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历史学科期末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棉纺织、蚕桑丝织、米粮等行业在农业结构变迁的前提下,出现了区域分工,横向上形成子互通有无的整合经济体系,纵向上与乡村构成了连锁性生产消费关系。材料反映了当地()
A.市镇已经发展成城市 B.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宽松 D.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
2.如表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年)的城市化率。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1949 1961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0.6 19.3 17:9 19.4 26.4 36.2 49.9
A.1949——1961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主要得益于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1961——1978年主要因为“右”倾错误泛滥导致我国出现逆城市化
C.1980——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
3.地理大发现使得西班牙的国库充盈,西班牙人组建了一支史无前例的“无敌舰队”。由于在海面上无法与西班牙争雄,所以即便是身为欧陆霸权的法国也不得不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缴纳重税。除了交税之外,往来两地的法国商船还不得不承担海盗、风浪和运输成本的压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人开始考虑挖掘一条直接连通比斯开湾与地中海的水路,由此修建的运河是()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约塔运河 D.米迪运河
4.2021年以来,山东胶东机场每日500架次航班连接日韩与欧亚,带动跨境电商等业态。临空经济示范区引入美国波音公司交付中心、京东亚洲一号仓等项目,2024年物流产值同比增长30%。这主要说明,胶东机场及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A.推动区域高质量对外开放 B.重塑了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C.改变了山东省的经济结构 D.立足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5.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总 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6.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据此
答案第1页,共7页
可知,宋代疫病防治()
A.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 B.鼓励创新防疫新方法
C.发挥基层力量的核心作用 D.最终取得了显著成绩
7.如图为近年来我国健康体检人次(单位:亿次)。如图反映了()
A.医疗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B.人民健康需求得到满足
C.国家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D.健康体检成为全民共识
8.近20年来,中国医疗史作为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著进展,历史学与医学之间实现了双向促进与协同发展。从下列研究成果可见()
①探究疾病医疗与社会互动 ②涉及制度研究和观念改变
③促进了史料的挖掘与运用 ④凸显中西医的汇合与融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经典中存在大量政治隐喻现象。“宰夫”与“烹饪”隐喻统治者与政治治理;“匠”隐喻国家治理者,如《孟子》中的“大匠”、《墨子》中的“匠人”;《礼论》以“规矩”隐喻“礼”,《韩非子》以“规矩”隐喻“法”。这些隐喻反映了 ()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B.隆礼重法的精神C.社会大变革的现实 D.选贤任能的理念
10.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两者的共同点是()
A.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为君主服务B.蔑视权威和教条,坚持民主与自由
C.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D.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
11.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自宋以来,其宫庙等信仰史迹逐渐遍及世界各地,如图是当代妈祖文化传播覆盖的国家。由此可知,妈祖信仰史迹的时空分布体现了()
A.近代东南沿海居民移民进程 B.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持续繁盛
C.中国海洋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D.全球化进程伴随文化多元化
12.12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鲁世德融合古希腊哲学与伊斯兰教义,主张理性与信仰并行不悖。其著作《哲学家矛盾的矛盾》通过拉丁译本传入欧洲,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绝对权威,激发了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家的理性思考。这可用于说明()
A.西欧的中世纪文化具有包容性B.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阿拉伯帝国
C.阿拉伯文化催生了基督教新教D.阿拉伯文化与欧洲近代化的渊源
13.下面是《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局部)。下列选项中,属于②处人类创造的文明成就是()
A.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B.编撰了《汉谟拉比法典》
C.创作了史诗《吉尔伽美什》D.发明了“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14.有学者指出,中世纪自然哲学家们不仅可以一般地援引上帝的绝对能力,超出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来分析问题;而且自然哲学和数学的概念与技巧被大量运用于与创世无关的神学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中世纪()
A.自然哲学蕴含理性思想 B.自然科学已初步产生
C.基督教地位受到了冲击 D.科学与宗教交叉融合
15.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对东斯拉夫人(俄罗斯民族是其一支)来说,就如同罗马对日耳曼人而言一样,是伟大的教育者,是宗教和文明的源泉。”这表明,俄罗斯()
A.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B.融入了基督教文化圈
C.是欧洲东正教的中心 D.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16.公元前800年的玛雅人竟将石头建筑与历法暗合:金字塔四面塔基均为梯形,由大至小层层堆叠
答案第3页,共7页
九层。四面中的每面均为91级台阶,再加羽蛇神庙平台,正合365天;九层塔座的阶梯分为18个部分,为玛雅太阳历法的18个月,每月20天,再加5天忌日,又是365天;露台共有52快石板,而52是现代历法中每年的周数。这说明古代玛雅人()
A.运用天文历法成就发展农业生产B.创造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
C.深受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影响D.具备较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17.在古代亚欧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约从公元前2千纪中叶开始到公元前6世纪,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从而引发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据此推知,在这一过程中()
A.秦汉北方农耕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B.贵霜帝国率先统合亚欧文明成就
C.罗马帝国接纳了大批蛮族部落力量D.亚欧大陆腹地区域文化进行了重构
18.如右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阶段的人口迁移情况。图中反映的历史时期为()
A.东汉 B.魏晋 C.唐朝 D.北宋
19.1864年,清政府修改《大清律例》规定,“内地奸民及在洋行充当通事买办,设计诱骗愚民雇与洋人承工……拐已成,为首斩立决,为从绞立决”“其华民情甘出口……仍准其立约”。这反映出()
A.诱骗华工出国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清政府以华工出国来讨好西方列强
C.晚清政府开始意识到维护主权的重要性
D.当时华工出国得到一定的权益保护
20.右图为1990——1999年美国迁入移民的流量变化图,1990年美国迁入移民流量为154万人,1999年下降到65万人,减少了约58%,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B.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
C.美国政府改革了社会保障制度D.美国各类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21.新加坡式英语被称为 Singlish,因其在词汇、句法等方面受到汉语方言、马来语、泰米尔语的影响,与国际公认的标准英语差异明显。但许多新加坡人自觉维护 Singlish的合理性,尤其是年轻人。这反映出新加坡人()
A.以文化自觉强化公民认同 B.重视国家政策导向
C.以多元语言融合族群差异 D.摒弃西方价值观念
22.如下图为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关于丝绸之路,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外交通中始终占统治地位
B.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主要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进行西迁
C.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与东亚等地联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D.南宋海上对外贸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23.下面地图的名称应该是()-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希腊化的世界
24.英国在殖民印度期间,大力发展英语教育,推广英语,奠定了英语在印度的有利地位。经过200多年的传播,英语逐渐成为各邦之间交流的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知识文化、优先就业机会及较高的社会地位。这说明()
A.国家独立缺乏政治基础 B.殖民地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政治精英注重语言改革 D.殖民地本土语言逐渐消亡
25.有人评价拿破仑战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该言论旨在说明拿破仑战争()
A.重构欧洲的政治文化 B.确立法国欧洲霸主地位
C.使欧洲文化呈现多样 D.推动欧洲民族国家产生
2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这对世界殖民主义的影响是()
A.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改变亚非拉的政治版图
C.强化了宗主国的政治地位 D.殖民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
27.据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7月,我国已在全国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和博物馆超1万家;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的博物馆免费开放。这说明新时代我国()
A.人民群众休闲娱乐丰富多彩B.民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C.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D.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高
28.19 世纪80年代,康有为主张博物院“当令其属之于公,勿据为一己之私,于是任其制度之新奇,以开民智而悦民心。”1905年,张謇进一步请求清廷“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且京师此馆成立以后,可渐推行各行省,庶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补益于学校。”此类主张意在借助博物馆()
A.提升国民素质B.推动文物搜集整理C.宣传维新思想D.增强文物主权意识
29.如右图为中世纪欧洲部分大学分布图,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A科 学革命蓬勃发展 B.封建等级秩序崩溃
C.人文主义占据主流 D.思想文化趋于活跃
30.2005年10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公约》要求缔约方采取具体措施保护文化多样性,并以适当方式促进向世界其他国家开放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B.各文化在互相尊重中共同繁荣发展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促使各地文化趋同
D.文化多样性要求全盘吸收外来文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以来,各地封建军阀长期混战,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死亡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及西晋统治者为补充兵源、发展生产,鼓励甚至强制少数民族内迁。晋武帝在位时,仅匈奴入塞者就有三十万左右。“终魏晋世,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岁凶灾,几无一年或断。总计二百年中,遇灾凡三百零四次。其频度之密,远逾前代”。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汉国刘渊在其徙都平阳时,将民户也迁到平阳。在灭后燕后,前秦苻坚将关东胡汉人民十万户迁至统治中心关中。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
材料二 1850年,美国许多州,尤其是西部各州在欧洲设立了移民办事处。1862年,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美国公民或申请公民资格的人,都能免费获得一块160英亩的公共土地6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同年,波士顿商会还成立了美国移民公司,目的是从欧洲招募熟练工人,1865年以后,各州积极采取移民政策,招募劳动力的热潮从东部扩展到西北部。1850年起,美国移民数量剧增。从1820年至1880年,合计有1164万人移居美国。————摘编自王晓峰《美国政府经济职能及变化研究》等
材料三 1954年,仅上海市无法就业的青年就达60多万人。在团中央的发起和组织下,全国迅速掀起组织青年垦荒队到边疆的活动。1956年,中共中央指出国家应当有计划地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决定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要求国有农场的耕地面积要增加到14000万亩。1956年的移民垦荒任务确定为:由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移出55万余人,分别安置在黑龙江、青海、甘肃、江西、内蒙古等省区,建立新的农业生产基地 1956年中央对移民垦荒的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迁移时所需的路费和住房、建设新村道路、桥梁、水井等费用,均由国家投资解决。.————摘编自闫存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移民垦荒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末年至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徙的原因,并指出其迁徙方向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50—80年代美国外来移民潮形成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6——1957年我国省际移民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省际移民迁徙的历史作用。(8分)
32.商贸往来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茶叶充当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6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材料三 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早在张骞“凿空”之前就已持续上千年。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从而掀起了欧洲的“中国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汹涌而至,至新中国成立方才改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 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除了茶叶,从器物、制度及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