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四单元第2课时 《古诗三首》之《登鹳雀楼》 课件 统编版语文二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第四单元第2课时 《古诗三首》之《登鹳雀楼》 课件 统编版语文二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6 08:58:29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古诗二首
(部编版)二年级

www.21cnjy.com
第2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读懂诗意

感受诗情

尝试背诵


拓展作业
趣味导入

核心素养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趣味导入
唐代——蒲州——鹳雀楼
目标任务:亲眼见证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景象,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和想法。 这可是我们成为最棒“鹳雀楼代言人”的关键一步哦!。
在几千年前的这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看!那边有一位诗人,正凭栏远眺,他就是——王之涣!他看到了什么?是什么让他心潮澎湃,忍不住要吟诗一首呢?让我们屏住呼吸,静静地站在他身边,一起感受这壮阔的风景,听听他即将吟诵的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情境导入

读懂诗意
你知道其它三座名楼的名字吗?
登鹳雀楼
今山西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鹳雀楼本来不是很出名,因为王之涣的这首诗才名扬四海成为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解诗题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读诗文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通诗意
注释
白日:太阳。
依: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如“依靠、依偎”。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虚景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下去,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远望去,夕阳紧紧依傍着西山落下,近处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还,不觉吟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此时的诗人心里在想什么呢?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通诗意
注释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
穷:到尽头。
千里:千里之外的景色。

读懂诗意
感诗意
这两句诗表面描绘的是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读一读诗句,你从中学到什么道理了吗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知背景
写景诗
诗人登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名句。
它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得远的道理,同时也激励自己和他人不断攀登高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积累袋

尝试背诵
诵读诗文
配音阅读,读出节奏。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尝背诵

生字指导
左窄右宽,“衣”的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
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指导字词
想一想,鹳雀楼的美景最打动你的是什么?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推荐理由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