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增分测评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增分测评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3:5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地形
B.气候、水文
C.土壤、植被
D.植被、自然带
2.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下面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均以热量为基础
  双季稻是指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5月中下旬开始插种早稻秧,到7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然后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赶在立秋前插种完毕,11月收割晚稻,赶在降霜前完成收割。双季稻比单季稻的总产量高。如图为我国双季稻主要种植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我国双季稻主要种植区(  )
A.有明确的区域边界
B.区内自然特征完全一致
C.人口分布比较均衡
D.为发挥区域优势而划定
4.我国贵州省、云南省没有成为双季稻主要种植区,主要原因是两省份大部分(  )
A.山地多,土壤贫瘠浅薄        B.纬度低,雨季降水过多
C.森林多,耕地比重较低        D.海拔高,水热组合欠佳
  历史文化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够较完整地反映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右图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历史文化名村数量分布图(前六批,不包含港澳台)。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名村类型多样且保存较完好,其主要原因是(  )
A.旅游业快速发展,到访游客多
B.政府保护力度大,出台相关政策
C.地理环境多样,且受外界干扰小
D.村民积极参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6.江西省为促进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力进行商业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B.加大保护力度和资金投入,发展旅游业
C.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工业迁入
D.严格进行封闭保护,严禁人员进入
7.新疆的历史文化名村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其(  )
A.自然环境条件差,人类活动少
B.房地产开发规模大,文物被破坏
C.开发历史短,地域文化特色不鲜明
D.交通不便,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
  太湖南岸平原靠近天目山,发源于天目山的东、西苕溪曾导致太湖南岸洪水肆虐。从六朝到唐宋,人们在太湖南岸修建横塘、纵溇、太湖堤坝(如图)后,不断有聚落在此诞生,该地区农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从而留下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今,该地区又成为城市发展的热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历史上横塘、纵溇不断修建会(  )
A.扩大耕地面积 B.阻碍交通出行 C.加重河道污染 D.加重水患灾害
9.横塘、纵溇等水利设施修建完成后,该地区(  )
A.太湖泥沙淤积加剧        B.聚落形态趋于松散
C.生态系统趋于崩溃        D.农业景观重复性强
10.太湖南岸平原作为长三角为数不多的乡愁寄托之地,其合理的发展措施是(  )
A.全域推进城镇化+景区化发展模式
B.建设通湖连城带状生态田园和休闲空间区
C.乡村聚落外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D.推行现代交通,取代古桥、河埠、乡野交通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近几十年来我国稻谷种植重心逐渐北移。下图示意近年来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图示各稻谷供需结余区域(  )
A.按人文特征划分        B.边界有过渡性质
C.按自然特征划分        D.具有明确的边界
12.与吉林省相比,湖南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A.土壤肥力高 B.复种指数高 C.科技更先进 D.市场需求小
13.我国稻谷种植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有(  )
①南方的劳动力数量减少        ②南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
③北方稻谷生产技术改进        ④北方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外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古人常用“九州”代指中国。“九州”出自先秦典籍《尚书·禹贡》。现在一般认为,撰写者设想,当诸侯统一后,国家可以把国土划分为九个州,方便各州在国家统一管理下互通有无。下图示意《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划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古人划分“九州”的主要依据可能是(  )
A.山川河流        B.气候植被
C.语言、习俗        D.行政传统
15.关于各地税赋的品种,《尚书·禹贡》提出,距都城由近到远分别缴纳连秆的禾、禾穗、带壳的谷、粗米、精米。关于这种方案提出的理由,叙述正确的是(  )
A.缴纳连秆的禾便于粮食的保存和运输
B.缴纳精米以减少秸秆带来的火灾等安全隐患
C.距都城越近,居民政治地位越高,缴纳粮食越少
D.距都城越远,缴纳的粮食要求越精细,便于运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按照不同的指标把我国划分为七大片区,通过对我国七大片区常住人口的统计,可以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下图为我国七大片区常住人口数量示意图。
(1)说明我国划分七大片区的主要依据。(6分)
(2)指出制约西南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并为西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提出合理建议。(10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青岛都市圈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东部,向东与日韩隔海相望,向西背靠黄河流域广阔腹地。2023年10月13日,山东省政府印发《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了青岛都市圈的范围,主要包括青岛市全域,潍坊市诸城市、高密市,日照市东港区,烟台市莱阳市、莱州市、海阳市,共涉及4市16县(市、区),陆域总面积2.15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青岛都市圈区域图。
(1)指出《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确定能够体现出的区域特征。(3分)
(2)说明《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确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6分)
(3)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促进青岛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可采取的措施。(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是指介于平原都市人口密集区(人文过程主导)与高山自然保留区(自然过程主导)之间,承载着小城镇与乡村、山区耕地、森林与草地等地域类型的地理空间。如何优化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的土地功能格局,是确保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下图为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示意图。
(1)从区域关联的角度,说明都市区盲目扩张对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各地域类型的影响。(6分)
(2)土地利用功能是指人类从不同的土地利用过程中获得的直接或间接利益,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从生产功能角度,简述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因地制宜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区域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从而做到因地制宜。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下面为长三角地区及其位置图(图甲)、东北地区地形及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示意图(图乙)。
图甲
图乙
(1)结合图乙从区域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原因。(6分)
(2)结合图甲从区域关联性的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原因。(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A 2.D 3.D 4.A 5.C 6.B 7.A 8.A
9.D 10.B 11.D 12.B 13.C 14.A 15.D
1.A 自然要素会影响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是影响自然环境的两个基本因素。我国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大体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大体是3 000米等高线,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大体为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因此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和气候,故选A。
2.D 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存在着差异,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受水分条件的影响;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故导致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原因各不相同,选D。
3.D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推理过程 结论
一般行政区划之类的区域是有明确边界的,而我国双季稻主要种植区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没有明确边界 A错误
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但是内部自然特征不可能完全一致,区域内部也具有差异性 B错误
我国双季稻主要种植区人口分布并不均衡 C错误
我国双季稻主要种植区是为发挥区域的热量、水分等优势而划定的,利于指导农业生产 D正确
4.A 贵州省、云南省位于云贵高原,山地多,地形崎岖,且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壤贫瘠浅薄,A正确;双季稻喜湿热,纬度低、雨季降水多利于双季稻的种植,B错误;森林多分布于山地地区,对双季稻种植影响较小,C错误;两省份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组合较好,D错误。
5.C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理环境多样,但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受外界干扰小,使得历史文化名村类型多样且保存较完好,C正确;旅游业快速发展,到访游客多,很可能会使历史文化名村受到破坏,A错误;政府保护力度大,出台相关政策和村民积极参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不是贵州省独有的条件,B、D错误。
6.B 加大保护力度和资金投入,发展旅游业,可以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B正确;大力进行商业开发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工业迁入可能破坏历史文化名村的面貌和文化价值,不符合保护要求,A、C错误;严格进行封闭保护、严禁人员进入也不符合实际,会限制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D错误。
7.A 新疆地处内陆,自然环境条件差,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定居和形成村落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新疆历史文化名村数量较少,A正确;交通不便可能限制文化的传播,房地产开发可能破坏一些文物,但新疆历史文化名村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应先考虑其恶劣的环境导致形成的历史文化名村数量较少,B、D错误;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承载着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多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C错误。
8.A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推理过程 结论
材料“人们在太湖南岸修建横塘、纵溇、太湖堤坝(如图)后,不断有聚落在此诞生,该地区农业也得到蓬勃发展”,说明历史上横塘、纵溇不断修建会使耕地面积扩大 A正确
图中显示横塘、纵溇的分布较为整齐,间隔较为合理,说明在建设时考虑了出行的需求,因此不会阻碍交通出行 B错误
横塘、纵溇的分布较为合理,且当时人们从事的是农业生产,没有增加污染物排放,对河流自净能力影响小,故不会加重河道污染 C错误
横塘、纵溇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可以调节水流,减少泥沙进入太湖,从而减轻太湖泥沙淤积,减轻水患灾害 D错误
9.D 依据图文材料可知,横塘、纵溇等水利设施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改善农田灌溉、排水和防洪等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这些水利设施往往需要在农田中进行标准化的规划和布局,因此可能导致农田景观的同质化和重复性增强,D正确。由上题分析可知,横塘、纵溇等水利设施的修建会减轻太湖泥沙淤积,A错误。横塘、纵溇等水利设施主要服务于农田,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较小,B错误。横塘、纵溇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留下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今该地区又成为城市发展的热土,说明横塘、纵溇等水利设施修建完成后,该地区生态系统没有趋于崩溃,C错误。
10.B 全域推进城镇化+景区化发展模式可能导致过度开发,破坏原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不利于保护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等,A错误;太湖南岸平原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人们乡愁寄托之地,在保持原有生态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建设通湖连城带状生态田园和休闲空间区,可以充分发挥该地区的生态、文化优势,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B正确;乡村聚落外迁可能导致原有的乡村文化消失,C错误;虽然现代交通发展迅速,且可以提高出行效率,但现代交通完全取代古桥、河埠、乡野交通可能会破坏原有的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故在发展现代交通的同时,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D错误。
11.D 由材料可知,图示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稻谷供需关系示意图,不同省级行政区之间具有明确的边界,B错误、D正确;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既包含人文特征,也包含自然特征,A、C错误。
12.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湖南省纬度低,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高),吉林省纬度高,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低),B正确;吉林省的土壤为黑土,土壤肥力比湖南省高,A错误;当前信息传递途径多、速度快,吉林省和湖南省水稻种植的科技差异小,C错误;吉林省地广人稀,湖南省人口密度大,湖南省稻谷市场需求更大,D错误。
1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稻谷种植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变暖,北方生长期延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培育出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水稻品种来适应北方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春季大棚育苗,当气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再到稻田插秧,延长了水稻的生长期,所以在北方水稻培育和种植技术提高的前提下,北方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城镇化发展迅速,占用了一部分耕地,使水稻种植面积减小,②③正确;南方港口众多,便于外运,④错误;南方劳动力数量并没有减少,①错误。故选C。
14.A 据图可知,九州的假定界大概为河流(黄河、淮河)和山川(太行山、秦岭等),A正确;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地区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错误;我国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当时相互之间的交流困难,语言、习俗种类多、差异大,与图示“九州”的划分不一致,C错误;材料“撰写者设想,当诸侯统一后,国家可以把国土划分为九个州”说明主要依据不是行政传统,D错误。
15.D 由题干可知,离都城最近的地区缴纳连秆的禾,离都城越近,运输距离越短、交通越便利,所以缴纳连秆的禾不是出于“便于粮食的保存和运输”的考虑,A错误;若出于“缴纳精米以减少秸秆带来的火灾等安全隐患”的考虑,则应所有地区都缴纳精米,B错误;题干强调的是被征粮食的形式,而非数量,C错误;距都城越远,交通运输难度越大,为降低运输难度,应以精米为主,D正确。
16.答案 (1)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习俗;气候条件;行政区划;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主要制约因素:地形地势。(2分)
建议: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人口流动和信息往来;(2分)利用区域劳动力、矿产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相关产业;(2分)利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2分)加大科教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交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2分)
解析 (1)说明划分依据,即分析划分出的区域之间存在的较大的差异。结合七大片区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上的差异和区域之间的边界特点分析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西南地区主要为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较高,自然环境较为恶劣;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与外界交流不便,因此需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人口流动和信息往来,促进经济发展;西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可以利用区域劳动力、矿产等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较为独特,因此可以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加大科教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17.答案 (1)《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确定,能够体现出的区域特征包括整体性、(1分)差异性(1分)和关联性。(1分)
(2)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2分)有利于加强周边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2分)有利于发挥青岛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城镇一体化建设。(2分)
(3)滨海海洋经济带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运输;青烟先进制造产业带应当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青潍临港临空产业带应当重点发展物流行业;青岛中心城区应当发展金融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1)《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确定,能够体现出以下几个区域特征:一是整体性,青岛都市圈的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内各类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减少重复发展,提高整体的竞争力,促进区域整体发展;二是差异性,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为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发展方向;三是关联性,青岛都市圈囊括了相邻的潍坊、烟台部分县市,体现了青岛与周围区域的关联。
(2)《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确定,有利于加强青岛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促进山东半岛社会经济发展;可促进山东半岛内部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加强周边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发挥青岛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等,即有利于区域内空间布局优化,促进区域内城镇一体化建设。
(3)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青岛都市圈的滨海海洋经济带依托便利的海运条件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运输;青烟先进制造产业带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应当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青潍临港临空产业带有便利的运输条件,应当重点发展物流行业;青岛中心城区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人才聚集,应当发展金融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
18.答案 (1)都市区盲目扩张,使乡村人口外迁,造成乡村空心化、耕地撂荒、小城镇收缩;(3分)导致物资需求增加,造成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城郊农业发展。(3分)
(2)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禁无序开垦;鼓励农林牧渔多元发展,发展立体农业;保护山区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1)都市区盲目扩张,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使乡村人口外迁,造成乡村人口规模减小,出现乡村空心化、耕地撂荒、小城镇人口和面积收缩;乡村产生的物质资料减少,而对物资的需求增加,造成森林面积减少、草场退化,为保障城市人口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城郊农业会得到发展。
(2)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主要为耕地、森林与草地等地域类型,耕地地域类型内,应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有效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严禁无序开垦;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介于平原与高山之间,农业发展条件多样,可以鼓励农林牧渔多元发展,发展立体农业;山区景观独特,应保护山区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业,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创造收入;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靠近城镇,可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19.答案 (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森林、草原植被生长茂盛,秋冬季节寒冷干燥,产生的枯枝落叶多;(2分)纬度高,气温低,枯枝落叶和其他有机质不易腐烂,易形成腐殖质,逐年在土壤中累积;(2分)东北平原地势平坦,流水侵蚀作用弱,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积累。(2分)
(2)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南北海运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点,交通便利,可通过便利的交通从区域以外运入原料发展重工业;(2分)区域内外农副产品丰富,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2分)便捷的交通有利于扩大区域以外的市场、促进区域外劳动力向区域内流动等,从而促进长三角地区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2分)
解析 (1)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原因主要从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入手考虑,如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及人类活动,注意结合题干要求“从区域整体性的角度”进行分析。(2)区域关联性要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大方面分析。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南北海运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点,可以通过便利的交通从区域以外运入原料发展重工业;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区域内外农副产品丰富,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便捷的交通有利于扩大区域以外的市场、促进区域外劳动力向区域内流动等,从而促进长三角地区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