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命题点专训(6)生物与环境(选择题)(教师版+学生版)-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部分 命题点专训(6)生物与环境(选择题)(教师版+学生版)-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28 15:12:22

文档简介

命题点专训(六)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
(教师用书独具)
1.(2024·辽宁沈阳一模)我国北方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N1和N2的种群数量总是此消彼长,呈周期性波动
B.a点时,N1的种群数量为该种群的K值,N2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从N1传递到N2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D.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预测该地区两个动物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C [由图可知,N1的最大种群数量大于N2,且N2的种群数量随着N1的变化而变化,N1和N2的种群数量不是此消彼长,该波动中,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基本相等的,属于周期性波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从N1传递到N2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为物质传递的动力,A错误,C正确。a点时,N1的种群数量为该种群的最大值,但不是K值;a点时,N2种群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通过年龄结构可预测该地区两个动物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
2.(2024·河北保定二模)引入种是指被人类有意识地迁入某一地区并定居下来的动物或植物。例如我国明朝时期引入的玉米、番薯等,不仅丰富了食物种类,还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引入新物种一定能显著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
B.引入新物种一定能增加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
C.引入新物种一定能推动该地区群落发生演替
D.引入新物种一定要遵循协调和整体原理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引入新物种不一定会显著改变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A错误;引入新物种若造成生物入侵则可能降低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B错误;群落发生演替需要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引入新物种不一定造成群落演替的发生,C错误;引入新物种一定要遵循协调原理,否则容易造成引入物种无法存活或造成生物入侵现象,同时引入新物种还需要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整体原理,D正确。]
3.(2024·广东梅州一模)群落内两个生态位很接近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食性、不同的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B.生态位的分化会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
C.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群落内生态位重叠加剧不利于环境资源的利用
B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不变的,受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所以处于动态变化中,A正确;生态位的分化会使不同生物分别利用不同的资源,减少竞争,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B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群落内生态位重叠程度加剧使环境中有些资源得不到利用,不利于环境资源的利用,D正确。]
4.(2024·河北保定二模)天然林是指天然起源的森林,包括自然形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者萌生所形成的森林。通过20多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天然林面积净增4.28亿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展幼林抚育工作有利于天然林中林木种群数量的增长
B.天然林碳循环过程中,CO2仅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天然林的群落稳定、生态功能完备,具有较高抵抗力稳定性
D.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生物多样性
B [开展幼林抚育工作有利于改善森林中林木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A正确;碳循环中CO2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错误;天然林由于组成成分复杂,群落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相对较高,C正确;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生物多样性,D正确。]
5.(2024·山东威海二模)下图表示某人工鱼塘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E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e为能量值,a为A传递到B的能量,b为投放饲料中含有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
B.若此生态系统受到含铅化合物的污染,则体内铅含量最高的生物是E
C.若将该人工鱼塘改良为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则可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若要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则需研究各种群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点
A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A正确;E为分解者,若此生态系统受到含铅化合物的污染,则体内铅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为D,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提高,若将该人工鱼塘改良为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则可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若要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则需研究各群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点,D错误。]
6.(2024·江苏泰州一模)下图1是太湖中部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下图2为科研团队对太湖蓝细菌水华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食浮游生物鱼类处于第二、三营养级
B.结合图2分析,可在12~2月清除底泥、3~4月在上覆水位置打捞蓝细菌以防治水华
C.夏季蓝细菌水华最易发生,影响太湖藻类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条件等
D.若食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由60%浮游动物、40%浮游藻类组成,要收获100 kJ的食浮游生物鱼类,至少需要1 700 kJ的浮游藻类
C [据图1可知,食浮游生物鱼类可以直接捕食蓝细菌等浮游藻类,为第二营养级;食浮游生物鱼类也会以浮游动物为食,为第三营养级,故食浮游生物鱼类占第二、三营养级,A正确。据图2所示,蓝细菌在12~2月时下沉在底泥中,如果在此时清除底泥,可有效控制蓝细菌数量;蓝细菌在3~4月会上浮至上覆水,如果此时在上覆水位置打捞蓝细菌,也可以减少蓝细菌的数量,经过以上措施处理,至其大量繁殖的4~9月时,蓝细菌的数量就可以控制在较少的范围,B正确。光照给藻类繁殖提供能量,影响其繁殖;温度为藻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提供条件,影响其繁殖;由图2可知,当藻类下沉在底泥中时,处于休眠状态,上浮至上覆水才复苏,因此土壤条件不是影响太湖藻类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C错误。据题意可知,食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由60%浮游动物、40%浮游藻类组成,则其从浮游动物和藻类两条途径获得的能量比为3∶2,至少需要的能量应按照传递效率20%计算,则要收获100 kJ的食浮游生物鱼类至少需要:3/5×100÷20%÷20%+2/5×100÷20%=1 700 kJ的浮游藻类,D正确。]
7.(2024·辽宁沈阳模拟)南大港湿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原始状态保存完好的重要生态区。近年来,连片围垦导致水道堵塞、水质恶化,原有湿地面积萎缩,鸟类栖息和觅食空间减少。经过“退养还湿、清淤拆堤、生境岛营造、灌丛隔离带构建”的湿地综合修复,该湿地恢复了往日生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提供栖息地等直接价值
B.连片围垦导致水道堵塞,物质循环受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C.生态修复后南大港湿地的环境好转,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逐步提高
D.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生物呼吸散失量占自身同化量的比值通常较大
D [涵养水源等是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A错误;物质循环受阻,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B错误;通过生态修复后,南大港湿地环境越来越好,但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C错误;一般情况下,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型较大,结构较复杂,生长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更多,细胞呼吸作用强,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消耗,D正确。]
8.(2024·湖北华中师大附中模拟)我国南方某地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14%~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稻田中养殖的鱼全部位于第二营养级
B.鱼的粪便提供了有机肥,水稻可以利用有机肥中的物质和能量
C.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协调原理
D.稻田养鱼可以减少鱼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降低人类生态足迹
D [依题意,鱼会吃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可知稻田中养殖的鱼不全位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水稻不直接吸收有机物,不能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B错误;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自生原理,C错误;由生态足迹的含义可知,稻田养鱼可以减少鱼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降低人类生态足迹,D正确。]
1 / 1命题点专训(六)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
1.(2024·山东日照一模)如图表示某鱼类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种群将趋向于灭亡
B.当种群密度在a~b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
C.在种群密度达到b时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
2.(2024·广东梅州三模)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山区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优势物种经历了从一年生草本到多年生草本再到灌木的变化过程,其典型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封山育林后,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就是该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
B.a点所对应的物种①的种群密度即为其K值
C.bc段物种①和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化与它们对光能的利用有关
D.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3.(2024·广东广州一模)构建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时需考虑以下问题:蟹和水稻的品种和数量、投入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的数量、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的密度、水生植物的选择等。实践证明稻蟹综合种养模式能明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池塘综合效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这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
B.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生物能促进蟹—稻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蟹的同化量包括捕食的食物以及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中的能量两部分
D.蟹—稻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稳粮、促渔、增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4.(2024·广东茂名一模)养殖对虾后期,对虾淡化高产虾池的水体会发生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研究人员对对虾的淡化高产养殖水体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图示对虾淡化高产虾池中的主要能量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虾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藻类固定的太阳能和食料
B.高产虾池中投入的食料对藻类的生长几乎没影响
C.浮游动物与对虾存在一定竞争,应尽可能将其清除
D.高产虾池投入的食料中大部分能量没有流入对虾
5.(2024·河北保定二模)某市围绕中度沙化区和绿洲外围过渡带,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乔灌草开展固沙压沙和建造人工林,完成精准治沙造林2 000亩。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推进城市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城郊绿道、环城绿带建设,立体植绿完成绿化美化4 500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压沙和乔灌草固沙可缓解土壤侵蚀,也有利于涵养水源
B.选种乔灌草需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
C.建造人工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绿道会减慢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立体植绿能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 1命题点专训(六)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
1.(2024·山东日照一模)如图表示某鱼类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种群将趋向于灭亡
B.当种群密度在a~b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
C.在种群密度达到b时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
C [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持续减少并趋向于灭亡,A正确。a~b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直至b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B正确。b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约为该种群的K值,此时捕捞可获得一次性效益,但要持续获得最大产量,应在K/2之后捕捞,并保证捕捞后的剩余量在K/2,C错误。种群密度过密时,种内竞争会加剧,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种群密度过疏时,个体可能会因为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抑制种群增长,D正确。]
2.(2024·广东梅州三模)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山区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优势物种经历了从一年生草本到多年生草本再到灌木的变化过程,其典型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封山育林后,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就是该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
B.a点所对应的物种①的种群密度即为其K值
C.bc段物种①和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化与它们对光能的利用有关
D.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C [封山育林后,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就是该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A错误;K值是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不一定是种群密度的最大值,B错误;bc 段物种①和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化,这与它们对光能的竞争有关,例如灌木较高会遮挡草本植物的光能,C正确;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增强,D错误。]
3.(2024·广东广州一模)构建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时需考虑以下问题:蟹和水稻的品种和数量、投入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的数量、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的密度、水生植物的选择等。实践证明稻蟹综合种养模式能明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池塘综合效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这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
B.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生物能促进蟹—稻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蟹的同化量包括捕食的食物以及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中的能量两部分
D.蟹—稻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稳粮、促渔、增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C [投入的生物组分之间要合理布设并形成共存关系,还需要考虑生物各自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这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A正确;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能促进蟹—稻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蟹的同化量为捕食的食物以及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中的能量减去蟹的粪便中的能量,C错误;蟹—稻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稳粮、促渔、增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D正确。]
4.(2024·广东茂名一模)养殖对虾后期,对虾淡化高产虾池的水体会发生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研究人员对对虾的淡化高产养殖水体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图示对虾淡化高产虾池中的主要能量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虾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藻类固定的太阳能和食料
B.高产虾池中投入的食料对藻类的生长几乎没影响
C.浮游动物与对虾存在一定竞争,应尽可能将其清除
D.高产虾池投入的食料中大部分能量没有流入对虾
D [由题图可知,对虾并没有从藻类获得能量,所以对虾几乎不食用藻类,A错误;投入的食料会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对藻类生长产生重要影响,题干信息也明确虾池后期富营养化严重,B错误;虾池的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N、P增加,藻类的大量繁殖,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富营养化,C错误;对虾食用食料,同化效率较低,大部分饲料成为水体的有机物,然后被细菌利用,所以食料中大部分能量没有流入对虾,D正确。]
5.(2024·河北保定二模)某市围绕中度沙化区和绿洲外围过渡带,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乔灌草开展固沙压沙和建造人工林,完成精准治沙造林2 000亩。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推进城市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城郊绿道、环城绿带建设,立体植绿完成绿化美化4 500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压沙和乔灌草固沙可缓解土壤侵蚀,也有利于涵养水源
B.选种乔灌草需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
C.建造人工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绿道会减慢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立体植绿能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压沙和固沙既可以抵挡风力侵蚀土壤,也有利于涵养水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选种绿化植物时需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B正确;建造人工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绿道能增加CO2的吸收速率,会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错误;立体植绿增加了生产者的数量,可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教师用书独具)
1.(202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个体之间既可以彼此影响,也可以互不干扰,如果彼此影响的话,这种影响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如果用“+”表示有利,用“-”表示有害,用“0”表示无利也无害,那么两个物种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关系类型 物种
A B
① 0 0
② - -
③ + -
④ - 0
⑤ + 0
⑥ + +
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
A.类型①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较少
B.类型②中的两种生物利用有限的资源一定会淘汰一种生物
C.类型③中的两种生物是相辅相成、协同进化而来的
D.若两种生物关系为类型⑥,两者分开之后可能独立生活
B [类型①为中性关系,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极少或根本不存在,因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都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A正确;类型②为竞争关系,两个物种间为争夺资源而相互抑制,竞争能力相差不大时此消彼长,竞争能力相差较大时会淘汰其中一种生物,B错误;类型③为寄生或捕食,两种生物是相辅相成、协同进化而来的,C正确;类型⑥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D正确。]
2.(2024·湖南北师联盟模拟)为保障粮食安全,某地引导村民“田里种粮、种菜,田坎栽果树”,形成了“稻—蒜—果”复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将水稻—大蒜水旱轮作,粮果间作,形成多种作物相互搭配的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稻蒜秸秆互相覆盖还田,水稻可直接利用蒜叶中的有机物
B.该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C.可通过栽种彩色稻形成图案、文字等景观效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大蒜产生的大蒜素具有抑制病菌和驱虫作用,利用了生物防治
A [水稻不能直接利用蒜叶中的有机物,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才可利用,A错误;该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将水稻—大蒜水旱轮作,粮果间作,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B正确;栽种彩色稻形成图案、文字等景观效果,对人类有旅游观赏的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大蒜产生的大蒜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信息来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利用了生物防治,D正确。]
3.(2024·湖南衡阳三模)樱桃萝卜性甘、凉,味辛,有通气宽胸、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解毒散瘀、止泄、利尿等功效。东南景天是一种常用于修复铅污染土壤的观赏植物。科研人员研究了东南景天与樱桃萝卜单作及间作两种种植模式对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若铅均不影响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铅元素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在铅超标的地区不宜种植植物
B.与单作相比,间作降低了樱桃萝卜吸收无机盐的能力,生长上处于劣势
C.植物修复具有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续的优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利用东南景天修复被铅污染的生态系统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
C [铅元素属于不易被降解的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是生物富集现象。人们可以利用某些植物的特殊能力,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A错误;据题图可知,与单作相比,间作条件下无论是根部还是地上部,樱桃萝卜的铅质量浓度均降低,说明间作可降低樱桃萝卜对铅元素的吸收程度,但不是对所有无机盐的吸收能力都降低,B错误;运用植物修复铅污染的土壤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且植物修复具有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续的优点,C正确;利用东南景天修复被铅污染的生态系统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和整体原理,D错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