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3:52:50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区域整体性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地形崎岖,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青田县“稻田养鱼”已有1 20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是农民利用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流入的小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长期培育,形成天然良性循环的稻鱼共生系统。2005年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根据材料可知,青田县形成稻鱼共生系统的主要区域要素是(  )
A.地形、气候    B.地貌、水文
C.气候、文化    D.地形、经济
2.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反映出(  )
A.区域自然要素    B.区域人文要素
C.区域整体性     D.区域差异普遍存在
  (2023四川宜宾开学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寒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4.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稳定性
题组二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在地理上,胶莱运河以东被称为胶东半岛,与西部的鲁西北、鲁中南和鲁西南等地区相区分。胶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是我国重要的苹果、梨等温带水果产区,而鲁西北是我国重要的棉花、小麦产区。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胶东半岛(  )
A.内部气候完全一致
B.与鲁西北没有联系
C.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D.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6.影响胶东半岛与鲁西北之间农产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技术    D.劳动力
  下表为俄罗斯东西部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比重(%)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项目 西部 东部 项目 西部 东部
面积 25 75 矿产资源 30 70
人口 79 21 森林资源 20 80
工农业生 产总值 80 20 淡水资源 6 94
科技力量 95 5 水力资源 5 95
能源资源 10 90 农业用地 90 10
7.与东部经济地带相比,俄罗斯西部经济地带(  )
A.地势起伏大    
B.资源丰富
C.高素质人才多    
D.河流较多
8.缩小俄罗斯东、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差距的合理措施有 (  )
①完善交通网络,做强东部能源产业
②将科研机构迁往东部,促进劳务移民
③疏解莫斯科非首都功能,解决首都“大城市病”
④完善区域政策,促进东部经济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双核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双核结构的城市具有互补性,广泛存在于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如广州—深圳、北京—天津。在杭州湾区域内,杭州和宁波形成了双核结构。图1为双核结构简易示意图,图2为杭州湾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杭州与宁波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
A.地理位置邻近    
B.地域文化互补
C.城市区位功能互补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10.杭州—宁波双核结构的形成有利于(  )
①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②解决区域内资源短缺问题
③加强区域内联系与交流
④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西海固”地处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年均降水量仅300mm左右,年蒸发量却高达2 000mm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闽宁曾经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戈壁荒滩。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带队来到宁夏考察,闽、宁两省区共同商定,在闽宁村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二十多年来,闽宁陆续接纳了西海固地区的4万多移民,闽宁成为由最初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为菌类、葡萄酒、光伏、电子装配等多产业融合的特色小镇。2020年11月16日,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告别绝对贫困。
材料三 下图为闽宁、西海固地区的地理位置图。
(1)从地形、土壤、植被、水资源等角度,说出“西海固”不宜人类生存的原因。(8分)
(2)从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角度,说明闽宁人民能脱贫致富的原因。
(8分)
题组三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甲、乙两地位于欧洲,甲地(图1)为梯田式葡萄园,位于某山脉的南坡,当地人们用山坡上的石头垒成一道道石墙,在上面堆积土壤,建成一道道梯田;乙地(图2)坡度较大,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甲、乙两地生产方式虽迥异,但都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调整和适应。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与甲地相比,乙地葡萄种植方式的最大优势是 (  )
A.灌溉更便利    B.利于水土保持
C.采摘更方便    D.光照更充足
13.甲、乙两地种植方式不同,体现出两地自然环境最大的差异是(  )
A.降水    B.植被    C.热量    D.土壤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将广东省国土空间分为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其中,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下图示意广东省不同国土空间常住人口及其城镇化率。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4.广东省国土空间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发展差异    B.区域面积大小
C.交通条件差异    D.人口分布状况
15.影响广东省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发展    B.自然资源
C.生育政策    D.生态环境
16.三大区域发展策略合理的有(  )
①珠三角地区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
②沿海经济带东翼突出海洋开发、向西扩张
③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生态优先、工业分散
④沿海经济带西翼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我国某大都市区在政策与市场共同作用下,产业结构由传统制造业主导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导快速转变,郊区新城(卫星城)蓬勃发展。下图示意2014年该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关联和组织形态。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推测图中甲、乙分别代表(  )
A.生产制造流 信息服务流
B.生活服务流 物资运输流
C.生产制造流 物资运输流
D.生活服务流 信息服务流
2.2014年,该大都市区(  )
A.是以单中心为主的结构
B.主城区辐射带动力弱
C.制造业空间分布均衡
D.卫星城产业特色鲜明
  下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毫米,冬季稳定积雪日数达100~150天,积雪深度可达20厘米,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与我国其他沙漠相比,该沙漠植被覆盖率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B.山地降水丰富
C.季节性积雪融水丰富
D.年均温低、蒸发弱
4.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B.降低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D.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作为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典型、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具有深厚的区域联动发展渊源与基础,特别是在城市通过合作追求市场规模、专业分工优势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官方组织引导下,一体化区域空间扩容起步较早、渐次稳步扩容具有较强典型性。下图示意城市群一体化与创新发展关联机制。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空间扩容,长三角地区(  )
A.同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加剧
B.企业的原料成本大幅增加
C.城市制度改革会逐渐趋同
D.城市与乡村联系逐渐减弱
6.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上海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上海(  )
A.经济总量增加    B.企业数量增加
C.土地利用优化    D.商业投资扩大
题组二 区域因地制宜发展
  云南省红河县石头寨村原为哈尼族聚落,村民大多已陆续搬离,成为“空心村”。村内遗留的古屋面墙大多由块石垒成,成为废墟,村下有大片哈尼梯田。2016年,当地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石头寨村整体改造提升工程(图1)。2017年,依托建成的红河谷帐篷营地(图2),多种生态旅游项目开始投入运营。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石头寨村成为“空心村”会使得(  )
A.城乡发展差距缩小
B.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C.土地资源浪费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8.当地将生态帐篷作为基础客房设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低碳环保
B.追求个性化设计
C.保护地表土层
D.传播哈尼建筑文化
9.为推动石头寨村生态旅游有序运营,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引入市场主体    B.加强宣传推广
C.优化规划布局    D.增加土地供给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磐安县(范围见下图)地处浙江中部大盘山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推动流域协调发展,1995年金华市划出3.8km2土地建设金磐开发区,用于磐安县异地发展工业,园区内产值和税收归磐安县所有。磐安县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这一模式被称为“飞地生态补偿”。截至2019年,金磐开发区累计上缴各类收入50多亿元,吸纳磐安县就业人员2万多人,安置下山移民1 000余人。磐安县空气质量和出境地表水质常年保持较高标准。
(1)简述磐安县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条件。(6分)
(2)说明该“飞地生态补偿”模式给金华市带来的益处。(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基础过关练
1.A 2.C 3.B 4.A 5.C 6.B 7.C 8.D
9.C 10.B 12.D 13.A 14.A 15.A 16.C
1.A 根据材料可知,青田县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水稻;青田县境内多溪谷,季风气候多旱涝,旱季用溪水灌溉稻田,鱼随溪水入田。据此分析,地形、气候是青田县形成稻鱼共生系统的主要区域要素。故选A。
2.C 稻田养鱼中水稻提供氧气、有机物质给鱼,鱼食田间水稻害虫,鱼粪肥田,反映植物和动物间的相互作用,故反映了区域整体性。故选C。
3.B 读图可知,该区域深居内陆,且气候干旱,多内流河,荒漠广布,由此可判断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故选B。
4.A 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深居内陆,所以气候干旱,气候干导致多内流河、植被稀少,进而导致沙漠广布,在水源较充足的地方、内流河流经处形成了绿洲农业,这体现了区域内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故选A。
5.C 胶东半岛作为一个区域,其内部特定性质(如气候)相对一致,但不完全一致,A错误;胶东半岛与鲁西北同属于山东,二者之间存在联系,B错误;据材料可知,胶东半岛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C正确;胶东半岛为温带季风气候,D错误。
6.B 胶东半岛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多林地,适宜发展苹果、梨等温带水果种植业;鲁西北主要为平原地形,以耕地为主,适宜发展棉花、小麦等种植业,因此影响胶东半岛与鲁西北之间农产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B正确。胶东半岛与鲁西北均为温带季风气候,A错误。技术和劳动力对较大区域的农产品种类影响不大,C、D错误。
7.C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推理过程 结论
东部经济地带森林资源和水力资源均多于西部经济地带,说明东部经济地带地势起伏较大,西部经济地带地势相对平坦 A错误
东部经济地带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淡水资源、水力资源均多于西部经济地带 B错误
西部经济地带科技力量强、工农业生产总值高,所以西部经济地带高素质人才多 C正确
东部经济地带淡水资源远多于西部经济地带,据此推测东部经济地带河流较多 D错误
8.D 完善交通网络,做强东部能源产业,能够将东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①正确;东部缺少科技人才,不适合将科研机构迁往东部,②错误;疏解莫斯科非首都功能,解决首都“大城市病”,有助于首都及其周边区域发展,但对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影响较小,③错误;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完善区域政策,促进东部经济增长,有助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④正确。故选D。
知识拓展 区域间协同发展的措施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互联互通;加强规划,建设合理的城市体系;加强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9.C 由材料可知,双核结构的城市具有互补性。杭州和宁波周围均有距离更近的城市,但是却未形成此结构,故地理位置邻近并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两城市地域文化差异不大,互补性不强,B错误;杭州和宁波在信息经济、文创产业、港口经济、对外贸易、智能制造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形成错位协同、竞合共赢的发展局面,故杭州与宁波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的城市区位功能互补,C正确;杭州和宁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D错误。
10.B 双核结构的城市具有互补性,因此杭州—宁波双核结构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①正确;由材料中双核结构的定义可知,杭州—宁波双核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加强区域内联系与交流,③正确;杭州—宁波双核结构的形成只能缓解区域内资源短缺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不能解决区域内资源短缺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②④错误。故选B。
11.答案 (1)位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降水量较少且变率大,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缺少有机质);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2)福建为闽宁镇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帮扶;靠近首府银川,受银川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影响大;接收大量移民,增加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助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发挥本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名优农副产品)产业(加工制造业),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西海固”地处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推知其地形起伏大,平地少;年均降水量仅300mm左右,年蒸发量却高达2 000mm以上,说明降水量较少且变率大,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使得当地水资源短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壤变得贫瘠(缺少有机质);降水少,气候干旱,不利于植被的生长,植被覆盖率低,使得当地生态环境脆弱。(2)相比于宁夏,福建为经济发达地区,资金雄厚、人才丰富、科技发达,而闽宁二十多年来陆续接纳了西海固地区4万多移民,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也有特色农产品,所以从区域关联性角度来看,福建可为闽宁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帮扶;而闽宁靠近首府银川,也能受首府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影响;闽宁接收的大量移民,可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助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发挥本区域比较优势,如丰富的太阳能、菌类、葡萄等,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名优农副产品)产业(加工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促进脱贫致富。
12.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地为横坡垄种植,乙地为顺坡垄种植,横坡垄灌溉更便利,更有利于水土保持,A、B错误;垄向对采摘的影响较小,C错误;顺坡垄可以增大植株接受太阳光照的角度,使光照更充足,D正确。
13.A 横坡垄能够截留地表径流,利于保持水土,方便灌溉,顺坡垄不利于灌溉,说明乙地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且降水强度较小,A正确;未体现出植被、热量、土壤的差异,B、C、D错误。
知识拓展 顺坡垄种植,不仅省力,便于农民耕作,还能改造天然地貌,消除或者减缓地面坡度,同时也便于在雨季的时候更好地排水,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性,使作物更好地吸收阳光,促使其更好地生长。不过该方法也有坏处,即不利于保水保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14.A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镇密集地区之一,人口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内部联系高度紧密,发展能级持续提升,世界一流城市群建设初见成效;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作用更加强劲,东西两翼临海优势逐步得到发挥,汕潮揭、湛茂一体化发展初具雏形;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乡村振兴成效明显。所以划分这三个区域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发展差异,A正确;区域面积大小是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之后的结果,不是原因,B错误;人口分布状况和交通条件差异是经济发展差异的结果,C、D错误。
15.A 广东省人口稠密区是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珠三角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对人口的拉力明显;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所以人口比珠三角地区少,沿海经济带发展条件较北部生态发展区优越,因此未来人口很可能超过北部生态发展区,故导致广东省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发展,A正确;珠三角地区自然资源并不比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丰富,B错误;广东省内生育政策不存在较大差异,C错误;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环境最好,但是人口较少,D错误。
16.C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应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①正确;沿海经济带东翼海洋开发应向东扩张,而不是向西,②错误;北部生态发展区主要地形为丘陵山地,属于南岭山脉,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主要的发展方向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③错误;沿海经济带西翼应该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④正确。故选C。
能力提升练
1.A 2.D 3.C 4.D 5.C 6.C 7.C 8.C
9.A
1.A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主要连接一般制造业中心和新兴制造业中心,与生产制造有关,为生产制造流;乙主要连接CBD和周边制造业中心,将CBD的信息传递给周边制造业中心,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因此为信息服务流,A正确。图中信息反映的是制造业中心与CBD之间的联系、制造业中心之间的联系,与生活服务关联性较小,B、D错误。高新技术制造业对于物资运输需求较小,C错误。
2.D 由图可知,除CBD外,该大都市区还存在多个大都市区子中心,已形成多个发展中心,说明不同卫星城因地制宜不断发展,产业特色鲜明,D正确、A错误;主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一般较强,B错误;制造业空间分布并不均衡,C错误。
3.C 据图可知,该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B、D错误;该沙漠冬季稳定积雪日数达100~150天,积雪深度可达20厘米,说明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丰富,水资源相对于我国其他沙漠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所以植被覆盖率更高,C正确;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同时沿途下渗量大,高山冰雪融水难以汇流至沙漠地带并促进沙漠地区的植物生长,A错误。
4.D 积雪反射率大,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会使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大气温度降低,A、C错误;积雪融化,土壤湿度会增大,地表径流会增加,B错误;积雪覆盖地表可以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D正确。
知识拓展 积雪覆盖对土壤的影响:①积雪疏松多孔,内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少积雪下方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同时阻碍了地面和外部空气的热交换。②冬季积雪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春季积雪融化,增加土壤含水量,有保湿作用。③积雪含有较多的氮化物,积雪融化后可以增强土壤肥力。④稳定的积雪覆盖能减轻风力侵蚀和风沙灾害,保护土壤。
5.C 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空间扩容,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会向纵向深化发展,地方一体化制度改革提升,各城市制度改革会逐渐趋同,C正确;同类企业的市场竞争、企业的原料成本受一体化影响小,A、B错误;城市与乡村的联系随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强,D错误。
6.C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溢出效应包括要素交流、设施共享和技术转移,这会促进上海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向外部区域溢出,利于促进上海土地利用优化,C正确;空间溢出效应对上海的经济总量、企业数量、商业投资多为负面影响,A、B、D错误。
7.C 石头寨村成为“空心村”会导致“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从而造成耕地荒芜、土地资源浪费,C正确;耕地无人耕种,不能使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B错误;石头寨村成为“空心村”会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A错误;迁出的多是青壮年人口,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口,会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错误。
8.C 由图1可知,“保留原有屋基,修葺遗留建筑”“搭建生态帐篷,作为基础客房”,因此搭建帐篷是在原有废弃屋基上进行,可以保护地表土层,C正确;实现低碳环保和追求个性化设计不是其主要目的,A、B错误;生态帐篷不属于哈尼建筑文化,D错误。
9.A 只有积极加强招商引资,引入市场主体,引进一批专业强、实力强、运营强的企业,通过其市场化运作,提升生态旅游发展水平,实现乡村旅游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才能最终推动石头寨村生态旅游有序运营,A正确;加强宣传推广、优化规划布局、增加土地供给对生态旅游的有序运营作用较小,B、C、D错误。
解题关键 要想实现区域发展,一定要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特别要注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创新、抓住外部机遇;构建健康的生态人文环境。
10.答案 (1)金磐开发区产业飞地为“生态立县”提供资金补偿;地处大盘山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适合发展立体生态农业;靠近长三角(客源市场),交通便利,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2)金华市位于磐安县河流下游、夏季风下风向,磐安县的污染减轻能改善金华市的环境;带动金华市城镇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为金华市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旅游休憩场所,提升金华市居民生活品质。
解析 (1)根据材料“园区内产值和税收归磐安县所有”可知,金华市设置的金磐开发区产业飞地的经济收益归磐安县所有,能够为磐安县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提供资金;根据材料可知,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大盘山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为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磐安县位于浙江,距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近,靠近生态旅游客源地,靠近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交通运输条件便利,适宜发展生态旅游。(2)根据材料可知,该“飞地生态补偿”模式中的金磐开发区位于金华市内,因此能够带动金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发展;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磐安县位于金华市河流上游、夏季风上风向,根据材料“磐安县空气质量和出境地表水质常年保持较高标准”可知,该“飞地生态补偿”模式能够为金华市提供优质的水源,保障金华市的大气质量,有利于促进金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根据材料信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可知,磐安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能够为金华市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生态旅游休憩场所,提高金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民幸福感。
21(共19张PPT)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1.区域要素
(1)分类
①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②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经济等。
  注:人文要素还包括市场、历史、政策、制度、政治、科技、建筑、交通、宗教等。
(2)呈现方式:区域要素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2.区域整体性的体现
(1)区域内各类要素相互影响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区域整体性
①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如捕
鱼、采矿、风能发电。
②间接影响: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
自然界。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控制了污染企业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污染物的排放,
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
(2)区域内各类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知识点 2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
(1)普遍存在: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2)主要表现: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2.区域关联性
(1)形成基础: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2)实现途径: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河水从上游
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属于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
际贸易、文化交流等,属于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3)对区域的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
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特别提醒 同一区域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主要体现区域整体性;而不同区
域存在区域差异,引发区域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流动,体现区域关联性。
知识点 3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1.区域特征与区域发展
  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
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2.区域发展比较
  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
关联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区域要素的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
(1)区域的共同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区域要素差异
要素种类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33°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北纬44°—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耕地条件 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区域农业、工业生产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生产 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为发达 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西部主要发展畜牧业
工业 生产 水运便利,对内、对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4)区域发展变化
  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
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变化原因 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人
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
断调整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
变暖
变化结果 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由全国的
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净输
入区 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区域差异比较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1.比较区域差异
比较区域差异包括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要素——地貌(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
壤等和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对这些区域要素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
区域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比较地理位置差异
地理位置 描述语言/描述的基本内容
绝对位置 半球位置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纬度位置 高、中、低纬,中低、中高纬
热量带位置(热带、温带、寒带)
经度位置(结合纬度位置) 大陆东岸、内部、西岸
相对位置 海陆位置 大洲东部、 大洋西岸
邻国邻省 与 国家/省/地区相邻
经济位置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邻
与特殊地理事物间的位置关系 以山脉、河流、相邻地区、自然区、地形区、上一级区
域、交通线等为参照物的位置
(2)比较自然地理特征差异
角度 描述的基本内容
地形地貌 地形类型及分布、海拔、地势起伏状况、地势高低分布、特殊地貌、地质构造等
气候 气候类型及气温、降水、光照、风等特征及分布
水文 河湖性质(内/外流河、咸/淡水湖)、河湖冰川分布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水位高低、季节变化;汛期出现的季节、长短;结冰期有无、长短;凌汛有无;含沙量大小;流速快慢)、河流水系特征(流向、水系形态、支流数量、流程、流域面积、河道曲直、落差等)
土壤 土壤的类型及特点
生物 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
自然资源 类型(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矿物能源);组合状况;丰富程度
(3)比较人文地理特征差异
角度 描述的基本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迁移/流动
城市 城市数量、城镇化水平、城市功能
农业 农业类型、农作物、耕作制度、生产特点、区位条件
工业 工业部门、工业的分布、工业的区位条件
交通 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交通地位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发展水平
地区文化 传统民居、饮食、服饰、习俗等
2.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
  对比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区域发展的优势(有利条件)和不足(不利条件),是确定各区域发
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分析方法为:
角度 描述的基本内容
自然条件 评价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开阔,发展空间大,利于区域发展;河流少,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缺乏等,不利于区域发展
社会经 济条件 评价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教育、科技发达,人才多,科技创新效率高,等
学科素养 情境破
情境探究
素养 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发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灶的南面置大水缸,俗名七石缸,半埋地中,用以储井水,西北又是一只,则是腌菜缸……”
(摘自《鲁迅的故家·灶头》)。浙江绍兴人喜食腌菜,素有“腌储咸菜御冬”的古风,也是会
“过日子”的象征。
问题1
绍兴地区最适宜腌制咸菜的时节是什么时节
提示
秋末冬初。
问题2
绍兴常年盛行腌制和食用咸菜习俗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提示
从绍兴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问题3
哪些措施有助于绍兴腌菜产业做大做强
提示
从保持绍兴腌菜本土特色、提升知名度、拓宽市场、创造更高利润等方面进行思考。
1.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讲解分析
2.区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但技术进步和人的创新能
力,会对自然环境中限制区域发展的条件进行改造,从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促进区域发
展。
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发展在时间上呈现阶梯式递进,初期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而后逐渐进入工业
化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需要人们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和区域差异,因
地制宜地规划区域发展方向、促进区域关联,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典例呈现
例题 塞舌尔位于印度洋中,由115个大小岛屿组成,马埃岛是塞舌尔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长26
千米,宽6千米,属花岗岩岛,一年分为热、凉两季,凉季降水较少。岛上人口密集,有国际机场
联系各大洲,岛屿海滩众多。下图为塞舌尔和马埃岛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作为面积狭小的群岛国家,塞舌尔应(  )
A.通过填海造陆增加耕地面积
B.在马埃岛东部浅海发展水产养殖业
C.探索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D.依赖太阳能供电设施,保证能源自给
(2)制约马埃岛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淡水资源       B.地理位置 C.气象灾害       D.地势起伏
(3)马埃岛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有(  )
①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发展港口服务业
②开发花岗岩山地,发展石材加工工业
③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热带海岛观光旅游业
④培育耐旱经济作物,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A
B
素养解读 本题组以塞舌尔群岛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征为情境素材,考查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发展等知识,主要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还体现了对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 (1)填海造陆和开发太阳能供电设施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塞舌尔是发展
中国家,资金不足、技术有限,且填海造陆所获得的耕地有限,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大,影响
电力供应,因此均不适合塞舌尔,A、D错误;马埃岛东部有大量珊瑚礁分布,在该处发展水产
养殖业会破坏珊瑚生存环境和海洋生态,B错误;塞舌尔为群岛国家,海洋资源丰富,应探索海
洋资源的开发利用,C正确。(2)马埃岛面积小,河流流程短,人口密集,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所以
淡水资源是制约该岛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A正确;从地理位置来看,马埃岛地处世界重
要的海上航线附近,利于贸易发展,B错误;气象灾害可能会使人们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但可
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害监测预警来减弱其危害,故其不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
自然因素,C错误;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发展的难度,但可以因地制
宜发展多种经济,如林业、旅游业等,因此其不是制约马埃岛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D错
误。(3)马埃岛地处世界重要的海上航线附近,可以发展港口服务业,①正确;岛上有国际机场
联系各大洲,海滩众多,再加上位于热带,阳光充足,热带景观独特,因此可以完善基础设施,发
展热带海岛观光旅游业,③正确;该岛虽然花岗岩分布较多,但陆地面积小,且远离大陆,距市场
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和石材加工工业的前景并不理想,②④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