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情况,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自主感悟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向。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思维能力: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审美创造: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阅读体会文中表达“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教学准备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青年周恩来立志的缘故。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媒体或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一、二、三、四、五、 谈话导入,回顾学法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品读誓言,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结合自身经验,写写读书志向 教师导入,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出示上节课梳理的事件要素表,让学生再次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其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第二个故事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华不振,指导朗读。(1)找出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指名读。(2)理解“租界”,适当补充资料。(3)出示句子:“中华不振哪!”引导学生读出伯父沉重、无奈的心情。这里租界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租界地带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区别,体会一百多年中国的落后,归结原因——中华不振。教师顺势提问,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出示内容“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反而训斥她。”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哭诉?小结:哭的是亲人离去,诉的是巡警不但不帮忙主持公道,还训斥她。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妇女?通过服装、神态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妇女的可怜。出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反而训斥她。”再次体会妇女的可怜,升华学生内心的愤恨之情。教师连发四问:同学们这个妇女这么可怜,死了亲人却无处伸冤,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中华不振)为什么肇事的外国人轧死了人却事不关己,得意洋洋?是因为?(中华不振)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声张正义,秉公执法,反而无情地训斥受害者,纵容洋人?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同样是中国同胞,围观的中国人不能为自己人打抱不平,反而隐忍无奈呢?更是因为?(中华不振)播放一则中国被镇压被侮辱的视频,教师追问:听到这,你想说什么?教师小结:百年前这样的中国,这一幕幕随处可见,这只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情景使我们愤怒,也使年轻的周恩来愤怒。他看到这样震撼心灵的一幕之后会有怎样的想法呢?请看文章最后一段,找到了吗?(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因此,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若有所思。于是他想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导生说)师再问:为什么而读书? (生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解《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诗意及创作背景。师范读,学生齐读。小结。写志向:为什么而读书?理由?师总结,全班齐颂爱国诗歌。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少年毛泽东发奋读书的故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