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专训(十二) 社会责任——重视环保 身体力行
1.(2024·北京丰台二模)下图是某市2009—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的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越大,代表着人类对生态资源利用越少
B.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出现生态赤字
C.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D.倡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绿色出行,则生态足迹会增大
2.(2024·山东德州期末)生境破碎化又称栖息地碎片化,是指原来连续成片的生境,由于人类建设活动的破坏和干扰,被分割、破碎,形成分散、孤立的岛状生境或生境碎片的现象。有些捕食者总是沿着被捕食者栖息地的边界觅食,并可深入某一固定深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境破碎化会导致某些生物种群受天敌捕食的压力增大
B.生境破碎化会使同种生物形成不同种群,导致遗传多样性增加
C.建立生态走廊联系碎片化栖息地,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D.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境破碎化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2024·湖南长沙一中模拟)垃圾分类有利于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下图为分类后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流程设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餐厨垃圾生成油水混合物和沼气,有利于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B.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体通气,还可作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
C.X中需要添加合适的菌种,才能产生沼气
D.为保证堆肥体中微生物的活性,不宜对堆肥体进行翻动
4.(2024·江西上饶二模)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高效的碳汇(“碳汇”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CO2、减少大气CO2浓度的活动、过程或机制),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B.碳循环过程中属于“碳汇”的主要过程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C.由题意可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减少“碳汇”
D.湿地具有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5.(2024·陕西商洛模拟)为修复因养殖鸡鸭而被污染和破坏的湿地,某地实施“退岸还湿、退养还湖”生态修复工程(如下图),十几年来,逐步恢复和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孕育了越来越丰富的物种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修复后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仅是指营养结构
B.芦苇阶段比翅碱蓬阶段的抵抗力稳定性强
C.不同演替阶段应适当补种生态位相似的其他植物
D.修复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包括潜在价值
6.(2024·广东广州二模)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从“清水态”草型生态系统向“浑水态”藻型生态系统转变。塞氏盘为测量地表水透明度或透光度的专用工具,使用时将塞氏盘徐徐沉入水中,待盘面下沉到刚好看不清的深度时,此深度即标记为水体透明度。透明度大小取决于水的浑浊度(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造成的浑浊程度)和色度(悬浮生物和溶解有机物造成的颜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体的透明度可随季节、昼夜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B.湖泊从“清水态”向“浑水态”的转变属于群落演替
C.透明度太小,可能是水质被污染,进而引起鱼类大规模死亡
D.湖泊中生产者越多,湖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7.(2024·安徽六安二模)中国空军某运输搜救团用飞机将草籽或树种撒播在荒山、沙地或沙漠上,作业面积达2 600余万亩,播撒种子万余吨。随着飞播年限的延长,荒山、沙地或沙漠的生物组成越来越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撒播区是多年寸草不生的沙漠,则其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化,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C.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该例表明生物圈需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才能长期维持正常功能
8.(2024·陕西商洛模拟)帝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及周边岛屿,以鱼虾为食,在南极大陆海岸线以内、状态稳定的海冰上筑巢产卵和哺育幼鸟。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海冰面积2022年创下历史新低,直接威胁到南极许多物种的生存。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不能对南极大陆帝企鹅种群提供最有效的保护
B.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CO2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南极海冰面积减小会导致帝企鹅数量减少,鱼虾数量持续增加
D.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方式,利于缓和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
9.(2024·湖北襄阳一模)鱼梁洲环岛景观带是襄阳市汉江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工程。发展规划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生物炭改良沙洲土壤,并栽种多种植物,将其打造为“城市绿芯”。请回答下列问题:
(1)景区步道两侧绿地郁郁葱葱,沿河芦苇随风摇曳,湖心浮萍身姿绰约,体现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鱼梁洲已建设成为集固碳供氧、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游憩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绿芯”,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生物炭是科研人员利用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高温处理制成,生物炭可以稳定地储存碳元素长达数百年。生物炭的制备过程类似于碳循环中________的形成过程。
(3)为探究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处理条件对观赏植物菊苣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处理 株高 (cm) 株重 (g) 叶绿素 含量(%) 净光合速 率(μmol· m-2·s-1)
组1 不施肥 7.0 1.1 19 3.4
组2 常规 施肥 10.4 2.5 22 3.7
组3 常规施肥 +生物炭 13.0 4.9 28 4.0
①常规施肥能为菊苣提供更多的____________等大量矿质元素(写出2种),因此,组2叶绿素含量比组1高,也有利于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______________。
②生物炭一方面可促进极细的土粒凝聚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另一方面具有较丰富空隙结构,使土壤通气状况得以改善。据此结合上表数据,推测组3的株高和株重均比组2高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1学科核心素养专训(十二) 社会责任——重视环保 身体力行
1.(2024·北京丰台二模)下图是某市2009-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的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越大,代表着人类对生态资源利用越少
B.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出现生态赤字
C.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D.倡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绿色出行,则生态足迹会增大
B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说明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越多,所以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错误;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使生态系统入不敷出,造成生态赤字,B正确;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故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C错误;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均可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错误。]
2.(2024·山东德州期末)生境破碎化又称栖息地碎片化,是指原来连续成片的生境,由于人类建设活动的破坏和干扰,被分割、破碎,形成分散、孤立的岛状生境或生境碎片的现象。有些捕食者总是沿着被捕食者栖息地的边界觅食,并可深入某一固定深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境破碎化会导致某些生物种群受天敌捕食的压力增大
B.生境破碎化会使同种生物形成不同种群,导致遗传多样性增加
C.建立生态走廊联系碎片化栖息地,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D.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境破碎化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 [根据题干信息“有些捕食者总是沿着被捕食者栖息地的边界觅食,并可深入到某一固定深度”可知,生境破碎化会导致某些生物种群受天敌捕食的压力增大,A正确;生境破碎化程度越高,种群密度越低,所以生境碎片化会加重物种灭绝,导致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下降,遗传多样性也会降低,B错误;建立生态走廊联系碎片化栖息地,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C正确;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境破碎化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3.(2024·湖南长沙一中模拟)垃圾分类有利于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下图为分类后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流程设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餐厨垃圾生成油水混合物和沼气,有利于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B.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体通气,还可作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
C.X中需要添加合适的菌种,才能产生沼气
D.为保证堆肥体中微生物的活性,不宜对堆肥体进行翻动
D [压榨出的油水混合物可再加工,生产出多种产品,有利于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A正确;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体通气,木屑也可作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B正确;X中需要添加合适的菌种,才能通过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C正确;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保证堆肥体中微生物的活性,可以对堆肥体进行翻动,D错误。]
4.(2024·江西上饶二模)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高效的碳汇(“碳汇”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CO2、减少大气CO2浓度的活动、过程或机制),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B.碳循环过程中属于“碳汇”的主要过程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C.由题意可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减少“碳汇”
D.湿地具有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B [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错误; “碳汇”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CO2、减少大气CO2浓度的活动、过程或机制,主要过程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正确;由题意可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增加“碳汇”,C错误;滨海湿地具有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5.(2024·陕西商洛模拟)为修复因养殖鸡鸭而被污染和破坏的湿地,某地实施“退岸还湿、退养还湖”生态修复工程(如下图),十几年来,逐步恢复和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孕育了越来越丰富的物种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修复后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仅是指营养结构
B.芦苇阶段比翅碱蓬阶段的抵抗力稳定性强
C.不同演替阶段应适当补种生态位相似的其他植物
D.修复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包括潜在价值
B [修复后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A错误;芦苇阶段的物种组成和营养结构比翅碱蓬阶段更加复杂,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更强,B正确;补种植物时,可选择与当地植物生态位重叠较低的物种,以减少竞争,加快群落演替速度,C错误;修复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潜在价值,D错误。]
6.(2024·广东广州二模)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从“清水态”草型生态系统向“浑水态”藻型生态系统转变。塞氏盘为测量地表水透明度或透光度的专用工具,使用时将塞氏盘徐徐沉入水中,待盘面下沉到刚好看不清的深度时,此深度即标记为水体透明度。透明度大小取决于水的浑浊度(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造成的浑浊程度)和色度(悬浮生物和溶解有机物造成的颜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体的透明度可随季节、昼夜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B.湖泊从“清水态”向“浑水态”的转变属于群落演替
C.透明度太小,可能是水质被污染,进而引起鱼类大规模死亡
D.湖泊中生产者越多,湖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 [由于浮游生物可随季节、昼夜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水体的透明度也有相应变化,A正确;湖泊从“清水态”向“浑水态”转变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故该转变属于群落演替,B正确;透明度太小,可能是水质被污染,进而引起鱼类大规模死亡,C正确;若湖中浮游藻类(生产者)大量繁殖,会导致水华现象,使湖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D错误。]
7.(2024·安徽六安二模)中国空军某运输搜救团用飞机将草籽或树种撒播在荒山、沙地或沙漠上,作业面积达2 600余万亩,播撒种子万余吨。随着飞播年限的延长,荒山、沙地或沙漠的生物组成越来越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撒播区是多年寸草不生的沙漠,则其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化,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C.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该例表明生物圈需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才能长期维持正常功能
C [沙漠起初是寸草不生,即没有植被覆盖,所以在上面发生的演替过程是初生演替,A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化,生物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B错误;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长期维持正常功能,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D错误。]
8.(2024·陕西商洛模拟)帝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及周边岛屿,以鱼虾为食,在南极大陆海岸线以内、状态稳定的海冰上筑巢产卵和哺育幼鸟。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海冰面积2022年创下历史新低,直接威胁到南极许多物种的生存。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不能对南极大陆帝企鹅种群提供最有效的保护
B.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CO2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南极海冰面积减小会导致帝企鹅数量减少,鱼虾数量持续增加
D.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方式,利于缓和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
C [对南极大陆帝企鹅影响最大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南极海冰面积降低,这是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尽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但该措施并不能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CO2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B正确;帝企鹅以鱼虾为食,南极海冰面积减小会导致帝企鹅数量减少,但由于食物、空间资源等有限,鱼虾数量也不会持续增加,C错误;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方式,可以减少CO2的排放,利于缓和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D正确。]
9.(2024·湖北襄阳一模)鱼梁洲环岛景观带是襄阳市汉江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工程。发展规划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生物炭改良沙洲土壤,并栽种多种植物,将其打造为“城市绿芯”。请回答下列问题:
(1)景区步道两侧绿地郁郁葱葱,沿河芦苇随风摇曳,湖心浮萍身姿绰约,体现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鱼梁洲已建设成为集固碳供氧、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游憩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绿芯”,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生物炭是科研人员利用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高温处理制成,生物炭可以稳定地储存碳元素长达数百年。生物炭的制备过程类似于碳循环中________的形成过程。
(3)为探究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处理条件对观赏植物菊苣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处理 株高 (cm) 株重 (g) 叶绿素 含量(%) 净光合速 率(μmol· m-2·s-1)
组1 不施肥 7.0 1.1 19 3.4
组2 常规 施肥 10.4 2.5 22 3.7
组3 常规施肥 +生物炭 13.0 4.9 28 4.0
①常规施肥能为菊苣提供更多的______________等大量矿质元素(写出2种),因此,组2叶绿素含量比组1高,也有利于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______________。
②生物炭一方面可促进极细的土粒凝聚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另一方面具有较丰富空隙结构,使土壤通气状况得以改善。据此结合上表数据,推测组3的株高和株重均比组2高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景区步道两侧绿地郁郁葱葱,沿河芦苇随风摇曳,湖心浮萍身姿绰约,体现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水平结构。固碳供氧体现间接价值,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体现直接价值。(2)生物炭是科研人员利用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高温处理制成,生物炭可以稳定地储存碳元素长达数百年。生物炭的制备过程类似于碳循环中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3)①施肥能为菊苣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种矿质元素,例如N、P、K、Mg等,其中N、Mg参与叶绿素的形成。据表格数据可知,组2为常规施肥,组1不施肥,因此组2叶绿素合成量大于组1,叶绿素能在光照下吸收、传递、转化光能,有利于光反应产生ATP、NADPH,为暗反应供能、供氢。②组3相对于组2增加生物炭处理,生物炭具有较丰富空隙结构,使土壤通气状况得以改善,有利于植物根细胞的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所需矿质离子,叶绿素含量增加,提高了(净)光合速率。
[答案] (1)水平结构 直接和间接 (2)化石燃料 (3)①N、Mg、P NADPH、ATP ②土壤中氧气增多,根细胞有氧呼吸加强,有利于(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无机盐,叶绿素含量增加,提高了(净)光合速率
(教师用书独具)
1.(2023·广东佛山一模)小球藻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养殖水体中的N、P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为揭示两种藻类的种间关系及其受pH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pH 6 7 8 9
鱼腥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1.78 1.70 0.67 0.29
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10.16 12.91 9.10 4.90
注: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
A.水体富营养化后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
B.小球藻与鱼腥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小球藻占优势
C.养殖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仅受鱼腥藻和水质pH的影响
D.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
C [由题干信息可知,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N、P元素增加,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A正确;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作用更强,B正确;养殖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不仅受鱼腥藻和水质pH的影响,还受光照强度和营养物质供应等因素的影响,C错误;水体的pH和鱼腥藻数量会对小球藻的数量产生影响,小球藻又是鱼类的优良饵料,因此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D正确。]
2.(2024·辽宁沈阳一模)如图是一种沼气生态型果园的模式图,该生态模式能形成完整的循环体系,生产多种无公害食品,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 )
A.猪处于食物网中的第二和第三营养级
B.猪、蔬菜、苹果树可从沼渣(液)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C.沼气池的建立能使物质得以循环利用并降低环境污染
D.生态果园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使更多太阳能被有效利用
C [猪处于食物网中的第二营养级,A错误;猪可从沼渣(液)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蔬菜、苹果树不能从沼渣(液)中获取能量,只能获取其中的无机物,B错误;沼气池的建立能使物质得以循环利用并降低环境污染,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C正确;生态果园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 / 1