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
导学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链接】
1、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3、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①明明德:彰显美好的德行;
②亲民: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③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八目:①格物:探究事物原理;
②致知:获得知识;
③诚意:使心意诚实;
④正心:端正内心;
⑤修身:修养自身;
⑥齐家:整治家庭;
⑦治国:治理国家;
⑧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
【自主学习】文言基础知识。
1、通读全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
)②知止而后有定
(
)
③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 ( )
④见君子而后厌然。(
)
⑤恶(
)恶(
)臭(
)
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
⑦人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
)⑧身有所愤懥( )
⑨之其所敖惰(
)(
)⑩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如此(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此之谓自谦( 通 )
上恤孤而民不倍( 通 )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帅:( 通
)
【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形。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其所厚者薄
(3)上老老而民兴孝
(4)上长长而民兴弟
(5)是以君子有挈(
( http: / / www.21cnjy.com )
)矩之道也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慈者,所以使众也。(判断句)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
未之有也。(
)
尧舜帅天下以仁。(
)
3、翻译下列文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3)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4)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问题探究】
《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结合现实写几句话表达对“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的理解。
提示: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
【自主检测】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知至而后意诚
B.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D.故治国在齐其家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D.孝者,所以事君也
3.下列有关于儒家经典的相关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B.儒家的“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概念最早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D.传说“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素材积累】
一、“慎独”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辞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1、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
暗室不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一贯遵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公的宫殿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行。他从来就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守宫廷礼节,卫灵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暗室不欺”。
2、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
二、“平天下”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韩国、日本等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可谓是“平天下”了。
唐太宗的治国方针是唐朝盛世的基础。唐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被称颂为“贞观之治”。
【拓展延伸】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选自《大学》
译文: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