武将专权;由于宋太祖任用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所以崇文抑武也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防止地方割据,进一步稳固了政权;由“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可知,崇文抑武可以避免大规模的战争,所以实行该政策也有安定社会、扭转社会风气的目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 / 1广东省中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七下·中山期末)隋朝时,地方官每年年终需要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中央也经常派遣使者巡察地方政绩。这些措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吏治腐败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简化了行政机构
2.(2025七下·中山期末)隋朝时关中连年大旱,开皇五年,隋文帝“发广通(仓)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此举旨在(  )
A.发展交通运输 B.缓和社会矛盾
C.促进商业发展 D.推行轻徭薄赋
3.(2025七下·中山期末)《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时,关中地区粮食丰收,“商旅野次(野外停留),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与该场景出现有关的帝王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4.(2025七下·中山期末)隋朝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入仕”,唐朝时,酒家之子陈会中第后,官至州刺史,盐商之子毕諴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一变化折射出科举制(  )
A.加强朝廷选官权力 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5.(2025七下·中山期末)史书记载,唐初宫中妇女骑马多穿戴“羃離”将全身遮蔽,以免被过路人窥探。开元年间,则出现了“靓妆露面,无复遮蔽”的胡帽。这一变化可用来佐证唐中期(  )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
C.等级制度森严 D.社会生产繁荣
6.(2025七下·中山期末)下图为陕西省唐墓出土的壁画《客使图》,最适合该图内容的主题是(  )
A.南方开发 B.中外交往 C.科技文化 D.边疆治理
7.(2025七下·中山期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欲以铁钱替代铜钱,有大臣进言,新钱铸造后,若本国使用新钱而邻国不用,会导致“商贾不行,百货不通”。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
A.区域经济联系密切 B.海外贸易十分兴盛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社会极度动荡不安
8.(2025七下·中山期末)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接受了印度医学家耆婆“天下物类,皆是灵药”的理论。他大量吸收了民间或外来的药物,使《千金方》所收集的药物比唐代官修的《新修本草》多了680种。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主导的药典修订 B.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C.药材产量的大幅增加 D.中医理论的创新突破
9.(2025七下·中山期末)北宋时期,成都是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书籍的集散地,与吐蕃、大理从事茶马贸易。这一现象最能佐证当时成都(  )
A.农村商业市镇发达 B.西南经济中心的地位
C.重点发展海外贸易 D.全国制瓷业中心地位
10.(2025七下·中山期末)宋代科举考试中,多次落第且年满五十岁者,可特许参加殿试,通过后获“特奏名”出身和官衔。据统计,宋代特奏名出身者约5万人,占全体录取数的45%。这一做法(  )
A.巩固了统治基础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束缚了士人思想 D.提高了官员素养
11.(2025七下·中山期末)宋代在北方、西北边境设军事管辖区22处(占全国半数以上),其名称多为如破虏、威虏、静戎等。与这一布局和命名方式有关的是(  )
A.匈奴南扰 B.藩镇割据 C.边防压力 D.榷场贸易
12.(2025七下·中山期末)公元1028年,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派人在边境赈济,赐辽使八字“南北两朝,永通和好”,辽朝以此为科举考试试题。由此可知,当时宋辽(  )
A.存在政治依附关系 B.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C.军事对抗完全消失 D.民族关系出现缓和
13.(2025七下·中山期末)下图为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展现了从贮茶、选茶、碾茶、煮茶到饮茶的整个流程。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技术先进 B.民族交融加强
C.边疆得到开发 D.国家政权统一
14.(2025七下·中山期末)宋代以前酿酒原料主要以黍、粟、秫为主,宋代以后稻米成为最重要的酿酒原料。这一转变反映了宋代(  )
A.小麦种植技术的突破 B.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C.酿酒业依赖进口原料 D.商品种类日益增加
15.(2025七下·中山期末)这一时期, “中国”的疆域突破九州演变为十一行省;“中国”的文化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指(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6.(2025七下·中山期末)《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这真是十分奇异的一种制度,因而在行动上也很有效率, 早晨在大都采的果子,到了第二天晚上就可送到上都大汗的面前了,虽然两地的距离通常要走上十天。”令马可·波罗惊异的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中枢制度 B.四等人制 C.行省制度 D.驿传制度
17.(2025七下·中山期末)宋代都市生活流行蹴鞠、棋类、投壶等体育活动,民间亦兴起舞旋、相扑、踢球等运动。这反映了当时(  )
A.市民阶层的需求 B.军事对抗激烈
C.民间的享乐奢靡 D.科举制度完善
18.(2025七下·中山期末)下表是隋至清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占有情况统计表,由表可知清朝时(  )
朝代 耕地面积 (百万石) 人均粮食占有量(斤/年)
隋唐 642 988
明朝 1070 1092
清朝 1400 780
A.人地矛盾凸显 B.君主专制强化
C.财政收入减少 D.土地兼并加剧
19.(2025七下·中山期末)明清时期,位于东南地区的盛泽、南浔、双林、震泽等镇出现了“农家织绸,卖于绸庄,农田收获,反漠视之”的现象。这反映了当地(  )
A.商品经济繁荣 B.耕地面积减少
C.自然经济解体 D.水陆交通发达
20.(2025七下·中山期末)某作物在明清时期从美洲传入中国,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大量种植。该作物可能是(  )
A.茶叶 B.玉米 C.胡桃 D.稻谷
21.(2025七下·中山期末)下图为明代卫所(明代在各要塞地方设置的常备军军事组织)分布区域示意图(局部)。图中用来防范倭寇威胁的卫所分布区域是(  )
A.东南沿海 B.西南边疆 C.西北边疆 D.东北边疆
22.(2025七下·中山期末)自明末清初开始,原产于广西西江流域的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外销至海外。下图中的这条茶船古道反映了明清时期
大量 六堡
445
28XD 簿江福州 22
西江( 珠江 太平洋 广州 自愿
欧洲 银付 西非 印度 Gran on 联网 单位 南海 印度洋 印度范围会
茶船古道线路示意图(  )
A.参与全球市场 B.实行重农抑商
C.依赖对外贸易 D.区域经济繁荣
23.(2025七下·中山期末)《农政全书》的序言为“农业为衣食之源,富国之本”;《天工开物》的序言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这两者都(  )
A.突破了传统科技 B.推动手工业技术革新
C.体现了重农思想 D.批判社会的贫富分化
24.(2025七下·中山期末)清朝十分重视地理志的纂修,不仅制定了编修制度,更是前后三次修订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历时156年。此举旨在(  )
A.维护政治“大一统” B.促进民族地区开发
C.推行清代“文字狱” D.系统整合地理信息
25.(2025七下·中山期末)清朝康雍乾时期,清廷在台湾各处设立书院24所,从内地延请教师到书院任教,推行儒学,实施教化。这些措施旨在(  )
A.创立八股取士 B.增强文化认同
C.巩固经济体系 D.奠定疆域版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
26.(2025七下·中山期末)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对国家和社会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清朝据苏州的城池街肆以及运河上往来的船舶绘制成的《盛世滋生图》上共有二百三十余家有招牌的店铺,可以分为大小不等的五十个行业。……苏州市场的货物虽然来自川、广等南北九省以至于国外,运货的船只却不能不假道于运河。
——摘编自史念海《中国的运河》
材料三 下表是关于大运河文化不同省份的主要研究主题
省份 主要主题
江苏 外宣翻译 文化产业 历史文化
浙江 历史文化 遇见大运河 公共空间
河南 乡村旅游 文化交融 历史文化遗存
——摘编自赵云珠《大运河文化研究综述》
(1)对比材料一中的两幅运河示意图,指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运河呈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运河在清朝发挥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再为大运河文化研究提供两个主题。
27.(2025七下·中山期末)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治理智慧既维系了王朝延续,也为现代制度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三省六部制②通判③行省制度④转运使
材料二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从材料一中找出下列各朝代的政治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唐朝 宋朝 元朝
制度或措施      
(2)写出材料二中所指“盛世局面”的名称。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 根据材料指出该政策实行的目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地方官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中央又派使者巡察地方政绩,这使得中央能够及时了解地方的情况,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
“消除了吏治腐败”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官员起到监督作用,但不能完全杜绝吏治腐败现象的发生,排除B;
题干中所描述的这些措施主要侧重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减轻百姓负担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
题干内容并未涉及行政机构的简化,这些措施主要是关于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管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隋朝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中地区连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隋文帝开仓放粮赈济关中,能够缓解百姓的生存压力,从而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B正确;
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用仓库粮食救灾,未提及与发展交通运输相关内容,排除A;
材料中的举措重点在于救灾,并非直接针对促进商业发展,与商业发展的关联性不大,排除C;
“发广通(仓)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主要体现的是救灾行为,而非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救济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3.【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题干中描述的关中地区粮食丰收、社会安定等景象正是“贞观之治”的体现,所以与该场景出现有关的帝王是唐太宗,D正确;
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创了开皇之治,但“贞观”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与隋文帝无关,排除A;
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时滥用民力,导致民怨沸腾,最终隋朝灭亡,和“贞观”年号以及题干描述的场景没有关联,排除B;
唐高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主要功绩是建立唐朝等,“贞观”时期与他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贞观之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4.【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入仕,而唐朝时酒家之子陈会、盐商之子毕诚等工商业者子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这体现了原本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工商业者子弟能够凭借科举制度进入统治阶层,反映了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工商业者子弟通过科举入仕的情况,并未突出朝廷选官权力的加强。朝廷选官权力加强一般体现在选拔人才的范围界定、选拔流程的主导等方面,与材料所表达的核心内容不符,排除A;
虽然科举制确实有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的作用,但材料重点不是在阐述通过科举选拔出的人文化素养如何,而是工商业者子弟身份的变化,即从工商业者阶层进入到官员阶层,排除B;
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政府行政效率的相关表述,无法从材料得出科举制对政府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5.【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唐初妇女骑马全身遮蔽到开元年间靓妆露面、无复遮蔽,这明显体现出唐朝中期妇女在服饰装扮以及出行状态等方面更加自由、开放,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A正确;
材料中仅仅围绕唐朝妇女服饰装扮的变化展开,并没有任何关于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描述,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
题干内容重点强调的是妇女装扮风格的变化,没有涉及到等级制度方面的信息,故该选项不正确,排除C;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社会风气方面的内容,而非社会生产的繁荣情况,因此该选项也不正确,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社会风气,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到有“拂菻(罗马)使者”“高丽使者”以及“鸿胪寺官员”。鸿胪寺是唐朝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的官署,罗马位于欧洲,高丽位于东亚,体现了唐朝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反映了中外交往的主题,B正确;
图片中主要展示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使者与唐朝官员,并没有涉及到南方地区开发的相关元素,如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人口迁移开发南方的场景等,排除A;
图中并没有直接呈现出科技文化的具体成果,如科技成果的展示、文化著作等,排除C;
边疆治理一般侧重于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军事防御、民族融合等方面,图中重点强调的是外国使者来唐,并非是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的中外交往,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从大臣所说“若本国使用新钱而邻国不用,会导致‘商贾不行,百货不通’”可以看出,当时各国之间的商业往来较为频繁,一个国家的货币使用情况会影响到与其他国家的商业贸易,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联系密切,A正确;
题干中仅仅围绕吴越国与邻国之间的货币使用情况以及对本国商业的影响,并没有提及海外贸易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海外贸易十分兴盛的结论,排除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题干所涉及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时间不符,且题干内容也没有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信息,排除C;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货币使用与商业贸易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体现出社会极度动荡不安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联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8.【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孙思邈能够接受印度医学家的理论,并大量吸收民间或外来药物,这体现了唐朝时期在文化领域开放包容的态度,允许不同来源的知识和药物融入本土医学,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孙思邈个人对民间及外来药物的吸收,未提及政府主导药典修订,所以该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
材料重点在于药物的来源广泛,而非药材产量增加,没有相关信息表明药材产量大幅提高,排除C;
材料主要说的是药物的收集情况,而非中医理论本身的创新突破,没有体现中医理论在概念、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医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成都成为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多种重要商品的集散地,并且能与吐蕃、大理等西南地区的势力进行茶马贸易,这充分显示出成都在当时西南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西南经济中心,B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成都作为多种商品集散地以及与周边民族地区进行贸易的情况,并未提及农村商业市镇的相关内容,所以不能佐证农村商业市镇发达,排除A;
吐蕃、大理并非海外国家,与它们进行的茶马贸易属于国内民族间的贸易往来,并非海外贸易,不能说明成都重点发展海外贸易,排除C;
虽然提到成都有多种商品集散,但仅从这一点不能得出成都就是全国制瓷业中心地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宋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特奏名”政策使得更多长期参加科举却未中举的士人有机会获得出身和官衔,扩大了统治阶层的来源范围,这些人成为官僚队伍的一部分,有利于巩固统治基础,A正确;
该政策给予部分士人入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而非加剧社会矛盾,排除B;
“特奏名”政策主要是关于科举录取的特殊规定,与束缚士人思想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
“特奏名”是针对多次落第者且有一定的年龄条件限制,其选拔标准并非主要侧重于提高官员素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宋代面临着北方辽、西北西夏等政权的威胁,边防压力较大。在北方、西北边境设置众多军事管辖区,且名称如破虏(寓意打败敌人)、威虏(显示威慑敌人的力量)、静戎(期望边境安宁、平定外敌)等,都体现了应对边防压力的意图,C正确;
匈奴是秦汉时期的主要边疆威胁民族,到了宋代,匈奴作为一个势力已经基本不存在了,所以宋代北方、西北边境军事管辖区的布局和命名与匈奴南扰无关,排除A;
藩镇割据主要发生在唐朝中后期,是地方军事势力膨胀,不听从中央号令的局面,与宋代北方、西北边境军事管辖区的设置和命名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
榷场贸易是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在边境设立的贸易市场,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交流,与军事管辖区的布局和命名所反映的军事防御意图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边疆危机,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辽边境发生饥荒,宋朝派人去赈济,辽使以“南北两国,永通和好”为科举考试题目,这些都体现了宋辽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关系有所缓和,双方在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积极的互动,反映出民族关系出现缓和的态势,D正确;
宋辽是并立的政权,不存在政治依附关系。宋朝在经济等方面有一定实力,并没有在政治上依附于辽,辽也没有完全控制宋朝的政治,排除A;
当时北宋并没有实现全国的政治统一,除了辽之外,还有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且北宋统治区域内也并非完全统一,存在一些割据势力等问题,排除B;
宋辽之间虽然在澶渊之盟后有相对和平的时期,但军事对抗并没有完全消失,双方依然保持着军事戒备,在边境地区仍有军事力量的部署等情况,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辽关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3.【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饮茶习俗原本在中原地区较为盛行。辽墓壁画中出现展现中原饮茶流程的内容,说明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B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备茶的流程,重点并非农业技术,所以不能体现农业技术先进,排除A;
材料仅仅围绕辽墓壁画中的备茶流程展开,没有涉及到边疆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C;
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当时国家并非处于统一状态,且材料内容与国家政权统一并无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民族交融,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宋代以前北方是重要的粮食产区,黍、粟、秫等是主要农作物;宋代以后稻米成为最重要的酿酒原料,稻米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一变化反映了南方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即全国经济重心南移,B正确;
题干讨论的是酿酒原料从黍、粟、秫到稻米的转变,与小麦种植技术突破无关,排除A;
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酿酒业依赖进口原料,且稻米是中国本土常见的农作物,排除C;
题干仅围绕酿酒原料的变化,没有涉及商品种类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5.【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共设10个行省,加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等地,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突破了传统九州范围且行省数量较多;同时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区域内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互交融,符合题干描述,C正确;
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没有行省制度,不符合“十一行省”这一特征,排除A;
宋朝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路、州、县,也没有行省制度,且文化上以农耕文化为主,并未形成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的特点,排除B;
清朝虽然也是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但在地方行政区划上,行省制度在元朝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且题干强调的是从突破九州到十一行省以及文化融合的开创性变化,元朝在这方面的特征更为典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驿传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设置的一种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使用的交通通信组织,有较为完善的驿站设置和人员配备,能够快速地运送人员和物资。在大都到上都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依靠驿传制度能够在一天多的时间内将果子从大都送到上都,符合题干中描述的高效运输情况,D正确;
中枢制度主要是指国家中央的政务处理体制等相关制度,重点在于权力分配和政务运作流程等方面,与快速运送果子这种物资运输的功能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
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而建立的制度,将全国人口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其核心是民族等级划分,和物资的快速传递没有关系,排除B;
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侧重于地方行政管理、区域划分等方面,并非是用于实现物资快速长途运输的制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朝驿传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他们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需求。蹴鞠、棋类、投壶、舞蹈旋、相扑、踢球等体育活动的流行正是为了满足市民阶层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A正确;
材料中所列举的这些活动主要是休闲娱乐性质,并非与军事对抗相关,不能反映军事对抗激烈,排除B;
这些活动属于正常的休闲娱乐范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享乐奢靡,该项对活动的性质理解有误,排除C;
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与这些体育娱乐活动的流行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社会生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清朝时期耕地面积大幅增加,达到了1400百万石,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却从明朝的1092斤/年下降到780斤/年 。这说明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导致人均占有的粮食资源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凸显,A正确;
表格中主要呈现的是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信息,并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内容,无法从表格数据得出该结论,排除B;
表格仅给出了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没有关于财政收入的数据,不能据此推断财政收入减少,排除C;
虽然清朝存在土地兼并现象,但表格中没有直接体现土地兼并加剧的相关数据,无法从给定信息得出该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人地矛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9.【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农家织绸,卖于绸庄”表明农家生产的丝绸主要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用于出售以换取货币,这体现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A正确;
题干中并没有任何关于耕地面积变化的信息,所以无法得出耕地面积减少的结论,排除B;
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才开始逐渐解体的,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没有涉及到水陆交通方面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业,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0.【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玉米原产于美洲,在明清时期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因其适应性强,在山区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区域都有大量种植,B正确;
茶叶是中国原产的作物,并不是在明清时期从美洲传入中国的,排除A;
胡桃(核桃)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不是明清时期才从美洲传入的,排除C;
稻谷是中国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在河姆渡遗址等就已经发现了水稻的遗迹,不是从美洲传入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物种传播,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明代倭寇主要活动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时常侵扰沿海居民和商船,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防范倭寇的侵扰,明朝政府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置了众多卫所,这些卫所作为常备军事组织,承担着防御倭寇、保卫沿海安全的重任。从地图中可以看出,A区域位于东南沿海,符合防范倭寇威胁的卫所分布区域特征,A正确;
B区域为西南边疆,主要面临的是少数民族等问题,并非倭寇威胁,排除B;
C区域为西北边疆,主要是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等势力,排除C;
D区域为东北边疆,主要防范的是女真等势力,均与防范倭寇无关。 所以用来防范倭寇威胁的卫所分布区域是东南沿海,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抗倭,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2.【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外销至欧洲、西非、印度等地区,这些地区分布在全球不同位置,说明明清时期中国通过这种贸易路线参与了全球市场,A正确;
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六堡茶的外销路线,并没有任何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表述,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B;
“依赖”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仅从六堡茶外销这一条贸易路线不能说明整个明清时期经济对对外贸易存在依赖,排除C;
材料重点在于体现六堡茶的外销范围,而非区域经济的繁荣状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对外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3.【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农政全书》强调“农业为衣食之源,富国之本”,明确指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天工开物》中“贵五谷而贱金玉”意思是重视五谷等粮食作物,轻视金玉等奢侈品,同样突出了农业的重要地位,二者都体现了重农思想,C正确;
《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虽然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优秀著作,但并没有突破传统科技。传统科技多是对经验的总结,《农政全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技术和理论等;《天工开物》是对中国古代各项技术的系统总结,它们本质上依然属于传统科技的范畴,没有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排除A;
《农政全书》主要侧重于农业生产、水利、荒政等方面的内容,重点不在推动手工业技术革新;《天工开物》虽然也记载了不少手工业技术,但题干中两本书的序言均未体现推动手工业技术革新这一要点,排除B;
题干中两本书的序言内容均未涉及对社会贫富分化的批判,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科技,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4.【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清朝重视地理志的纂修并多次修订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通过详细记载全国的地理状况等信息,强化民众对国家整体版图、疆域等方面的认知,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A正确;
虽然地理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地区情况有所反映,但题干中重点强调的是多次修订全国地理总志这一行为的目的,并非主要围绕促进民族地区开发,排除B;
“文字狱”主要是针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与纂修地理志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C;
系统整合地理信息是纂修地理志的一个过程和成果体现,而不是其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政治统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清朝大一统政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5.【答案】B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清朝在台湾设立书院,从内地延请教师任教并推行儒学、实施教化,儒学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台湾民众接受与内地相似的文化教育,从而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台湾与内地的文化联系,巩固对台湾的统治,该项符合题意,B正确;
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要求和考试形式,在明朝时就已经确立,并非清朝在台湾设立书院等举措的目的,排除A;
题干中这些措施主要是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非针对巩固经济体系,排除C;
清朝在康熙时期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等已经基本奠定了疆域版图,设立书院等措施重点不是奠定疆域版图,而是在文化层面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和融合,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朝文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6.【答案】(1)变化:裁弯取直;南北距离缩短;由曲折变直。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都城位置的变迁;政治中心变化;江南经济的发展。
(2)推动沿河城市的发展;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3)文化传承、漕运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文化、文化记忆、饮食文化、地名文化等。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图1的隋朝大运河从北至南,中间经过了洛阳,而图2的元朝运河直接从元大都(今北京)到达杭州,这可以体现出,相比较隋朝大运河来说,元朝运河通过裁弯取直而达到了使得南北距离缩短。原因: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对南方的经济依赖性更强,与此同时,相比较于隋朝,元朝的首都在大都,无需绕线洛阳,政治重心变化。
(2)作用: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由“共有二百三十余家有招牌的店铺,可以分为大小不等的五十个行业”可知,运河两边的商业发展较为繁荣,所以运河推动了沿河城市的发展。由“苏州市场的货物虽然来自川、广等南北九省以至于国外,运货的船只却不能不假道于运河”可知,运河对于南北经济交流和海外商业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主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运河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和文化交往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材料三中涉及的主题主要为文化和历史遗存等,学生可以向文化的西细分方向深入即可,比如:运河与饮食文化、文化遗产保护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运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27.【答案】(1)①;②④;③
(2)名称:贞观之治。
原因:善于纳谏,重用贤才;重视生产,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政策:崇文抑武
目的:杜绝武将专权;防止地方权力过大;防止地方割据,稳固政权统治;安定社会;扭转社会风气。
【知识点】“贞观之治”;重文轻武的政策;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1)唐朝: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具体执行部门。所以对应唐朝应该填写①。宋朝: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置通判作为监督。同时,为了削弱地方的财权,设置了转运使,由中央任命。故对应宋朝下应该填写②、④。元朝: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了管理地方,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对中央负责,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对应元朝下应该填写③。
(2)名称: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轻徭薄赋、重视生产、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被称为“贞观之治”。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时期,唐朝都出现了盛世,由“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可知,出现盛世局面是需要在不同的领域推动国家发展。如,在政治上,需要善于纳谏,重用贤才;在经济上,需要重视生产,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政策: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可知,宋太祖实行的政策是,崇文抑武。目的: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可知,崇文抑武的目的是杜绝武将专权;由于宋太祖任用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所以崇文抑武也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防止地方割据,进一步稳固了政权;由“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可知,崇文抑武可以避免大规模的战争,所以实行该政策也有安定社会、扭转社会风气的目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