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八 “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指导
课时 8 授课班级 课题 “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指导
来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课型 专题导入课□ 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 专题总结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青春的价值”主题,收录了《沁园春 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歌及《百合花》《哦,香雪》等小说。经过前7课时学习,学生已对文本中青春与理想、奉献、时代的关联有较深理解。本课时聚焦将单元文学创作手法转化为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借鉴诗歌意象营造、韵律运用,小说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技巧,结合高考作文范文中对青春价值的表达范式,完成“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实现从文本解读到创作实践的迁移,深化对青春价值的个性化表达。
学习者 分析 强(已有基础) 弱(提升空间)
1.学生通过单元学习,能准确识别《沁园春 长沙》中“百舸争流”的意象群所体现的青春理想,能分析《百合花》中通讯员“枪筒插野菊花”的细节对人物奉献精神的塑造作用。 2.在写作基础上,能完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或抒情片段,且对青春话题有较浓表达欲,课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较高。 3.学生接触过简单的高考作文素材,对“青春”“奋斗”等主题的范文有初步印象。 1.在创作中,学生对单元手法的运用存在断层:诗歌创作时,意象选择多重复“朝阳”“火炬”等常见意象,如写“青春奉献”仅用“蜡烛”,缺乏 2023 年高考满分作文《以青春之我,筑强国之基》中“青春是支教笔记上的墨迹,晕染成山区孩子的眼睛”这类意象的创新关联。 2.小说创作时,情节设计平铺直叙,如写“青春拼搏”仅记录“每天刷题”,缺少高考范文《在裂缝中生长》中“错题本上的红叉像路标,最终指向领奖台”的细节递进。 3.学生难以将单元课文的“时代感”融入创作,如不知如何像《哦,香雪》关联时代背景那样,在文中体现当代青年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学习策略
1.学生擅长通过案例模仿进行学习,可利用单元课文与高考范文的对比分析,提炼创作规律。 2.偏好小组合作探究,能在互评中发现问题,因此课堂设计中需强化“课文手法—范文运用—个人创作”的迁移训练,通过“示例引路—实践打磨—互评修改”的流程提升写作能力。
学习目标 1.梳理单元诗歌的意象选取、小说的细节描写等创作手法,结合高考范文片段,掌握“意象隐喻青春价值”“细节凸显人物品格”的写作技巧。 2.运用所学手法完成300字以上的“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做到主题明确,有具体意象或情节支撑。 低阶目标 教学重点
1.借鉴高考范文的创新表达,如“青春是实验室的烧杯,盛满探索世界的滚烫”,将个人经历转化为独特意象或情节,避免套路化。 2.在创作中体现时代感,如关联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等背景,使青春价值的表达更具深度,贴近高考作文 “结合时代语境”的要求。 高阶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匹配手法→撰写微句→课堂导入→手法回顾→案例分析→实践指导→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活动设计
匹配手法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匹配单元手法与高考范文片段 提供5个高考作文片段(如“青春的汗水滴在扶贫田间,长出金色的稻穗”),让学生匹配对应的单元创作手法(如《百合花》的“奉献”主题与细节描写)。 标注片段中的手法,如“‘稻穗’是意象,对应《红烛》的象征手法,体现奉献价值”。 提供匹配示例,强调范文对课文手法的创新运用,如“高考范文用‘稻穗’替代‘红烛’,但核心是一致的奉献精神”。 课堂展示准确匹配的作业,对能说出“创新点”的学生给予“迁移小能手”称号。
学习资源:高考范文片段打印稿、单元课文节选。
设计意图:建立单元知识与高考写作的直接关联,为课堂迁移训练铺垫。
撰写微句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撰写“青春价值+时代元素”微句 结合当代社会热点(如航天、环保),写一句体现青春价值的句子,如“青春是航天器的燃料,助推大国飞天梦”。 完成2个微句,尝试加入具体意象。 提示参考《沁园春 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叩问,强调“时代元素要具体”。 挑选优秀微句在班级群展示,如“青春是垃圾分类站的荧光绿,分拣出环保的明天”。
学习资源:近期社会热点新闻摘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语境表达青春价值的意识,积累创作素材。
课堂导入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展示学生课前微句与高考范文中的同类句子(如 “青春是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发芽”),提问“这些句子如何让‘青春价值’更具体?”。 对比分析,指出“用具体事物(种子、燃料)替代抽象的‘奋斗’”。 总结“意象化表达是高分作文的共性”,引出本课主题:用单元手法写好青春价值,向高考范文看齐。 对能准确分析“意象作用”的学生口头表扬。
学习资源:学生微句与高考范文句对比PPT。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对比,让学生感知优秀表达的特点,激发创作动力。
手法回顾 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1.诗歌手法:结合《红烛》“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对比高考范文“青春是疫苗研发者的防护服,汗水浸透处,开出希望的花”,提炼“意象=具体事物+价值关联”公式。 2.小说手法:结合《百合花》通讯员“衣服破洞”的细节,对比高考范文《平凡中的光芒》“他把志愿者袖章洗得发白,却总在暴雨天第一个出现在路口”,总结“细节=日常行为+品格暗示”技巧。 在笔记本上记录公式,快速仿写,如“青春是支教老师的黑板擦,擦掉愚昧,露出智慧的光”。 用板书呈现公式,强调范文对课文手法的“当代转化”,如将“红烛”转化为“防护服”,保留奉献内核但更具时代感。 抽查仿写句子,对符合公式且有新意的学生给予掌声鼓励。
学习资源:课文与范文对比表、板书公式。
设计意图:将抽象手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公式,降低创作难度,同时链接高考表达范式。
案例分析 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呈现两组对比案例,每组包含单元课文片段与高考范文片段,聚焦“意象创新”与“情节设计”两大核心: 1.意象创新组 单元课文:《红烛》中“红烛流泪”的传统意象,象征“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 高考范文(2023年):《青春的注脚》中“支教老师的板书笔迹在黑板上洇开,像给山区孩子画的翅膀”,将奉献精神转化为更具画面感的当代意象,保留“付出”内核但更贴近青年生活。 2.情节设计组 单元课文:《哦,香雪》中“用鸡蛋换铅笔盒”的线性情节,通过“交换” 行为展现对知识的渴望。 高考范文(2022年):《在代码里生长》中“反复调试的程序报错提示,最终变成乡村小学机器人社团的启动指令”,用“失败—成功”的情节反转,强化青春拼搏的价值,且融入“科技”时代元素。 引导学生分析两组案例的共性:均以具体元素(意象/情节)承载青春价值;差异:范文更注重“个人体验+时代场景”的结合,避免直白抒情。 1.分组认领一组案例,用“双线表格”对比“核心元素(红烛vs板书)—价值载体(奉献)—表达特点(传统vs创新)”。 2.每组派代表发言,如分析第二组时总结:“范文用‘程序报错’替代‘鸡蛋换物’,保留‘追求’内核,但通过现代科技场景让青春价值更具当代感”。 1.用彩色粉笔在黑板标注案例中的“价值关键词”(奉献/拼搏)和“创新点”(翅膀比喻 / 科技场景)。 2.追问引导:“如果写‘青春与理想’,能从‘航天’时代元素中提炼什么意象?”(如 “火箭残骸落地时扬起的烟尘,是理想的奠基”)。 1.对能准确提炼“共性与差异”的小组,发放“金点子”贴纸。 2.特别表扬发现“范文将抽象价值转化为可触摸细节”的学生,如“‘翅膀’比‘奉献’更易引发共鸣”。
学习资源:案例打印稿(标注重点词句)、双线对比表格模板、彩色粉笔。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传统表达—范文创新转化”的对比,让学生直观感知“守正创新”的创作逻辑,既巩固单元知识,又掌握高考范文的时代感与细节化技巧,为后续个性化创作提供可复制的思路。
实践指导 20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环节1:确定主题与意象/细节(5min) 从“青春与理想”“青春与时代”等角度选主题,用“公式”确定核心意象或细节,参考高考范文《追光者》的“青春是无人机的螺旋桨,搅动乡村振兴的风”。 填写表格“主题+核心意象/细节+时代元素”,如“主题:创新+意象:3D打印机的喷头+时代元素:智能制造”。 对意象陈旧的学生提示“想想你最近关注的新事物,如AI、新能源”。 表格合格的盖“主题章”,对“3D打印喷头”这类新颖意象画★。
学习资源:主题参考表、高考范文意象集锦。
设计意图:从源头避免俗套,确保创作的独特性与时代感。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环节2:写核心段落(7min) 围绕核心意象/细节写150字段落,诗歌注重意象串联,小说注重细节动作描写,参考高考范文“他调试无人机的手在颤抖,像握着整个村子的期待——镜头下,土路正变成水泥路”。 专注写作,如“3D打印机的喷头吐着丝,像在编织未来。他熬夜修改的参数,让模型的翅膀终于能承载起‘乡村小学航模课’的字样”。 巡视时对只写“我很努力”的学生,递上“加入一个动作细节”的提示条。 对有具体细节的段落贴“生动贴”标注“符合高考‘内容充实’要求”。
学习资源:稿纸、细节描写提示条。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内容打磨,确保段落有亮点,符合高考评分标准。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环节3:扩展成篇(5min) 诗歌补充意象群(如从“喷头”扩展到“丝材”“模型”),小说补充情节背景(如“学校的创客节,他带着模型参赛”),参考高考范文的结构层次。 扩展内容,确保主题贯穿,如在核心段前后加入“发现乡村孩子缺航模教具”和“模型获奖后捐赠学校”的情节。 提醒“开头点题,结尾升华”,如高考范文结尾“青春的价值,不在奖杯,而在被照亮的眼睛”。 对结构完整的作品画“√”,标注“符合高考‘结构清晰’要求”。
学习资源:高考范文结构示例图。
设计意图:培养谋篇布局能力,使作品符合高考作文的基本规范。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环节4:高考标准互评(3min) 用“高考评分三看”互评:看意象/细节是否独特、看时代感是否体现、看主题是否明确。 交换作品,用红笔标注“√(优点)”“?(疑问)”,如“‘光伏板的蓝光’这个意象很新,但和‘奋斗’的关联需再明确”。 提供评分量表,示范如何结合高考标准提建议,如“可参考 2022 年高考范文,在结尾加入‘青春与碳中和的联系’”。 对评价精准的学生授予“小评卷官”称号。
学习资源:高考评分量表简化版。
设计意图:通过互评强化高考写作标准意识,学会用评分维度审视作品。
课堂总结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总结“课文手法是根基,高考范文是镜鉴”,强调创作要“从课文学方法,从范文学创新,从生活找素材”,布置课后修改作业:结合互评建议,在文中增加一个体现时代感的细节。 记录修改要点,齐读创作口诀“意象新,细节真,青春价值连时代”。 展示优秀初稿片段,预告下次课将评选“高考潜力作品”,激发修改动力。 整体评价课堂参与度,对全程投入的小组颁发“创作先锋组”奖状。
学习资源:优秀初稿投影。
设计意图:强化学习策略,明确后续修改方向,将课堂成果延伸到课后。
作业布置 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1.“青春的价值” 主题作文 围绕“青春的价值”主题,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诗歌和小说创作手法,以及课堂上分析的高考范文特点,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运用意象隐喻、细节描写等手法,体现青春与理想、奉献、时代等的关联,融入时代元素,做到主题明确、内容充实、表达有新意。 1.回顾单元课文中的创作手法和高考范文的创新表达,梳理自己收集的青春素材,确定作文的主题和写作思路,如“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绽放价值”。 2.构思作文结构,开头点题,中间部分通过具体的意象(如“实验室的灯光”“编程的代码”)或细节(如 “反复调试实验装置的动作”)展开论述,结尾升华主题,联系时代背景强调青春价值的意义。 3.完成 800 字以上的作文,检查是否运用了所学手法,是否体现时代感,有无独特表达,进行修改完善。 1.提供作文写作提纲示例,如 “引出主题—用具体事例体现青春价值(结合意象/细节)—联系时代谈意义—总结升华”,供学生参考。 2.在学生写作过程中,通过线上答疑的方式,解答学生在构思、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疑问,如指导学生如何将“乡村振兴”时代元素与青春奉献价值自然结合。 3.批改作文时,重点关注主题明确性、手法运用合理性、时代感体现以及表达创新性,写出详细的评语和修改建议。 1.从主题、内容、结构、语言、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档打分。 2.对主题深刻、手法运用娴熟、时代感强且表达新颖的作文,评为优秀,在班级内展示并分析其优点;对存在主题不明确、内容空洞、手法运用生硬等问题的作文,指出具体问题并要求重写。 3.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时代元素融入不自然,在下次课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
学习资源:单元教材、课堂笔记、高考范文片段、学生收集的青春素材、教师提供的写作提纲示例。
设计意图:通过写一篇完整的长篇作文,全面检验学生对单元创作手法和高考范文特点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青春价值的深度思考,使其能在创作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同时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青春价值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2.“青春价值创作手法赏析”笔记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关于“青春的价值”的文学作品(可以是本单元课文或课外读物),分析其中运用的创作手法(如意象选取、细节描写、情节设置等)如何体现青春价值,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笔记。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反复阅读,找出其中体现青春价值的创作手法,如分析《致云雀》中“云雀”意象对青春欢乐自由价值的体现。 2.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详细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记录在笔记中,如“‘云雀’的鸣叫象征着青春的激情,让读者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与美好”。 3.整理分析内容,完成赏析笔记,确保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1.推荐一些适合赏析的文学作品,如《青春之歌》片段、《少年中国说》等,供学生参考选择。 2.批改赏析笔记,对分析准确、深刻的学生给予肯定,对分析片面或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理解作品中的创作手法。 3.挑选优秀的赏析笔记,在班级学习群中分享,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 1.根据学生对创作手法的识别准确性、分析深度以及笔记的逻辑性、表达清晰度进行评价。 2.对能准确识别手法并深入分析其与青春价值关联的学生,给予“赏析小能手”称号;对存在不足的学生,指出问题所在并指导其修改。
学习资源:所选文学作品原文、课堂笔记、教师推荐的参考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他人作品中的创作手法,加深学生对单元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从不同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经验,进一步深化对青春价值的认识。
板书设计
“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指导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单元课文与高考范文的紧密结合,学生对“意象创新”“时代感融入”的理解更具体,多数初稿能出现“智能手环记录的晨跑数据,是青春的进度条”这类有新意的表达。但仍有学生在“时代元素”与“青春价值”的关联上生硬,如强行加入“航天”却无具体行为描写。 2.后续可增加“时代场景+人物动作”的专项训练,提供更多“高铁检修工的扳手拧紧青春”这类范文片段供模仿。 3.互评环节中,学生对“高考标准”的运用不够熟练,需在下次课中结合具体评分细则再做指导,让评价更具针对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