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学科核心素养专训(3) 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 课件-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文档属性

名称 32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学科核心素养专训(3) 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 课件-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28 15:2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二、学科核心素养专训
学科核心素养专训(三)
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

1.(2024·江苏南通一中检测)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灭绝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在前肢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它们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C.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类似鱼的鳃裂和尾,这属于胚胎学证据
D.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属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证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B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A合理;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有的结构和功能相似,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B不合理;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这相同的发育阶段说明人与鱼有共同祖先,这属于胚胎学证据,C合理;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发现DNA的碱基序列或基因组方面高度接近,说明现代人类和古代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这属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证据,D合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2.(2024·湖南长沙一中检测)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鮟鱇鱼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
B.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
C.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D.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鮟鱇鱼种群中也会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而可为进化过程提供原材料,A正确;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性的表现,B正确;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因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条件就可发生的变异,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3.(2024·湖北武汉模拟)科学家对我国北方地区距今3.3万年~
3 400年的25个古东亚人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突变基因E最早出现在距今1.9万年前,这是距今最近的极寒时期末期。该突变基因使东亚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体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古东亚人化石也可为进化提供证据
B.突变基因E使个体更能适应温暖环境
C.环境改变导致E基因突变并且频率改变
D.现代人的E基因频率可能高于古东亚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A正确;分析题意可知,E突变基因使东亚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体征,汗腺能够排汗,故突变基因E使个体更能适应温暖环境,B正确;E基因发生突变在环境改变之前就已发生,环境改变只是选择并保存适应强的个体,且自然选择的作用能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分析题意可知,E突变基因使东亚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体征,该特征更适于温暖环境,故现代人的E基因频率可能高于古东亚人(生活在极寒时期),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4.(2024·山东潍坊期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近四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年份 1 2 3 4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A.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诱导下,该种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该细菌种群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抗生素的选择是该细菌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细菌耐药率上升可以通过持续增加抗生素剂量或更换新的抗生素类药物解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变异是不定向的,与环境因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抗生素的使用只是选择出了细菌种群中耐药性强的变异个体,A错误;细菌为原核生物,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所以只有基因突变为细菌种群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错误;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抗生素的选择使细菌朝着一定方向进化,因此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抗生素的选择是该细菌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细菌耐药率上升不能通过持续增加抗生素剂量解决,持续增加抗生素剂量会使细菌的耐药性更强,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5.(2024·四川成都三模)有毒蝴蝶通常具有色彩鲜艳的警戒色,使捕食者易于识别和回避;而另一些无毒蝴蝶,往往在形态和色彩斑纹上模拟前者,这种现象称为贝茨拟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警戒色和贝茨拟态都是蝴蝶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B.贝茨拟态蝴蝶的数量增加会减弱警戒色的作用
C.蝴蝶进化过程中的警戒色应该比贝茨拟态先形成
D.被模拟种和贝茨拟态模拟种大都分布在不同地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D [由题干信息可知,警戒色和贝茨拟态都是蝴蝶对环境的适应现象,A正确;无毒蝴蝶,往往在形态和色彩斑纹上模拟前者,故贝茨拟态蝴蝶的数量增加,使得捕食者不容易识别警戒色,会减弱警戒色的作用,B正确;贝茨拟态往往在形态和色彩斑纹上模拟警戒色,警戒色应该比贝茨拟态先形成,C正确;被模拟种和贝茨拟态模拟种分布在同一地区以获得安全上的好处,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6.(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洞穴鱼生活在洞穴或地下河的水体中,眼部退化是其适应黑暗环境的重要特征。研究发现,洞穴鱼眼部发育有关的基因发生甲基化修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洞穴环境导致了洞穴鱼发生眼部退化的适应性变异
B.基因的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影响转录
C.洞穴鱼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
D.洞穴鱼的形态特征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协同进化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并不是由环境直接决定的,环境可以对已存在的变异进行选择。洞穴环境并没有直接导致洞穴鱼发生眼部退化的变异,而是对已存在的变异进行选择,A错误。基因的甲基化是一种表观遗传修饰,它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影响转录,B正确。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而洞穴鱼在适应黑暗环境的过程中,有利于在黑暗环境中生存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增加,不利于在黑暗环境中生存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减少,C正确。眼睛的退化是与洞穴黑暗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即洞穴鱼的形态特征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协同进化的,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7.(2024·甘肃张掖模拟)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体形态相似,适应特点也相似。生态学家以不良季节时休眠芽的着生位置为标准,将陆生植物生活型划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植物表现出同一种生活型是它们对相同环境趋同适应的结果
B.群落中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比能够反映群落所处环境的气候特点
C.陆生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是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空间垂直排列的结果
D.生活型是研究植物生态位的内容之一,生活型相同的生物占据相同的生态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D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则不同植物表现出同一种生活型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A正确;群落中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比能够反映群落所处环境的气候特点,比如具有耐热特性的生活型植物的比例较高可说明群落所处的环境气候炎热,B正确;由题意可知,陆生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说明了植物对不同环境适应的结果,即是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空间垂直排列的结果,C正确;由生态位的概念可知,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而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故生活型是研究植物生态位的内容之一,但生活型相同的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不一定相同,如同一地区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都不一定相同,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8.(2024·广东佛山二模)适应性演化是指物种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下,进化出有利于提高其适应性的表型。如相比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的动物一般有着更厚的脂肪层和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更厚的脂肪层可提供更多的能量和保暖,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B.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可以加强供血能力,有利于适应低氧环境
C.适应性演化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提供证据
D.生物适应性演化的结果可扩大其生存空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脂肪可以储存较多的能量,具有保温作用,更厚的脂肪层可提供更多的能量和保暖,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A正确;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较低,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可以加强供血能力,有利于提高运输氧气的能力,利于适应低氧环境,B正确;适应性演化指物种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下,进化出有利于提高其适应性的表型,并未体现“用进废退”,未为“用进废退”提供证据,C错误;生物适应性演化使生物能适应不利于生存的特定环境,扩大了其生存空间,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9.(2024·河南信阳模拟)适应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为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后期适应是生物由于已经存在某些变异而得以生存后,在新的条件下发生新的有利变异从而加强了适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性生物新类型形成的必要条件
B.适应具有普遍性,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行为习性等均存在适应现象
C.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D.后期适应中新的条件导致了新的有利变异的产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D [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A正确;适应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行为习性等各方面,B正确;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是生物的结构特性与环境的适应性,也包括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决定的性状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C正确;后期适应中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新的有利变异的产生,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0.(2024·福建福州三模)十八世纪末,西太平洋某岛在一场台风后,只留下了大约20名幸存者,该岛居民几乎与世隔绝。一百多年后,该岛上约10%的人口患有一种在外界区域极为罕见的全色盲症,下列有关岛上居民全色盲症的推测,最合理的是(  )
A.全色盲症是人与海岛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B.全色盲症可能使当地人更能适应该岛环境
C.幸存者含有全色盲症基因且能不断传递给后代
D.与外界通婚也不会改变全色盲症基因频率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全色盲症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题干信息只表明该岛上约10%的人口患有全色盲症,并不能判断全色盲症可能使当地人更能适应该岛环境,B错误;西太平洋某岛在一场台风后,只留下了大约20名幸存者,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一百多年后,该岛上约10%的人口患有一种在外界区域极为罕见的全色盲症,说明幸存者含有全色盲症基因且能不断传递给后代,C正确;外界群体全色盲症基因频率和岛上的全色盲症基因频率不同,与外界通婚会改变全色盲症基因频率,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1.(2024·湖北武汉三模)在水中交配的蟾,其雄性个体的前肢关节上存在的婚垫可以让它们抓紧配偶从而顺利完成交配过程。在陆地上完成交配的产婆蟾,其雄性个体没有婚垫结构。某研究组将一批产婆蟾置于水域环境中培育多代后,发现部分雄性产婆蟾长出了婚垫。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符合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生物过度繁殖的倾向,使得多代后的雄性产婆蟾进化出了婚垫
B.为了适应水域环境,雄性产婆蟾不断发生细微变化,演变出婚垫
C.水域环境中培养的产婆蟾群体,在环境的选择下种群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D.置于水域环境培育前,产婆蟾群体中存在长出婚垫的基因,水环境影响其表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D [生物过度繁殖的倾向,无法让雄性产婆蟾进化出婚垫,A错误;B项说法,符合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D项说法,符合种群中先有各种不同的基因,在选择作用下,保留并表达了有利基因,符合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2.(2024·江西南昌模拟)进化拯救是指生物种群面临致死环境胁迫时,能够通过适应性进化摆脱灭绝命运的过程。下图为某一种群由温和环境到胁迫环境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方框内点的不同形状表示不同的表型(点越多代表该种群数量越多,字母代表不同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在温和环境中,A阶段种群中较多个体适应环境生存下来
B.种群由A阶段发展到B阶段,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C.B阶段种群中含有能适应胁迫环境的个体,种群不可能灭绝
D.种群由C阶段发展到D阶段,可能出现了新的可遗传变异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据图可知,在温和环境中,A阶段种群中较多个体适应环境生存下来,A正确;种群由A阶段发展到B阶段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B正确;在胁迫环境下,B阶段种群含有能适应胁迫环境的个体,但种群仍有可能灭绝,原因是能适应胁迫环境的个体数量可能少于维持种群延续的最小数量,C错误;相比C阶段种群,D阶段种群出现了新的表型,该新的表型可能是可遗传变异引起的,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