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中
国
历
史
农民阶级的暴力抗争与近代化早期探索
——传统体制困境下的救亡尝试
01
素养目标
03
整体感知
04
问题探究
05
拓展延伸
06
课堂反馈
07
板书设计
08
作业布置
02
新知导入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1.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掌握运动从金田起义到天
京陷落的关键时空节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重点)
2.通过原始文献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多角度评价太平天国的双
重性质(反封建/反侵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重点、难点)
3.认识农民阶级在近代化探索中的历史局限性 。(唯物史观)
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感受农民阶级的革命精神,初步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本课定位
本课单元定位
大单元主题:"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1840-1919)"
第五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第六课《戊戌变法》
第一课《鸦片战争》,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外患
内忧
经济方面近代化探索
制度方面近代化探索
新知导入
狄仁杰的迷惑
"如果穿越回1851年的广西,作为底层农民的你,会选择加入太平军吗?为什么?"
材料一:马克思曾指出:“推动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鸦片战争后传统手工业破产,白银大量外流。
材料二: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贪官甚于强盗,酷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直接原因
问题探究
1、拜上帝会兴起的社会背景
问题1、偏僻小村庄金田村如何能掀起席卷半个中国的风暴?
任务一:史料分析·探背景
1838 - 1843年白银净流量变化趋势
清朝时期人口增长曲线
民族矛盾(外国侵略)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
自然灾害(直接诱因)
根本原因
外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
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自然灾害严重,劳动人民生活困苦
问题探究
①西方势力入侵
拜上帝会兴起的时代背景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鸦片贸易
白银外流
银贵钱贱
人民苦不堪言
②清朝统治腐朽
③自然灾害严重
鸦片战争失败
民之财尽矣
民之苦极矣
灾害、瘟疫饥民充斥
饿浮遍野
问题探究
洪秀全
洪秀全,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太平天国天王。广东花县人,汉族。家中世代务农,7岁入私塾,16岁辍学。18岁起在本村和邻村当塾师,多次到广州考秀才未中。
1829年16岁
科举落第
1836年23岁科举再落第,收到《劝世良言》
1837年24岁科举三度落第,卧病“升天”见“上帝”,读《劝世良言》
1844起与冯云山一同在两广地区组织“拜上帝会”吸纳贫苦农民为信徒。
农民阶级的反抗之路:太平天国
【历史解释】洪秀全为什么要创立拜上帝会?
1843年:29岁了。又一次落败,连个秀才都没捞到
科举失意,生活饱受打击,受基督教启发。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推动起义的发展
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为正处在苦难中的百姓,描绘了一幅人间天国的美好画卷。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矛 盾
列强入侵
加剧
自然灾害
激化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和思想准备)
问题探究
【示意图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金田起义(1851)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起义的爆发:
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问题2、为什么一群“乌合之众”竟然势如破竹?
任务二:时空定位·探过程
称号 东王
东王 杨秀清
西王 萧朝贵
南王 冯云山
北王 韦昌辉
翼王 石达开
永安建制概况
金田起义(1851)
永安建制
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意义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思考:永安建制后形成的太平天国政权领导集团有何特点?有何利弊?
1.依照旧的封建体制进行内政建设,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2.初期,利于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3.为天王和东王的争权埋下了隐患。
2.初建政权:永安建制
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先后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
1853年春,太平军放弃武昌,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东下。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1853年)
金田起义(1851)
永安建制
围困桂林
全州之战(冯云山牺牲)
长沙之战(萧朝贵牺牲)
攻克武昌
定都天京
3、定都天京(壮大)
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定都天京有什么意义?
太平军从广西金田起义到席卷江南、定都天京(南京)的过程中,其进军速度之快(仅用两年多时间跨越六省)
传统农民起义的“天时地利人和”
太平军的迅速进军,本质上是清朝统治危机总爆发的产物:政治腐败、军事废弛、经济崩溃为起义提供了“天时”;流动作战、吸收民众、利用地形构成“地利”;宗教动员、纪律严明、社会矛盾激化形成“人和”。
问题探究
维 度 《天朝田亩制度》“四有二无”理想 实际实行的‘照旧交粮纳税’政策
核心主张 废除土地私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地主继续收租,农民向太平天国政权缴纳赋税(税率略低于清朝)
土地分配 不分男女,按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余粮归“圣库” 未触动原有土地占有关系,地主凭田契收租,农民需缴纳田赋(如江苏“每亩科钱360文,米1斗”)
社会目标 构建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消灭贫富差距 维持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默认地主与佃农的租佃关系
实施范围 广泛推行于太平天国控制区 仅在部分地区短暂试点(如安徽、江西),未形成系统性实践
从“理想激情”到“现实理性”的权衡。作为佃农,可能会在起义初期因“四有二无”的美好愿景拥护太平军(尤其在灾情严重、剥削极重的地区,如广西、安徽),但随着太平天国政策转向和军事形势变化,会更关注实际利益的改善。这种态度变化,既体现了农民对平等的本能追求,也揭示了传统社会变革中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没有先进生产力和阶级的引领,单纯的平均主义只能是无法落地的乌托邦。
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进步性)
它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当时的环境下无法真正实施。(空想性)追求小农经济,违背社会发展潮流(落后性)
【制度对比】:理想蓝图与现实政策的割裂
观看视频,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4、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任务三:史料实证·析纲领
【唯物史观】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5.高潮——北伐、西征
横扫五省,进逼天津!
京城大乱,数十万人出逃!
咸丰哀叹,欲步崇祯后尘!
可惜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
1853年 北伐 失败
太平天国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其势力发展到18个省,太平天国实际控制的区域发展到23个府州,总共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1853-1856年 西征 全盛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意义:
大获全胜
失败
北伐的失败本质是农民政权的战略盲目性(试图以偏师灭清)与清廷动员能力的对抗,而西征的胜利则得益于太平天国对地缘格局的精准把握(控制长江中游)和清军南方防务的腐朽。两者的反差,既反映了太平天国军事指挥的阶段性成熟,也暴露了其缺乏全局战略规划的致命缺陷——正如曾国藩所言:“贼之善者在‘稳’,其败也在‘贪’”(指北伐的贪功冒进)。
问题探究
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洪秀全
杨秀清
韦昌辉
石达开
①逼
②杀
④杀
③责
⑤疑
⑥走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大兴土木,挑选嫔妃,仪卫舆马,无不奢华。还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
——马工程《中国近代史》
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
1856年秋
1、天京事变(1856年)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士气低落,太平军内部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
——罗尔纲《论洪秀全》
原因1: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内部矛盾尖锐
问题3、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会在中外反动势力绞杀下失败?
问题探究
【小组合作】洪仁玕总理朝政后,采取什么措施重振朝纲?超前性体现在哪里?评价?
政治主张:倡导民主与法制,突破封建专制框架
‘以法法之’者……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
……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兴医院……
——摘自《资政新篇》
以法治国
与外国通商、新式教育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向西方学习,
改革内政
积极
局限
1、缺乏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以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实施。
2、没有涉及农民土地问题得不到农民支持。
文化教育与社会改革:冲击传统伦理,倡导近代文明
经济主张:全面引入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3、阶级局限:洪仁玕的改革依赖君主权威,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具有一定的妥协性。
2.重整国政——洪仁玕《资政新篇》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尤其在经济发展方面)?两者之间关系如何?
文献 不同点 相同点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①都为巩固政权;
②都反封建;
③都脱离实际;
④未能实施。
①产生背景不同:《天》盛/《资》衰
②群众基础不同:《天》拥/《资》乏
③作用不同: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发展/未能付诸实施。
④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
《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质是消灭私有制,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质是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问题探究
忠王李秀成
英王陈玉成
3.安庆陷落与上海受挫
时间:
过程:
结果:
1860年
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
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就义
李秀成率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问题探究
华尔率领的洋枪队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1852年创建湘军,1854年始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派李鸿章、左宗棠分两路,他居一方指挥,分三路围攻天京,1864年7月陷天京,太平天国亡。后从事洋务运动,举办军事工业。1870年任直隶总督。
镇压太平军的淮军首领——李鸿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问题探究
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李秀成率军回师救援,激战40天,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 1863年,曾国藩兵分三路围困南京。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重死去。
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攻陷
清军
清军
清军
4.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问题探究
【小组合作】席卷大半个中国,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组织基础
指导思想
群众基础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有制度也执行不了
领导者缺乏革命进取心,逐渐腐化;内部分裂
脱离人民群众
内因(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空想性、狂热性、分散性)
外因(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材料2: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附近。盘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组织洋枪队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
材料1: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
《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
民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
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农民阶级由于自身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
①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6.太平天国运动性质与教训
问题探究
问题4、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产生哪些影响?
材料1:太平天国占据了清王朝大片江山。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2: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传统体制瓦解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任务四:多维视角·评影响
【多维视角】政治:冲击清朝统治,加速传统体制瓦解
经济:破坏与转型的双重作用:江南经济遭破坏,客观上为洋务运动创造条件;客观推动经济结构变迁
社会文化:冲击传统秩序,催生思想变革:对儒家文化的双重态度、女性地位的短暂突破、西学传播的特殊渠道。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系统改革方案
民族关系:激化满汉矛盾,重塑近代民族意识
外交: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
国际影响:改变东亚政治格局,引发列强对华策略调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旧民主主义革命
利用外来基督教思想
①起义背景新——
②起义形式新——
③治国方案新——
④担负任务新——
⑤失败原因新——
⑥所属范畴新——
造成这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历史解释】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那些新的特点(鲜明的时代性)?
拓展延伸
新使命: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拓展延伸
制作"19世纪中后期救亡探索谱系图":
鸦片战争(被动挨打)
太平天国(农民阶级探索)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自救)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虎门销烟浮雕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炮房
任务五:大单元联结
板书设计
鸦片战争(外因)
↓
土地兼并+白银外流(内因)→ 金田起义 → 定都天京
↑↓ ↓
拜上帝会组织力 天京事变(转折)
↓ ↓
农民阶级局限性 ←─────────天京陷落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攻克永安后,太平军刊印了营规:令军兵男妇不得入乡造饭取食,毁坏民房,掳掠财物及搜操药材铺户和州府县司衙门。该举措旨在( )
A.获得人民支持 B.重建领导机构
C.建立政权组织 D.解决土地问题
2.(2025·江苏扬州·一模)《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而《资政新篇》则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变化( )
A.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B.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C.扩大了列强在华权益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3.(2025·河南周口·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列强认为保护大清的统治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彻底倒向清军。英法不仅出售先进的来复枪给清军,派人帮助训练清军,甚至直接派兵参战,让太平军吃了不少苦头。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反封建反侵略双重性质 B.拥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决心
C.坚决打击英法列强嚣张气焰 D.开启了近代思想潮流的闸门
A
D
A
课堂反馈
作业布置
角色扮演:历史现场的“假如”时刻
请选择以下任一身份,撰写一段1856年天京事变后的内心独白(200字左右):
一位参与过金田起义的老兵
天京城里的普通商户
前来观察的英国传教士
曾国藩幕府中的幕僚
要求:结合该身份的立场,体现对事变的真实感受,需包含2-3个具体历史细节(如服饰、口号、事件片段)
作业布置
攥着这身洗得发白的号衣,袖口磨出的破洞还沾着金田的红泥。昨夜天京城头又换了旗,东王的黄绸帅旗被扯得稀烂,像块破抹布挂在城垛上。
十年了,从金田团营时喊着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举义,我跟着天王踏过全州的血河,见过武昌城百姓捧着稻谷迎王师。可如今…… 巷子里堆着的尸首里,有个后生胸前还别着 “圣兵” 木牌,那是去年我亲手给他挂上的。
今早去领口粮,粮官看我的眼神像看贼。当年在永安州,天王说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可现在连糙米都掺着沙土。腰间的腰鼓早敲不响了,鼓皮上的 “天父天兄” 四个字,被血渍糊得只剩个 “天” 字 —— 这天上,到底还有没有我们活路?
示例1、一位参与过金田起义的老兵内心独白
作业布置
仓库里的绸缎还堆着大半,可门楣上“天父保佑”的红绸早被昨夜的血溅污了。前儿还在东王府前卖胭脂,听侍卫说东王要“代天父传言”,转头就见北王的兵举着刀冲进去。
柜台上的天平秤还压着“公平交易”的木牌,那是定都天京时天国小吏送来的。如今糙米涨到五十文一升,比咸丰初年贵了十倍,连给娃娃扯块做肚兜的粗布都要凭“圣库”的条子。今早想把囤积的盐巴摆出来,却被兵丁翻出账本 —— 说我“私藏浮财”,要不是塞了两匹好缎子,怕是连铺子都要被封。这“天国”的买卖,真是做不下去了。
示例2、天京城里的普通商户内心独白
作业布置
教堂窗玻璃被流弹击碎,圣像上溅了点点暗红。三天前还与翼王石达开讨论《圣经》译本,他指着 “均贫富” 的章节说这与天国理念相合,此刻却听闻他已连夜带部众出城。
街头巷尾满是穿号衣的兵勇,腰间缠着 “杀尽清妖” 的布条,却对着同胞挥刀。曾见东王仪仗过市,黄轿前后簇拥着唱赞美诗的童子,如今那顶轿子据说被劈成了柴火。给伦敦会写的信里,我实在难以解释:这群宣称信仰上帝的人,为何要用如此血腥的方式 “净化世界”?或许《南京条约》里的通商口岸,才是更稳妥的选择。
示例3、前来观察的英国传教士内心独白
作业布置
案头的《讨粤匪檄》誊抄本墨迹未干,就传来天京内讧的消息。昨夜与曾帅议事,他捻着胡须说“粤匪自毁长城”,指着舆图上天京周边的红圈 —— 溧水、句容的太平军防务果然松动了。
记得去年攻九江时,见贼兵衣衫褴褛却高唱 “天父杀鞑”,竟能悍不畏死。如今传闻东王府被屠三万,连厨子都没能幸免。营中刚截获天国的“圣库”账簿,上面记载着东王府藏银二十万两,这哪是“有饭同食”的模样?给湖南老家的信里嘱咐儿子:把族里的团练再练紧实些,这般乱局,还得靠孔孟之道来收拾。
示例4、曾国藩幕府中的幕僚内心独白
中
国
历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