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1 参考系时间质点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1 参考系时间质点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9:4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1.参考系 时间 质点
    
第一章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1.研究物体运动时,会选合适的参考系。
2.通过时间轴,了解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3.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
素养目标
知识点一 参考系
自主学习
情境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 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发现旁边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飞虫,敏捷地把它抓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

(1)飞行员抓到子弹是因为他反应敏捷吗?
提示:不是。 
(2)飞行员抓到子弹是因为子弹速度小吗?
提示:不是,飞机飞行的速度与子弹的速度基本是相同的,二者保持相对静止。
教材梳理 (阅读教材P2—P3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研究物体的运动时,总要选取某个物体作为________,这个物体叫作参照物,它以及与它保持____________的物体组成一个系统,叫作参考系。
2.选取原则:参考系的选择原则上是__________,只是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____________可能会有所不同。
参照
相对静止
任意的
运动情况
课堂探究
师生互动 甲、乙两辆汽车在公路上向东行驶,甲比乙运动得快。
任务1.地面上的人看到乙车向哪个方向运动?
提示:向东。 
任务2.甲车司机看到乙车向哪个方向运动?
提示:向西。 
任务3.甲车司机看到路两边的树木向哪个方向运动?
提示:向西。 
任务4.地面上的人看到路两边的树木是否在运动?
提示:不运动。
角度1 由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考系
   下列有关运动的描述中,参考系的选取符合描述的是
A.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以“飞流”作为参考系的
B.“钱塘观潮时,观众只觉得潮水扑面而来”,是以“潮水”为参考系的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为参考系的
D.升国旗时,观察到国旗冉冉升起,观察者是以“国旗”为参考系的
例1

A项是以静止的地面为参考系;B项是以观众为参考系;C项是以“万重山”为参考系;D项是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旗杆)为参考系。故C正确。
针对练.(2024·广东江门培英中学月考)一只猴子静止悬挂于天花板的细棒上,现剪断连接细棒的绳子,猴子和细棒一起向下运动,甲说猴子是向下运动的,乙说细棒是静止的,甲、乙两人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甲选的参考系是地面,乙选的参考系也是地面
B.甲选的参考系是地面,乙选的参考系是猴子
C.甲选的参考系是猴子,乙选的参考系是地面
D.甲选的参考系是猴子,乙选的参考系也是猴子

绳子断后,猴子向下运动是以地面为参考系,即甲选的参考系是地面。细棒是静止的,是以猴子为参考系,即乙选的参考系是猴子。故选B。
角度2 由选取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
   热气球运动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随着球皮材料和制热燃料的普及,热气球已成为公众休闲观光和体育旅游项目。在一次观光游览中,甲、乙、丙三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关于甲、乙、丙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匀速下降,v乙例2
B.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可能匀速下降,且v丙>v甲
C.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可能匀速上升
D.以上说法均不对

楼房和地面相当于同一参考系,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所以甲匀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也是匀速下降且v乙>v甲;甲看到丙匀速上升,有三种可能:丙静止,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也有三种可能:丙静止,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且
v丙<v乙。综上所述,C正确。
1.参考系的选取原则
(1)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问题中,参考系的选取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2)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2.选取参考系的意义
(1)只有选定参考系,才能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不选定参考系,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
(2)选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往往不同,所以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定要指明选取的参考系是什么。
针对练.(多选)(2024·安徽池州月考)云台山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青龙峡景点有“云台山第一大峡谷”的美誉,这里气候独特,水源丰富,植被繁茂,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乘坐索道缆车除了能观赏怡人的风景外,还能感觉悬挂在高空的刺激感。对于正在乘坐索道缆车观光的游客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自己为参考系,看到对面的山迎面走来
B.以对面的山为参考系,自己静止不动
C.以自己为参考系,看到同一缆车里的人向对面的山不断靠近
D.以所乘坐的缆车为参考系,看到两边的青山绿树向身后走去


自己与对面的山的距离变小,以自己为参考系,看到对面的山迎面走来;以对面的山为参考系,自己向山运动,故A正确,B错误;以自己为参考系,看到同一缆车里的人静止不动,故C错误;以所乘坐的缆车为参考系,看到两边的青山绿树向身后走去,故D正确。
返回
知识点二 时间和时刻
自主学习
情境导入 图中两位同学都提到“时间”,他们所说的“时间”意义相同吗?
提示:不同。“上课时间”指的是一瞬间;“10分钟的时间”指的是一段时间。
教材梳理 (阅读教材P4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在物理学中,可以用____________定量描述,即用时间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用时间轴上的一段长度表示________(时间间隔)。
2.生活中的“时间”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应根据具体情况判定。如“什么时间出发”指的是时刻,“出发多长时间了”指的是时间间隔。
时间坐标
时刻
时间
课堂探究
师生互动 我们在利用网络平台购买机票时,可以从如图所示的页面中得知某一航班的时间信息:该航班从广州起飞的时间为14:00,到达北京的时间为17:05,飞行时间为3小时5分钟。请问以上关于“时间”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提示:14:00和17:05是时刻,3小时5分钟是时间间隔。
   (2024·四川成都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时间坐标轴,下列有关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叙述正确的是

A.t3表示时刻,称为第2 s末或第3 s内,也可以称为3 s时
B.t3到t4表示时间间隔,称为第4 s内
C.0到t2表示时间间隔,称为最初2 s内或第2 s内
D.tn-1到tn表示时间间隔,称为前n s内
例3

t3表示时刻,称为第3 s末或第4 s初,故A错误;t3到t4表示时间间隔,称为第4 s内,故B正确;0到t2表示时间间隔,称为前2 s内或最初2 s内,第2 s内表示1 s末到2 s末这1 s的时间间隔,即t1到t2,故C错误;tn-1到tn表示时间间隔,称为第n s内,故D错误。
项目 时刻 时间间隔

别 物理意义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所经历的各个状态的节点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长短的量度
对应运动描述量 位置 路程、位移
用时间轴表示 用时间轴上的点表示 用时间轴上的线段表示
描述关键词 例:“第1 s末”“第3 s初” “第3 s末”等 例:“第1 s内”“前3 s” “第3 s内”等
联系 两个时刻的间隔即为一段时间间隔,时间间隔是一系列连续时刻的积累过程。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好比一段录像;时刻可以显示运动的一瞬间,好比一张照片
1.时刻与时间间隔的比较




(1)第n s与n s的意义不同:前者的时间间隔为1 s,后者的时间间隔为n s。
(2)第n s末与第(n+1) s初是同一时刻。
2.时刻、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的表示
针对练1.(2024·河北保定高一上学期阶段考试)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3 s内就是指2 s末到3 s末这1 s的时间
B.第4 s末就是第5 s初,指的是时刻
C.不管是前5 s还是第5 s,都是指时间间隔
D.“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其中三分是时间间隔,一秒是时刻

第3 s内就是指2 s末到3 s末这1 s的时间,选项A正确;第4 s末就是第5 s初,指的是时刻,选项B正确;前5 s和第5 s都是指时间间隔,选项C正确;“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其中三分和一秒都是时间间隔,选项D错误。故选D。
针对练2.(2024·山东德州高一上学期期中)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老师说:“希望你下次一定要在7点50分以前到校。”其中“7点50分”指的是时刻
B.老师说:“明天早上8点钟上课,上课45分钟。”其中“8点钟”指的是时间间隔,“45分钟”指的是时刻
C.小王迟到了,老师对他说:“为什么你现在才来?你早该到校了。”其中“你早该到校了”指的是到校的时间间隔
D.小王说:“我从家里出来晚了,没赶上公共汽车。”其中“从家里出来晚了”指的是时间间隔

A项中“7点50分”指的是时刻,故A正确;B项中“8点钟”指的是时刻,“45分钟”指的是时间间隔,故B错误;C项中“你早该到校了”指的是到校的时刻,故C错误;D项中“从家里出来晚了”指的是时刻,故D错误。
返回
知识点三 质点
自主学习
情境导入 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
(1)研究该列火车全程时间时,列车的大小形状对研究的问题有影响吗?此时列车能否用一个点来代替?
提示:没有;能。 
(2)研究该列火车通过某个桥梁的时间时,列车能否用一个点来代替?
提示:不能。 
(3)若研究该列火车的车轮转动情况时,车轮能否用一个点来代替?
提示:不能。
教材梳理 (阅读教材P4—P6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把物体简化、抽象为一个___________ 的点,称为质点。
2.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在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不计。
3.(1)理想化方法:保留________因素而忽略________因素的思维方法。
(2)理想化模型: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来的、被理想化了的研究对象。
具有质量
大小
形状
主要
次要
课堂探究
师生互动 如图所示,桌面上放置一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材。



任务1.某同学沿某方向推动放在桌面上的教材,若要测量教材移动的距离,能否将它视为质点?为什么?
提示:教材沿某方向在桌面上运动时,教材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用一个点的运动来表示整本教材的运动情况,故可将教材视为质点。
任务2.某同学按住教材四角中的一角,让教材围绕该点转动,能否将教材视为质点?为什么?
提示:教材围绕自身某点转动时,教材各点的运动情况不同,故不能将教材视为质点。
任务3.通过以上的情景说一说什么时候物体可以被看成质点?
提示: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物体的大小、形状可以忽略,此时物体可以被看成质点。
   杭州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举行,竞赛大项增至40个,包括31个奥运项目和9个非奥运项目,向全世界人民呈现了一届精彩的亚运会。在评判运动员的成绩时,运动员可视为质点的是
例4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在评判体操、跳水、双杠运动员的成绩时都需要看运动员的肢体动作,即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不可忽略,则运动员不能视为质点,而评判马拉松比赛的成绩时可以忽略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则运动员可以视为质点,D符合题意。
1.对质点的理解
(1)物体能否被视为质点,不是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是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
(2)同一物体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有时可被视为质点,有时则不能被视为质点。
2.对理想化模型的理解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它是对实际物体的一种科学抽象。
(2)理想化模型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实际上并不存在。
针对练1.(多选)下列情形中,可将研究对象看作质点的是
A.地面上放一只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力推它,在研究它是先滑动还是先翻转时
B.研究蜻蜓每秒扇动翅膀的次数时
C.研究“嫦娥五号”卫星在绕月球飞行的轨迹时
D.研究北京冬奥会上滑雪运动员的运动时间时


研究木箱翻转时,其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将蜻蜓看作质点后就不能研究每秒扇动翅膀的次数了;研究“嫦娥五号”绕月球飞行的轨迹和滑雪运动员的运动时间时,其大小和形状均可忽略,可看作质点,故C、D正确。
针对练2.2022年9月30日12时44分,我国空间站在400公里的高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泊车”,将23吨的“问天”实验舱从节点舱的前向对接口缓慢平移至相差90°的侧向对接口,并再次对接锁紧。“问天”实验舱的照片如图所示,下列情况中空间站一定可以视为质点的是
A.航天员在舱内做实验时
B.估算空间站绕地球一周所用时间时
C.空间站闪避太空垃圾时
D.空间站“太空泊车”对接时

航天员在舱内做实验时,空间站的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不能看作质点,故A错误;估算空间站绕地球一周所用时间时,空间站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可以看作质点,故B正确;空间站闪避太空垃圾时,空间站的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不能看作质点,故C错误;空间站“太空泊车”对接时,空间站的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不能看作质点,故D错误。
返回
随堂演练
1.(鲁科版教材P18T4)(多选)一高速动车组列车从成都开往重庆,其时刻表(部分)如下。
下列叙述中,表示时间间隔的是
A.列车从成都东站出发的时间是11时20分
B.列车一共运行了1小时44分
C.列车在12时10分到达内江北站
D.列车在内江北站停留了2分


站名 到站时间 出发时间 停留时间
成都东站 — 11:20 —
内江北站 12:10 12:12 2分
重庆北站 13:04 — —
列车从成都东站出发的时间是11时20分和列车在12时10分到达内江北站中的时间均为时刻;列车一共运行了1小时44分和列车在内江北站停留了2分中的时间均为时间间隔,B、D正确。
2.(2024·陕西榆林五校期中联考)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杭州举行。开幕式以“数实融合”为主题,不仅呈现了绚丽的烟花秀,还采用了数字化技术进行火炬点火。如图为数字火炬手正在跨越钱塘江奔向亚运会主场馆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数字火炬手通过钱塘江的速度大小时,不可以把数字火炬手视为质点
B.研究数字火炬手跑动的姿态时,不可以把数字火炬手视为质点
C.研究数字火炬手跑动的姿态时,可以把数字火炬手视为质点
D.由于数字火炬手很大,任何情形都不能将其视为质点

质点是理想化模型,物体能否被视为质点与其自身大小无关,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时,可视为质点。故研究数字火炬手通过钱塘江的速度大小时,可以把数字火炬手视为质点;研究数字火炬手跑动的姿态时,不可以把数字火炬手视为质点。故选B。
3.(鲁科版教材P33T1)(多选)下列情况中,研究对象可视为质点的是
A.研究洲际导弹飞行的轨迹
B.研究地球自转的规律
C.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
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姿态调整


研究洲际导弹飞行的轨迹时,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可以被视为质点,A正确;研究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地球的大小不可忽略,不能被视为质点,B错误;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时,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可以被视为质点,C正确;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姿态调整时,卫星的大小和形状不可忽略,不能被视为质点,D错误。
4.(粤教版教材P28T1)2013年11月26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如图所示)在海军导弹驱逐舰沈阳舰、石家庄舰和导弹护卫舰烟台舰、潍坊舰的伴随下赴南海进行训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辽宁舰上的观察员感觉海水向后退,他选择的参考系是海水
B.辽宁舰上的观察员感觉海水向后退,他选择的参考系是航空母舰
C.辽宁舰上的观察员感觉其他舰没有动,则其他舰一定是静止的
D.辽宁舰上的观察员感觉白云没有动,则航空母舰一定是静止的

辽宁舰上的观察员感觉海水向后退去,他选择的参考系是航空母舰,A错误,B正确;辽宁舰上的观察员感觉其他舰没有动,其他舰与辽宁舰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它们之间相对是静止的,但它们相对于地面不一定是静止的,C错误;辽宁舰上的观察员感觉天空中的白云没有动,是白云相对于航空母舰静止,但航空母舰不一定是静止的,D错误。
返回
课 时 测 评
1.刻舟求剑的故事家喻户晓,如图所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这句话所选用的参考系是
A.舟
B.地面
C.舟上的人
D.流动的水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是说船相对于地面在运动,而剑落到水底后相对于地面不再移动,故此句选用的参考系是地面,B正确。
2.(多选)列车从上海开往北京,下列叙述中,指时间间隔的是
A.列车在早上6点10分从上海站出发
B.列车共运行了12小时
C.列车在9点45分到达中途的南京站
D.列车在南京站停车10分钟


在时间轴上时刻与点对应,时间间隔与线段对应,6点10分出发,这是时间轴上的一点,是时刻,故A错误;列车运行了12小时,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线段,是时间间隔,故B正确;9点45分到达南京站,这是时间轴上的一点,是时刻,故C错误;在南京站停车10分钟,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线段,是时间间隔,故D正确。
3.(多选)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5 s时指的是物体在5 s末时,指的是时刻
B.物体在5 s内指的是物体在4 s末到5 s末这1 s的时间
C.物体在第5 s内指的是物体在4 s末到5 s末这1 s 的时间
D.第4 s末就是第5 s初,指的是时刻



画出时间轴如图所示,5 s时指的是第5 s末这一时刻,5 s内指的是前5 s这一段时间,第5 s内指的是在4 s末到5 s末这1 s的时间,前1 s末和后1 s 初是同一时刻,故第4 s末和第5 s初是同一时刻,故A、C、D正确。
4.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列车员说:“火车8点42分到站,停车8分”,8点42分和8分均指时刻
B.第2 s末和第3 s初是同一时刻
C.某同学从家中出发到学校需要8分钟,这里的8分钟指时刻
D.5 s内指的是4 s末到5 s末这1 s的时间间隔

“火车8点42分到站,停车8分”,8点42分指时刻,8分指时间间隔,故A错误;第2 s末和第3 s初是同一时刻,故B正确;“8分钟”指时间间隔,故C错误;5 s内指的是在0到5 s末这5 s的时间间隔,故D错误。
5.研究下列现象,涉及的物体可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时
B.研究撬棒用力大小与支点位置关系时
C.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方向时
D.研究旋转的电扇扇叶所受阻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

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时,由于地球的半径远小于日地之间的距离,所以地球可看作质点;支点位置影响撬棒用力大小,撬棒不可以看作质点;研究乒乓球旋转方向时,乒乓球不能看作质点;扇叶所受阻力与扇叶形状大小有关,不能看作质点,故选A。
6.秋天某日,一同学站在地面上看到大雁南飞,而白云也在缓慢南移,如图所示。关于参考系的选择和相对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云缓慢南移是以大雁为参考系的
B.若以大雁为参考系,白云也是向南运动的
C.若以地面为参考系,白云是静止的
D.若以向北运动的飞机为参考系,大雁是向南运动的

大雁南飞,而白云也在缓慢南移,都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A、C错误;白云缓慢南移,因此以大雁为参考系,白云是向北运动的,B错误;若以向北运动的飞机为参考系,大雁是向南运动的,D正确。
7.如图为部分冬奥会项目。下列关于这些冬奥会项目的研究中,可以将运动员看成质点的是

研究速度滑冰运动员滑冰的快慢时,运动员的形状对研究的过程来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能看成质点,A正确;研究自由滑雪运动员的空中姿态时,运动员的形状不能忽略,不可以将运动员看成质点,B错误;研究单板滑雪运动员的空中转体时,要研究运动员的动作,不可以将运动员看成质点,C错误;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花样动作时,要观看运动员的动作,不可以将运动员看成质点,D错误。
8.超长版时速350 km“复兴号”动车组全长439.9 m,载客定员1 283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复兴号”体积太大,不能看成质点,乘客可看成质点,因为乘客体积小
B.“复兴号”运行时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其看成质点,因为车轮在转动
C.计算“复兴号”通过某一隧道的时间时,可将它看成质点
D.计算“复兴号”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运行时间时,可将它看成质点

能否将研究对象看成质点,要看研究对象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无影响或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计算“复兴号”通过某一隧道的时间时,“复兴号”的长度不可忽略,不能将其看成质点。计算“复兴号”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运行时间时,“复兴号”的长度可忽略不计,可将其看成质点。A、B、C错误,D正确。
9.如图所示,跳伞的人从飞机上跳下之后,在空中
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飞机作为参考系,他们是静止的
B.图中的人向旁边看,发现其他人是静止的
C.图中的人向下看,发现下面的海面正在向下运动
D.图中的人向上看,发现上面的白云正在向下运动

飞机和跳伞的人之间的距离在发生变化,以飞机作为参考系,人是运动的,A错误;跳伞的人一起运动,向旁边看,发现其他人是静止的,B正确;跳伞的人向下看,会发现下面的海面正在向上运动;跳伞的人向上看,会发现上面的白云正在向上运动,C、D错误。
10.如图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平流层飞艇“圆梦号”,它采用三个六维电机的螺旋桨,升空后依靠太阳能提供持续动力。假设某次实验中,“圆梦号”在赤道上空指定20公里高度绕地球飞行一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六维电机的螺旋桨转动时,可把螺旋桨看成质点
B.研究“圆梦号”绕地球飞行一圈所用时间时,可将“圆梦号”看成质点
C.“圆梦号”的体积很大,任何时候都不能看成质点
D.以地球为参考系,“圆梦号”处于静止状态

研究六维电机的螺旋桨转动时,螺旋桨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A错误;研究“圆梦号”绕地球飞行一圈所用时间时,“圆梦号”的大小和形状能忽略,可将“圆梦号”看成质点,B正确,C错误;“圆梦号”绕地球飞行,以地球为参考系,“圆梦号”是运动的,D错误。
11.(2024·四川广安期末)如图所示,四轮马达纳米车是用纳米技术制造的一种新型药物输送系统,它可以在血管中穿行而不会受到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下列情况中可以把纳米车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纳米车的组成时
B.研究纳米车运动的快慢时
C.研究纳米车如何输送药物时
D.研究纳米车马达的工作时

研究纳米车的组成时,涉及车的形状与大小,所以不可以将纳米车看成质点,A错误;研究纳米车运动的快慢时,纳米车的形状与大小可以忽略不计,纳米车能看成质点,B正确;研究纳米车如何输送药物时,要考虑车的动作,不能将纳米车看作质点,C错误;研究纳米车马达的工作时,纳米车及马达的大小、形状不能忽略,不能将纳米车看成质点,D错误。
12.火炬传递是各种重大体育赛事的重要环节。在某次运动会火炬传递中,观察到同一地点的旗帜和甲、乙两火炬手所传递的圣火火焰如图所示。关于甲、乙两火炬手相对于静止旗杆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火炬手一定都在向右运动
B.甲、乙两火炬手一定都在向左运动
C.甲火炬手一定向右运动,乙火炬手一定向左运动
D.甲火炬手可能静止,乙火炬手一定向左运动

根据旗帜的飘动情况可以判断风向左吹。乙火炬手所传递的圣火火焰向右飘,表明乙火炬手一定相对于旗杆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比风速大;甲火炬手所传递的圣火火焰向左飘,所以甲火炬手可能相对于旗杆静止,也可能向右运动,还可能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比风速小,选项D正确。
13.如图为A、B、C三列火车在一个车站的情况,A车上的乘客看到B车向东运动,B车上的乘客看到C车和站台都向东运动,C车上的乘客看到A车向西运动。站台上的人看A、B、C三列火车的运动情况正确的是
A.C车一定是静止的 B.C车一定向西运动
C.B车向东运动 D.A车向西运动

由B车上的乘客看到站台向东运动,可判断B车向西运动,由A车上的乘客看到B车向东运动,说明A车也向西运动且速度大于B车速度;C车上的乘客看到A车向西运动,B车上的乘客看到C车向东运动,则C车有三种可能的运动情况:可能静止、可能向东运动、也可能向西运动但速度比A、B的速度都小,故D项正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