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课件+练习+单元强化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课件+练习+单元强化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1:59:44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南水北调的地理背景
  读我国耕地、水资源、人口地区分布对比图,回答下面三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  )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经过多年研究、论证、规划,我国实施的重大工程是(  )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黄河小浪底工程
3.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或条件有(  )
①北方地区供水极其紧张
②黄河水含沙量太大,不能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③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④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
⑤减少长江的洪涝灾害
⑥我国工农业重心将向北方转移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题组二 南水北调的线路分析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22年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八周年。自该工程实施以来,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国家“江河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等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图为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从资源的利用角度考虑,华北地区需要调入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与东线工程相比,中线工程的优势有(  )
①调水量较大    ②可自流输水
③工程量较小    ④调水水质较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该工程的实施,使华北地区(  )
A.生活用水急剧增加
B.地面沉降趋势减弱
C.争水矛盾加剧
D.土地盐碱化得到缓解
题组三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西北、华北的调水工程,东线调水线路主要为京杭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下面两题。
7.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有(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通航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用水紧张状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能给长江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性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华北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为减小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了湖北“引江济汉”补水工程。“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是提长江水向兴隆下游河道补水,修封闭的“高架”水渠,即绕长湖北缘并与长湖所有支流全部立交修建总干渠。而部分水利专家则建议由长江通过入湖渠提水至长湖,再通过现有河道提水至兴隆水库上游。
材料二 汉江流域示意图和“引江济汉”工程示意图。
(1)推测丹江口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自然条件。(3分)
(2)分析丹江口水库调水后给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3分)
(3)对比专家建议方案,分析“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的优点或缺点。(4分)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调水工程及其影响
  2022年2月22日,“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全面贯通。自此,一江清水将突破万重山峦到达渭河平原,润泽古都、惠及三秦。该工程秦岭段采用隧洞引水,以避开生态敏感区。下图为该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秦岭段采用隧洞引水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
A.防止水分蒸发    B.保护生态环境
C.实现自流供水    D.增加供水量
2.该调水工程对渭河平原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缓解用水紧张状况    B.缓解水土流失情况
C.促使地下水位下降    D.极大提升渭河航运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秘鲁南部阿雷基帕地区严重缺水,为开发马赫斯和西瓜斯两片平原荒漠,发展灌溉农业,当地开工建设了酝酿多年的马赫斯调水工程,该工程成功将大西洋水系的河水引入太平洋水系。秘鲁的马赫斯调水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建成的海拔最高的调水工程,该工程大都建在海拔3 500~4 200米的安第斯山区,仅隧道就有100千米。下图为秘鲁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1)简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4分)
(2)简析实施马赫斯调水工程的主要原因。(3分)
(3)简析影响马赫斯调水工程建设的主要自然因素。(3分)
(4)试分析调水工程对马赫斯—西瓜斯荒漠生态环境的影响。(4分)
题组二 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2018年,全球首条1 000 千伏特高压穿越长江电力综合管廊隧道贯通,隧道长度超过5 000米。工程最初设计“跨江”和“穿江”两种方案,最终建设团队选择了“穿江”隧道方案,管廊两次穿越长江大堤。下图为“跨江”和“穿江”方案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与“跨江”方案相比,“穿江”方案的主要优点是(  )
A.工程技术难度较小   
B.输电线路长度更短
C.对长江航运影响小
D.工程建设成本更低
5.该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完成后,将会(  )
A.缓解淮南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
B.减少淮南地区的化石能源使用
C.增加区域之间的能源运输损耗
D.改善上海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川气东送工程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工程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管道总长2 170千米,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
川气东送线路示意图
(1)指出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原因。(6分)
(2)简述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6分)
(3)与乙地区相比,甲地区发展工业的地理优势有哪些 (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2.B C 读图可知,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耕地的分布特点是北多南少。为了缓解北方缺水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
3.C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因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北方地区供水极其紧张,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①③④正确,故选C。
4.A 华北地区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再加上春季农业用水量大,此时水资源短缺最严重,需要调入水量最大,故选A。
5.C 东线工程调水源于长江,中线工程调水源于汉江,中线工程水源地调水量较小,水质好,调水由鄂西北山地流向平原地区,可基本实现自流输水;东线工程利用了京杭运河原有河道,工程量较小。故选C。
6.B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可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使华北地区地面沉降趋势减弱,B正确;可以缓解生产生活用水紧张的情况,从而缓解争水矛盾,但不会导致生活用水急剧增加,A、C错误;南水北调会导致受水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可能加重华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状况,D错误。
7.D 南水北调工程使华北平原地区的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抬升,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到地表,会加剧土壤的盐碱化问题,排除①;丙至戊段经过山东丘陵,在丁以南不能自流引水,排除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大运河将长江水输送到华北地区,可以增加丙地大运河的水量,从而改善该地大运河通航条件,并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状况,②④正确。故选D。
8.A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长江水调往华北,可能会使长江的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B错误;由于长江的入海水量减少,长江口附近水位降低,会提高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性,C错误;海洋潮汐现象的出现与河流水量无关,D错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是为了缓解华北的用水紧张状况,长江作为调水源头,其水质的优劣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A正确。
9.答案 (1)水库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流域内降水多,水系发达,水量丰富;集水范围广,水库容量大;水库地势较高,向华北输水可自流。(任答三点即可)
(2)下游水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鱼类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江滩湿地大面积萎缩,大面积沙滩裸露,生态环境恶化。
(3)优点:避免泥沙淤积、水污染扩散对长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缺点:造价高,占用大量耕地,会影响长湖及其支流的航运安全。
解析 (1)水源地的选址主要考虑水量、水质及能否自流等因素。
(2)丹江口水库调水后,汉江下游水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鱼类资源减少。汉江中下游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江滩湿地大面积萎缩,大面积沙滩裸露,生态环境恶化。
(3)“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是提长江水向兴隆下游河道补水,修封闭的“高架”水渠,即绕长湖北缘并与长湖所有支流全部立交修建总干渠。其优点是避免泥沙淤积、水污染扩散对长湖生态环境的破坏。其缺点是造价高,占用大量耕地,绕湖修建,会影响长湖及其支流的航运安全。
能力提升练
1.B 秦岭野生动植物繁多,采用隧洞引水可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从而保护生态环境,故B正确;由材料“该工程秦岭段采用隧洞引水,以避开生态敏感区”可知,秦岭段采用隧洞引水方式的主要原因不是防止水分蒸发、实现自流供水,故A、C错误;采用隧洞引水不能增加供水量,故D错误。
2.A 该调水工程可以增加渭河流域的水量,缓解用水紧张状况,故A正确;该调水工程不能缓解调入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故B错误;调入区水量增加,地下水位可能上升,故C错误;渭河径流量较小,含沙量大,不宜发展航运,故D错误。
3.答案 (1)特点:东部降水多,为2 000毫米以上;西部降水少,小于200毫米。成因:东部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水少。
(2)东部地区降水多,地表水资源丰富;西部地区降水少,地表水资源缺乏;沿海地区人口较多,工农业耗水多,需水量大。
(3)海拔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多变;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较多。
(4)有利影响:增加地表径流量,改善小气候;扩大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人工植被面积;等。(任答两点即可)
  不利影响:该地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地盐碱化;破坏天然植被;扩大耕地面积,加剧土地荒漠化;等。(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图示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从年降水量的数值大小、空间变化方面来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成因可从大气运动、洋流、地形等方面分析。
(2)调水原因从调入区和调出区水资源供求关系方面来分析。
(3)调水工程的建设受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多个自然因素的影响,据此展开分析即可。
(4)对调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尤其两个方面都要分析。方法技巧 
 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设计的分析思路
  (1)资源供应:要保证调出地和沿线地区有充足、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
  (2)资源需求:线路尽可能最大范围覆盖资源需求地,以扩大资源的市场范围。
  (3)工程建设:为降低建设难度,线路尽量避开地质复杂地区;为节约成本,尽量借助有利的地形、地势条件和原有的设施,缩短修建线路的长度。
  (4)环境影响: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地表植被的保护,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C 结合材料可知,“跨江”和“穿江”的技术难度和建设成本都不低,故难度小和成本低均不是“穿江”方案的主要优点,排除A、D;读图可知,“跨江”方案采用高塔架线,基本为直线越过长江,与“穿江”方案相比,“跨江”方案输电线路长度更短,B错误;读图可知,“穿江”方案将隧道建在长江河床深处,深度较大,对该地区长江航运的影响小,这是“穿江”方案的主要优点,C正确。
5.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能源资源短缺,但淮南能源资源丰富,该工程应为淮南向上海等地提供能源,故缓解的应是上海等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不能减少淮南地区化石能源的使用,A、B错误;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完成后,会使得能源运输效率更高,区域之间能源运输损耗减小,C错误;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完成后,可以优化上海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当地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改善上海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D正确。
6.答案 (1)主要因素:城市分布(消费市场)。
  原因:乙地区能源相对贫乏,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甲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对能源的需求量小,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缓解乙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减轻乙地区的环境污染。
(3)甲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经济发展潜力大;政策支持;等。(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 (1)从川气东送线路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该线路经过很多城市,所以影响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城市分布(消费市场)。能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主要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考虑,甲地区“供给”大于“需求”,而乙地区“需求”大于“供给”。
(2)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主要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分析。
(3)发展工业的地理优势主要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考虑,如资源、劳动力、政策等。专题强化练7 资源跨区域调配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我国输电工程建设中的自主创新技术,具有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长、线路损耗低的特点。巴西电力输送的大动脉——美丽山输电工程是我国首个在海外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输电线路总长度超过2 000千米,跨越巴西5个州81个城市。下图示意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输送的电力最可能来自(  )
A.水力发电    B.风力发电
C.地热发电    D.太阳能发电
2.巴西建设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输电技术先进
B.巴西电力资源禀赋好
C.中国建设成本低廉
D.巴西能源供需不平衡
3.巴西美丽山输电工程的建设,能够(  )
A.大幅度降低居民用电价格
B.改善沿线地区的大气质量
C.改善亚马孙雨林生态环境
D.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新疆的煤炭资源丰富且集中,呈现“北富南贫”格局。下图为新疆煤炭外运市场示意图(箭头代表煤炭运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但仍需要从新疆调运优质煤的直接原因是(  )
A.云、贵、川、渝等省级行政区没有优质煤炭
B.水能发电量不能满足需求
C.经济发展对高热值煤的需求增大
D.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5.新疆优质煤源相对不足,下列为保持西南地区煤炭稳定供给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发展集装箱运煤,减少运输损耗
B.实施疆内“北煤南运”,推行置换输出政策
C.国家出台政策,促进两地合作
D.积极发展燃气电力,节省优质煤
  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下图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走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
A.穿越大兴安岭,加大施工难度
B.全线气候寒冷,对线路运营影响大
C.沿线经过多个气田,保证气源供给
D.沿线地区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大
7.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  )
①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②加快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
③带动中俄两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④将两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2023年12月16日,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安徽段正式开启试调水。引江济淮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穿越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区域。该工程由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组成,全长700多千米,累计海拔高差达37.3米。为了解决高海拔差、超远距离输水这一难题,工程采取了11级泵站的方式,逐级加压、接力提升。下图为引江济淮工程示意图。下表示意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水土资源的部分数据。
比较项目 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
流域面积占安徽 省的比重(%) 48.0 47.3
水资源量占安徽 省的比重(%) 26.0 63.4
耕地面积占安徽 省的比重(%) 68.0 30.0
(1)指出安徽省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特点。(3分)
(2)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4分)
(3)简述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省北部地区发展的作用。(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A 巴西北部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故美丽山输电工程的电力最可能来自水力发电,A正确。巴西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风力较小,风能资源不丰富;降水多,晴天少,太阳能资源不丰富,B、D错误。巴西北部处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地热资源不丰富,C错误。
2.D 中国资金充足、输电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建设成本低,这有利于我国开展该工程,但不是建设该工程的根本原因,A、C错误。巴西电力资源禀赋好,不是近期才拥有的区位条件,B错误。巴西能源供需不平衡,随着南部及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市场需求促使巴西建设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D正确。
3.B 水力发电成本低,巴西美丽山输电工程的建设,有利于降低居民用电价格,但由于输电线路长,建设成本不低,故用电价格不会大幅度降低,A错误。水电为清洁能源,巴西美丽山输电工程的建设可以使沿线地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能够改善沿线地区的大气质量,B正确。美丽山输电工程的建设会占用雨林中的土地,会破坏植被,从而破坏亚马孙雨林生态环境,C错误。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可以提供丰富电能,利于发展动力指向型产业,也有利于自动化产业链的建设,可能会减少廉价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故不会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D错误。
4.C 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比较丰富,但仍需要从新疆调运优质煤,注意关键词为“优质煤”。西南地区有优质煤,只是优质煤数量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西南地区水能发电量大,能满足需求;煤炭可分为动力煤和原料煤,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该地区冶金、化工等产业发展需要的大量高热值煤,仍需从外地输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是直接原因。
5.B 由材料可知,新疆的煤炭资源“北富南贫”,再结合图可得出,北疆普通煤丰富,南疆优质煤较为丰富。若要保证优质煤稳定地供给西南,需要减少新疆本地优质煤的使用,即减少南疆优质煤的使用,实施疆内“北煤南运”,将南疆优质煤替换输出可以保持西南地区煤炭的稳定供给。发展集装箱运煤可减少运输损耗,但不能改变资源相对不足状况;国家出台政策,促进两地合作,不能增加煤源储量;将燃煤发电改为燃气发电,减少的多为普通煤的使用,而非优质煤。
6.C 读图可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穿越了小兴安岭,A错误。线路南段经过北京、上海,分别地处暖温带、亚热带地区,且经济较发达,B、D错误。沿线经过多个气田,可以保证气源供给,C正确。
7.A 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增加了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①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可以加快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②对。天然气的运输,可以带动中俄两国的基础设施建设,③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基础是俄罗斯天然气丰富,而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市场广阔。因此,应该是将俄罗斯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④错。综上所述,A选项正确。
8.答案 (1)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2)沿线大部分地区水体无法自流,需建泵站等设施,且输水线路长,工程量大;占用土地量大,经过地区人口稠密,需搬迁居民多。
(3)满足安徽省北部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提供更便利的水运条件,降低货物运输的成本;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淮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解析 (1)分析表格信息可知:
(2)第一步,结合材料信息分析:
材料信息 结论
全长700多千米,累计海拔高差达37.3米 输水线路长,工程量大
为了解决高海拔差、超远距离输水这一难题,工程采取了11级泵站的方式 沿线大部分地区水体无法自流,需建泵站等设施
  第二步,调用知识:黄淮平原人口稠密→需搬迁居民多;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线路长,占用土地量大。
(3)可从社会、经济、生态等角度展开分析。结合材料可知,引江济淮工程可满足安徽省北部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增加淮河水量,提供更便利的水运条件,降低货物运输的成本;满足区域水资源需求,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量增加,水体净化速度加快,有利于改善淮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共16张PPT)
知识 清单破
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2.地域分布、地区间供需不平衡
(1)长江流域水多地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丰水区。
(2)北方地区人口多、耕地多,水资源总量少,且季节分配极度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知识点 1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1.东线工程:2002年12月动工,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
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供水。2013年11月,东
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
2.中线工程:2003年12月动工,由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自流供水至华北平原
大部分地区。2014年12月正式通水,每年可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缓解了北方严重缺水的
局面。
3.西线工程:尚未开工建设,规划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引
水入黄河上游,供水给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
知识点 2 南水北调工程
1.积极影响
(1)社会效益:南水北调工程能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为人们提供洁净的饮用水源,
并保障工农业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可以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
条件。此外,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破除了调入区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
①增加了调入区的水资源总量,有效保障了地区生态用水的需求,有利于美化环境和改善城
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知识点 3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②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
良性方向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1)调水后地势低洼处易发生土壤盐碱化。
(2)径流量减少

情境探究
  人们常说,远水难解近渴。但有一项工程,让远在南方的水滋润了北方大地,这就是我国
的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建起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读我国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疑难 情境破
疑难 1 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三条线路各有哪些优缺点

问题1 为什么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突出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衡,华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小,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华北
地区由于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薄弱,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提示
问题2 比较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差异。
提示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路线 基本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水源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
输水方式 黄河以南逐级提水北送,黄河以北可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问题3 怎样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即分析自然资源分布与需求的差异,需要明确该资源的
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还应明确该资源紧缺区资源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
少、为何需求量大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提示

讲解分析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即需大于供,其主要受自然和人为两方
面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影响“供”,后者主要影响“需”,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优点 有京杭大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提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围小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引水入黄河上游,只能为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总评 最具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大 最具生态意义
3.我国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评价
知识拓展 世界其他调水工程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缓解了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干旱区的缺水状况。
(2)澳大利亚雪山工程——东水西调工程:缓解了大分水岭西侧的缺水状况。
(3)秘鲁的东水西调工程:缓解了首都利马及一些地区的缺水状况。
(4)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缓解了印度河平原的缺水状况。
(5)伏尔加—莫斯科调水工程、纳伦河—锡尔河调水工程、库班河—卡劳斯河调水工程等:
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情境探究
  微山湖与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合称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大水缸”。作
为重要调蓄水库和调水通道的南四湖,湖区水质必须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山东省
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环保厅提出了“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治污策略,并发布了一系
列严于国家的地方污染排放标准,以环环相扣的治污举措解决流域污染问题。
疑难 2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问题1 为什么南四湖水质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影响重大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必经之地。
提示
问题2 为什么说治污环保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多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污水排放,会导致水污
染,从而影响供水水质。
提示
讲解分析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可从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可见本节知识·
清单破知识点3。
方法点拨 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
此对其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
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对资源调入地区的意义 对资源调出地区的意义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状况 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加
大资源供应量,促进经济发展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资源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镇化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经济得到发展,用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投入增加,利于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