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3:52:50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1)概念: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特征: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2.我国生态脆弱区
(1)特征: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石漠化限制了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生态脆弱区
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下图是我国
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恶性循环示意图。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
中的区域之一。21世纪初,北方农牧交错带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
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知识点 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
(1)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400 mm年等降水量线附近。
(2)呈带状分布,东段较宽,西段较窄。
(3)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
温馨提示 土地退化的表现及我国的主要分布区
土地退化表现 我国的主要分布区
土地沙漠化 三北地区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石漠化 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
土壤盐碱化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土壤肥力下降 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多大风 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
(2)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 在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良好,农区向牧区扩展
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农作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减弱,一旦遇到大风、暴雨,则加重对土壤的侵蚀。为了维持生计,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过度放牧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土地退化
1.综合治理思路: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其次,
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
知识点 1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措施 具体做法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 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时,往往从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等方面着手,其中成因与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点。
1.我国生态脆弱区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有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
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
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
脆弱区。
  上述生态脆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巨大;土壤侵蚀强度大,水
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湿
地退化,调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2.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般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往往是
人为原因起主导作用。
(1)自然原因:生态脆弱区的自然背景决定了其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因此生态环境问题产生
的自然原因可从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及覆盖率、地表沉积物等方面分析。
(2)人为原因:可从当地农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生活方式、政策导
向等方面分析。
3.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措施
(1)恢复生态
①自然恢复
  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
生态脆弱区等生态脆弱区实施严格的封山育林、禁樵禁采政策;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
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实施禁牧、休牧、轮牧政策,恢复
天然植被。
②人工修复
  通过围封和人工补播恢复植被,因地制宜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同
时,各生态脆弱区都要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
③林地、草地、土地退化严重的地区,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恢复生态。
(2)工程措施
①防沙治沙工程
  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等进行的沙障工程、光伏治
沙工程,治沙成效显著。
②坡改梯工程
  山坡变成梯田后,能够有效减缓坡面径流,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打造为保
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可有效遏制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
山地生态脆弱区的水土流失。
③修建鱼鳞坑
  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可在较陡的山坡上修建鱼鳞坑(交错排
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坑穴),拦截地表径流(蓄水),将树种在坑中,能更好地保持
水土。
(3)调整产业结构
①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集中发展生态旅游业,通过北繁南育发展畜牧业,以减轻草地的
压力。
②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垦殖区变革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和特色产业,降低
人为活动对土地的扰动;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减少对草场的破坏;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以种
植经济作物为主,低产农田退耕还草,建人工草地。
③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以水定绿洲发展规模,限制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的种植。
④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因地制宜种植茶、果等经济树种;广种优良牧草,发展草、
畜、沼、肥“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
⑤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发展林果业、营养体农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
⑥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合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草山草坡,利用冬闲田发展营养体农业、山坡地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
(4)加强管理
①加强生态监测与预警服务。
②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或超过极限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③加强科技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典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北邻毛乌素沙地,南连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具有过
渡性特点,属典型生态脆弱区。2000年以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盐池县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
复工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材料二 下面为盐池县位置示意图(图甲)和盐池县2000—2017年土地利用构成变化图(图
乙)。
图乙
(1)分别列举盐池县南、北部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
(2)为实现生态持续发展,请提出该县灌溉农业发展的合理措施。
信息提取 ①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位置及自然环境特点;②盐池县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
工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解析 (1)据材料可知,盐池县北邻毛乌素沙地,南连黄土高原,因此盐池县北部以畜牧业为主,
可以禁牧封育、退牧还草;因靠近沙地,需要防治土地沙漠化等,可利用草方格沙障等工程措
施和恢复植被等生物措施防风固沙。而盐池县南部以种植业为主,同时需要防治水土流失,
应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2)该县生态环境脆弱,为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节约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
化的角度出发。整体上应控制耕地规模,以水定地,合理布局,远离水源地的区域尽量减小耕
地面积;同时,可改善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完善排灌设施,防止次生盐渍化;另外,应推广保
护性耕作技术,合理耕作。
答案 (1)南部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北部禁牧封育,退牧还草;利用草方格沙障
等工程措施和恢复植被等生物措施防风固沙。
(2)以水定地,合理布局,控制耕地规模;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完善排灌设施,防止次生盐渍化;推
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防止耕作不当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序号所示我国四处生态脆弱区的共同特征是(  )
A.都位于非季风区    
B.生态稳定性较差
C.土地沙漠化严重    
D.生物多样性丰富
2.各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成因的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土地盐渍化—长期不合理灌溉
B.②草场退化—季节游牧,过度开矿
C.③石漠化—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D.④水土流失—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
  果洛藏族自治州(简称果洛州)地处青海省东南部,是黄河源头,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草原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果洛州草地退化严重。下图示意果洛州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果洛州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矿产资源开发    B.过度放牧
C.日照时间长    D.地形坡度大
4.果洛州应对草地退化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立自然保护区    
②禁止矿产开采
③控制放牧规模    
④植树造林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石漠化土地是指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大于等于30%的土地。下图为我国石漠化土地地区占比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题。
5.这些地区形成石漠化的自然条件有(  )
①降水丰沛而集中    
②岩层破碎
③岩溶地貌广布    
④河流径流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题组二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读我国某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过程图,完成下面三题。
6.图中序号表述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①生态脆弱     ②粗放经营
③沙丘开垦     ④超载放牧
⑤土壤肥力下降   ⑥流水侵蚀作用加强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7.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过渡性表现为(  )
①高原地形向平原地形过渡
②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
③荒漠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
④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过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为维持该区域自然环境的各项功能,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增加灌溉面积,恢复土壤肥力
B.停止土地开垦
C.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D.调整农业结构
题组三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9.经典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生态过渡地带,在空间上农牧并存,在时间上农牧交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严重。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宜(2分)(  )
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
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
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2)关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的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2分)(  )
A.建立大型牧场,增加载畜量
B.发展集约、高效、特色农牧业
C.退耕还草,种植业完全退出
D.建立自然保护区,遏制生态退化
(3)请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治理风沙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生态脆弱区的形成原因及土地退化
  读我国南方农牧交错带(阴影部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有关我国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地理特征及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沙漠化问题突出
B.地形崎岖,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C.矿产资源丰富,水能充足,重化工业发达
D.堆积作用强,土壤深厚肥沃,农作物单产高
2.我国南方农牧交错带东、西两侧农业生产活动差异显著,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域文化    B.海陆位置
C.交通条件    D.地形地势
  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新疆土壤盐碱化严重。特别是在地势低洼地区,由于水分强烈蒸发散失,盐分更易在地表析出结晶并与土壤颗粒聚合形成“盐结皮”。下图是土壤“盐结皮”景观图,“盐结皮”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很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新疆土壤盐碱化严重,主要是由于(  )
A.深居内陆,地表径流少
B.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浅
C.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D.降水稀少,地下水含盐量高
4.地势低洼的地方更易形成“盐结皮”,主要是由于(  )
A.降水稀少    B.地表径流少
C.蒸发强烈    D.地下水埋藏浅
5.下列关于“盐结皮”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于增加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B.利于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湿度
C.利于增加土壤对风力作用的抗蚀能力
D.利于增加土壤无机盐含量,提高肥力
题组二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在对库布齐沙漠进行生态治理的早期,人们采取的方式以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植树造林为主,收效甚微。后来,引黄入沙工程从其西侧黄河段引季节性洪水进入库布齐沙漠的低洼地带,在沙漠的内部形成若干面积较大的“湖泊”,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及附近区域略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治理早期,效果不理想的关键原因是(  )
A.管理不善,植树种草的成活率低
B.土壤保水性差,不利于植被着生
C.水资源严重短缺,植物生长困难
D.多大风天气,风沙覆盖人工植被
7.引黄入沙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包括(  )
A.稳定生态系统    B.提高土壤肥力
C.空气湿度增大    D.缓解防汛压力
8.以下时间中,引黄入沙工程引水量最大的是(  )
A.6月    B.8月    C.10月    D.12月
  我国生态脆弱区类型多,分布广。为治理生态脆弱区,人们在坡地上大量修筑鱼鳞坑(如下图),在坑内栽种植被,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明显改善。鱼鳞坑是在山坡上挖掘的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多呈半月形沿等高线排列,且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交错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分散地表径流    B.减少下渗
C.增加地表粗糙度    D.利于植被生长
10.鱼鳞坑的主要功能是(  )
A.美化环境    B.防风固土
C.调节气候    D.储水护坡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北部山区年平均降雨量仅200mm左右,植被多为旱生灌丛,且植被覆盖率仅为15%,属于典型的干旱剥蚀、风蚀地貌,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中宁县北部山区非法采矿问题突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提到,规划范围包括宁夏境内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关联区和生态延伸区。下图为贺兰山位置及周围区域示意图。
(1)分析中宁县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6分)
(2)举例说明贺兰山生态脆弱区在发展工农业生产活动中易出现的环境问题。(4分)
(3)请为中宁县生态脆弱区的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基础过关练
1.B 2.C 3.B 4.C 5.C 6.B 7.D 8.D
1.B ③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季风区,A错误;①是农牧交错区,地势起伏较大,②气候较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③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④主要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这四处生态脆弱区生态稳定性均较差,B正确;③气候湿润,土地沙漠化不严重,C错误;②气候干旱,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D错误。
2.C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推理过程 结论
①位于农牧交错区,且该区矿产资源较丰富,对应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原因是过度放牧、过度采矿 A错误
②位于西北干旱区,易出现土地沙漠化 B错误
③地处云贵地区,多喀斯特地貌,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破坏植被导致石漠化严重 C正确
④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是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植被稀少 D错误
知识拓展 草场退化即草场植被衰退。主要表现为优良牧草种类减少、各类牧草质量下降、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等。草场退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类型。
3.B 由材料可知,果洛州地处青海省东南部,是黄河源头,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退化,B正确。仅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果洛州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A错误。日照时间长和地形坡度大不会造成草地退化,C、D错误。
4.C 果洛州应对草地退化可采取的措施有设立自然保护区,减轻人类活动对草地的破坏,①正确;禁止矿产开采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但矿产开采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②错误;草场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的,故应控制放牧规模,③正确;植树造林不能应对草场退化,④错误。故选C。
5.C 读图可知,我国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而集中,岩溶地貌广布,石灰岩上的土层易因遭受流水侵蚀而流失,从而形成石漠化,①③正确;岩石破碎,易发生地质灾害,与石漠化形成关系不大,②错误;河流径流量大与石漠化形成关系不大,④错误。故选C。
6.B 根据图示逻辑关系可以推断,①为生态脆弱,②为(农业生产)粗放经营,沙丘开垦属于不因地制宜,①②③正确;超载放牧不属于不因时制宜,④错误;施肥少或不施肥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⑤正确;此地位于我国某农牧交错带,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无农田防护会导致风蚀作用加强,⑥错误。故选B。
7.D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①正确;内蒙古高原为半干旱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区,②正确;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带,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森林带,所以其是森林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③错误;该过渡带大致位于黑河—腾冲一线附近,是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的过渡地带,④正确。故选D。
8.D 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分配农、林、牧业的比例,既能满足人类发展的物质需求,又能保护自然环境,维持自然环境的各项功能,D正确;增加灌溉面积,可能会加剧土地盐碱化,降低土壤肥力,A错误;停止土地开垦,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区域农业发展,B错误;该区域生态脆弱,应合理分配农、林、牧业的比例,不能盲目植树造林,C错误。
9.答案 (1)D
(2)B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解析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扩大载畜量、开垦荒地都容易破坏植被,A、B错;当地水分条件较差,大量植树造林会使水资源更加紧缺,树木也会因为水分不足而成活率较低,C错;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D对。(2)增加载畜量,易造成草场退化,A错;种植业完全退出,既不现实,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土地资源,C错;建立自然保护区不是农业发展方向,D错。故选B。(3)治理风沙的建议即治理风沙的措施,包括生物、工程、农业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措施,如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能力提升练
1.B 2.D 3.C 4.D 5.D 6.C 7.D 8.D
9.A 10.D
1.B 我国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且变率大(多暴雨),同时地形崎岖,水土流失较严重,B正确、A错误;我国南方农牧交错带重化工业不发达,C错误;由于地形崎岖,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贫瘠,农作物单产低,D错误。
2.D 我国南方农牧交错带西侧为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以高寒畜牧业为主,东部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由于地势较低,气候较暖湿,以种植业为主,所以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D正确;我国南方农牧交错带东、西两侧的交通条件和地域文化差异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形成的,A、C错误;海陆位置对我国南方农牧交错带东、西两侧农业生产活动影响较小,B错误。
3.C 注意关键信息的提取: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新疆土壤盐碱化严重。具体分析如下:
推理过程 结论
深居内陆,地表径流少,则下渗少,地下水位低,不利于土壤盐碱化的形成 A错误
新疆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势并不低洼 B错误
新疆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聚集,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 C正确
地下水含盐量高会影响土壤盐碱化,但不是主要因素,影响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因素是地下水位高和蒸发旺盛 D错误
4.D 土壤盐碱化的主要成因是地下水位高和蒸发旺盛。水往低处流,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及地表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在低洼地带聚集。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埋藏浅,加上气候干旱,地下水容易蒸发,盐分在地表结晶析出,容易形成“盐结皮”,D正确。
5.D 土壤盐碱化是一种土地退化,会使土壤生产能力降低,D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盐结皮”颜色较浅,反射率高,故利于增加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则土壤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蒸发减弱,利于保持土壤湿度,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盐结皮”是盐分结晶而成,覆盖在土壤表层,利于增加土壤对风力作用的抗蚀能力,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6.C 根据材料可知,在实施引黄入沙工程后,治理效果显著,相较于之前的治理,水分增多是主要的变化,因此之前治理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水资源严重短缺,植物生长困难,C正确。与管理不善、土壤保水性差、多大风天气关系不大,A、B、D错误。
7.D 沙漠地区水分增多,可以使空气湿度增大,植被生长条件改善,植被生长旺盛,枯枝落叶增多,土壤有机质增多,土壤肥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缓解防汛压力不属于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故选D。
8.D 引黄入沙工程引水的位置位于库布齐沙漠西侧黄河段,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该河段的洪水应是冰凌洪水,12月发生的凌汛使水位上升,会形成冰凌洪水,此时引水量最大,D正确;6月、8月、10月不会产生凌汛,A、B、C错误。
解题关键 库布齐沙漠西侧黄河段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冬季有结冰期,因此易发生凌汛。库布齐沙漠西侧黄河段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线附近,气候较为干旱,大气降水补给对该河段水位变化影响不明显。
9.A 结合材料“鱼鳞坑是在山坡上挖掘的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可知,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分布可以分散地表径流,减慢水流速度,利于增加下渗,A对、B错;鱼鳞坑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地表径流,降低地表径流对地表的侵蚀,但这与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分布无关,C错;鱼鳞坑有一定的蓄水容量,因此利于坑内植被生长,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了植被对坡面的保护,但这也与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分布无关,D错。
10.D 鱼鳞坑可以截留地表径流,通过在坑内植树种草可实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即储水护坡;美化环境、防风固土和调节气候不是鱼鳞坑的主要功能。故选D。
11.答案 (1)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多大风天气,加上周围地区沙漠广布,易受风沙侵袭;自然植被稀少,自然灾害多发。
(2)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3)关停非法采矿区,加大监管力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自然保护区;坚持草原禁牧与舍饲养殖;封山育林与退牧还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调,移民搬迁与迁出地生态恢复同时进行。
解析 (1)中宁县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和风沙侵袭、植被稀少等方面来回答。由材料“北部山区年平均降雨量仅200mm左右”可知,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湖少,水资源短缺;由“属于典型的干旱剥蚀、风蚀地貌”可知,当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读图可知,周围地区沙漠广布,出现大风天气时易受风沙侵袭;由“植被多为旱生灌丛,且植被覆盖率仅为15%”可知,受水资源制约,自然植被稀少,多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2)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贺兰山生态脆弱区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及植被退化,进而导致土壤荒漠化;大水漫灌易导致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易造成环境污染;等。(3)生态脆弱区的治理要从原因入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既要恢复生态,又要发展经济。由材料“规划范围包括宁夏境内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关联区和生态延伸区”可知,要健全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自然保护区;由“中宁县北部山区非法采矿问题突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可知,要关停非法采矿区,加大矿区的植被恢复力度和对矿区的监管力度;针对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导致的生态破坏,一方面要封山育林、退牧还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另一方面要进行生态移民,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利用相结合;生态脆弱区实行禁牧及圈养、舍饲养殖,保障牧民的经济收益。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