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2024-2025学年七下 期末科学卷
1.(2025七下·温岭期末)在实验室里,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以下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2025七下·温岭期末)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性征的出现是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B.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已经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强
C.青春期生长发育快,要停止运动,以减少能量消耗
D.在和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不卑不亢、自重自爱
3.(2025七下·温岭期末)下列化学用语中,既能表示宏观意义,又能表示微观意义的是( )
A.C B.2Fe3+ C.2N D.3H2O
4.(2025七下·温岭期末)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简图。其中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发生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5七下·温岭期末)同学们归纳了铁的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6.(2025七下·温岭期末)台州湾入海口附近,由椒江、永宁江等河流冲积形成的一片广阔区域,平均海拔仅几米,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是典型的农耕区。该区域属于的地形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盆地
7.(2025七下·温岭期末)干冰是一种白色晶体,常温下会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个过程叫做( )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8.(2025七下·温岭期末)我市大溪镇有一株樟树,距今已有810多年的历史,需要多人围成一圈才能抱住。这株樟树能逐年增粗是因为它的茎内具有(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髓
9.(2025七下·温岭期末)剪取健康的绿萝枝条,把其下端插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如图所示。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
A.扦插 B.嫁接 C.压条 D.有性生殖
10.(2025七下·温岭期末)如图表示甲包含乙,下列概念符合图形中甲、乙关系的是( )
A B C D
甲 直根系 原子 茎 地核
须根系 分子 直立茎 地幔
A.A B.B C.C D.D
11.(2025七下·温岭期末)把浸在肥皂液里的框架取出,框架上有一层肥皂膜,在膜上放一细线圈(如图1)。刺破线圈内的肥皂膜,线圈变成了圆形(如图2)。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A.分子体积变小 B.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 D.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12.(2025七下·温岭期末)嫦娥六号首次实现了人类在月球背面采集月壤的任务。研究发现月壤样品中含有丰富的氦-3,其原子模型如图所示,则“O.”表示的是( )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核外电子
13.(2025七下·温岭期末)右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排列有一定的规律,甲、乙、丙、丁四种元素中与碳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2025七下·温岭期末)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以下关于科学家观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道尔顿认为原子内部是空心的
B.汤姆生认为原子中存在带正电的电子
C.卢瑟福认为原子内部有带正电的原子核
D.现代科学家认为核式结构模型是完美的
15.(2025七下·温岭期末)如图是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设置,为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取的两组实验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16.(2025七下·温岭期末)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1)图1 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示意图,生活中衣服展开晒更容易干,对应的原理可以根据图 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2)图2表示的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点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
17.(2025七下·温岭期末)为研究木质茎的结构和功能,将新鲜的带叶枝条插入稀释后的红墨水中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
(1)实验时需将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目的是为了增大 。
(2)为了加快茎运输物质的速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有____。
A.用吹风机吹叶片
B.摘去枝条的大部分叶子
C.放在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将枝条取出并横切其中上部,放大观察,如图,横切面变红的部位是 (选填图2中字母)
18.(2025七下·温岭期末)人体的胃壁有多层结构。最内层是黏膜层,由一层细胞组成,能分泌胃液,具有保护作用。幽门螺杆菌是存在于胃黏膜上的细菌,会引发多种胃部疾病。临床上常吞服尿素['CO(NH2)2]胶囊进行诊断。其中的'C表示原子核中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而自然界中的碳原子绝大多数是以VC形式存在。请回答:
(1)黏膜层属于 组织。
(2)人体的胃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并行使一定的功能。胃属于 (填生物体结构层次)。
(3)“C和”C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可以互称为 原子。
19.(2025七下·温岭期末)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1)如图是蝴蝶的一生,图中4所代表阶段的名称是 。
(2)青蛙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蝌蚪的呼吸器官是鳃,而成蛙的呼吸器官是 和皮肤。
(3)鸟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高等的类群,其生殖方式为卵生、 (填“体内”或“体外”)受精。
20.(2025七下·温岭期末)白刺花耐干旱、耐盐碱,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植物,适合生长在颗粒粗大,透水通气性强的土壤中。它的果实呈荚状,每个荚果中含有多颗种子,如图1所示,果荚遇水膨胀开裂释放种子,干旱时闭合保护种子。请回答:
(1)白刺花的荚果由白刺花的子房发育而成,荚果中的种子由 发育而成。
(2)图2是三类土壤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模型,根据题中信息,白刺花常生长在 (填“甲”、“乙”或“丙”)模型代表的土壤中。
(3)图3是白刺花种子的内部结构图,在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的结构是 (填写序号)
21.(2025七下·温岭期末)某校同学计划开展野外考察,找来了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请回答:
(1)山顶M 的海拔范围为 米。
(2)若选择一个地方开展攀岩户外项目,A、B、C、D四个位置中最合适的是 。
(3)图中河流流动的大致方向为 。
22.(2025七下·温岭期末)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内放入不同质量的水,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如图1所示。绘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
(1)实验时,要使甲、乙烧杯中的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可以通过控制 相同来实现。
(2)对比甲、乙两个实验,研究的问题是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升高的温度与 的关系。
(3)图2中的直线A对应的是图1 烧杯中的水温变化情况。
23.(2025七下·温岭期末)红豆是价值非常高的豆类食物,不但能够补血养血,还具有利湿消肿、清热退黄、解毒的功效。某同学买了1.4kg的红豆,准备测量其密度并放入瓶中贮存。实验过程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如图1所示。此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是 。修正错误后,用此天平称取适量的红豆,结果如图2所示,则红豆的质量为 g。
(2)将红豆倒入量筒,测得体积为20mL,如图3所示。则此方法测量的红豆密度会比真实值 。
(3)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适合盛放1.4kg红豆的瓶子(以下数字为瓶子最大容积)____。
A.200mL B.500mL C.800mL D.1200mL
24.(2025七下·温岭期末)资料表明,大蒜提取液有除菌的作用。某同学为了探究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对空气的除菌效果。设计如下实验:
①将新鲜大蒜榨汁过滤,用蒸馏水稀释滤液得到浓度为80%、50%、20%的大蒜提取液。
②将等量的80%、50%、20%的大蒜提取液分别均匀喷洒在3个无人教室甲、乙、丙,将等量蒸馏水均匀喷洒在无人教室丁,四个教室均封闭1小时。
③将四个相同的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处理),标记为A、B、C、D,分别放置在教室甲、乙、丙、丁。打开盖子,静置30min,让空气中的菌种沉降在培养皿中。
④将全部培养皿取回,盖上盖子,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48h。
⑤观察记录各培养皿中菌落的数量,如图1所示。
(1)该同学用橡皮泥制作了一个细菌模型,如图2所示。图中标识错误的结构是 。
(2)实验前对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高温灭菌处理的目的是 。
(3)根据图1中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80%浓度大蒜提取液除菌效果最好。
(4)兴趣小组将等量 80%浓度的大蒜提取液均匀喷洒在 4 个无人教室,分别密闭 0.5h、1h、1.5h、2h,重复步骤③、④、⑤。则该兴趣小组研究的问题是 。
25.(2025七下·温岭期末)为了探究植物吸水或失水的影响因素,某同学选取绿豆芽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盐水浓度 mn(g) ma(g) △m(g) 单位质量变化量(%)
0% A组 6.3 7.3 1 0.16 0.14
B组 8.4 9.5 1.1 0.13
C组 6 6.7 0.7 0.12
0.9% D组 12.7 12.1 -0.6 -0.05 -0.05
E组 12.8 12.4 -0.4 -0.03
F组 13.4 12.3 -1.1 -0.08
4% G组 14.2 11.7 -2.5 -0.18 -0.16
H组 12.8 11.3 -1.5 -0.12
Ⅰ组 9 7.5 -1.5 -0.17
①选取一定数量的绿豆芽,用吸水纸吸干绿豆芽表面的水分,分成九组,分别称量并记录其质量为mm。
②将每组的绿豆芽分别放入0%、0.9%、4%的盐水中浸泡相同时间。
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盐水中的绿豆芽,____,称量并记录其质量为m后。
④记录和比较绿豆芽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质量变化情况,结果如表。(已知△m=m -mH, 单位质量变化量为△m/m的比值)
(1)请把实验③中的步骤补充完整: 。
(2)表格中“ ”应填写的内容为
(3)根据实验和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某同学认为,植物吸水或失水的影响因素还与自身细胞液的浓度有关。想要验证该同学的猜想,还要进行的实验是 。
26.(2025七下·温岭期末)水是生命之源。从古至今,众多学者和科学家们都致力于研究其组成。
①18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水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元素。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水是四大基本元素之一。
②1781年,卡文迪许将氢气放入纯氧中燃烧,发现燃烧后仅生成水,同时他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参与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③1783年,拉瓦锡改进了卡文迪许的实验,发现生成水的质量等于消耗的氢气和氧气质量之和,并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测得参与反应的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1:8。为了进一步验证,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使水分解得到氢气,通过精确测量,发现生成氢气的质量为水的质量的1/9。
④1800年,威廉·尼科尔森和安东尼·卡莱尔利用电解法分解水,从而直接证明水由氢和氧组成。
(1)卡文迪许的实验证明了水并非一种元素,而是由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的 (填“单质”或“化合物”)。
(2)根据卡文迪许和拉瓦锡的实验,我们可以推断出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 kg/m3(结果精确到0.01kg/m3,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
(3)某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重现拉瓦锡的水分解实验,但他在导管口却无法将生成的氢气点燃,老师告知是由于生成的氢气中含有较多水蒸气的原因。该同学将导管的A处浸入装有碎冰的烧杯,如图2所示,就能在导管口点燃气体了。请解释加点处操作的科学原理: 。
(4)图3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玻璃管内出现的现象是 。
27.(2025七下·温岭期末)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浸在烧杯中试管内的水能达到沸点吗 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
步骤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置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使水持续沸腾,测得温度恒为 98℃。
步骤二: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铁架台固定,如图甲所示。
步骤三: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每隔2min记录一次,直至温度保持不变。
步骤四:试管内加入相同体积的水,改变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如图乙、丙所示,重复步骤三。
步骤五:将步骤三和步骤四的数据记录到表中,如表所示。
时间(min) 组别 0 2 4 6 8 10 12
甲 25.5 50.2 65.3 75.1 78.6 80.4 80.4
乙 25.5 55.1 72.3 84.8 86.3 87.5 87.5
丙 25.5 60.7 79.4 92.5 93.7 930 93.7
(1)本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2)试管中的水一方面会从烧杯内的水吸收热量,另一方面也会向 散热,当两者达到平衡后,试管内的水温度就保持不变。
(3)该同学进行步骤四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4)根据实验结果,请你判断丙组试管中的水是否会沸腾,并说明原因 。
28.(2025七下·温岭期末)功能植物吸取修复是一项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土壤修复技术,其原理如图 1 所示。东南景天是中国发现的一种能吸收镉(Cd)的功能性植物,在修复镉污染土壤方面表现出色。
(1)东南景天从土壤中吸收镉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 区。
(2)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2所示,则一个镉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 。
(3)植物吸取修复技术中,对富集了重金属的东南景天地上部分的处理是关键环节,需避免二次污染并实现资源化利用。以下对收割的东南景天植株处理方式合理的是____。
A.就地进行填埋
B.焚烧,将灰分作为肥料进行施肥
C.焚烧,收集灰分,通过化学方法提取灰分中的金属
29.(2025七下·温岭期末)食物在烧烤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化学物质,部分可能对健康有潜在影响甚至致癌,如苯并芘(化学式为C20H12)、丙烯酰胺(化学式为 C3H5NO) 等。
(1) C20H12中的20表示的含义是 。
(2)丙烯酰胺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列式计算7.1g的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
30.(2025七下·温岭期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成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葡萄糖在植物体内合成淀粉并储存。
(1)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韧皮部中的 运输到根部,促进根的生长。
(2)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则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
(3)如图所示的微观模型是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中的关键一步,请写出A的化学式: 。
31.(2025七下·温岭期末)泡沫钢是一种多孔钢材(如图1),它具有轻质、吸音和吸能等特性。
(1)将钢材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钢水,向其中注入气体,控制冷却速度形成均匀气孔。
(2)利用泡沫钢轻质和吸能的特点可以通过冲压的方法(如图2)制作成汽车防撞钢梁。冲压属于金属制造技术中的 。(填“成型技术”或“铸造技术”)
(3)气泡体积分数(气泡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比例)会影响材料的主导性能,气泡体积分数在60~80%范围内时,强度和吸能达到较好的平衡,适合应用在汽车防撞梁。现裁取一块长为20cm、宽为10cm、厚为5cm的泡沫钢,称得质量为4.29kg,请通过计算判断这种泡沫钢是否适合用在汽车防撞梁的制作上。(普通钢材的密度为7.8g/cm3,充入的气体质量忽略不计)
32.(2025七下·温岭期末)中国被西方人誉为“瓷器之国”。中国瓷器经历了由陶器到瓷器的发展过程
(1)陶土和瓷土是制作陶瓷的两种主要原料,它们在成分、特性及成品效果上有显著区别。瓷土的主要成分为铝硅氧羟基化合物[Al2Si2O3(OH)4]。铝硅氧羟基化合物由 种元素组成。
(2)陶艺作品制作流程如下:揉泥→制坯→干燥→素烧→施釉→烧制。揉泥是指用手均匀按压和折叠泥料,排空泥料中的空气,这个过程中,由于 ,所以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火焰的种类对瓷器的釉色、呈色效果有决定性影响。在还原性火焰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以下一些反应(箭头左边为反应物,箭头右边为生成物),属于还原性火焰中发生的有 。
A. Co2O3(氧化钴)+CO→CoO+CO2
B.
C.
(4)陶瓷具有优良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与电气工业、机械与汽车工业、医疗器材制造等,如图是用陶瓷制作的轴承与滚珠,根据这个用途可推断出陶瓷具有的一种性质: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2)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要先熄灭酒精灯,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否则容易引发火灾。
(3)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这样做容易使酒精洒出,引发火灾。
(4)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这是正确的操作方法。
【解答】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这种操作是错误的,因为用嘴吹灭可能会使火焰进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故该选项错误。
B、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这种操作是错误的,容易引发火灾,故该选项错误。
C、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这种操作是错误的,容易使酒精洒出,引发火灾,故该选项错误。
D、用火柴点燃酒精灯,这种操作是正确的,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1)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进入青春期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会出现第二性征,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青春期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在不断发育和完善,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已经完全完善。
(3)青春期的健康生活方式,青春期生长发育快,需要适当的运动来促进身体发育,而不是停止运动。
(4)青春期的人际交往,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应做到不卑不亢、自重自爱,这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解答】A、进入青春期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会出现第二性征,如男生出现喉结突出、声音变粗等,女生出现乳房发育等,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故该选项错误。
B、青春期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在不断发育和完善,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在发展中,还不够强,故该选项错误。
C、青春期生长发育快,需要适当的运动来促进骨骼、肌肉等的发育,增强体质,不能停止运动,故该选项错误。
D、在和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不卑不亢、自重自爱,这是正确的交往原则,有利于建立健康的异性关系,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学符号前面添加数字,此时的化学符号只有微观含义,不能再表示其宏观含义,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C” 可以表示碳元素(宏观意义),也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微观意义),所以既能表示宏观意义,又能表示微观意义,故该选项正确。
B、“2Fe3+”表示 2 个铁离子,只具有微观意义,故该选项错误。
C、“2N”表示 2 个氮原子,只具有微观意义,故该选项错误。
D、“3H2 O” 表示 3 个水分子,只具有微观意义,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B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1)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其中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的管道,也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
(2)对女性生殖系统各结构功能的区分,需要明确卵巢产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是胎儿产出的通道等不同结构的功能。
【解答】A、①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不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故该选项错误。
B、②是输卵管,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的管道,也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故该选项正确。
C、③是子宫,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不是受精的场所,故该选项错误。
D、④是阴道,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不是受精的场所,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铁的相关性质,铁具有硬度大、能被磁铁吸引、能导电等物理性质,以及在潮湿环境中容易生锈等化学性质,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解答】A、硬度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B、能被磁铁吸引,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C、能导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D、在潮湿环境下容易生锈,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1)地形类型的判断,平原是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的地形,海拔一般在 200 米以下。
(2)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解答】A、该区域平均海拔仅几米,地势平坦开阔,符合平原地形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的特征,故该选项正确。
B、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该区域平均海拔仅几米,不符合高原特征,故该选项错误。
C、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坡度陡峻,该区域地势平坦开阔,不符合山地特征,故该选项错误。
D、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该区域没有这种特征,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7.【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态变化的概念,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干冰的性质,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升华现象。
【解答】A、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干冰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不是熔化,故该选项错误。
B、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与干冰的变化过程相反,故该选项错误。
C、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干冰是固态,不是液态,故该选项错误。
D、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干冰在常温下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二氧化碳,属于升华,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
(2)形成层的功能,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解答】A、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还有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但它不能使茎逐年加粗,故该选项错误。
B、韧皮部内有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它不能使茎逐年加粗,故该选项错误。
C、形成层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从而使茎逐年加粗,故该选项正确。
D、髓位于茎的中央,具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不能使茎逐年加粗,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包括扦插、嫁接、压条等。
(2)扦插的概念,扦插是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或水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不久,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一个新个体。
【解答】A、剪取健康的绿萝枝条,把其下端插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式符合扦插的定义,故该选项正确。
B、嫁接是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本题不是嫁接,故该选项错误。
C、压条是将植物的枝、蔓压埋于湿润的基质中,待其生根后与母株割离,形成新植株的方法,本题不是压条,故该选项错误。
D、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本题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不属于有性生殖,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形态结构;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1)根系的类型,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直根系和须根系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包含关系。
(2)物质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所以原子和分子是不同层次的概念,不存在包含关系。
(3)茎的分类,茎按生长方式可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等,直立茎是茎的一种类型,茎包含直立茎,符合甲包含乙的关系。
(4)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和地幔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包含关系。
【解答】A、直根系和须根系是不同的根系类型,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该选项错误。
B、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和分子是不同层次的概念,不是包含关系,故该选项错误。
C、茎按生长方式分类,直立茎是茎的一种,茎包含直立茎,符合甲包含乙的关系,故该选项正确。
D、地核和地幔是地球内部不同的圈层,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动理论包括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2)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当刺破线圈内的肥皂膜时,线圈外的肥皂膜分子间的引力会使线圈扩张成圆形,这体现了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解答】A、刺破线圈内的肥皂膜,线圈变成圆形,这个过程中分子体积并没有变小,故该选项错误。
B、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但此现象主要体现的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该选项错误。
C、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但这不是产生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故该选项错误。
D、刺破线圈内的肥皂膜后,线圈外的肥皂膜分子间存在引力,使得线圈被拉成圆形,体现了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2)氦 - 3 原子的结构,氦 - 3 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2 个质子和 1 个中子,核外有 2 个电子。
【解答】A、图中 “O” 位于原子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该选项正确。
B、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图中 “O” 表示的是整个原子核,不是单独的质子,故该选项错误。
C、中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图中 “O” 表示的是整个原子核,不是单独的中子,故该选项错误。
D、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绕原子核运动,图中 “O” 在原子中心,不是核外电子,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2)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碳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4,在化学反应中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
【解答】A、甲元素与碳元素不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该选项错误。
B、乙元素与碳元素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该选项正确。
C、丙元素与碳元素不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该选项错误。
D、丁元素与碳元素不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电子镶嵌在其中。
(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
(4)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核式结构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并不是完美的。
【解答】A、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不是内部空心的,故该选项错误。
B、汤姆生认为原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电子,不是带正电的电子,故该选项错误。
C、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认为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故该选项正确。
D、现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核式结构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并不是完美的,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对照实验的设计,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A、甲和丙两组实验,甲中种子没有水分,丙中种子有水分,且都有空气,温度相同,变量是水分,不是空气,故该选项错误。
B、乙和丙两组实验,乙中种子没有充足的空气(水淹没种子),丙中种子有充足的空气,且都有水分,温度相同,变量是空气,符合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对照实验要求,故该选项正确。
C、丙和丁两组实验,变量是温度,不是空气,故该选项错误。
D、乙和丁两组实验,变量是温度和空气,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1)1中展开的实验
(2)固液共存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本题涉及的是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解答】(1)图1中甲实验是将液体滴在玻璃板上,通过改变液体的表面积来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生活中衣服展开晒,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蒸发加快,所以对应的原理可以根据图 1 中甲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2)图2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 点处于晶体熔化过程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7.【答案】(1)吸水面积
(2)A;C
(3)A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1)植物茎的吸水原理,将枝条下端削成斜面可以增大吸水面积,有利于枝条吸收水分。
(2)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动力,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光照、空气流动速度等。
(3)木质茎的结构,木质茎的结构包括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木质部中有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解答】(1)实验时将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目的是为了增大吸水面积,使枝条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
(2)A 选项:用吹风机吹叶片,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茎运输物质的动力,所以能加快茎运输物质的速度,该选项可行。
B 选项:摘去枝条的大部分叶子,会减弱蒸腾作用,从而减慢茎运输物质的速度,该选项不可行。
C 选项:放在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中,能加快蒸腾作用,从而加快茎运输物质的速度,该选项可行。
故答案为:AC。
(3)木质茎中木质部的导管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红墨水会随着水分运输到木质部,图 2 中 A 是木质部,所以横切面变红的部位是 A。
18.【答案】(1)上皮
(2)器官
(3)同位素
【知识点】组织;器官和系统;同位素
【解析】【分析】(1)人体的基本组织,人体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
(3)同位素的概念,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解答】(1)黏膜层由一层细胞组成,能分泌胃液,具有保护作用,符合上皮组织的特征,所以黏膜层属于上皮组织。
(2)人体的胃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多种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并行使消化等功能,所以胃属于器官。
(3)14C和12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符合同位素的定义,所以可以互称为同位素原子。
19.【答案】(1)蛹
(2)肺
(3)体内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方式;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1)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图中 1 是成虫,2 是卵,3 是幼虫,4 是蛹。
(2)青蛙的发育过程,青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鸟类的生殖方式,鸟类的生殖方式为卵生,且是体内受精,即雌雄鸟交配时,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
【解答】(1)蝴蝶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图中 4 所代表的阶段是蛹期。
(2)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鸟类是体内受精,雌雄鸟交配时,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雌鸟产下具有坚硬外壳的卵。
20.【答案】(1)胚珠
(2)甲
(3)④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2)土壤的组成和类型,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组成,不同类型的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不同,颗粒粗大的土壤透气性好。
(3)种子的结构和萌发,白刺花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的子叶储存营养物质,在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
【解答】(1)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中,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白刺花荚果中的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
(2)白刺花适合生长在颗粒粗大、透水通气性强的土壤中,图 2 中甲土壤空气含量相对较高,说明其透气性较好,符合白刺花的生长需求,所以白刺花常生长在甲模型代表的土壤中。
(3)图 3 中①是胚芽,②是胚轴,③是胚根,④是子叶,白刺花是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子叶提供营养物质,所以在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的结构是④。
21.【答案】(1)600 - 700
(2)A
(3)自西向东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断,攀岩项目适合在陡崖处开展,陡崖是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3)地图上方向的判断,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解答】(1)首先确定等高距,图中等高线数值依次为 100、200、300、400、500、600,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差值为 100 米,所以等高距为 100 米。山顶 M 位于 600 米等高线内部,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规律,山顶的海拔范围是大于等高线数值,小于等高线数值加上等高距,即 600 - 700 米。
(2)观察图中 A、B、C、D 四个位置,A 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所以 A 位置最适合开展攀岩户外项目。
(3)根据指向标判断,图中河流流动的大致方向为自西向东。
22.【答案】(1)加热时间
(2)水的质量
(3)乙
【知识点】比热容;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热量的计算,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水吸收的热量也相同,所以可以通过控制加热时间相同来使水吸收相同的热量。
(2)比热容的应用,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水的比热容不变,根据Q=cmΔT,当Q和c相同时,ΔT与m成反比,所以研究的是水升高的温度与水的质量的关系。
(3)考到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图像的分析,质量小的水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升高得快,图 1 中乙烧杯内水的质量小,图 2 中直线 A 温度升高得快,所以直线 A 对应的是乙烧杯中的水温变化情况。
【解答】(1)实验时,使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根据转换法,要使甲、乙烧杯中的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可以通过控制加热时间相同来实现。
(2)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内放入不同质量的水,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即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水的质量不同,所以对比甲、乙两个实验,研究的问题是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升高的温度与水的质量的关系。
(3)根据Q=cmΔT,在Q和c相同的情况下,m越小,ΔT越大,图 1 中乙烧杯内水的质量小,所以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升高得快,图 2 中的直线 A 温度升高得快,所以直线 A 对应的是图 1 乙烧杯中的水温变化情况。
23.【答案】(1)游码未归零;27.4
(2)偏小
(3)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设计实验测密度
【解析】【分析】(1)天平的使用方法,使用天平前应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天平读数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
(2)密度的测量误差分析,红豆倒入量筒时,红豆之间存在空隙,导致测量的体积偏大,根据,质量准确,体积偏大,密度会偏小。
(3)密度公式的应用,先根据测量的部分红豆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红豆的密度,再根据总质量计算出总体积,从而选择合适容积的瓶子。
【解答】
(1)天平使用前,应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图 1 中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这是错误的。
由图 2 可知,砝码质量为20g+5g=25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为2.4g,所以红豆的质量m=25g+2.4g=27.4g。
(2)将红豆倒入量筒时,红豆之间会存在空隙,使得测量的红豆体积V偏大,根据密度公式,质量m测量准确,体积V偏大,那么计算出的密度ρ会比真实值偏小。
(3)首先根据测量的27.4g红豆体积为20mL,计算红豆的密度
已知红豆总质量1.4kg=1400g,
根据,
可得总体积。
对比选项,
1200mL的瓶子能容纳1021.9mL的红豆,所以选择 D。
24.【答案】(1)细胞核
(2)杀死培养基中原有的细菌
(3)A培养皿中菌落数量最少
(4)密闭时间对大蒜提取液除菌效果的影响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的主要特点;细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1)细菌的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 DNA 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细菌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2)实验的基本原则,在探究实验中,为了防止杂菌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3)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处理后培养皿中菌落的数量,判断大蒜提取液的抑菌效果,菌落数量越少,抑菌效果越好。
(4)实验变量的控制,在探究实验中,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个改变的因素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1)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图2中标识的 细胞核是错误的,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在细胞内的一个区域,称为拟核。
(2)实验前对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高温灭菌处理,目的是杀死培养基中原有的细菌,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根据图 1 中观察到的现象,A 培养皿(对应 80% 浓度大蒜提取液处理的教室)中菌落数量最少,说明 80% 浓度大蒜提取液抑菌效果最好。
(4)兴趣小组将等量 80% 浓度的大蒜提取液均匀喷洒在 4 个无人教室,分别密闭不同时间,重复步骤③、④、⑤,研究的问题是大蒜提取液的抑菌效果与作用时间的关系。
25.【答案】(1)用吸水纸吸干绿豆芽表面的盐水
(2)单位质量变化量的平均值
(3)盐水浓度越高,绿豆芽失水越多
(4)选取不同细胞液浓度的植物重复实验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1)实验步骤的完整性,在测量绿豆芽浸泡后的质量时,需要用吸水纸吸干表面的盐水,以避免盐水对质量测量的影响。
(2)实验数据的处理,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需要计算同一盐水浓度下单位质量变化量的平均值。
(3)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不同盐水浓度下绿豆芽的质量变化情况,判断盐水浓度对绿豆芽吸水或失水的影响。
(4)实验的拓展与验证,为了验证植物吸水或失水的影响因素还与自身细胞液的浓度有关,需要选取不同细胞液浓度的植物重复实验。
【解答】(1)实验步骤③中,取出盐水中的绿豆芽后,需要用吸水纸吸干绿豆芽表面的盐水,这样才能准确测量绿豆芽浸泡后的质量,避免盐水残留对质量测量产生误差。
(2)表格中 “?” 处是对同一盐水浓度下不同组别的单位质量变化量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具代表性,所以应填写单位质量变化量的平均值。
(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盐水浓度的升高,绿豆芽的单位质量变化量为负且绝对值增大,说明盐水浓度越高,绿豆芽失水越多。
(4)要验证植物吸水或失水的影响因素还与自身细胞液的浓度有关,需要控制盐水浓度等其他条件相同,选取不同细胞液浓度的植物重复实验,观察不同细胞液浓度的植物在相同盐水浓度下的质量变化情况。
26.【答案】(1)化合物
(2)0.09
(3)碎冰可以冷凝水蒸气,使氢气更纯净
(4)两玻璃管内产生气泡,且体积比为2:1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天平的使用方法,使用天平前应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天平读数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
(2)密度的测量误差分析,红豆倒入量筒时,红豆之间存在空隙,导致测量的体积偏大,根据,质量准确,体积偏大,密度会偏小。
(3)密度公式的应用,先根据测量的部分红豆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红豆的密度,再根据总质量计算出总体积,从而选择合适容积的瓶子。
【解答】(1)卡文迪许的实验中,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水是由氢、氧两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水是化合物。
(2)首先根据拉瓦锡的实验,参与反应的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1:8,卡文迪许的实验中参与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设氢气的密度为ρH2,氧气的密度为ρO2 =1.43kg/m3,
根据m=ρV,
可得
。
解得
。
(3)将导管的 A 处浸入装有碎冰的烧杯,碎冰使烧杯内温度降低,氢气中混有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从而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使氢气更纯净,所以能在导管口点燃气体。
(4)电解水时,接通直流电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所以会观察到两玻璃管内都产生气泡,且产生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27.【答案】(1)98
(2)空气
(3)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会影响试管内水的温度
(4)不会沸腾,因为试管内水温始终低于沸点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沸点的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2)热传递的条件和方向,热传递发生在存在温度差的物体之间,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3)实验假设的提出,根据实验操作和研究目的提出合理的假设。
(4)沸腾的条件,液体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解答】(1)由步骤一可知,烧杯中的水持续沸腾时温度恒为98 C,根据沸点的定义,此时水的沸点就是98 C。
(2)试管中的水温度高于周围空气的温度,根据热传递的原理,热量会从高温的试管水传向低温的空气,所以试管中的水一方面从烧杯内的水吸热,另一方面向空气散热。
(3)步骤四改变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重复步骤三测量温度,所以基于的假设是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会影响试管内水的温度。
(4)液体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烧杯中的水沸点为98 C,试管中的水虽然能从烧杯中的水吸热升温,但当试管中的水温度达到98 C时,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28.【答案】(1)成熟
(2)48
(3)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元素周期表;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
【解析】【分析】(1)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3)重金属污染的处理方法,需要避免二次污染并实现资源化利用。
【解答】(1)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是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所以东南景天从土壤中吸收镉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成熟区。
(2)在元素周期表中,镉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8,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一个镉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48。
(3)A 、就地填埋会导致重金属再次污染土壤,不合理。
B 、焚烧后将灰分作为肥料施肥,灰分中含有重金属,会污染土壤和农作物,不合理。
C 、焚烧后收集灰分,通过化学方法提取灰分中的金属,既避免了二次污染,又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合理。
故答案为:C。
29.【答案】(1)每个苯并芘分子中含有20个碳原子
(2)36:7
(3) 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 12×3 + 1 × 5 + 14 + 16 = 71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50.7%
7.1克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 = 7.1×50.7%≈3.6克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原子的个数。
(2)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等于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
(3)元素质量的计算,先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再用化合物的质量乘以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得到该元素的质量。
【解答】(1)在化学式 C20H12 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原子的个数,所20表示每个苯并芘分子中含有20个碳原子。
(2)丙烯酰胺的化学式为 C3H5NO,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碳元素与氮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3和1,所以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1)=36:14=18:7。
(3) 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 12×3 + 1 × 5 + 14 + 16 = 71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50.7%
7.1克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 = 7.1×50.7%≈3.6克
30.【答案】(1)筛管
(2)24
(3)CO2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植物韧皮部中的筛管负责运输有机物。
(2)化学式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根据化学式中各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计算原子个数总和。
(3)微观反应模型的分析,根据模型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1)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运输到根部等其他部位的,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所以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运输到根部,促进根的生长。
(2)葡萄糖的化学式为 C6H12O6 ,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的碳原子个数是6,氢原子个数是12,氧原子个数是6,则原子总数为
6+12+6=24,所以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共有24个原子。
(3)由微观模型可知,A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化学式为CO2。
31.【答案】(1)熔化
(2)成型技术
(3) 泡沫钢体积 = 20× 10 × 5 = 1000立方厘米
普通钢材质量= 1000×7.8 = 7800 克 = 7.8千克
气泡体积分数 = ×100%≈45%
结论:不适合,因为气泡体积分数不在60-80%范围内。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熔化与熔化现象;新型金属材料
【解析】【分析】(1)物态变化的判断,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金属制造技术的分类,成型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金属材料形成一定形状的技术。
(3)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比例的计算,通过计算泡沫钢中气泡的体积分数来判断是否适合用于汽车防撞梁的制作。
【解答】(1)将钢材变成钢水,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这种物态变化名称是熔化。
(2)冲压是通过外力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属于金属制造技术中的成型技术。
(3)泡沫钢体积 = 20× 10 × 5 = 1000立方厘米
普通钢材质量= 1000×7.8 = 7800 克 = 7.8千克
气泡体积分数 = ×100%≈45%
结论:不适合,因为气泡体积分数不在60-80%范围内。
32.【答案】(1)4
(2)没有新物质生成
(3)A、C
(4)硬度高或耐磨性强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解析】【分析】(1)化学式中元素种类的判断,根据化学式中所含元素符号的种类确定元素的种类。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还原性火焰中发生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4)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根据物质的用途推断物质的性质。
【解答】(1)铝硅氧羟基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Si2O3(OH)4,其中含有Al、Si、O、H四种元素,所以铝硅氧羟基化合物由4种元素组成。
(2)揉泥过程中,只是排空泥料中的空气,没有新物质生成,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所以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A、在Co2O3+CO→CoO+CO2反应中,Co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降低到+2价,属于还原反应,符合还原性火焰中发生的反应。
B、在FeO+O2→Fe2O3反应中,Fe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3价,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
C、在Fe2O3+CO→FeO+CO2反应中,Fe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降低到+2价,属于还原反应,符合还原性火焰中发生的反应。
所以属于还原性火焰中发生的有 A、C。
(4)陶瓷被用来制作轴承与滚珠,轴承与滚珠需要承受摩擦,所以可推断出陶瓷具有硬度高或耐磨性强的性质。
1 / 1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2024-2025学年七下 期末科学卷
1.(2025七下·温岭期末)在实验室里,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以下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2)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要先熄灭酒精灯,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否则容易引发火灾。
(3)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这样做容易使酒精洒出,引发火灾。
(4)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这是正确的操作方法。
【解答】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这种操作是错误的,因为用嘴吹灭可能会使火焰进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故该选项错误。
B、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这种操作是错误的,容易引发火灾,故该选项错误。
C、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这种操作是错误的,容易使酒精洒出,引发火灾,故该选项错误。
D、用火柴点燃酒精灯,这种操作是正确的,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5七下·温岭期末)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性征的出现是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B.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已经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强
C.青春期生长发育快,要停止运动,以减少能量消耗
D.在和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不卑不亢、自重自爱
【答案】D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1)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进入青春期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会出现第二性征,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青春期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在不断发育和完善,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已经完全完善。
(3)青春期的健康生活方式,青春期生长发育快,需要适当的运动来促进身体发育,而不是停止运动。
(4)青春期的人际交往,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应做到不卑不亢、自重自爱,这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解答】A、进入青春期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会出现第二性征,如男生出现喉结突出、声音变粗等,女生出现乳房发育等,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故该选项错误。
B、青春期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在不断发育和完善,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在发展中,还不够强,故该选项错误。
C、青春期生长发育快,需要适当的运动来促进骨骼、肌肉等的发育,增强体质,不能停止运动,故该选项错误。
D、在和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不卑不亢、自重自爱,这是正确的交往原则,有利于建立健康的异性关系,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5七下·温岭期末)下列化学用语中,既能表示宏观意义,又能表示微观意义的是( )
A.C B.2Fe3+ C.2N D.3H2O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学符号前面添加数字,此时的化学符号只有微观含义,不能再表示其宏观含义,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C” 可以表示碳元素(宏观意义),也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微观意义),所以既能表示宏观意义,又能表示微观意义,故该选项正确。
B、“2Fe3+”表示 2 个铁离子,只具有微观意义,故该选项错误。
C、“2N”表示 2 个氮原子,只具有微观意义,故该选项错误。
D、“3H2 O” 表示 3 个水分子,只具有微观意义,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4.(2025七下·温岭期末)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简图。其中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发生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1)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其中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的管道,也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
(2)对女性生殖系统各结构功能的区分,需要明确卵巢产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是胎儿产出的通道等不同结构的功能。
【解答】A、①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不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故该选项错误。
B、②是输卵管,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的管道,也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故该选项正确。
C、③是子宫,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不是受精的场所,故该选项错误。
D、④是阴道,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不是受精的场所,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5七下·温岭期末)同学们归纳了铁的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铁的相关性质,铁具有硬度大、能被磁铁吸引、能导电等物理性质,以及在潮湿环境中容易生锈等化学性质,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解答】A、硬度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B、能被磁铁吸引,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C、能导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D、在潮湿环境下容易生锈,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6.(2025七下·温岭期末)台州湾入海口附近,由椒江、永宁江等河流冲积形成的一片广阔区域,平均海拔仅几米,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是典型的农耕区。该区域属于的地形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盆地
【答案】A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1)地形类型的判断,平原是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的地形,海拔一般在 200 米以下。
(2)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解答】A、该区域平均海拔仅几米,地势平坦开阔,符合平原地形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的特征,故该选项正确。
B、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该区域平均海拔仅几米,不符合高原特征,故该选项错误。
C、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坡度陡峻,该区域地势平坦开阔,不符合山地特征,故该选项错误。
D、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该区域没有这种特征,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7.(2025七下·温岭期末)干冰是一种白色晶体,常温下会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个过程叫做( )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态变化的概念,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干冰的性质,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升华现象。
【解答】A、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干冰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不是熔化,故该选项错误。
B、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与干冰的变化过程相反,故该选项错误。
C、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干冰是固态,不是液态,故该选项错误。
D、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干冰在常温下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二氧化碳,属于升华,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8.(2025七下·温岭期末)我市大溪镇有一株樟树,距今已有810多年的历史,需要多人围成一圈才能抱住。这株樟树能逐年增粗是因为它的茎内具有(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髓
【答案】C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
(2)形成层的功能,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解答】A、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还有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但它不能使茎逐年加粗,故该选项错误。
B、韧皮部内有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它不能使茎逐年加粗,故该选项错误。
C、形成层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从而使茎逐年加粗,故该选项正确。
D、髓位于茎的中央,具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不能使茎逐年加粗,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9.(2025七下·温岭期末)剪取健康的绿萝枝条,把其下端插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如图所示。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
A.扦插 B.嫁接 C.压条 D.有性生殖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包括扦插、嫁接、压条等。
(2)扦插的概念,扦插是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或水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不久,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一个新个体。
【解答】A、剪取健康的绿萝枝条,把其下端插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式符合扦插的定义,故该选项正确。
B、嫁接是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本题不是嫁接,故该选项错误。
C、压条是将植物的枝、蔓压埋于湿润的基质中,待其生根后与母株割离,形成新植株的方法,本题不是压条,故该选项错误。
D、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本题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不属于有性生殖,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0.(2025七下·温岭期末)如图表示甲包含乙,下列概念符合图形中甲、乙关系的是( )
A B C D
甲 直根系 原子 茎 地核
须根系 分子 直立茎 地幔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形态结构;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1)根系的类型,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直根系和须根系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包含关系。
(2)物质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所以原子和分子是不同层次的概念,不存在包含关系。
(3)茎的分类,茎按生长方式可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等,直立茎是茎的一种类型,茎包含直立茎,符合甲包含乙的关系。
(4)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和地幔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包含关系。
【解答】A、直根系和须根系是不同的根系类型,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该选项错误。
B、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和分子是不同层次的概念,不是包含关系,故该选项错误。
C、茎按生长方式分类,直立茎是茎的一种,茎包含直立茎,符合甲包含乙的关系,故该选项正确。
D、地核和地幔是地球内部不同的圈层,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5七下·温岭期末)把浸在肥皂液里的框架取出,框架上有一层肥皂膜,在膜上放一细线圈(如图1)。刺破线圈内的肥皂膜,线圈变成了圆形(如图2)。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A.分子体积变小 B.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 D.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动理论包括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2)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当刺破线圈内的肥皂膜时,线圈外的肥皂膜分子间的引力会使线圈扩张成圆形,这体现了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解答】A、刺破线圈内的肥皂膜,线圈变成圆形,这个过程中分子体积并没有变小,故该选项错误。
B、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但此现象主要体现的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该选项错误。
C、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但这不是产生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故该选项错误。
D、刺破线圈内的肥皂膜后,线圈外的肥皂膜分子间存在引力,使得线圈被拉成圆形,体现了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2.(2025七下·温岭期末)嫦娥六号首次实现了人类在月球背面采集月壤的任务。研究发现月壤样品中含有丰富的氦-3,其原子模型如图所示,则“O.”表示的是( )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核外电子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2)氦 - 3 原子的结构,氦 - 3 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2 个质子和 1 个中子,核外有 2 个电子。
【解答】A、图中 “O” 位于原子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该选项正确。
B、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图中 “O” 表示的是整个原子核,不是单独的质子,故该选项错误。
C、中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图中 “O” 表示的是整个原子核,不是单独的中子,故该选项错误。
D、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绕原子核运动,图中 “O” 在原子中心,不是核外电子,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3.(2025七下·温岭期末)右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排列有一定的规律,甲、乙、丙、丁四种元素中与碳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2)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碳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4,在化学反应中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
【解答】A、甲元素与碳元素不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该选项错误。
B、乙元素与碳元素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该选项正确。
C、丙元素与碳元素不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该选项错误。
D、丁元素与碳元素不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4.(2025七下·温岭期末)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以下关于科学家观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道尔顿认为原子内部是空心的
B.汤姆生认为原子中存在带正电的电子
C.卢瑟福认为原子内部有带正电的原子核
D.现代科学家认为核式结构模型是完美的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电子镶嵌在其中。
(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
(4)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核式结构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并不是完美的。
【解答】A、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不是内部空心的,故该选项错误。
B、汤姆生认为原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电子,不是带正电的电子,故该选项错误。
C、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认为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故该选项正确。
D、现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核式结构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并不是完美的,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5七下·温岭期末)如图是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设置,为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取的两组实验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对照实验的设计,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A、甲和丙两组实验,甲中种子没有水分,丙中种子有水分,且都有空气,温度相同,变量是水分,不是空气,故该选项错误。
B、乙和丙两组实验,乙中种子没有充足的空气(水淹没种子),丙中种子有充足的空气,且都有水分,温度相同,变量是空气,符合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对照实验要求,故该选项正确。
C、丙和丁两组实验,变量是温度,不是空气,故该选项错误。
D、乙和丁两组实验,变量是温度和空气,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5七下·温岭期末)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1)图1 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示意图,生活中衣服展开晒更容易干,对应的原理可以根据图 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2)图2表示的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点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
【答案】(1)1中展开的实验
(2)固液共存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本题涉及的是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解答】(1)图1中甲实验是将液体滴在玻璃板上,通过改变液体的表面积来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生活中衣服展开晒,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蒸发加快,所以对应的原理可以根据图 1 中甲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2)图2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 点处于晶体熔化过程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7.(2025七下·温岭期末)为研究木质茎的结构和功能,将新鲜的带叶枝条插入稀释后的红墨水中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
(1)实验时需将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目的是为了增大 。
(2)为了加快茎运输物质的速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有____。
A.用吹风机吹叶片
B.摘去枝条的大部分叶子
C.放在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将枝条取出并横切其中上部,放大观察,如图,横切面变红的部位是 (选填图2中字母)
【答案】(1)吸水面积
(2)A;C
(3)A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1)植物茎的吸水原理,将枝条下端削成斜面可以增大吸水面积,有利于枝条吸收水分。
(2)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动力,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光照、空气流动速度等。
(3)木质茎的结构,木质茎的结构包括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木质部中有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解答】(1)实验时将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目的是为了增大吸水面积,使枝条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
(2)A 选项:用吹风机吹叶片,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茎运输物质的动力,所以能加快茎运输物质的速度,该选项可行。
B 选项:摘去枝条的大部分叶子,会减弱蒸腾作用,从而减慢茎运输物质的速度,该选项不可行。
C 选项:放在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中,能加快蒸腾作用,从而加快茎运输物质的速度,该选项可行。
故答案为:AC。
(3)木质茎中木质部的导管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红墨水会随着水分运输到木质部,图 2 中 A 是木质部,所以横切面变红的部位是 A。
18.(2025七下·温岭期末)人体的胃壁有多层结构。最内层是黏膜层,由一层细胞组成,能分泌胃液,具有保护作用。幽门螺杆菌是存在于胃黏膜上的细菌,会引发多种胃部疾病。临床上常吞服尿素['CO(NH2)2]胶囊进行诊断。其中的'C表示原子核中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而自然界中的碳原子绝大多数是以VC形式存在。请回答:
(1)黏膜层属于 组织。
(2)人体的胃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并行使一定的功能。胃属于 (填生物体结构层次)。
(3)“C和”C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可以互称为 原子。
【答案】(1)上皮
(2)器官
(3)同位素
【知识点】组织;器官和系统;同位素
【解析】【分析】(1)人体的基本组织,人体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
(3)同位素的概念,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解答】(1)黏膜层由一层细胞组成,能分泌胃液,具有保护作用,符合上皮组织的特征,所以黏膜层属于上皮组织。
(2)人体的胃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多种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并行使消化等功能,所以胃属于器官。
(3)14C和12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符合同位素的定义,所以可以互称为同位素原子。
19.(2025七下·温岭期末)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1)如图是蝴蝶的一生,图中4所代表阶段的名称是 。
(2)青蛙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蝌蚪的呼吸器官是鳃,而成蛙的呼吸器官是 和皮肤。
(3)鸟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高等的类群,其生殖方式为卵生、 (填“体内”或“体外”)受精。
【答案】(1)蛹
(2)肺
(3)体内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方式;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1)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图中 1 是成虫,2 是卵,3 是幼虫,4 是蛹。
(2)青蛙的发育过程,青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鸟类的生殖方式,鸟类的生殖方式为卵生,且是体内受精,即雌雄鸟交配时,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
【解答】(1)蝴蝶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图中 4 所代表的阶段是蛹期。
(2)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鸟类是体内受精,雌雄鸟交配时,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雌鸟产下具有坚硬外壳的卵。
20.(2025七下·温岭期末)白刺花耐干旱、耐盐碱,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植物,适合生长在颗粒粗大,透水通气性强的土壤中。它的果实呈荚状,每个荚果中含有多颗种子,如图1所示,果荚遇水膨胀开裂释放种子,干旱时闭合保护种子。请回答:
(1)白刺花的荚果由白刺花的子房发育而成,荚果中的种子由 发育而成。
(2)图2是三类土壤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模型,根据题中信息,白刺花常生长在 (填“甲”、“乙”或“丙”)模型代表的土壤中。
(3)图3是白刺花种子的内部结构图,在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的结构是 (填写序号)
【答案】(1)胚珠
(2)甲
(3)④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2)土壤的组成和类型,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组成,不同类型的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不同,颗粒粗大的土壤透气性好。
(3)种子的结构和萌发,白刺花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的子叶储存营养物质,在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
【解答】(1)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中,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白刺花荚果中的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
(2)白刺花适合生长在颗粒粗大、透水通气性强的土壤中,图 2 中甲土壤空气含量相对较高,说明其透气性较好,符合白刺花的生长需求,所以白刺花常生长在甲模型代表的土壤中。
(3)图 3 中①是胚芽,②是胚轴,③是胚根,④是子叶,白刺花是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子叶提供营养物质,所以在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的结构是④。
21.(2025七下·温岭期末)某校同学计划开展野外考察,找来了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请回答:
(1)山顶M 的海拔范围为 米。
(2)若选择一个地方开展攀岩户外项目,A、B、C、D四个位置中最合适的是 。
(3)图中河流流动的大致方向为 。
【答案】(1)600 - 700
(2)A
(3)自西向东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断,攀岩项目适合在陡崖处开展,陡崖是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3)地图上方向的判断,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解答】(1)首先确定等高距,图中等高线数值依次为 100、200、300、400、500、600,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差值为 100 米,所以等高距为 100 米。山顶 M 位于 600 米等高线内部,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规律,山顶的海拔范围是大于等高线数值,小于等高线数值加上等高距,即 600 - 700 米。
(2)观察图中 A、B、C、D 四个位置,A 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所以 A 位置最适合开展攀岩户外项目。
(3)根据指向标判断,图中河流流动的大致方向为自西向东。
22.(2025七下·温岭期末)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内放入不同质量的水,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如图1所示。绘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
(1)实验时,要使甲、乙烧杯中的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可以通过控制 相同来实现。
(2)对比甲、乙两个实验,研究的问题是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升高的温度与 的关系。
(3)图2中的直线A对应的是图1 烧杯中的水温变化情况。
【答案】(1)加热时间
(2)水的质量
(3)乙
【知识点】比热容;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热量的计算,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水吸收的热量也相同,所以可以通过控制加热时间相同来使水吸收相同的热量。
(2)比热容的应用,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水的比热容不变,根据Q=cmΔT,当Q和c相同时,ΔT与m成反比,所以研究的是水升高的温度与水的质量的关系。
(3)考到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图像的分析,质量小的水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升高得快,图 1 中乙烧杯内水的质量小,图 2 中直线 A 温度升高得快,所以直线 A 对应的是乙烧杯中的水温变化情况。
【解答】(1)实验时,使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根据转换法,要使甲、乙烧杯中的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可以通过控制加热时间相同来实现。
(2)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内放入不同质量的水,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即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水的质量不同,所以对比甲、乙两个实验,研究的问题是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升高的温度与水的质量的关系。
(3)根据Q=cmΔT,在Q和c相同的情况下,m越小,ΔT越大,图 1 中乙烧杯内水的质量小,所以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升高得快,图 2 中的直线 A 温度升高得快,所以直线 A 对应的是图 1 乙烧杯中的水温变化情况。
23.(2025七下·温岭期末)红豆是价值非常高的豆类食物,不但能够补血养血,还具有利湿消肿、清热退黄、解毒的功效。某同学买了1.4kg的红豆,准备测量其密度并放入瓶中贮存。实验过程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如图1所示。此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是 。修正错误后,用此天平称取适量的红豆,结果如图2所示,则红豆的质量为 g。
(2)将红豆倒入量筒,测得体积为20mL,如图3所示。则此方法测量的红豆密度会比真实值 。
(3)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适合盛放1.4kg红豆的瓶子(以下数字为瓶子最大容积)____。
A.200mL B.500mL C.800mL D.1200mL
【答案】(1)游码未归零;27.4
(2)偏小
(3)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设计实验测密度
【解析】【分析】(1)天平的使用方法,使用天平前应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天平读数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
(2)密度的测量误差分析,红豆倒入量筒时,红豆之间存在空隙,导致测量的体积偏大,根据,质量准确,体积偏大,密度会偏小。
(3)密度公式的应用,先根据测量的部分红豆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红豆的密度,再根据总质量计算出总体积,从而选择合适容积的瓶子。
【解答】
(1)天平使用前,应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图 1 中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这是错误的。
由图 2 可知,砝码质量为20g+5g=25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为2.4g,所以红豆的质量m=25g+2.4g=27.4g。
(2)将红豆倒入量筒时,红豆之间会存在空隙,使得测量的红豆体积V偏大,根据密度公式,质量m测量准确,体积V偏大,那么计算出的密度ρ会比真实值偏小。
(3)首先根据测量的27.4g红豆体积为20mL,计算红豆的密度
已知红豆总质量1.4kg=1400g,
根据,
可得总体积。
对比选项,
1200mL的瓶子能容纳1021.9mL的红豆,所以选择 D。
24.(2025七下·温岭期末)资料表明,大蒜提取液有除菌的作用。某同学为了探究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对空气的除菌效果。设计如下实验:
①将新鲜大蒜榨汁过滤,用蒸馏水稀释滤液得到浓度为80%、50%、20%的大蒜提取液。
②将等量的80%、50%、20%的大蒜提取液分别均匀喷洒在3个无人教室甲、乙、丙,将等量蒸馏水均匀喷洒在无人教室丁,四个教室均封闭1小时。
③将四个相同的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处理),标记为A、B、C、D,分别放置在教室甲、乙、丙、丁。打开盖子,静置30min,让空气中的菌种沉降在培养皿中。
④将全部培养皿取回,盖上盖子,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48h。
⑤观察记录各培养皿中菌落的数量,如图1所示。
(1)该同学用橡皮泥制作了一个细菌模型,如图2所示。图中标识错误的结构是 。
(2)实验前对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高温灭菌处理的目的是 。
(3)根据图1中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80%浓度大蒜提取液除菌效果最好。
(4)兴趣小组将等量 80%浓度的大蒜提取液均匀喷洒在 4 个无人教室,分别密闭 0.5h、1h、1.5h、2h,重复步骤③、④、⑤。则该兴趣小组研究的问题是 。
【答案】(1)细胞核
(2)杀死培养基中原有的细菌
(3)A培养皿中菌落数量最少
(4)密闭时间对大蒜提取液除菌效果的影响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的主要特点;细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1)细菌的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 DNA 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细菌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2)实验的基本原则,在探究实验中,为了防止杂菌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3)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处理后培养皿中菌落的数量,判断大蒜提取液的抑菌效果,菌落数量越少,抑菌效果越好。
(4)实验变量的控制,在探究实验中,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个改变的因素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1)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图2中标识的 细胞核是错误的,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在细胞内的一个区域,称为拟核。
(2)实验前对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高温灭菌处理,目的是杀死培养基中原有的细菌,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根据图 1 中观察到的现象,A 培养皿(对应 80% 浓度大蒜提取液处理的教室)中菌落数量最少,说明 80% 浓度大蒜提取液抑菌效果最好。
(4)兴趣小组将等量 80% 浓度的大蒜提取液均匀喷洒在 4 个无人教室,分别密闭不同时间,重复步骤③、④、⑤,研究的问题是大蒜提取液的抑菌效果与作用时间的关系。
25.(2025七下·温岭期末)为了探究植物吸水或失水的影响因素,某同学选取绿豆芽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盐水浓度 mn(g) ma(g) △m(g) 单位质量变化量(%)
0% A组 6.3 7.3 1 0.16 0.14
B组 8.4 9.5 1.1 0.13
C组 6 6.7 0.7 0.12
0.9% D组 12.7 12.1 -0.6 -0.05 -0.05
E组 12.8 12.4 -0.4 -0.03
F组 13.4 12.3 -1.1 -0.08
4% G组 14.2 11.7 -2.5 -0.18 -0.16
H组 12.8 11.3 -1.5 -0.12
Ⅰ组 9 7.5 -1.5 -0.17
①选取一定数量的绿豆芽,用吸水纸吸干绿豆芽表面的水分,分成九组,分别称量并记录其质量为mm。
②将每组的绿豆芽分别放入0%、0.9%、4%的盐水中浸泡相同时间。
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盐水中的绿豆芽,____,称量并记录其质量为m后。
④记录和比较绿豆芽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质量变化情况,结果如表。(已知△m=m -mH, 单位质量变化量为△m/m的比值)
(1)请把实验③中的步骤补充完整: 。
(2)表格中“ ”应填写的内容为
(3)根据实验和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某同学认为,植物吸水或失水的影响因素还与自身细胞液的浓度有关。想要验证该同学的猜想,还要进行的实验是 。
【答案】(1)用吸水纸吸干绿豆芽表面的盐水
(2)单位质量变化量的平均值
(3)盐水浓度越高,绿豆芽失水越多
(4)选取不同细胞液浓度的植物重复实验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1)实验步骤的完整性,在测量绿豆芽浸泡后的质量时,需要用吸水纸吸干表面的盐水,以避免盐水对质量测量的影响。
(2)实验数据的处理,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需要计算同一盐水浓度下单位质量变化量的平均值。
(3)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不同盐水浓度下绿豆芽的质量变化情况,判断盐水浓度对绿豆芽吸水或失水的影响。
(4)实验的拓展与验证,为了验证植物吸水或失水的影响因素还与自身细胞液的浓度有关,需要选取不同细胞液浓度的植物重复实验。
【解答】(1)实验步骤③中,取出盐水中的绿豆芽后,需要用吸水纸吸干绿豆芽表面的盐水,这样才能准确测量绿豆芽浸泡后的质量,避免盐水残留对质量测量产生误差。
(2)表格中 “?” 处是对同一盐水浓度下不同组别的单位质量变化量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具代表性,所以应填写单位质量变化量的平均值。
(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盐水浓度的升高,绿豆芽的单位质量变化量为负且绝对值增大,说明盐水浓度越高,绿豆芽失水越多。
(4)要验证植物吸水或失水的影响因素还与自身细胞液的浓度有关,需要控制盐水浓度等其他条件相同,选取不同细胞液浓度的植物重复实验,观察不同细胞液浓度的植物在相同盐水浓度下的质量变化情况。
26.(2025七下·温岭期末)水是生命之源。从古至今,众多学者和科学家们都致力于研究其组成。
①18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水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元素。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水是四大基本元素之一。
②1781年,卡文迪许将氢气放入纯氧中燃烧,发现燃烧后仅生成水,同时他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参与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③1783年,拉瓦锡改进了卡文迪许的实验,发现生成水的质量等于消耗的氢气和氧气质量之和,并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测得参与反应的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1:8。为了进一步验证,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使水分解得到氢气,通过精确测量,发现生成氢气的质量为水的质量的1/9。
④1800年,威廉·尼科尔森和安东尼·卡莱尔利用电解法分解水,从而直接证明水由氢和氧组成。
(1)卡文迪许的实验证明了水并非一种元素,而是由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的 (填“单质”或“化合物”)。
(2)根据卡文迪许和拉瓦锡的实验,我们可以推断出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 kg/m3(结果精确到0.01kg/m3,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
(3)某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重现拉瓦锡的水分解实验,但他在导管口却无法将生成的氢气点燃,老师告知是由于生成的氢气中含有较多水蒸气的原因。该同学将导管的A处浸入装有碎冰的烧杯,如图2所示,就能在导管口点燃气体了。请解释加点处操作的科学原理: 。
(4)图3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玻璃管内出现的现象是 。
【答案】(1)化合物
(2)0.09
(3)碎冰可以冷凝水蒸气,使氢气更纯净
(4)两玻璃管内产生气泡,且体积比为2:1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天平的使用方法,使用天平前应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天平读数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
(2)密度的测量误差分析,红豆倒入量筒时,红豆之间存在空隙,导致测量的体积偏大,根据,质量准确,体积偏大,密度会偏小。
(3)密度公式的应用,先根据测量的部分红豆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红豆的密度,再根据总质量计算出总体积,从而选择合适容积的瓶子。
【解答】(1)卡文迪许的实验中,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水是由氢、氧两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水是化合物。
(2)首先根据拉瓦锡的实验,参与反应的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1:8,卡文迪许的实验中参与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设氢气的密度为ρH2,氧气的密度为ρO2 =1.43kg/m3,
根据m=ρV,
可得
。
解得
。
(3)将导管的 A 处浸入装有碎冰的烧杯,碎冰使烧杯内温度降低,氢气中混有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从而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使氢气更纯净,所以能在导管口点燃气体。
(4)电解水时,接通直流电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所以会观察到两玻璃管内都产生气泡,且产生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27.(2025七下·温岭期末)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浸在烧杯中试管内的水能达到沸点吗 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
步骤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置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使水持续沸腾,测得温度恒为 98℃。
步骤二: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铁架台固定,如图甲所示。
步骤三: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每隔2min记录一次,直至温度保持不变。
步骤四:试管内加入相同体积的水,改变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如图乙、丙所示,重复步骤三。
步骤五:将步骤三和步骤四的数据记录到表中,如表所示。
时间(min) 组别 0 2 4 6 8 10 12
甲 25.5 50.2 65.3 75.1 78.6 80.4 80.4
乙 25.5 55.1 72.3 84.8 86.3 87.5 87.5
丙 25.5 60.7 79.4 92.5 93.7 930 93.7
(1)本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2)试管中的水一方面会从烧杯内的水吸收热量,另一方面也会向 散热,当两者达到平衡后,试管内的水温度就保持不变。
(3)该同学进行步骤四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4)根据实验结果,请你判断丙组试管中的水是否会沸腾,并说明原因 。
【答案】(1)98
(2)空气
(3)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会影响试管内水的温度
(4)不会沸腾,因为试管内水温始终低于沸点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沸点的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2)热传递的条件和方向,热传递发生在存在温度差的物体之间,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3)实验假设的提出,根据实验操作和研究目的提出合理的假设。
(4)沸腾的条件,液体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解答】(1)由步骤一可知,烧杯中的水持续沸腾时温度恒为98 C,根据沸点的定义,此时水的沸点就是98 C。
(2)试管中的水温度高于周围空气的温度,根据热传递的原理,热量会从高温的试管水传向低温的空气,所以试管中的水一方面从烧杯内的水吸热,另一方面向空气散热。
(3)步骤四改变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重复步骤三测量温度,所以基于的假设是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会影响试管内水的温度。
(4)液体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烧杯中的水沸点为98 C,试管中的水虽然能从烧杯中的水吸热升温,但当试管中的水温度达到98 C时,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28.(2025七下·温岭期末)功能植物吸取修复是一项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土壤修复技术,其原理如图 1 所示。东南景天是中国发现的一种能吸收镉(Cd)的功能性植物,在修复镉污染土壤方面表现出色。
(1)东南景天从土壤中吸收镉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 区。
(2)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2所示,则一个镉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 。
(3)植物吸取修复技术中,对富集了重金属的东南景天地上部分的处理是关键环节,需避免二次污染并实现资源化利用。以下对收割的东南景天植株处理方式合理的是____。
A.就地进行填埋
B.焚烧,将灰分作为肥料进行施肥
C.焚烧,收集灰分,通过化学方法提取灰分中的金属
【答案】(1)成熟
(2)48
(3)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元素周期表;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
【解析】【分析】(1)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3)重金属污染的处理方法,需要避免二次污染并实现资源化利用。
【解答】(1)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是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所以东南景天从土壤中吸收镉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成熟区。
(2)在元素周期表中,镉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8,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一个镉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48。
(3)A 、就地填埋会导致重金属再次污染土壤,不合理。
B 、焚烧后将灰分作为肥料施肥,灰分中含有重金属,会污染土壤和农作物,不合理。
C 、焚烧后收集灰分,通过化学方法提取灰分中的金属,既避免了二次污染,又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合理。
故答案为:C。
29.(2025七下·温岭期末)食物在烧烤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化学物质,部分可能对健康有潜在影响甚至致癌,如苯并芘(化学式为C20H12)、丙烯酰胺(化学式为 C3H5NO) 等。
(1) C20H12中的20表示的含义是 。
(2)丙烯酰胺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列式计算7.1g的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
【答案】(1)每个苯并芘分子中含有20个碳原子
(2)36:7
(3) 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 12×3 + 1 × 5 + 14 + 16 = 71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50.7%
7.1克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 = 7.1×50.7%≈3.6克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原子的个数。
(2)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等于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
(3)元素质量的计算,先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再用化合物的质量乘以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得到该元素的质量。
【解答】(1)在化学式 C20H12 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原子的个数,所20表示每个苯并芘分子中含有20个碳原子。
(2)丙烯酰胺的化学式为 C3H5NO,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碳元素与氮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3和1,所以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1)=36:14=18:7。
(3) 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 12×3 + 1 × 5 + 14 + 16 = 71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50.7%
7.1克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 = 7.1×50.7%≈3.6克
30.(2025七下·温岭期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成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葡萄糖在植物体内合成淀粉并储存。
(1)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韧皮部中的 运输到根部,促进根的生长。
(2)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则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
(3)如图所示的微观模型是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中的关键一步,请写出A的化学式: 。
【答案】(1)筛管
(2)24
(3)CO2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植物韧皮部中的筛管负责运输有机物。
(2)化学式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根据化学式中各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计算原子个数总和。
(3)微观反应模型的分析,根据模型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1)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运输到根部等其他部位的,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所以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运输到根部,促进根的生长。
(2)葡萄糖的化学式为 C6H12O6 ,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的碳原子个数是6,氢原子个数是12,氧原子个数是6,则原子总数为
6+12+6=24,所以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共有24个原子。
(3)由微观模型可知,A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化学式为CO2。
31.(2025七下·温岭期末)泡沫钢是一种多孔钢材(如图1),它具有轻质、吸音和吸能等特性。
(1)将钢材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钢水,向其中注入气体,控制冷却速度形成均匀气孔。
(2)利用泡沫钢轻质和吸能的特点可以通过冲压的方法(如图2)制作成汽车防撞钢梁。冲压属于金属制造技术中的 。(填“成型技术”或“铸造技术”)
(3)气泡体积分数(气泡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比例)会影响材料的主导性能,气泡体积分数在60~80%范围内时,强度和吸能达到较好的平衡,适合应用在汽车防撞梁。现裁取一块长为20cm、宽为10cm、厚为5cm的泡沫钢,称得质量为4.29kg,请通过计算判断这种泡沫钢是否适合用在汽车防撞梁的制作上。(普通钢材的密度为7.8g/cm3,充入的气体质量忽略不计)
【答案】(1)熔化
(2)成型技术
(3) 泡沫钢体积 = 20× 10 × 5 = 1000立方厘米
普通钢材质量= 1000×7.8 = 7800 克 = 7.8千克
气泡体积分数 = ×100%≈45%
结论:不适合,因为气泡体积分数不在60-80%范围内。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熔化与熔化现象;新型金属材料
【解析】【分析】(1)物态变化的判断,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金属制造技术的分类,成型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金属材料形成一定形状的技术。
(3)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比例的计算,通过计算泡沫钢中气泡的体积分数来判断是否适合用于汽车防撞梁的制作。
【解答】(1)将钢材变成钢水,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这种物态变化名称是熔化。
(2)冲压是通过外力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属于金属制造技术中的成型技术。
(3)泡沫钢体积 = 20× 10 × 5 = 1000立方厘米
普通钢材质量= 1000×7.8 = 7800 克 = 7.8千克
气泡体积分数 = ×100%≈45%
结论:不适合,因为气泡体积分数不在60-80%范围内。
32.(2025七下·温岭期末)中国被西方人誉为“瓷器之国”。中国瓷器经历了由陶器到瓷器的发展过程
(1)陶土和瓷土是制作陶瓷的两种主要原料,它们在成分、特性及成品效果上有显著区别。瓷土的主要成分为铝硅氧羟基化合物[Al2Si2O3(OH)4]。铝硅氧羟基化合物由 种元素组成。
(2)陶艺作品制作流程如下:揉泥→制坯→干燥→素烧→施釉→烧制。揉泥是指用手均匀按压和折叠泥料,排空泥料中的空气,这个过程中,由于 ,所以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火焰的种类对瓷器的釉色、呈色效果有决定性影响。在还原性火焰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以下一些反应(箭头左边为反应物,箭头右边为生成物),属于还原性火焰中发生的有 。
A. Co2O3(氧化钴)+CO→CoO+CO2
B.
C.
(4)陶瓷具有优良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与电气工业、机械与汽车工业、医疗器材制造等,如图是用陶瓷制作的轴承与滚珠,根据这个用途可推断出陶瓷具有的一种性质: 。
【答案】(1)4
(2)没有新物质生成
(3)A、C
(4)硬度高或耐磨性强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解析】【分析】(1)化学式中元素种类的判断,根据化学式中所含元素符号的种类确定元素的种类。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还原性火焰中发生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4)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根据物质的用途推断物质的性质。
【解答】(1)铝硅氧羟基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Si2O3(OH)4,其中含有Al、Si、O、H四种元素,所以铝硅氧羟基化合物由4种元素组成。
(2)揉泥过程中,只是排空泥料中的空气,没有新物质生成,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所以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A、在Co2O3+CO→CoO+CO2反应中,Co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降低到+2价,属于还原反应,符合还原性火焰中发生的反应。
B、在FeO+O2→Fe2O3反应中,Fe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3价,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
C、在Fe2O3+CO→FeO+CO2反应中,Fe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降低到+2价,属于还原反应,符合还原性火焰中发生的反应。
所以属于还原性火焰中发生的有 A、C。
(4)陶瓷被用来制作轴承与滚珠,轴承与滚珠需要承受摩擦,所以可推断出陶瓷具有硬度高或耐磨性强的性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