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总面积占全国的2.19%,GDP总量占全国的21.7%,城镇人口比重达68%。经济区内部产业部门齐全,城市综合实力领先全国,区域协调度高。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分布。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与苏南相比,上海对浙北辐射强度整体偏弱,主要原因是浙北( )
A.地理位置偏远 B.政策支持较弱
C.城市规模较小 D.历史发展传统
2.下列措施可缩小上海对苏南和浙北辐射强度差异的是( )
A.优化浙北与上海的产业互补 B.扩大上海对外开放程度
C.鼓励浙北剩余劳动力入沪 D.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
武汉城市圈(下图)以武汉为核心,覆盖周边8个城市,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为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为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武汉应重点发展( )
①金融及商贸服务业 ②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业
③农副产品生产及生态旅游业 ④汽车及机械设备制造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实现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构建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B.增强中心城市集聚效应
C.深化产业趋同、城市共管 D.实现城市圈的均衡发展
圈层划分 2010年 2020年 2010—2020年
常住人口/万人 增量/万人 年均增速/%
核心圈层 315.33 392.97 77.64 2.46
中间圈层 496.86 493.77 -3.09 -0.06
外围圈层 444.47 447.48 3.01 0.07
区域中心城市既可以通过竞争优势来“虹吸”周边城市的资源要素,又可以通过知识、技术和资本的“溢出”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下表示意2010—2020年南昌都市圈各圈层人口增量及年
增速。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该时段,南昌对周边城市的主要影响和原因分别是( )
A.“虹吸”,中心城市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B.“溢出”,中心城市有更大的市场规模
C.“虹吸”,周边城市有更低的生产成本
D.“溢出”,周边城市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6.为增强南昌的辐射带动功能,可( )
①降低省会城市准入门槛 ②给予省会城市更多优惠政策
③提高区域交通联通水平 ④进一步改善县域营商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双城经济圈”是指某区域由两个中心城市构成核心,通过“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的方式促进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是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域之一。下图示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成渝经济圈出现两个核心城市的原因是两城市( )
A.地域文化迥异 B.相互竞争激烈
C.经济发展互补 D.产业结构趋同
8.下列城市中受成都辐射强度最大的是( )
A.重庆 B.雅安 C.内江 D.眉山
9.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 )
①促进经济圈内城市协同发展 ②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自成一体
③增强成都和重庆的辐射功能 ④促进工业进一步向成都和重庆集聚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港—城界面是水路运输相关活动地域与城市地域交互作用的区域。新加坡“港—城”经济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再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产业演进,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新加坡“港—城”经济的发展( )
A.工业经济阶段得益于该国资源丰富
B.服务经济阶段的竞争要素是人口数量
C.知识经济阶段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D.演进三阶段临港工业规模呈减小趋势
11.最适宜在知识经济阶段发展的产业是( )
A.石化工业 B.旅游服务业 C.电子精密仪器 D.金融保险业
上海市入围世界Alpha+城市(强一线城市),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下表示意1978年、2007年与2021年上海市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年 4 77.4 18.6
2007年 0.8 46.6 52.6
2021年 0.2 26.5 73.3
12.目前,上海市产业结构的特点是( )
A.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B.工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C.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
D.第三产业以高技术产业为主
13.上海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拉力下降 B.产业收入减少 C.环境污染严重 D.产业结构调整
经国家批准,2015年贵阳市、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至2018年,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截至2023年5月28日,贵阳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下表示意贵阳市产业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0年 5.1 40.7 54.2
2020年 4.1 36 59.9
14.依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下降 B.第二产业生产效率降低
C.第三产业产值最高 D.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协调
15.随着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举办,推测贵阳市(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B.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C.人口向市中心迁移 D.城市环境质量逐渐降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2022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言进一步完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筹划环渤海湾区发展规划。下图为构想中的环渤海湾区示意图。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环渤海湾区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2)北京作为环渤海湾区的中心城市,简析其辐射带动作用强大的原因。(8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图1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重庆 17 558.8 7.4 44.2 48.4
成都 12 170.2 3.9 43.0 53.1
南京 10 503.0 2.4 39.2 58.4
(1)与南京相比,说明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8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经济飞速发展,有“世界工厂”之称。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东莞制造业发展中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制造业面临着出口锐减、产业链低端、竞争压力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东莞制造”急需创造新的技术红利。当地政府于2014年开始推进制造产业“机器换人”,2020年6月,东莞又被正式纳入“深圳都市圈”(图1),形成“深圳创新+东莞智造”的良性循环。图2示意东莞1978—2017年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
(1)描述东莞1978—2017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4分)
(2)简述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升级的有利影响。(6分)
(3)分析深圳对东莞的辐射带动功能。(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上海大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以与上海具有紧密联系的地区作为辐射范围,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和舟山,陆域总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下表为2020年上海和南通产业结构统计数据表。
城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生产总 值(亿元) 比重 (%) 生产总 值(亿元) 比重 (%) 生产总 值(亿元) 比重 (%)
上海 103.6 0.27 10 289.5 26.59 28 307.5 73.14
南通 458.7 4.57 4 765.8 47.49 4 811.8 47.94
(1)绘制2020年上海与南通产业结构比重统计图,结合统计图和上表,比较说明2020年南通的产业结构特征。(9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相继建成,上海和南通两地联系日益紧密,南通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并逐渐发展出三种产业模式:一是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南通。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高端制造环节加快向南通转移。二是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不少项目与上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科技研发合作,在南通实现产业化。三是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南通。企业把总部、营销窗口设在上海,而金融后台、呼叫中心、工业设计等配套产业逐步在南通集聚。
(2)从辐射方式和内容等角度,阐述上海对南通的辐射作用。(4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2.A 3.C 4.A 5.A 6.B 7.C 8.D
9.C 10.D 11.C 12.B 13.D 14.C 15.B
1.C 读图可知,浙北和苏南与上海的距离差别不大,两地在政策支持和历史发展传统上差别也不大,但苏南城市规模更大,上海对其辐射强度较强,而浙北城市规模小,上海对其辐射强度较弱,故选C。
2.A 与苏南相比,浙北的城市规模较小,与上海的经济联系较弱,所以优化浙北与上海的产业互补、加强浙北与上海的经济联系,能扩大上海对浙北的影响,从而缩小上海对苏南和浙北辐射强度的差异,A正确;扩大上海的对外开放程度并不一定能提高上海对浙北的辐射强度,B错误;浙北剩余劳动力入沪,不一定与上海的产业类型相匹配,并且容易增加上海的城市问题,不利于上海的发展,也不会带动浙北的发展,C错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对缩小上海对苏南和浙北辐射强度的差异影响较小,D错误。
3.C 金融及商贸服务业产值高,对环境影响小,属于武汉重点发展的产业,①正确;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②错误;农副产品生产业产值较低,产业层次偏低,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③错误;汽车及机械设备制造业产值高,产业链长,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利于带动武汉都市圈区域总体发展,属于武汉重点发展的产业,④正确。故选C。
4.A 构建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可以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实现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A正确;增强中心城市集聚效应会加大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社会发展差距,不利于实现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B错误;产业趋同不利于各城市之间协调发展,会出现过度竞争等问题,C错误;城市圈内各个城市的特点不同,因此发展方向、发展成果也不相同,“实现城市圈的均衡发展”不切实际,D错误。
5.A 据表可知,2010—2020年南昌都市圈核心圈层常住人口规模增长较快,中间圈层为负增长,外围圈层增长缓慢,结合材料中关于“虹吸”的介绍可知,该时段内,南昌对周边城市的主要影响是“虹吸”,B、D错误;周边城市的人口会被南昌“虹吸”,说明南昌有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发展机会等,即原因是中心城市有更高的经济效益,A正确、C错误。
6.B 降低省会城市准入门槛和给予省会城市更多优惠政策,会加大南昌的拉力,对周边城市产生更大的“虹吸”作用,①②错误;而提高区域交通联通水平和进一步改善县域营商环境可以加大县域的拉力,助力“溢出”作用,增强南昌的辐射带动功能,③④正确,故选B。
7.C 成都、重庆成为该经济圈的两个核心城市,主要是因为二者在经济和产业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C正确、D错误;成都、重庆都位于巴蜀文化圈,地域文化相似,A错误;两城市相互竞争激烈不是成渝经济圈出现两个核心城市的原因,B错误。
8.D 影响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其次是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从距离和交通条件来看,眉山距离成都近、位于与成都直接相连的铁路线上,受成都的辐射强度最大,而雅安交通条件较差,内江距离成都较远,受成都辐射强度均较小,D正确,B、C错误;重庆和成都均为区域核心城市,受成都辐射强度较小,A错误。
9.C 城市圈的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自成一体”不符合其发展的需求,②错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城市圈内不同等级的城市协调发展和共同提升,而不是促进工业进一步向成都和重庆集聚,①正确、④错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可以增强成都和重庆作为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③正确。故选C。
10.D 读图可知,全球制造业转移以及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新加坡发展出口加工业,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A错误;服务经济阶段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竞争要素是人口质量而不是人口数量,B错误;知识经济阶段注重创新研发,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C错误;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临港工业规模呈减小趋势,D正确。
11.C 图示知识经济阶段注重创新研发,适合发展高科技产业,如电子精密仪器,C正确;石化工业、旅游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等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均比电子精密仪器低,A、B、D错误。
12.B 由材料可知,上海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第二产业应以技术导向型产业为主,向“高精尖”方向发展,A错误、B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只能判断上海市第一产业占比呈下降趋势,不能判断“逐年”变化特点,C错误。由材料“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可知,上海市目前第三产业并非以高技术产业为主,D错误。
13.D 上海市入围世界Alpha+城市,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说明上海市的对外拉力提高,A错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并不能说明产值减少,B错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经济效益更高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挤占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得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D正确;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小,C错误。
14.C 读表可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其产值不一定下降,A错误;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根据材料“2015年贵阳市、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至2018年,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可知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第二产业生产效率应提高,B错误;第三产业在2010年和2020年的比重都较第一、第二产业大,其产值最高,C正确;2010—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结构发展较为协调,D错误。
15.B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促进贵阳市与大数据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发展,因此其第二产业的比重不会上升,应该会在目前的趋势下继续下降或保持稳定,A错误;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举办,使贵阳市的知名度提高,与大数据相关的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B正确;市中心地租昂贵,并不会促使人口向市中心迁移,C错误;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举办会促使贵阳市环境质量提高,D错误。
16.答案 (1)邻近东北亚经济圈,国际市场广阔;(2分)靠近京津唐和辽中南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2分)靠近海洋,海运条件便利。(2分)
(2)北京城市规模大,等级高;城市服务功能多、范围广;北京距湾区各城市较近;北京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便利;北京与其他城市人才、技术、信息交流密切。(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
解析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环渤海湾区位于华北经济核心区,邻近东北亚经济圈,国际市场广阔;环渤海湾区靠近京津唐和辽中南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利于区域工业发展;靠近海洋,海运条件便利,对外交流频繁,适合发展外向型经济。
(2)城市是区域生产活动的中心,一般具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城市的辐射功能就是这些功能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能力。北京为我国首都,城市等级高,规模大,服务功能多、范围广;借助与环渤海湾区内其他城市之间的便捷交通,北京可疏解部分非首都职能,利于将部分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疏散到周边地区;距湾区各城市较近,可通过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发达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与环渤海湾区内其他城市进行人才、技术、商贸活动以及信息等的交流。
17.答案 (1)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2分)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2分)。
(2)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
解析 (1)读材料三可知,与南京相比,重庆和成都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小。
(2)由材料可知,城市群需要内部城市“联系密切”,而读图1可知,成渝城市群的交通网络还有发展空间,有很多城市没有被连接,导致核心城市成都和重庆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互联互通有待加强;读图2可知,成渝城市群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远超其他城市,且其他城市人口差别不大,说明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各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
18.答案 (1)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2006年以后比重极小;(1分)第二产业变化较为稳定,所占比重较大;(1分)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1分)产业结构逐渐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1分)
(2)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东莞紧邻深圳,利于接受深圳的产业辐射,加快东莞产业结构调整;依托深圳的技术优势,发展智能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促进东莞与深圳之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便于两地人员交流和物资流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城市规模。(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1)描述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要分别阐述三个产业的变化特征,并总结整体特征。
(2)由材料“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所学知识可知,东莞制造产业升级前需要大量劳动力,产品附加值低。由材料“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东莞制造业发展中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制造业面临着出口锐减、产业链低端、竞争压力过大等一系列问题”可知,目前东莞制造产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附加值较低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因此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部分替代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机器人生产,有利于降低出错率,提高成品率,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使用工业机器人会使工业机器人需求增大,可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3)深圳对东莞的辐射带动功能主要从产业辐射、技术优势、基础设施、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描述。东莞紧邻深圳,便于接受深圳的产业辐射,能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东莞产业结构调整;依托深圳的技术优势,提升本地工业技术水平,发展智能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提升附加值;促进东莞与深圳之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便于两地人员交流和物资流通,更好地接受深圳产业辐射和加快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和服务范围。
19.答案 (1)2020年上海与南通产业结构比重统计图如下:(5分)
产业结构特征:南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产业比重较上海高,(1分)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远远低于上海,(1分)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上海,(1分)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上海。(1分)
(2)依托苏通大桥等通达的交通网络,上海与南通之间人和物的流动加快,为南通农产品提供消费市场;(2分)加强与南通产业分工合作,为南通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使南通承接部分产业,促进南通产业升级。(2分)
解析 (1)可利用表中相关数据绘制2020年上海与南通产业结构比重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或其他形式的统计图均可。比较说明2020年南通产业结构特征时注意分别比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和比重。(2)南通与上海仅一江之隔,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相继建成,使上海和南通之间人和物的流动加快。上海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二、第三产业发达,人口众多,主要农副产品需从外部调入,两地联系日益紧密有利于南通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明显,材料中的三种产业模式加强了上海与南通的产业分工合作,上海可为南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南通的工业基础也使其有能力为上海提供配套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同时带动自身的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