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感知人物形象,积累重点词语“亡、若、晓、中伤、奈何”和固定句式“奈......何”
运用文言,续写寓言 ,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辩证地探究故事寓意,得到实际启迪。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知人物形象,积累重点词语“亡、若、晓、中伤、奈何”和固定句式“奈......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辩证地探究故事寓意,得到实际启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倘若我们读到这些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并从中悟出一些道理为我所用,那我们应该感谢一部智慧典籍——《列子》。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则寓言——《杞人忧天》
二、检查预习
1.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1)纠正词语读音(出示):
杞(qǐ)人忧天 崩坠(bēnɡ zhuì)
身亡(wú)所寄 星宿(xiù)
中(zhònɡ)伤 躇(chú)步跐(cǐ)蹈
充塞(sè) 舍(shì)然大喜
全班齐读课文
三、朗读感知人物形象
1.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杞人,一个是晓之者。课本插图中哪一个是杞人,哪一个是晓之者?请在插图上标记出来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杞人的焦虑和晓之者的泰然。(朗读指导)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一)师译、生纠错
亡、寄、晓、若、亦、中伤、舍然
(二)过关斩将
1.“者”的理解。
①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③晓之者曰
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明确:①助词,表停顿,不译;②……的人;③……的人;④……的东西。
2.“奈何”的理解。
①奈何忧崩坠乎
②奈地坏何
③奈何忧其坏
明确 :①为何,为什么 ;②拿......怎么办 ;③为何,为什么。
3.再读课文
五、寓意理解
1.《杞人忧天》用讽喻的手法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
2.鲁庄公七年(前 687 年)记载 :“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左传》
鲁庄公七年,亦记载 :“鲁西北星陨如雨,与雨偕。”——《史记》
3.不同故事情节,会赋予寓言以不同的寓意,续编结尾:
未几,国之东南声大如雷,有一星坠……
杞人会做什么呢?
根据你的续写,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围绕“忧”展开板书。
七、布置作业
思考:从今天的天空变化趋势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推荐阅读:《列子集释》《韩非子》《淮南子》中的古代寓言;
《百喻经》《伊索寓言》中的寓言。
八、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列子》
杞人 晓之者
生 解
忧
(学生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