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课件+练习+单元强化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课件+练习+单元强化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1:59:44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完成下面两题。
1.该图反映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
A.煤炭产业    B.汽车生产研发业
C.宇航业    D.服装加工业
2.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主要原因是(  )
A.科技发达
B.劳动力成本低
C.原料丰富,资金充足
D.市场广阔,投资环境好
题组二 产业转移的原因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主的部分在华企业逐步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国家,由此开启了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序幕。对比发现,相较于我国,东南亚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诸多短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主的部分在华企业逐步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国家,主要缘由是我国(  )
A.政策支持力度下降     B.环境污染加剧
C.制造业竞争力减弱     D.生产成本提升
4.东南亚国家承接制造业转移的主要短板有(  )
①劳动力成本    ②政策制度
③技术水平    ④营商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半导体企业实力和产品影响力已上升至全球第二梯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经历了多轮重构,下表示意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重构阶段 阶段Ⅰ 阶段Ⅱ 阶段Ⅲ 阶段Ⅳ
时间 1970— 1979年 1980— 2009年 2010— 2017年 2018年 至今
重构内容 美国以DRAM存储器技术转移为切入点,扶持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 美国高端芯片制造环节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 全球半导体制造、封测等环节及相关生产要素向中国大陆聚集 吸引外资回流美国建厂
5.下列半导体产业链重构阶段与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阶段Ⅰ—科技
B.阶段Ⅱ—原料
C.阶段Ⅲ—市场
D.阶段Ⅳ—劳动力
6.近年来,美国吸引半导体制造业回流的主要目的有(  )
①降低半导体产业生产成本
②保持本土产业技术优势
③促进本国劳动力就业
④扩大半导体消费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题组三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指深圳产业转移工业园(如下图),成立于2011年。该园原是汕尾市区域内一块工业发展的荒芜之地,距深圳120 km,随着深圳工业企业不断迁入,这里逐渐转变为一块繁忙兴旺的工业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对于广东省的积极作用是 (  )
A.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B.减少区域环境污染
C.减轻区域人口压力    D.提高区域产业层次
8.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立对汕尾市的积极影响是 (  )
A.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B.获得深圳市的资金、技术支持
C.减轻交通运输压力
D.提升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
  下图为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经营成本    B.淘汰落后产能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政府的优惠政策
10.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9分)
(1)说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将工厂搬迁到中西部地区的主要目的。(3分)
(2)简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区位条件。(3分)
(3)简述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3分)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产业转移的原因
  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明显的东、中、西部梯度差异格局,为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提供了可能。为了能引入大规模的资本和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广大中西部地区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图是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图中强竞争力型的省级行政区,其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强的主要原因是(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区位与交通条件好
C.优惠的国家政策     D.丰富的劳动力
2.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产业是(  )
A.仪器仪表制造业     B.石化工业
C.纺织服装制造业     D.钢铁工业
3.为了增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西部地区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生态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压缩传统工业规模,加强科技投入
C.开发矿产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D.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连片发展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美国最初的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新英格兰地区,后来逐渐向南转移,在南卡罗来纳州形成了“纺织工业走廊”。20世纪初,南卡罗来纳州的纺织企业开始不断外迁,少数留下来的是面向“小众市场”、创新型和技术含量高的纺织企业。2014年,一批中国纺织企业落户南卡罗来纳州,“纺织工业走廊”再次焕发生机。下图为美国本土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1)简析新英格兰地区纺织企业向南卡罗来纳州转移的主要原因。(6分)
(2)推测承接南卡罗来纳州纺织工业转移的地区所具备的主要条件。(3分)
(3)说出吸引中国纺织企业落户南卡罗来纳州可能的原因。(3分)
题组二 产业转移的影响
  中印两国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获得了巨大成就。中国通过承接国际制造产业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印度则是承接信息服务外包业赢得“世界办公室”的称号。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两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共同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资源丰富
C.劳动力廉价    D.市场广阔
6.承接国际制造产业对中国的直接影响体现在(  )
①自然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②促进产业链条向上下两端转移
③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治理
④构建协调发展的完整产业结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承接信息服务外包业可能给印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  )
A.产业结构畸形    B.资源消耗过度
C.人口数量激增    D.环境污染加剧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半导体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规模以来,总共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美国本土向日本转移,成就了一批知名电器品牌;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00年,由美国、日本向韩国以及我国台湾转移,造就了众多大型电子厂商。
材料二 半导体产业每一次转移的过程都带动了当地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在承接该产业第三次转移,我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获取了部分国外半导体封装、制造等业务。下图为半导体产业链示意图。
(1)简析美国半导体产业进行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原因。(3分)
(2)第二次转移时美国开始主动将生产线向外转移,采用委外加工的模式。判断此阶段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生产特点。(3分)
(3)半导体产业第三次转移为规模化转移。简述我国承接半导体产业第三次转移的优势条件。(3分)
(4)简述半导体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影响。(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图示反映了该产业逐渐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最有可能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故选D。
2.B 结合上题分析,服装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劳动力成本均较低,因此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土地生产成本提升,我国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而同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凭借劳动力廉价、土地成本低等优势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了一定的竞争力,吸引部分在华企业逐步将产能向这些地区转移,D正确;我国政策支持力度并没有下降,A错误;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深入,环境污染有所减轻,B错误;相对于东南亚,我国制造业基础更雄厚,竞争力更强,C错误。
4.D 相较于我国,当前东南亚国家在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和政策制度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在工业技术水平、产业基础、市场规模及营商环境等方面不如我国,且在短期内无法有效提升这些短板,D正确。
5.C 在阶段Ⅰ,相较于美国,日本科技欠发达,A错误;芯片生产不是原料指向型产业,阶段Ⅱ时期韩国、中国台湾劳动力价格低,加之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因此美国才在此阶段将高端芯片制造环节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B错误;2010—2017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芯片等半导体产品的需求量明显增加,有广阔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吸引半导体制造等产业流入,C正确;在阶段Ⅳ,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劳动力成本高,D错误。
6.B 美国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高,半导体制造业回流不一定能降低生产成本,①错误;为了保持本土产业技术优势,美国选择吸引半导体制造业回流,②正确;随着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外迁,美国就业岗位明显减少,失业人口增加,为了促进本国劳动力就业,美国选择吸引半导体制造业回流,③正确;半导体制造业回流无法扩大半导体消费市场,④错误。故选B。
知识拓展 制造业回流是美国最先提出来的,也是正在实施的国家。在以前,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的最大障碍是生产成本(劳动力、地价、内部交易成本等)的提高。但随着工业自动化、工业4.0,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工业生产对普通劳动力的依赖大大下降,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显著下降,这为制造业回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发达国家为了增强本国制造业的实力、增加就业机会,为制造业回流提供优惠的政策,另外发达国家广阔的市场,也是吸引制造业回流的重要原因。
7.A 汕尾市经济发展落后于深圳市,因此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立,有利于深圳市产业转移到汕尾市,可促进汕尾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A正确;环境污染、人口压力不会因为省内合作区的建立而明显减轻,B、C错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立主要提升了汕尾市的产业层次,而非整个广东省的产业层次,D错误。
8.B 深圳市经济、科技发达,可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提供资金、技术,并向汕尾市迁入工业企业,带动汕尾市产业发展,但不能改善汕尾市居住环境,更不能促进汕尾市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等级,B正确,A、D错误;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大量工业企业迁入,因而不能减轻交通运输压力,C错误。
9.B 据图可知,淘汰落后产能不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B符合题意。
10.B 产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可以给中西部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不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
11.答案 (1)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
(2)毗邻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便捷;产业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扶持;地价较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任答三点即可)
(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土地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上升;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土地价格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将工厂搬迁到中西部地区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利润。同时,工厂搬迁到中西部地区有利于占领该地区的市场,从而扩大销售市场,获取更多利润。
(2)由图可知,皖江城市带毗邻长三角地区,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靠近长江,有多条铁路线经过,水陆交通便捷;城市众多,产业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丰富,矿产资源丰富;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国家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价较低廉;属于人口稠密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等。
(3)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主要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方法技巧 
分析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思路
  首先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第一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第二是占领当地市场,第三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能力提升练
1.B 读图可知,属于强竞争力型的省级行政区是河南省和湖北省,与中西部地区其他省级行政区相比,河南省和湖北省的矿产资源、劳动力和国家优惠政策都不具有明显优势,但是河南省和湖北省处于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位置,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故其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强的主要原因是区位与交通条件好,B正确。
2.C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科技较落后,所以中西部地区主要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利用劳动力较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部门(如家电组装),故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选项中只有纺织服装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C正确。
3.D 西部地区科技力量薄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符合实际,A错误;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其传统工业规模不大,无须压缩,B错误;中西部地区资源都较为丰富,“开发矿产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是西部地区缩小与中部地区经济差距、增强其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可行方法,C错误;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连片发展来增强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D正确。
4.答案 (1)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新英格兰地区的地租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甚至亏损;新英格兰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南卡罗来纳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较低,可节约成本;南卡罗来纳州位于棉花带,可为纺织企业提供所需原材料,促进其发展;等。(任答三点即可)
(2)地租水平较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靠近原材料产地;交通便利;有优惠的政策;环保要求较低;等。(任答三点即可)
(3)先进的纺织技术;雄厚的产业基础;较丰富的原材料;市场广阔;可避开贸易壁垒。(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据图可知,南卡罗来纳州位于美国棉花带,可为纺织企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靠近原材料产地,降低运输成本;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新英格兰地区的地租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纺织企业成本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新英格兰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
(2)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地租水平和劳动力价格是影响纺织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另外纺织工业需要靠近原材料产地,便利的交通、优惠的政策、环保要求较低都会降低生产成本,成为纺织工业承接地所具备的主要条件。
(3)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能源成本低,美国棉花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中国纺织企业落户南卡罗来纳州,棉花可随买随用,大大降低了仓储成本。美国南部是美国纺织产业中心,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人的薪资水平普遍较低,但劳动力普遍受过良好的培训,拥有一大批技术熟练的纺织工人。在生产技术方面,美国纺织企业在纺织品、纤维、高分子聚合物和材料之间的科研结合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拥有一批先进的产品与生产技术。此外,产品在中国生产后出口到美国,运输成本和关税很高,在美国生产可避开贸易壁垒。美国与多个国家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在美国的公司可以向许多国家免关税出口产品和服务。
5.C 中印两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共同区位优势是劳动力廉价,C正确;印度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承接信息服务外包业与资源丰富关系不大,信息服务的主要市场是世界其他地区,A、B、D错误。
6.B 中国承接的国际制造产业,既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也有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使得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大量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利用,①正确;制造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端,并不会促进产业链条向上游转移,②错误;生态环境问题可能由于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转入而继续恶化,③错误;承接产业转移,会形成各类不同层次的产业,可构建中国协调发展的完整产业结构,④正确。故选B。
7.A 印度承接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属于第三产业,对经济活动中的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有限,其会导致印度产业结构畸形,A正确;信息服务外包业对自然资源消耗不多,B错误;其产业活动也不是人口数量激增和环境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C、D错误。
8.答案 (1)半导体加工产业利润降低;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劳动力较美国廉价。
(2)半导体产业不断发展与升级;产业链更加完整、细化;掌握利润高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等高技术环节。
(3)劳动力成本较低;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市场广阔;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资金充裕。(任答三点即可)
(4)有利于提升我国半导体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等。(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产业转移的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用工成本升高,因此将一些技术含量和利润低的生产环节转移到用工成本较低的日本。
(2)结合示意图综合判断,第二次转移时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在不断发展、升级,产业链更加完整、细化,美国掌握利润高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等高技术环节,将利润低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
(3)我国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等产业市场广阔,给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带来了大量的消费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科技也迅速发展,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技术条件;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资金充裕。
(4)承接半导体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半导体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共19张PPT)
知识 清单破
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知识点 1 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
(1)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类型:国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2.亚太地区产业转移的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美国把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日本。
(2)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日本将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至韩国、新加坡及我
国香港、台湾等地。
(3)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日本等国家将钢铁、化工、汽车、家电等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
向外转移。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积极承接上述产业,同时,向东南亚其他国
家和我国东部地区转出劳动密集型产业。
(4)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日本不断输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韩国、新加坡及我
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不断向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
拓展延伸 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历程

1.技术水平差距
(1)影响

(2)一般规律:一般来说,技术差距越小,产业转移越有效果,所以产业转移一般是按“技术差距”依次进行推进。
知识点 2 产业转移的原因
2.劳动力价格差异
(1)影响

(2)具体表现
①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高且价格低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产业转移随之在空间上发生变化。
3.市场规模大小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提供了市
场机遇,对国际产业转移有着重要作用。
4.政策支持程度
(1)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税收等政策,限制一些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的产
业在本国发展,有利于产业移出。
(2)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建设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园等措
施来承接产业转移。
5.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产业链集聚产生的效应,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
污染严重等,也都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知识点 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移入区的影响
(1)促进移入区的产业升级。移入国家或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的产业,提升产
业层次,加快工业化进程。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
(3)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对移出区的影响
(1)促进移出国家或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将相对落后的产业移出,利于发
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抢占价值链的高端。
(2)改善移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
(3)就业机会减少,常常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同时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入人口的
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疑难 情境破
情境探究
  在我国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很多国外品牌的汽车,日本、韩国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
纷纷到我国兴办汽车厂,某些国外汽车品牌也越来越为我国国人所熟悉。
疑难 1 产业转移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1 影响国外汽车产业转移到我国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市场。
提示
问题2 汽车的全球化生产已经形成,为什么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跨国公司要把
汽车组装厂设在我国
一是整车运输不便,运费高,接近市场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二是可以避开贸易壁垒,迅速
占领市场,并可对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三是我国土地、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可降低生产
成本。
提示
问题3 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完全是基于劳
动力价格因素吗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除了受劳动力价格因素影响
外,还受资源开发、政策鼓励等多种因素影响。
提示

讲解分析
1.产业转移的根本目的
  产业转移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润,如下图所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技术水平、劳动力、市场和政策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
要因素。在现实中,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列图片所示:




3.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从产业转移的类型来看,资源密集型产业由接近能源地和原料产地,向市场和交通优越地
转移,如钢铁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转移。严重污
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2)从产业转移的顺序来看,一般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再转移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产业。
(3)从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来看,由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由欠发达
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方法技巧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产业转移原因时,
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分析
思路如下图所示:

情境探究
  某科技集团制造了全球约40%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包括组装的世界众多品牌的电脑和手机
等)。其员工总人数已经接近120万,其中我国员工超过100万人。2010年8月,该集团下属的
苹果手机最大的组装生产企业率先从深圳迁往郑州。该集团于2013年1月10日在上海浦东
举行了中国大陆总部动工仪式,建成后这里便成为该集团在中国大陆的运营中心、研发中心
和电子商务中心。
疑难 2 产业转移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问题1 分析该集团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深圳、郑州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对深圳市的积极影响:减少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对郑州市的积极影响:增
加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提示
问题2 分析该科技集团在上海浦东设立总部而不在深圳设立总部的原因。
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
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
提示
讲解分析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对移入区和移出区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影响表现 移入区 移出区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的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化进程 将相对落后的产业移出,从而能够利用技术力量和充裕的科研经费,成为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源地,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抢占价值链的高端
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 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常常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同时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入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改善移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专题强化练6 产业转移
  江门市位于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传统制造业基地。2012年,该市建成T产业园,发展车轴制造等产业。2021年起,该市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3年广东省出台省内产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政策,江门市重点承接来自深圳等地的工业转移,吸引多家新能源储能企业落户新建成的Z产业园,进军新型储能领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23年广东推动省内产业转移的目的主要是 (  )
A.增加就业机会
B.扶持龙头企业
C.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D.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2.Z产业园区的建设对江门市的主要影响有 (  )
A.创新区际合作模式
B.扩大城市腹地范围
C.节省建设成本
D.优化产业结构
3.除园区配套设施外,新能源储能企业落户江门主要看重的是当地 (  )
A.广阔的下游市场
B.高素质的劳动力
C.低廉的土地价格
D.便捷的交通条件
  湄公河五国已被定位为中国“一轴两翼”国际产能合作布局中的“主轴”重点合作国家,而中国对外产业转移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方式。下表示意湄公河五国2009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对接中国产业转移能力评价结果(数值越大,承接能力越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柬埔寨 老挝 缅甸 泰国 越南
2009年 0.447 0.404 0.351 0.649 0.564
2012年 0.460 0.459 0.361 0.706 0.624
2014年 0.483 0.498 0.408 0.712 0.639
2016年 0.446 0.455 0.363 0.663 0.598
4.2009年、2012年、2014年三年中,湄公河五国对接中国产业转移能力(  )
A.缅甸最强    
B.越南增长最快
C.持续增强    
D.排名未发生变化
5.泰国和越南对接中国产业转移能力较强的原因有 (  )
①内部交易成本高
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③空间位置上与中国相邻
④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6.湄公河五国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给湄公河五国带来的影响是(  )
A.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
B.使失业率上升
C.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主要从事产品的研发和营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开始,我国制造业发展遭遇严峻挑战。下图示意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路径。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注:亚洲“四小龙”指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韩国和新加坡。
7.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东部沿海承接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关键条件是(  )
A.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B.广阔的消费市场
C.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     
D.靠近产业转出地
8.第四次产业转移(  )
①存在中国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
②转出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
③使我国东部沿海完全成为产业转出区
④使我国制造业受到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第四次产业转移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产业升级
B.降低生产成本
C.增加就业岗位
D.扩大销售市场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闽南金三角包括福建省南部沿海的厦门、泉州和漳州三个设区市及其所辖县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鞋产业成为泉州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制鞋产业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出现“东鞋西移”现象。位于重庆西部的璧山区稳步推进西部鞋业建设,被誉为“中国西部鞋都”。下图为我国制鞋产业的空间转移图。
(1)列举我国沿海地区能够承接海外产业转移,形成制鞋产业集群的优势区位条件。(3分)
(2)分析21世纪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3分)
(3)阐述“东鞋西移”对璧山区发展的重要意义。(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 本题解题思路如下:
2.D 结合材料,分析如下:
材料信息 选项分析
2012年,该市建成T产业园,发展车轴制造等产业 新建成的Z产业园并没有创新区际合作模式,A错误
吸引多家新能源储能企业落户新建成的Z产业园,进军新型储能领域 Z产业园的建设没有扩大城市腹地范围,B错误
Z产业园属于新建产业园,并没有节约建设成本,C错误
Z产业园主要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于江门市优化产业结构,D正确
3.A 根据材料“江门市位于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传统制造业基地”“2021年起,该市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可知,江门市是传统制造业基地,发展历史悠久,且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所以属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游环节的新能源储能产品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新能源储能企业落户江门主要看重的还有当地广阔的下游消费市场,A正确;该地劳动力主要服务于传统制造业,劳动力素质并不一定适合发展新能源产业,且该地为传统制造业基地,地价并不低,B、C错误;便捷的交通条件不是新能源储能企业落户江门的主要原因,D错误。
4.C 从表格数据看,2009年、2012年、2014年三年,湄公河五国对接中国产业转移的能力有差别,但相差不大,越南和泰国对接中国产业转移的能力稍强,柬埔寨、老挝、缅甸对接中国产业转移的能力稍弱,A错;2009年、2012年、2014年三年,越南增长了0.075,柬埔寨增长了0.036,老挝增长了0.094,缅甸增长了0.057,泰国增长了0.063,因此老挝增长最快,B错;2009年、2012年、2014年三年,湄公河五国对接中国产业转移能力持续增强,C对;2009年、2012年、2014年三年,湄公河五国对接中国产业转移能力的排名发生了变化,D错。
5.A 泰国和越南相对于表中的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因此更有条件和能力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②④对。内部交易成本高不利于承接产业转移,①错;泰国在空间位置上不与中国相邻,③错。故选A。
6.C 湄公河五国承接中国产业转移,可加快湄公河五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C正确。产业移入可能带来环境问题,A错误;企业增加,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会使失业率下降,B错误;移入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人们主要从事生产环节,D错误。
7.A 读图可知,第三次产业转移主要从亚洲“四小龙”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关键条件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使东部沿海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会,故选A。
8.B 第四次产业转移中有一部分是从我国东部沿海转移到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东南亚、非洲,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同样较为落后,且距离东部沿海近,所以存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①对;从转移特点看,此次产业转移中有一部分是从中国东部沿海向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转移,故转出的不一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②错;由图文材料可知,此次产业转移是从我国东部沿海转出,但我国东部沿海不可能完全成为产业转出区,③错;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目的是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东南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依托低成本,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④对。故选B。
9.C 第四次产业转移中,从我国东部沿海转出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促进产业升级,A错;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高,制造业回流会增加生产成本,B错;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失业人数增多,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目的是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来增加就业岗位,C对;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制造业回流后,不会扩大销售市场,D错。
10.答案 (1)良好的区位条件;优惠的政策吸引;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资源。(任答三点即可)
(2)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升高;地价上涨;内部交易成本升高;优惠政策的优势逐渐消失等,促使制鞋产业向生产成本更低、生产能力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任答三点即可)
(3)带动璧山区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促进璧山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等。(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注重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工业布局以交通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相对集中。沿海地区形成制鞋产业集群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有: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地价便宜,土地租金低;还有改革开放等国家政策的支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本身地理位置优越。
(2)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上升、土地价格升高,使得制鞋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使得制鞋产业不断被淘汰,制鞋产业内部交易成本不断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优惠政策也在逐渐消失,使得制鞋产业向生产成本更低、劳动力更丰富廉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3)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意义,主要从带动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们收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