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8 22:2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说课稿
四时轮转,季节变幻,又到了春风拂面,花开满园季节。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接下来我将从教材特点、学情差异、教学要求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挖掘文本,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以“纯朴的乡村”为主题,串联起几篇写景的古诗和散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文词优美,内蕴丰富。全诗以“梅子、杏子”等浅近通俗的意象,勾勒出田园乡村的悠远意境,寥寥数景,尽显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后两句用蜻蜓、蛱蝶的翻飞来衬托村中的幽静,侧面写出了初夏村中幽静、农事正忙。诗歌言短意长,余味无穷。本诗教学重在指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想象作者眼中的画面,丰富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感受,使其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乡村生活”,语文要素一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前者是阅读训练要素,后者是习作训练要素。本节课基于以上要素,通过系统的学习任务探索课堂教学。
“抓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思想感情”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关键语句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能帮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的语句,都可以是关键语句,我们应在实践中增进对关键语句的理解,突破固化思维,真正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细细品读诗文,不难发现流溢于诗文背后的是作者闲静和愉悦之情。解析语句时,以“梅子金黄杏子肥”中“肥”字语义为突破口,感受初夏丰收的喜悦和置身田园的怡然自得。因此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不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乡村田园的恬静、淳朴,还要尝试围绕着一个意思进行习作的迁移,尝试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的喜爱,说出自己的感受。
关注差异,谈学情
根据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需要在课文当中积累优美语句、精彩语段,并能尝试在习作当中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形象思维能力,可以相机引导,让学生想象“梅子金黄、杏子肥”等初夏硕果挂枝的盛景。在教学教学方法上注重其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多维度任务,推动课堂教学。比如在设置围绕一个意思进行写的读写训练时,可以呈现不同的要求,星级评价的方式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落地生根。
依标扣本,述要求
针对教材编排特点和课标要求,在充分尊重四年级学生应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借助多种识字方法正确认读“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5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能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背诵这首诗。
能够通过品析诗歌当中的重点语句,想象并说出诗歌表现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积累诗歌当中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段,激发学生对乡村田园的向往之情。其中通过多种识字方法正确认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闲适的教学重点,根据单元引导的要求尝试写乡村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新课标》“课程理念”指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置,凸显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在本课当中的落脚点,而教学重难点的选择方面则集中精要,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把教学集中在一两个核心点上,凸显出了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回归语文教学的朴素本色。
突出主体,道方法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教法上我采取的是多元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谈话法、合作法,还有情境创设法等等。而在学法方面,为了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我设计了知田园、读田园、写田园、听田园等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立足发展,讲过程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教的完整不如学的充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采取的是薛老师独创的组块教学法,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重组和整合,紧紧围绕着“田园”一词设计了五大学习任务板块。
第一板块学习字词,知“田园”。首先我会出示图片和相关的视频材料,带领学生回顾诗歌中的乡村原野,初步感受田园风光的特点与风格。在引出课题之后,我会调查预习成果,根据词语的不同难度,请不同的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比如像麦花、菜花这类比较简单的词,可以请平常不够自信的学生来说一说,像篱落、蛱蝶这些有点难度的词,可以让一些爱挑战的学生来尝试尝试。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不是为教而教,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
第二板块朗读课文,品“田园”。学生先通过自由朗读完成小任务,初步感知诗歌的主体内容。再基于学生对诗歌理解,想象画面朗读。三分文章七分读,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句,便能够在读中见义,读中悟情,读中得法。让学生读“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时,想象自己变成景物中的一员,说一说身在其中感受到乡村的何种氛围?通过想象化身“篱影”、“蛱蝶”,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兴趣。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引导学生探讨“乡村的人都去哪儿了?”。学生反复诵读能够读出夏初农忙的农民早出晚归的辛劳,感受全诗“静中有动,虚实结合”的写法。
对于诗歌“意象”感知不明显的情况,我会通过自己范读,以重音的方式来凸显出田园的风貌。这样的分层朗读指导,不仅是对高效语文课堂的呼应,更是以语文教学进行时对语文素养将来时的展望。
第三板块迁移应用,写“田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先生特别指出,在阅读教学当中,要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也就是说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比如鼓励学生描述不同的乡村生活场景以及个人的心情与感受,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引导学生选取典型物象展示情感,抓住有强烈感彩用词和客观陈述用词的不同,尝试着围绕一种情感多维度表达。体会到用语差异之后,学生便能够自觉关注到言语本身,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追寻言意兼得语文教学。
第四板块争当导游,说“田园”。在这一板块,主要是以正面评价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介绍“老家的乡村”或“美好乡村行”。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还可以添加适当的想象,进行创造性口头创作。其实争当小导游这一活动板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其表达能力,积累重要的语言文字表象。
第五板块拓展延伸,听“田园”。最后我会播放齐豫的《乡间小路》这一歌曲来进行情感升华,激发学生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众所周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借音乐之土,为的是开语文之花。
六、浓缩要点,论板书
板书是教案的浓缩,是课文内容的主线,也是文章主题的升华。我在板书呈现的过程当中,会根据学生生成性的回答,在逐渐完善设计方面体现形式美的同时,注重对文本要点的提炼,让板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良性载体。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