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点专训(七) 发酵工程(选择题)
1.(2024·江苏泰州一模)下图为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成的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参与了糖化和发酵过程
B.糖化时采用的温度越高,淀粉水解的速度越快
C.密坛发酵温度控制在30~35 ℃,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排气
D.制成的白酒需经湿热灭菌后并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可饮用
2.(2024·湖南衡阳模拟)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腌酸笋的季节在春季。当竹子出笋后,长出约30 cm高时便可砍下,剥去笋壳,切成块或是切成笋丝、笋片,放于陶罐中,清水过面,撒上适量食盐,置于阴凉处一个月左右,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泡菜腌制过程中通常加入抗生素来抑制杂菌生长
B.为保证发酵成功,不能将鲜笋和陶罐用沸水泡烫
C.“清水过面”是为了创造无氧环境,减少杂菌污染
D.在制作酸笋时若加入“陈酸笋水”可加速发酵进程
3.(2024·河北衡水模拟)保障粮食安全,既要满足口粮需求,也要满足饲用基本需求。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既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以制成饲料,应用前景广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细胞蛋白营养丰富,不仅富含蛋白质,还含有脂质、糖类等多种营养物质
B.相比传统饲料,单细胞蛋白的生产过程既不需要过多占用耕地,也不受季节的限制
C.在青贮饲料中加入乳酸菌,可以提高饲料品质,使饲料保鲜,动物食用后还能提高免疫力
D.必须利用蛋白质含量高的原材料才能生产出蛋白质含量高的单细胞蛋白
4.(2024·河北衡水模拟)L-甲硫氨酸是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之一,广泛应用在饲料、医药、食品等领域。现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产L-甲硫氨酸的大肠杆菌,在pH 7.0、培养温度为30 ℃、通气量为5 L/min 的条件下生产L-甲硫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L-甲硫氨酸的优良菌种只可能来自基因工程或诱变育种
B.可通过对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灭菌来避免杂菌的污染
C.大肠杆菌为需氧型生物,L-甲硫氨酸的产量与温度、pH、溶氧等条件有关
D.L-甲硫氨酸属于大肠杆菌的代谢物,可采取适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措施获取
5.(2024·广东湛江二模)蛋白S为菌株C(一种细菌)的分泌产物,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工业。某小组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蛋白S产量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碳源 细胞干重/(g·L-1) 蛋白S产量/(g·L-1)
葡萄糖 3.12 0.15
淀粉 0.01 0
制糖废液 2.30 0.18
A.菌株C的培养基的pH一般要调节至酸性
B.培养基中碳源物质浓度越高,菌株合成蛋白S越多
C.适合菌体生长和生产蛋白S的碳源均为葡萄糖
D.菌株C可能因不能合成淀粉酶而无法利用淀粉
6.(2024·安徽安庆三模)某种除草剂(一种含氮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会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按下图过程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培养基的pH宜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B.每一次划线前均需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
C.图示接种方法可用于分离微生物和活菌计数
D.应筛选Ⅲ中有透明圈的菌落进行扩大培养
1 / 1命题点专训(七) 发酵工程(选择题)
1.(2024·江苏泰州一模)下图为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成的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参与了糖化和发酵过程
B.糖化时采用的温度越高,淀粉水解的速度越快
C.密坛发酵温度控制在30~35 ℃,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排气
D.制成的白酒需经湿热灭菌后并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可饮用
A [糖化主要是利用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参与酒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但起主要作用的是酵母菌,A正确;温度高,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会使酶失去催化作用,所以温度太高,淀粉水解速度会变慢,B错误;酒精发酵阶段的温度应控制在18~30 ℃,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进行排气,C错误;传统酿造的白酒不需经湿热灭菌,D错误。]
2.(2024·湖南衡阳模拟)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腌酸笋的季节在春季。当竹子出笋后,长出约30 cm高时便可砍下,剥去笋壳,切成块或是切成笋丝、笋片,放于陶罐中,清水过面,撒上适量食盐,置于阴凉处一个月左右,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泡菜腌制过程中通常加入抗生素来抑制杂菌生长
B.为保证发酵成功,不能将鲜笋和陶罐用沸水泡烫
C.“清水过面”是为了创造无氧环境,减少杂菌污染
D.在制作酸笋时若加入“陈酸笋水”可加速发酵进程
A [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若加入抗生素会导致乳酸菌被杀死而发酵失败,A错误;鲜笋不能用沸水泡烫,因为制作酸笋的乳酸菌来自鲜笋表面,将鲜笋用沸水泡烫会杀死乳酸菌,B正确;泡菜制作过程中发酵是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清水过面”可以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生存繁殖,同时减少杂菌污染,C正确;“陈酸笋水”含有乳酸菌,在制作酸笋时若加入“陈酸笋水”可加速发酵进程,D正确。]
3.(2024·河北衡水模拟)保障粮食安全,既要满足口粮需求,也要满足饲用基本需求。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既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以制成饲料,应用前景广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细胞蛋白营养丰富,不仅富含蛋白质,还含有脂质、糖类等多种营养物质
B.相比传统饲料,单细胞蛋白的生产过程既不需要过多占用耕地,也不受季节的限制
C.在青贮饲料中加入乳酸菌,可以提高饲料品质,使饲料保鲜,动物食用后还能提高免疫力
D.必须利用蛋白质含量高的原材料才能生产出蛋白质含量高的单细胞蛋白
D [单细胞蛋白指的是微生物菌体本身,其营养丰富,不仅富含蛋白质,还含有脂质、糖类等多种营养物质,A正确;相比传统饲料,单细胞蛋白的生产过程利用现代发酵工程技术,既不需要过多占用耕地,也不受季节的限制,B正确;在青贮饲料中加入乳酸菌,可以提高饲料品质,使饲料保鲜,动物食用后还能提高免疫力,C正确;可以利用淀粉或纤维素的水解液、制糖工业的废液等为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不是必须利用蛋白质含量高的原材料,D错误。]
4.(2024·河北衡水模拟)L-甲硫氨酸是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之一,广泛应用在饲料、医药、食品等领域。现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产L-甲硫氨酸的大肠杆菌,在pH 7.0、培养温度为30 ℃、通气量为5 L/min 的条件下生产L-甲硫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L-甲硫氨酸的优良菌种只可能来自基因工程或诱变育种
B.可通过对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灭菌来避免杂菌的污染
C.大肠杆菌为需氧型生物,L-甲硫氨酸的产量与温度、pH、溶氧等条件有关
D.L-甲硫氨酸属于大肠杆菌的代谢物,可采取适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措施获取
A [生产L-甲硫氨酸的优良菌种可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也可来自基因工程或诱变育种,A错误。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可通过对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灭菌来避免杂菌的污染,B正确。在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 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大肠杆菌为需氧型生物,L-甲硫氨酸的产量与温度、pH、溶氧等条件有关,C正确。L-甲硫氨酸属于大肠杆菌的代谢物,可采取适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措施获取,若产物为微生物细胞本身,可采取过滤、沉淀的方法分离,D正确。]
5.(2024·广东湛江二模)蛋白S为菌株C(一种细菌)的分泌产物,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工业。某小组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蛋白S产量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碳源 细胞干重/(g·L-1) 蛋白S产量/(g·L-1)
葡萄糖 3.12 0.15
淀粉 0.01 0
制糖废液 2.30 0.18
A.菌株C的培养基的pH一般要调节至酸性
B.培养基中碳源物质浓度越高,菌株合成蛋白S越多
C.适合菌体生长和生产蛋白S的碳源均为葡萄糖
D.菌株C可能因不能合成淀粉酶而无法利用淀粉
D [细菌的培养基的pH一般要调节至中性或弱碱性,A错误。培养基中碳源物质浓度过高,可能会使菌株失水死亡,B错误。分析题表可知,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细胞干重最大,故菌株C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以制糖废液为碳源时,蛋白S产量最高,故用菌株C生产蛋白S的最适碳源是制糖废液,C错误。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碳源为淀粉时菌株C不能生长,说明其不能分解利用淀粉,故其不能生长的原因是缺少淀粉酶,D正确。]
6.(2024·安徽安庆三模)某种除草剂(一种含氮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会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按下图过程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培养基的pH宜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B.每一次划线前均需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
C.图示接种方法可用于分离微生物和活菌计数
D.应筛选Ⅲ中有透明圈的菌落进行扩大培养
C [一般培养细菌时宜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A正确;第一次划线前需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防止杂菌污染,后续每一次划线前也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以去除接种环上残留的菌液,B正确;图示为平板划线法,可用于分离微生物,但无法进行活菌的计数,C错误;有透明圈的菌落是以该除草剂作为氮源的,而无透明圈的菌落是以空气中的N2为氮源的,故应筛选有透明圈的菌落进行扩大培养,D正确。]
(教师用书独具)
1.(2024·吉林长春模拟)据报道,解磷和解钾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磷和钾,提高土壤可溶性磷和钾含量。现从某“样地”称取10 g供试土壤,将土壤浸出液等比稀释,然后吸取3 μL菌液接种(第一次)于含钾培养基、无机磷培养基和有机磷培养基,根据解钾和溶磷水解圈大小筛选出C8和B4两种菌株,将筛选到的两种菌株接种(第二次)到相应培养基检测解磷和解钾效果,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菌株 编号 可溶钾含量 (μg·mL-1) 无机磷含量 (μg·mL-1) 有机磷含量 (μg·mL-1)
C8 27.37 10.27 26.31
B4 0 0 29.38
A.用于筛选C8和B4菌株的供试土壤应取自难溶性磷和钾含量高的环境
B.两次接种所用的培养基均为含难溶性磷和钾的固体培养基
C.第一次接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时应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倒置
D.若从C8和B4两种菌株中选择一种用于生产,应选择B4菌株
C [为筛选出能解钾和解磷微生物,取供试土壤时,应从可溶性钾和磷含量高的环境中取土样,A错误;第一次接种所用的培养基为含难溶性磷和钾的固体培养基,第二次可用含难溶性磷和钾的液体培养基更容易快速测得准确数据,B错误;在特定培养基上,根据解钾和解磷水解圈大小筛选出C8和B4两种菌株,可知第一次接种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C正确;由表格中数据可知,C8能降解难溶性钾、有机磷和无机磷,而B4只能降解有机磷,应选C8,D错误。]
2.(2024·广东广州二模)双层平板法是对噬菌体进行计数的常用方法。在培养皿中倒入琼脂含量为2%的培养基凝固成底层平板后,将琼脂含量为1%的培养基熔化并冷却至45~48 ℃,然后加入敏感指示菌和待测噬菌体稀释悬液的混合液,充分混匀后立即倒入底层平板上形成双层平板。培养一段时间后,根据噬菌斑的数目可计算原液中噬菌体的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倒平板前需利用不同方法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
B.若利用双层平板法对T2噬菌体进行计数,可选用乳酸菌为敏感指示菌
C.上层平板中出现噬菌斑的原因是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菌使其裂解死亡
D.若上层平板中琼脂浓度较低,可能形成的噬菌斑较大,有利于计数
B [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而对培养皿进行灭菌,常用干热灭菌,A正确;T2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故T2噬菌体的宿主细菌是大肠杆菌,不能用其他细菌代替,B错误;噬菌体寄生于宿主细菌内,二者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在上层平板上出现一些噬菌斑,这是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菌使其裂解死亡所致,C正确;与底层平板相比,上层平板中琼脂浓度较低的好处是形成的噬菌斑较大,有利于计数,D正确。]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