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四单元第3课时 《古诗三首》之《望庐山瀑布》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第四单元第3课时 《古诗三首》之《望庐山瀑布》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6 08: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古诗二首》
内容分析: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运用: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思维能力: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难点】 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情境导入:“ 各位‘小代言人’,欢迎再次登上‘华夏时光穿梭机’!上节课,我们在王之涣的带领下,登上了雄伟的鹳雀楼,领略了黄河落日的气象万千。今天我们将要到—— 云雾缭绕的庐山! 去哪里感受另一种震撼。” “任务目标是:跟随诗人的目光,遥望那从天而降的庐山瀑布,感受的磅礴气势 为成为‘庐山瀑布代言人’积累最鲜活的素材!”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描绘场景,揭示主题
“同学们 ,看!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升腾起袅袅的紫色云烟,如梦似幻。(指向图片或想象) 就在那云雾缭绕的山崖之间,一条巨大的白色丝带悬挂在前方!你们听到了吗?轰隆隆的水声由远及近……” (引导学生感受声音和视觉冲击)不远处,一位诗人凝望着那飞泻而下的瀑布,他的眼中充满了惊叹与神往!他被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震撼了,一首描绘这绝世奇观的诗篇即将脱口而出,而写出这首诗歌的诗人就是我们熟悉的“诗仙”李白。 衔接学习: “让我们走近李白,一起吟诵这首诗,看看这位‘诗仙’是如何用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这庐山瀑布描绘得比银河落九天还要壮丽神奇!收集好这些‘代言’的灵感吧!
第二节:初读古诗,感受气势
教师范读: 配乐(磅礴有力)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注意节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生字。 检查认读:重点:瀑、炉、遥、川、疑、银。 打拍子读: 重点感受后两句“三字尾”(三千尺、落九天)的铿锵有力。 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四字,生读后三字)。 2.随文识字。 (1)识记“瀑”:(出示“暴”字)同学们,这个字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篇课文学过它?(回忆第2课《我是什么》中的“暴躁”)它和三点水交了朋友,变成了“瀑”。(出示加拼音的“瀑”字)学生认读,齐读。 专注聆听教师范读,感受音乐和朗读营造的氛围与气势。 读: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字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辨: 区分形近字“炉”与“庐”。 读+感: 再次朗读(指名读),尝试读出初步气势;打拍子朗读,体会节奏(特别是三字尾的铿锵)随文认识生字“瀑”。
通过教师配乐范读,用磅礴的音乐和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时间将学生带入庐山瀑布的壮丽情境中,初步感受诗歌的气势美和音韵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自由读和圈生字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本,自主发现并扫清字词障碍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第三节:品读诗句,想象奇景
1.聚焦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朗读第一句诗句。思考:李白看到了哪些景物? 理解“香炉”: 指香炉峰(出示图片)。为什么叫香炉峰?(形状像香炉)。 理解“生紫烟”: “生”(产生、升起)。“紫烟”是什么?(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缭绕的水汽云雾,在诗人眼中仿佛变成了紫色的云烟)。结合图片感受其缥缈、神奇。 想象画面: 太阳照耀着香炉峰,峰顶升腾起紫色的云雾,多么美妙啊!朗读体会。 2.聚焦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教师引导:除了美丽的香炉峰,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呢?理解“遥看”: 远远地看。 理解“挂前川”: “挂”(悬挂)。“川”(河流、这里指瀑布)。随文识字(课件出示“川”字的甲骨文)识记“川”。思考:为什么用“挂”?这个字(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笔直地泻下,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悬挂在山前)感受瀑布的静态美(像一幅画)。 教师引读: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学生朗读(遥看瀑布挂前川) 读出遥望瀑布的惊奇感。 3.聚焦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教师提问:这么壮观的瀑布是怎么流下来的?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瀑布的壮观、神奇等) 指名读,指导读出夸张的语气。 识记生字“直”。“直下”(笔直地泻下)。动作演示“直下”(手臂迅速有力地向下划)。感受瀑布的动态与速度。 ②教师点拨:诗中说这条瀑布有多长呢?理解“三千尺”“尺”在古代是度量单位,三千尺相当于1000米,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白是真的拿着尺子去量的吗?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瀑布很雄伟壮观。 ③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怀疑、以为)。“银河”(天河)。“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处)。 教师提问:诗人产生了怎样奇妙的想象?(这飞泻而下的瀑布,真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重天上落了下来)。感受想象的瑰丽与大胆。 对比想象: 出示真实的瀑布图片。体会诗人想象力的超凡。 齐读古诗:用充满惊叹、难以置信的语气读,读出磅礴气势和神奇感。 4.整体想象画面: 配乐,闭上眼睛听音频朗读,想象:紫色的云雾缭绕山峰,巨大的白练悬挂山前,水流如飞从极高处直冲而下,声震山谷,水雾弥漫,仿佛是天上的银河倾泻人间。多么雄伟!多么神奇! 5.体会情感: 面对如此壮丽神奇的瀑布,诗人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惊叹、赞美、无比热爱)。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夸张的数字、神奇的想象、充满力量的词语)。 6.朗读背诵,升华情感。 多种形式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比谁读得更有气势)、小组赛读、配乐齐读。重点指导后两句的力度与惊叹。 尝试背诵: 借助关键词(日照、生紫烟;遥看、挂前川;飞流、三千尺;疑是、落九天)和画面想象,尝试背诵。 比较两诗(初步):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都是写景名诗,它们看景物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吗?”(引导:登鹳雀楼是站在高处向远处、低处看;望庐山瀑布是站在远处向高处仰望瀑布)。感受不同的视角带来不同的美景。 看+思: 观看香炉峰图片,思考其名称由来;观看紫烟图片,感受其缥缈神奇。 说+释: 尝试解释关键词(如“生”“挂”“疑”“九天”等)的意思; 理解夸张(三千尺)和比喻(银河落九天)的作用。 比+想: 对比真实瀑布图片与诗人想象的“银河落九天”景象,体会想象力的超凡;闭眼听读,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庐山瀑布奇景画面。 悟: 体会诗人李白看到瀑布时惊叹、赞美、热爱的情感。 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各句诗句
深入理解,聚焦意象: 逐句精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图片、动作演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句描绘的具体景物。 突破难点,体会妙处: 解释“生紫烟”的奇幻、“三千尺”的夸张、“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瑰丽想象等难点和精妙之处,让学生体会诗人观察之细致、用词之精准、想象之大胆超凡。 通过提问“想象画面”、动作演示、对比真实图片与诗人想象、闭眼听读想象等多种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他们在脑海中构建出庐山瀑布壮丽、神奇、动态十足的立体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第四节:指导书写 ,巩固生字。
1.观察分类。 学生自主观察“炉、烟、川、直”,按照结构分类。(上下结构直。左右结构:炉、烟独体字:川。) 重点指导。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①识记“炉”。(出示香炉的图片)这就是香炉,需要点火,所以“炉”有火字旁。(认读“香炉”) ②识记“烟”。香炉点火后会冒烟。给“烟”组词,结合图片认读“烟火”“炊烟”“烟花”。 (3)教师范写,提示:“炉、烟”的“火”末笔捺改点,“户”末笔撇沿竖中线撇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烟”右边的“大”的末笔改点, (4)学生描红,练写。 认真观看教师范写或书写要点讲解,听清结构、偏旁、笔顺和书写注意事项。 写: 进行描红和临写练习。 思: 在书写时联系诗句,回忆字义。
第五节:情境任务:我是美景代言人
1.明确任务: “同学们,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美景(《登鹳雀楼》或《望庐山瀑布》),准备一段简短的推介词,在‘推介会’上向大家介绍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表达你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2.引导准备: 你选择推介哪处美景? 它最打动你的是什么?(是壮阔的景色?是神奇的想象?还是蕴含的道理?) 试着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可以引用诗中的名句,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感受。声音要响亮,可以配上动作。 课后作业:课后请模仿例子练习你的推介词,期待大家在“华夏美景代言人”宣讲会上的精彩表现。 示例(《望庐山瀑布》): “大家好!我要推介庐山瀑布!你看,它像一条巨大的银河从天上飞落下来,气势磅礴,神奇无比!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太壮观了!欢迎大家去感受它的震撼!” 选: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美景(《登鹳雀楼》或《望庐山瀑布》)。 想+组: 思考该景点的最吸引人之处(结合诗歌内容和自身感受),组织简短的推介语言,要包含美景特点和自己的喜爱赞美之情。 说:在“推介会”上向大家进行口头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